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 11330800002618197P/2025-00402 | 成文日期: | 2025-01-17 |
公开方式: | 主动公开 | 组配分类: | 计划总结 |
发布机构: | 市商务局 | ||
2024年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市商务局充分发挥外向型经济主管部门和促消费牵头部门作用,紧紧锚定商务指标省排名“保五争三拼第一”,强力推进“地瓜经济”提能升级“一号开放工程”,大力打造四省边际开放开发桥头堡,奋力建设内陆开放型经济发展新高地,衢州商务工作呈现新气象。一年来,市商务局获市委市政府“十条军规”正面典型通报两次,市政府集体嘉奖一次;各项重点工作分获商务部副部长盛秋平、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肯定批示7次;10个国家级和6个省级一刻钟便民生活圈试点成功通过验收,2家商场入选浙江省绿色商场名单;龙游县大南门入选省级高品质步行街试点,柯城区长三角第一辣街、开化县城市阳台入选省级特色商业街区试点;江山市成功入选2024年全国县域商业体系建设“领跑县”,柯城区、开化县成功入选2024年浙江省县域商业体系建设试点县;2家企业入选浙江省第二批省级外资研发中心名单。
一、2024年工作总结
一年来,衢州市商务局更加注重对经济形势的研判分析调度,全年外贸进出口增速位列全省第四,外贸出口增速位列全省第一;1-11月,社零增速位列全省第四;实际利用外资增速排名全省第三。更加注重促消费活动的统筹谋划,截至12月31日,商务领域(包含旧房装修、适老化改造)资金累计核销5.64亿元,使用进度178.94%。成功举办“龙腾宋韵·潮购新春”文旅年货节、“鲜辣衢州”万里行等系列促消费活动86场,发放消费券6370万元,拉动消费18.68亿元,拉动比达1:29,高于去年10个点。更加注重扩大“鲜辣衢州”餐饮品牌辐射力影响力,争取衢州成为央视《三餐四季》拍摄城市。更加注重外贸主体的培育引导,深入实施“培大育强”和“转战外贸”工程,全力推进“千团万企拓市场增订单”行动,1-11月,进出口超亿元企业数同比增加15家,海关AEO认证企业增加2家。更加注重对外平台的拓展赋能,衢州综保区启动预审,衢江港保税仓获杭州海关批复,衢江港海关特殊监管作业场所可研已通过评审,全年新增5个海外仓。更加注重体制机制的变革重塑,出台《衢州市更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资专项行动方案》,建立健全全市外资招引、服务工作体系,统筹形成外资招商合力,推动两个项目分别到资3000万美元。更加注重发展与安全协同兼顾,通过多部门联动处置、全覆盖警示宣传等手段,推动再生资源、成品油、散装水泥等领域整治工作取得良好成效。
二、存在问题和短板
过去一年局属各单位、各处室上下齐心、奋勇拼搏,商务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如:项目谋划不够多。可供推进实施的商贸领域项目储备少,对于新兴的跨境电商综合服务平台打造等方面的项目谋划有所欠缺,跟不上市场发展趋势。要素集聚不理想。专业货代机构、外贸综合服务企业、金融机构、进出口银行等配套机构偏少,目前全市仅一家外综服企业,服务能力不强。平台能级不够强。综合保税区还未申建成功;衢江港保税仓海关特殊监管作业场所还未建立,还未实现口岸功能;海外仓发展较弱,目前仅1家省级公共海外仓;市内消费场景主要以商业综合体为主,没有成型的大型商圈,平台带动消费有待进一步增强。体制机制不完善。外资招引体系不完善,没有明确的牵头部门,制约实际利用外资规模;商务与海关、税务、市场监管等相关部门之间信息共享不及时、沟通协调成本高,无法形成高效的工作合力来服务商务发展。队伍建设不完善。商务力量薄弱,县级商务部门大多是内、外贸两个科室承担全部商务条线任务;懂外语、懂经济的复合型人才紧缺,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项目建设和新业态拓展的需求。
三、2025年工作思路
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的收官之年,衢州市商务局将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浙江重要讲话精神,把思想和行动聚焦到省委王浩书记提出的“一个首要任务、三个主攻方向、两个根本”上去,以增强四省边际开放开发桥头堡的吸引力、辐射力、带动力、引领力为主线,着力构建商贸经济“四个三”工作体系,打造三个中心、建强三个平台、实施三大行动、完善三个体系,力争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6%以上,外贸进出口同比增长5%以上,出口份额保持稳定,实际使用外资达到1.5亿美元。
(一)打造三个中心
围绕打造四省边际消费高地,从需求、供给两端发力推进促消费工作,提升城市首位度。打造区域消费中心。实施提振消费专项行动,依托“两新”消费馆,持续推进消费品“以旧换新”活动,并联动赛事、文旅等推出系列促消费政策,激发消费热度。积极发展首发经济,将着力点精准聚焦于首发、首店、首品的培育上,大力招引区域首店、全国首店乃至全球首店入驻,挖掘本土潜力品牌,借首店汇聚人气财气。打造物流集散中心。完善市场流通体系,规划建设1个市级物流综合型产业园,鼓励各区打造定位清晰的物流集散小微园区,形成1个市级物流综合型产业园+N个特色小微物流园“一核多点”的空间布局。打造配送交付中心。鼓励商贸龙头企业大力发展总部经济,推动桔子花开、实达实工业购等延伸销售网络,开拓省外市场,打造区域配送中心。积极招引汽车企业在衢设立销售总部、营销总部、服务总部,探索建立四省边际交付中心、试驾中心。
(二)建强三个平台
围绕开放开发桥头堡建设,多措并举做强自己、服务周边,提升城市的辐射度。建强对外开放平台。力争成功获批衢州综合保税区,实现“获批即建成、建成即运营、运营即高效”目标。积极推动衢江港区加快申建海关特殊监管作业场所,谋划衢州内陆口岸开放,打造四省边际枢纽港。争创国家外贸转型升级示范基地,大力提升区域品牌的影响力和知名度。建强国际经贸合作平台。重点支持巨化等企业在境外创办工业园区,鼓励将前道加工等转至海外,打造一批具有区位优势、产业定位清晰的海外合作园区、工业园区。大力推动海外仓建设,发动衢州市阿布扎比海外仓等争创浙江省公共海外仓。深化建立境外联络合作机制,全年赴境外开展至少2次“经贸交流·衢州周”活动,积极聘请境外投资企业负责人担任“衢州商务代表”。建强会展经济平台。依托衢州重点龙头企业、专业园区,谋划举办四省边际农特产品、智能家装、户外用品、特种纸、门业和建材等一批契合度高、关联性强、支撑作用明显的专业展会,为产业链发展集聚资源。
(三)实施三大行动
围绕打造内陆开放型经济发展新高地,高水平走出去、高质量引进来,提高经济的外向度。实施企业出海行动。强化“不出海就出局”的危机意识。提升主体培育力度。集聚产业优势,支持企业培育外贸自主品牌,打造外贸龙头矩阵。力争进出口超200亿级集团1家,超十亿元企业10家,新增AEO企业2家。提升拓市增单精准度。积极参与共建“一带一路”,深化“衢通四海·千企拓市”行动,鼓励企业参加各类国际国内展会,力争全年组织400家次企业参加200场次展会。提升外贸业态丰富度。做大非外汇结算贸易,打通非外汇结算贸易堵点;做优二手车出口,支持引导具备资质的企业加快二手车出口,力争全年出口超300台,出口额超3000万元。实施外资拓源行动。强化“不拓源就无源”的竞争意识。深化工作机制创新。深化《衢州市更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资专项行动方案》,做好外资招商人才的引进、培养、使用。拓宽信息渠道。积极争取开展QFLP金融创新试点,以投促引,多渠道、全方位促进外资项目落地。加强外资企业服务。持续开展外商投资圆桌会议,畅通外资企业问题反馈渠道,优化外商投资营商环境。实施产品触网行动。树立“不触网就出局”的发展意识。培育发展电商企业。建立电商企业梯度培育库,大力培育引进科技型跨境电商企业,力争新增35家跨境电商主体,年交易额亿元企业达15家。提升全链条服务能级。鼓励区块根据需求建设电商公共服务中心和省级跨境电商综合服务机构,形成市县联动、互补、共促发展态势。聚焦发展电商特色产业。大力发展“村播+休闲农业”“村播+宠物经济”“厂播+工业产品”等“线上拓客”模式,形成一批电商领域特色经济。
(四)完善三个体系
围绕服务能力提升,加强商贸领域监管体系和人才队伍建设,增强环境的便利度。完善监管体系。建强再生资源回收体系,挖掘城市富矿,提高城市美化度。建强商贸治理体系,引导企业入驻“三衢省心充”,强化预付式消费监管。建强安全保障体系,加强对大型商超、加油站、散装水泥等重点行业管理,巩固非法流动加油车专项整治成果。完善服务体系。围绕外贸服务改革,创新打造“衢贸通”综合服务体系,帮助企业解决拓市参展、海关查验等问题;加强外贸货代、船代等外贸综合服务企业招引,强化服务外贸企业能力。完善人才体系。聚焦队伍建设,打造开放型经济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干部队伍,人才队伍和企业家队伍、从业者队伍,持续培养商务领域实用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