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 11330800002618904J/2025-00172 | 成文日期: | 2025-01-09 |
公开方式: | 主动公开 | 组配分类: | 政协委员提案 |
发布机构: | 市经信局 | ||
蓝小纯委员:
你在市政协八届三次会议期间提出《关于统筹推进“五链”融合为牵引的新型工业化的建议》的提案(第135号)悉。现将有关情况答复如下:
工业强市是衢州发展的主战略,“五链”融合是工业强市的主牵引。2022年12月市委市政府出台《关于推进“五链”融合深化工业强市战略的实施意见》,明确要求按照“五链融合、链长抓总、迭代推进、标志示范”的总体要求,着力打造产业链、完善创新链、建强人才链、厚植资金链、提升服务链,推动“五链”深度融合、相互赋能。一年多来,市委市政府一季一例会压茬推进,全市上下“融”的意识在强化、“合”的能量在汇聚、“干”的氛围在浓厚,“五链”融合这套“组合拳”的成效不断显现。
一、“五链”融合工作的主要做法和成效
(一)产业集群不断壮大。深入实施六大产业链“链长制”,扎实推进“八个一”工作体系,编制完成六大产业链三年行动方案计划,推动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发展,2023年六大产业链实现产值1779亿元,占规上工业比重达到61.1%。紧盯头部地区、头部企业、头部基金、头部研发机构、头部技术团队,全力招引“高大上+链群配”项目,2023年引进总投资超百亿项目7个。同时,智造新城电子化学材料、动力电池材料入选省级“新星”产业集群,高端新材料入选省级特色产业集群核心区,并顶格争取2800万元省财政专项激励资金。江山市现代家居与智能家电产业集群(时尚木制家具)入选省级特色产业集群协同区,中高压变压器产业入选省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
(二)创新平台不断扩容。成功引进段雪、孙世刚、徐南平、陈建峰等4个院士团队以及浙江大学鲲鹏人才陆俊教授团队,分别组建了衢州资源化工创新研究院、衢州高端电子化学品创新研究院、衢州膜材料创新研究院、动力电池和储能研究院。大力推动浙大衢州“两院”、电子科大长三角研究院等创新平台提能造峰,启动国家高端化学品技术创新中心创建,全市高能级科创平台增至15家,实现“一产业一研究院”、“一县一研究院”全覆盖。实施规上工业企业“三清零”行动,新增省市级研发机构68家,清零无研发活动企业140家,规上工业企业研发费用增幅达到全省第2。
(三)产业人才不断集聚。坚持人才第一资源,着力招引培育高端人才,形成产业升级与人才集聚的融合聚变效应。新引进博士210人,同比增长89%;引导博士向企业集聚,新建67家博士创新站,帮助解决企业技术难题500余项。全年新增高技能人才1.1万人,技能人才占从业人员比例全省第一;构建立体化企业人才服务体系,深度融入“企呼我应”涉企问题高效闭环处置体系,以人才服务提质支撑营商环境提优,《最具人才吸引力城市100强》名单,衢州从58位上升到47位,提升位次全省第一。
(四)基金资金不断壮大。聚焦“6+X”主导产业,加快提升资本赋能新生态,不断推动各项工作取得新进展、实现新突破,全力打造长三角创投新势力“第一城”。积极构建覆盖种子、天使、风投、股投、拟上市、上市全生命周期的基金投资矩阵,形成具有衢州特色的“以投促引”模式,全年组建(含参投)基金25支,规模440亿元,基金矩阵累计已达700亿元。举办首届衢州资本招商大会,大力开展资本招商,全年分析研判招商项目近400个,投资36个,撬动社会资本326亿元,为华友钴新等重点项目引进头部机构、高能基金投资近20亿元。
(五)服务环境不断提升。《衢州探索政务服务增值化改革 持续增强产业竞争力》获评全省改革突破奖金奖,全省政务服务增值化改革现场会在衢州召开,《衢州市涉企服务若干规定》通过地方立法并实施。2023年,全市共收集产业链企业问题247个,解决226个,问题解决率91.5%,企业反映的一批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全面推进政务服务增值化改革,会同人才链、资金链、创新链等牵头单位,梳理涉企服务资源,形成服务事项清单252个,实现企业需求与政企社服务供给精准匹配与对接。12月6日上线应用“企呼我应”涉企服务平台,实现企业诉求一键提交、线上反馈。
二、下一步工作思路和举措
虽然近年来“五链”融合工业强市工作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我们也清醒地看到问题和短板。正如你在建议中提到的,对标新型工业化高质量发展的要求,我市“五链”融合工作中还存在企业参与度不够、科技创新贡献度不大、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粘合度不高、基金投早投小力度不大、少数部门主动靠前服务意识不强等问题。下一步,我们将突出三个导向,加快推动“五链”深度融合、相互赋能,为建设具有强大“四个力”的四省边际中心城市注入强大动能、提供坚实支撑。一是突出目标导向。坚持高目标牵引,始终锚定“保五争三拼第一”的目标,体现“助跑跳、摘桃子”的要求,谋划打造具有衢州辨识度的标志性成果。二是突出改革导向。聚焦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坚持以改革的理念思路方法有效破解一批体制机制障碍和难点堵点问题。三是突出项目导向。牢固树立“抓项目就是抓发展”的理念,明确招大引强、培大育强的具体目标任务。重点要做好以下五方面工作:
(一)抓产业链强链培优。围绕产业链的延补强建,开展产业链关键企业招引,按照紧盯头部地区、头部企业、头部基金、头部研究机构、头部技术团队等“五个头部”的要求,按图索骥、精准招商,力争全年新签约亿元制造业项目170个以上,其中百亿项目4个以上。围绕企业和项目“急难愁盼”问题,提供更多更精准的“五链”融合服务,推动13个百亿项目、300多个亿元以上项目快开工、快建设、快达产。摸清链主企业问题需求,“一企一策”精准服务,力争中国民营企业500强实现“零突破”,营收超百亿企业总数达6家以上,新增“小巨人”、隐形冠军和单项冠军等优质企业12家以上。进一步激活链主企业引领、牵头作用,在企业辐射带动、产业联盟牵线搭桥、科创平台共建共享等方面下功夫,更好带动上下游企业发展,形成一流的产业生态。
(二)抓创新链提能增效。以科技与体制“双创新”改革为总牵引,实施好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行动、高能级科创平台提能造峰行动、政产学研金协同创新行动、科创人才集聚融合行动、企业创新主体培育壮大行动等五大行动。加快建立具有衢州特色的技术创新体系和支持技术创新体系的制度体系,探索建设创新创业生态培育中心,打造产业链上中下游、大中小企业、科研院所协同创新产业生态。纵深推进“一产业一研究院”、“一县一研究院”建设,积极创建国家和省级科创平台,把着力点放在促进科研成果落地转化上,建立“研究院+企业”协同体系,合作共建创新联合体,力争新增省级企业研发平台20家以上,实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100项以上,科研成果转化50项以上,取得5项省级重大科技成果。
(三)抓人才链支撑集聚。创新人才引育用留全链条保障机制,紧抓战略人才关键变量,做大人才基本盘,做优创新生态和人才生态,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赋能产业高质量发展。实施产业人才精准招引攻坚行动,出台《关于深化人才链建设推动五链融合的意见》,强化大平台、大项目、大企业的聚才效应,在重大项目招引时同步推进企业研究院和高端人才的招引,全年新集聚博士200人以上,引进全职院士1名。实施人才赋能产业改革攻坚行动,建立平台人才联企“四个一”机制,推动平台人才为企业发展赋能助力。实施人才增值服务提升攻坚行动,出台“才呼我办”人才科创服务办事指南,共涉及3大类74个事项,打造对人才友好、支持全面创新的生态环境。
(四)抓资金链扩容提质。继续优化基金投资矩阵,全面落实“一产业一基金”,全年新增投资100亿元以上,撬动社会资本300亿元以上,投资项目40个以上,全力打造长三角创投新势力“第一城”。推动省高端新材料基金扩募,争取再组建1支高能级创新平台基金,助力产业招引和科研成果转化。充分发挥区域招商基金效用,不断推动资本招商生态向全市域延伸,共投共引项目不少于10个。丰富金融服务工具箱,不断健全金融服务链条,赋能企业生产经营全过程,充分发挥全链条资本招商作用。继续实施好“3030”行动,抓住北交所扩容的“窗口期”,推动上市路径由自主培育为主向“培育+引进”并重转变,新增上市公司“保4争5拼6”,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实现“零突破”。
(五)抓服务链牵引融合。围绕产业链“共性+个性”问题的解决,加强科技、人才、资金等要素的增值服务,把全产业链全生命周期服务体系标准化、规范化。进一步完善全产业链全生命周期服务体系,企业问题解决率90%以上、满意度90%以上,解决产业链共性问题10个以上。做优一站集成的企业综合服务中心,动态更新涉企服务清单,打造准入准营、跨境贸易等“一类事”场景10个以上。建好用好“企呼我应”平台,健全完善涉企问题高效闭环处置机制,优化智能“政策体检”,确保涉企服务事项线上可办率达到85%以上。推进民营经济“32条”与政务服务增值化改革一体融合,政策免申即享和即申即享占比达到80%以上。
感谢你对衢州经济社会发展的关心,希望你继续为推动衢州高质量跨越式发展,加快建设具有强大吸引力、辐射力、带动力、引领力的四省边际中心城市建好言献好策。
衢州市经济和信息化局
2024年7月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