索引号: 113308000026180581/2025-00647 成文日期: 2025-02-05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组配分类: 计划总结
文件编号: 衢市科党发〔2025〕1号 发布机构: 市科技局

衢州市科技局2024年工作总结和2025年工作思路

发布日期:2025-02-05 10:04 浏览次数: 信息来源:市科技局 字体:[ ]
分享:

一、2024年工作总结

2024年,市科技局认真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新质生产力重要论述,聚焦“315”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工程,以科技及体制“双创新”改革为重要牵引,加快建设四省边际人才科创桥头堡,科技创新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引领作用进一步凸显。衢州市进入全国城市创新能力百强榜第58位,较上年提高11位,创历史最高位次。衢州市、衢江区首次夺得全省科技工作最高荣誉“科技创新鼎”。创新指数保持在全省第二方阵。2023年度全社会R&D经费总投入首次突破50亿,全社会R&D投入强度达到2.36%。

(一)强化顶层设计,增强科技创新核心地位。一是高规格部署科技创新工作。首次召开了衢州恢复建大市以来以科技创新为主题的市委八届六次全会,创新建立科技创新工作向人大报告制度,举行全市科技及体制“双创新”改革推进会暨创新衢州建设工作部署会,形成党委政府统一领导、科技部门牵头抓总、市县贯通齐抓共管、市级部门各司其职的创新工作格局。二是全方位加强党的领导。市科技局党组升格为党委,增设党建工作处和下属事业单位衢州市科技创新发展中心,将市本级高能级科创平台党建工作纳入局党委统一管理,目前9家高能级科创平台均已成立党支部。三是多层次凝聚广泛共识。局主要领导作为市委宣讲团成员赴开化县宣讲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分享科技创新工作经验做法。配合市委宣传部筹备召开市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会,从政府、企业、高校三个维度邀请专家学者授课。组织召开“之江同心·新知新质圆桌会”(高端电子化学品专场),问需于企、问计于企、问效于企,把企业作为科技创新的主体,把人才作为科技创新的核心,为科技创新凝聚了广泛共识。

(二)深化体制改革,全面激发科技创新活力。一是法治保障上优化。出台全国首部科创平台地方立法——《衢州市科创平台高质量发展条例》,固化我市科创平台管理的成功经验,突破体制机制障碍,提升科技   创新法治建设水平。二是人才服务上做实。实施“才呼我办”人才服务增值化改革,整合人社、科技、市场监管等部门高频服务事项6大类74项,上线“才呼我办”,累计办理人才服务事项1.5万余件,为人才项目提供全过程全领域要素保障。出台《关于实施院企高层次人才双向互聘的意见》,推进科研人才共享共用,鼓励平台与企业组建研发中心,选派20名科研人员担任企业首席科技官。三是改革试点上突破。实施“学科+人才+产业”一体打造化工中试创新“试验田”改革,探索“告知+监督”、“学科+产业”、“成果+基金”模式,并列入省创新深化试点,年度评价优秀。助力浙大衢州“两院”成功获批“自然科学研究领域”职称自主评审试点,全省仅8家高校院所获批。        

(三)坚持科技赋能产业,推动科创平台提能造峰。一是加快布局科创平台。全力争创国家技术创新中心,赴国家部委对接,理清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申报路径,邀请科技部领导来衢考察指导,争取将氟硅新材料纳入国家重大战略重点领域布局。围绕产业链需求,新引进复旦大学、大连理工大学精细化工全国重点实验室共建研究院,全市累计建设高能级科创平台16家,“校地协同联合打造产学研融合发展新平台”列入省创新浙江典型案例。加快推进衢州复旦研究院、省高端化学品技术创新中心基建项目、中试实验实训基地二期项目建设,为科技创新工作筑牢硬件基础。二是提升科创平台质效。建立高能级科创平台绩效考核评价机制,引导科创平台聚焦人才引进、科研攻关、成果转化、项目孵化,服务地方产业高质量发展,撬动高能级创新平台内生动力。市本级高能级科创平台累计集聚高层次人才1105名,引进孵化落地企业35家,营业收入达3.3亿元,转化科技成果38项,均创历史新高。三是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组织高校院所与企业“双走进”产学研对接活动451场,参与企业超1000家次,累计签订横向合同263个,合同总经费超1.3亿元,同比实现翻番。首次组织衢州科创平台黄山行活动,举办“衢黄联动”院企产学研合作对接会,签订横向合同7个。

(四)提升企业创新水平,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一是推进优质企业梯度培育。迭代升级科技型企业“四色”管理培育机制,组建科技特派团为企业提供“管家式”精准服务。2024年新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84家、省科技型中小企业871家,连续两年目标完成率全省第一。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达425.57亿元,增速13.5%,高于全省平均增速5.2个百分点,位列全省第一。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65.14%,比上年提高4.66个百分点,增幅全省第2。15家企业入围浙江省高新技术企业创新能力500强,积极引育科技型企业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得到省委主要领导批示肯定。二是加强研发孵化平台建设。华康药业成功获批功能性糖醇绿色生物制造全省重点实验室;衢州学院牵头重组空气动力装备智能制造全省重点实验室,获中央引导地方科技发展专项支持。支持企业建立研发机构,新增省级研发平台38家,其中省重点企业研究院2家、省企业研究院6家、省高新技术企业研发中心30家。大力推进科创孵化平台创新发展,新增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2家、省级众创空间7家,新增数居全省第4。三是做好科技型企业招引。制定出台《衢州市科技招商三年行动方案(2024—2026年)》,着力引进科技含量高、人才支撑强、行业前景好的产业化项目,吸引签约亿元以上高新技术产业投资项目154个,实现同比翻番。

(五)实施科技重大项目,强化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一是联合创新模式逐步形成。深化“企业出题、政府助题、院校解题”的产学研协同创新模式,探索领军企业牵头型、院所牵头型、技术联盟型的创新联合体组建机制。今年以来,组建市级创新联合体22家,覆盖了316家企业,实施市级重大科技攻关项目14项、重点科技攻关项目202项,形成以企业为点、人才牵线、院校结网的技术创新网络。二是争取重点项目实现突破。精准摸排科技创新类重点项目,全力争取纳入“两重”项目库,列入超长期国债和技术攻关项目3个,获资金补助6.03亿元,项目和资金均为全省第一。聚焦产业关键共性技术、新材料前沿技术,立足我市氟硅产业优势,主动谋划“高端氟材料研发及产业化”首批省地协同项目并成功立项,全省仅2项。承接省级研发项目15项,争取省级资金7500万元,创历史新高。三是科技创新成果加速涌现。衢州企事业单位作为牵头或参与完成的12项科技成果获省科学技术进步奖,其中一等奖3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7项。巨化集团公司“先进制程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用关键超高纯电子化学品制造新技术”项目,是我市时隔四年再次以牵头单位获得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二、2025年工作思路

2025年,市科技局将持续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论述,全面落实省委加快建设创新浙江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大会精神,紧扣市委“10+2”重点工作,实施科技创新“161”工程,深入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改革、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为创新浙江建设贡献更多衢州方案、衢州样本。

——一个重要牵引

全面深化衢州市科技及体制“双创新”改革试点,加快建设具有衢州特色的技术创新体系和制度体系,打造“科技成果易转化、科创人才宜创业、科技企业快成长”的城市,推动区域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全面跃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全面提升,科技创新核心指标全面攀升,创新生态进一步优化。

力争打造四项标志性成果,创成国家级创新中心,创成国家级中试验证中心,国家级孵化器实现“零突破”,进入中国城市创新能力百强榜前55名。全力提升关键性指标,创新指数保持全省第二方阵,全社会R&D投入强度达到2.64%,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增速达15%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速保持全省前三,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比达66%。

——实施六大行动

(一)开展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改革行动。聚焦新质生产力大力引育创新人才,力争新引进院士团队2个。提升在衢高校服务地方水平,实施一批市级科技攻关项目高校专项,建强高校创新平台,为主导产业创新提供更有力支撑。深化院企互聘等制度、校企联合博士后培养模式,推动高校人才培养和企业科技创新实现共赢。

(二)开展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行动。提升创新链在“五链”的效能,加强“一产业一研究院”体系建设,全力争创省重点实验室和新型研发机构,实现六大主导产业链重点研发平台提质升级。抢抓国家重大政策机遇,积极谋划科创强基项目、“两重”项目、“十五五”项目,形成科技和产业发展新优势。

(三)开展科创平台提质增效行动。强化省技术创新中心实体化运行和管理,力争创成争国家级创新中心。加快高端化学品技术创新中心、衢州复旦研究院建设,中试实验实训基地二期、四省边际无线电设备检测中心建成投用。完善平台评价体系,引导高能级科创平台向产业培育、成果转化、服务地方等方向加速迈进。加快推动江山“两新”产业转化园建设,引导市级平台科创资源向县域延伸。

(四)开展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行动。优化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深化横向结余经费出资成果转化试点,建立“先用后转”成果池,探索“先投后股”改革,支持一批具有产业引领和创新引领效应的早期项目。全年转化科技成果50项,落地产业化项目15项,孵化科技型企业15家。

(五)开展企业创新主体培育行动。大力招引科技创新主体、人才项目、创新成果,引进50个以上人才科创项目。加强企业培育,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数16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数600家以上。全面升级企业研发机构,新增省级企业研发机构30家以上,开展研发活动的规上工业企业占比达到84%以上。

(六)开展创新开放环境营造行动。立足深化四省边际科技合作,重点加强科技人员交流培养、专家互派互访、大仪设备共享、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等合作。完善科技金融体系,新增科创保、关键研发设备保险等科技金融业务。加快推动高能级科创平台成立专项基金,支持平台科技项目研发、孵化及产业化。

——一个关键核心作用

充分发挥党建统领的关键核心作用。聚焦党建核心,抓牢平台和党支部两个载体,建立“考核评价、正向激励、反向倒逼”保障机制三大机制,形成“1+7+X 红色科创先锋”党建品牌矩阵。坚持把党的建设与科技创新工作相融合,真正保障全市科技工作凝聚合力、精准发力,把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以高质量党建引领保障高质量发展。深入实施“政治能力提升工程、组织体系建设工程、党风廉政建设工程、科创人才培育工程、科创环境营造工程”五大工程,为加快推进创新衢州建设提供政治保障。


衢州市科学技术局

2025年1月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