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11330800002618015K/2024-149686 成文日期: 2024-09-18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组配分类: 发布实录

衢州市老龄工作有关情况新闻发布会

发布日期:2024-09-20 16:55 浏览次数: 信息来源: 字体:[ ]
分享:

5月17日上午,衢州市老龄工作有关情况新闻发布会召开。

市卫健委副主任刘彦隆,市卫健委健康促进与评价处副处长(主持工作)郑娟涓 ,市民政局社会福利和养老服务处处长孙晗发布衢州市老龄工作有关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

发布会由市委宣传部新闻处处长吕宁主持。

市卫健委副主任刘彦隆作主发布。

老年人是一笔宝贵的社会财富,是各级党委政府关爱的群体。老年人良好的生活状态,是一个地域百姓安居乐业、老有所养的侧影。市委、市政府历来高度重视老龄工作,按照“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全民行动”的老龄工作方针,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2019年以来,全市共创成6个全国示范性老年友好型社区,2个国家“敬老文明号”,1个全国医养结合示范机构;10个省级“敬老文明号”,4个省级老年友善医疗机构。2021年,衢州被国际自然医学会认定为“世界长寿之都”。

近年来,我市老龄工作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市委、市政府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重大决策部署,加强谋划,积极探索,以改革创新推动重点工作落实,先后印发《衢州市老龄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关于加强新时代老龄工作打造“世界长寿之都”金名片的实施方案》等纲领性文件,全面推进老龄事业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各项工作取得新的进展和成效。

一、老年社会保障水平不断提高

一是基本养老保险保障水平持续提高。推进全民参保计划,2023年全市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188.24万人,参加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退休人员养老金月均水平3039元,其中企业单位退休人员养老金月均水平4213元。实施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调整政策,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最低标准提高到275元/月,惠及33.99万名退休人员。二是高龄老人补(津)贴标准不断提高。全面实施高龄老人补贴制度与百岁老人长寿保健金政策,提高高龄老人补(津)贴标准。根据省民政厅、省财政厅、省人力社保厅联合下发的《关于规范高龄津贴发放工作的通知》文件精神,从2023年1月1日起,高龄津贴发放对象扩大至拥有本市户籍且年满80周岁及以上的所有老年人,标准提高到每人每月不低于60元。三是医疗保障制度不断完善。2020年出台《衢州市医疗保障暂行办法》,完善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和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目前已实现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门诊统筹,退休人员门诊报销比例提高5个百分点。2023年,全市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的人数225.98万人。2015年以来,地方财政为全市年满80周岁及以上的老年人购买老年人意外伤害保险,各县(市、区)结合各自实际扩大政府出资购买范围,2023年高龄老年人意外保险纳入《衢州市基本养老服务清单》。

二、养老服务体系不断健全

一是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能力不断提升。开展居家和社区基本养老服务提升行动,推动形成成本可控、方便可及的普惠性养老服务。截至2023年底,全市已建成家庭养老床位数量2310张,为失能及部分失能老年人提供上门服务4802人次。二是养老机构和服务能力建设积极推进。截至2023年底,衢州市共有养老机构104家,其中公办39家、民办65家、公建民营19家,总床位数10833张。乡镇(街道)居家养老服务中心102个,实现全覆盖。适老化改造家庭数3762户,康养联合体76个,每万老年人持证护理员数为24.39人。探索“1+X”配送餐、餐饮企业+爱心助餐、“劳养结合”及邻里互助等多元化助餐形式,累计建成老年食堂(共享食堂)549个,助餐点396个,村(社)服务覆盖面约70%。三是农村养老服务能力不断强化。加大农村基础养老服务的财政投入和服务供给,“十四五”以来已投入约6亿元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专项资金用于农村养老和服务设施建设。将智慧养老院建设和乡镇(街道)居家养老服务中心配备无感智能终端纳入民生实事计划,全市建成7家智慧养老院,102个乡镇(街道)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均配备无感智能终端,应用智能终端,构建智慧助餐、健康支持和无感监测场景。

三、老年健康服务体系建设不断推进

一是老年健康服务质量逐步提升。通过老年健康宣传周、“敬老月”宣传活动等,广泛开展老年健康政策宣传和健康教育活动。2021年,衢州市在全省首创全市域统一实施“两慢病”患者门诊免费用药项目,全市“两慢病”人群免费服药率从项目实施前的68.32%和73.23%上升至2023年底的85.71%和85.41%。2023年,全市域开展老年健康服务专项行动,开展各项评估共5.5万人次。二是老年医学科建设力求规范。截至2023年,全市13家二级及以上综合性公立医院全部设置老年医学科,全市每千名老年人拥有医疗机构康复护理床位5.14张。全市共149家医疗机构创成老年友善医疗机构,占比90%。三是安宁疗护服务提升行动全市域推进。2023年,成立市级安宁疗护指导中心,分别挂靠在市人民医院、市中医医院,“分区包片”开展指导工作。各县(市、区)均开展安宁疗护床位或病房建设,全市共建成7个安宁疗护病区,22个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提供安宁疗护服务,柯城区人民医院创成浙江省标准化安宁疗护病区。四是医养结合工作深入发展。印发《关于深入推进医养康养结合发展的实施意见》,推进医养结合工作规范开展。医养结合机构稳步增加,全市共26家两证齐的全医养结合机构。培育第一批全国医养结合示范县1个和医养结合示范机构2个,其中龙游县广和长青养老服务中心(龙游龙州医院)被评为全国医养结合示范机构(全省5个)。

四、老年精神文化体系建设不断完善

一是持续打响长寿之都品牌。先后开展“世界长寿之都·衢州”最佳代言人暨首届“健康达人”评选活动,发挥长寿老人健康示范作用。依托市长寿文化研究会,编印《世界长寿之都·衢州》期刊、《期颐密码:衢州百岁老人访谈纪实》等书籍,举办首届“长寿杯”康乐乒乓球比赛,开展百岁老人慰问等活动,探索市域长寿奥秘,宣传健康方针政策,打响“世界长寿之都”品牌。二是用足用好老年人活动中心平台。市老年人活动中心于2020年8月项目开工,2022年9月完工投用,工程总投资5694万元,面积11236.5平方米,属省内一流老年人活动中心,内设市老年电视大学、衢州老年开放大学直属教学点等。先后举办“扮靓家园展风采”衢州市老年人书画摄影作品展、“五个一”为老服务志愿服务活动等,满足老年人学习、娱乐、健身、社交、养生等全方位需求,被评为全市首批老年人“乐活驿站”。三是全面整合老年教育资源。组建衢州市老年教育联盟,整合老年大学、老年电视大学、老年开放大学师资等,打造“社会主体共建办学、错时共享老少同校、产教融合赋能课堂”衢州老年教育品牌,推进四级老年教育机构全覆盖。柯城区、龙游县作为全省首批老年教育资源整合试点高水平通过验收。2023年,全市参加老年教育的老年人口占全市老年人口总数的13.6%,村(社)老年学堂覆盖率达25%。

下一步,我们将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老龄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积极应对衢州市人口老龄化趋势,大力弘扬孝亲敬老传统美德,加快推动衢州市老龄事业持续健康发展,切实提升老年人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下面进入记者提问环节。

浙江日报记者提问:

老年人行动不便,出现意外伤害的概率较高,请问老年人意外伤害保险政策是怎样落实的?

市卫健委副主任刘彦隆回答:

感谢您的提问。作为《衢州市基本养老服务清单》内容之一,高龄老人意外伤害保险(老年人综合保险)由地方财政出资,为80岁以上老年人购买意外伤害保险(个别县市根据当地情况扩大保险对象范围),主要目的是为高龄老人在意外身故、意外残疾、意外骨折住院等方面提供保障。若被保险人出现意外伤害导致的残疾、身故,或因意外伤害导致骨折住院进行治疗的情况,可在当事人保险事故发生之日起2年内申请理赔。

目前各县(市、区)通过政府采购方式,确定的承保公司是中国太平洋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衢州中心支公司。该公司在全市各县(市、区)均设有分支机构,并已设置老年人意外保险理赔服务窗口,方便参保人及时获得理赔服务。同时,承保公司业务员也会每月定期到乡镇街道收取理赔申请材料。关于老年人意外保险的理赔问题需要咨询,可以拨打24小时服务热线95500,也可以联系太平洋人寿保险本地服务网点和联系电话:

市区:柯城区荷花西路70号,电话3071175。

龙游:龙游县莲湖路123号,电话7010906。

江山:江山市华达峰景大厦20楼,电话4031955。

常山:常山县天马街道大桥路188号,电话5016330。

开化:开化县华埠镇芹北路87号,电话6021052。

浙江之声记者提问:

近年来,衢州市在打造“世界长寿之都·衢州”城市品牌方面作了大量的工作,我们关注到《期颐密码:衢州百岁老人访谈纪实》一书刚刚发行,请问这本书有什么特点?市民要怎样才能读到这本书呢?

市卫健委健康促进与评价副处长(主持工作)郑娟涓回答:

我也很高兴有机会向大家介绍《期颐密码:衢州百岁老人访谈纪实》这本书。

2021年1月,衢州市获评“世界长寿之都”称号以来,我们紧紧围绕打响“世界长寿之都·衢州”城市品牌目标定位,组织实施了一系列宣传服务活动。同时,充分发挥衢州市长寿文化研究会的重要作用,发行期刊《世界长寿之都·衢州》五期,深入挖掘市域长寿文化,得到受众充分好评。

人口老龄化的加快,使得长寿成为人们备受关注的话题。衢州资源禀赋优异,民风淳朴善良,儒风浩荡、源远流长,关爱老年人的社会氛围一直以来都很浓厚。随着社会发展和时代进步,百姓健康素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过去常说“人生七十古来稀”,而现在是“人生百岁不是梦”。就我市而言,长寿老人后备力量也很充足,根据有关部门提供的数据,截至2024年5月15日,衢州市户籍人口80岁以上74484人,90岁以上14786人,100岁以上277人,分别占总人口的2.94%、0.58%、0.01%。今年2月份,浙江省民政厅发布了省内百岁老人长寿冠军名单,我市江山110岁的老人陈美凤榜上有名,成为全省长寿“探花”。

这些长寿老人拥有怎样传奇的人生?他们又有着怎样独特的养生法宝?这两个问题的答案,是衢州市域长寿文化的题中之意。为深入了解衢州长寿文化的历史渊源和内在精神,从而更好地传承和弘扬这一文化,市委宣传部、市文联、市卫健委、市民政局通力合作,组织、统筹《期颐密码:衢州百岁老人访谈纪实》一书的设计、采编、摄影、发行等工作。市长寿文化研究会、市作家协会、市摄影家协会密切配合,翻山越岭遍访百岁老人,促膝长谈了解老人沧桑阅历,博采众长完成本书的采编工作。

山水的养育、文化的浸润,让衢州成为“两美”浙江的重要窗口。崇文重教、敬老孝亲的优良传统,也使得衢州积淀了深厚的长寿文化。《期颐密码:衢州百岁老人访谈纪实》记录下衢州100位百岁老人漫长的人生经历,也道出了他们长寿的秘诀。这些百岁老人的故事和经历,他们的生活方式和习惯,都是值得学习和推崇的。

《期颐密码:衢州百岁老人访谈纪实》全书30万字,总共发行2000本,是一本充满人文关怀的书,它以最朴实的语言诉说着最深刻的人生领悟,书里记录着老人们超越百年的漫长时光,展示着生命的绚丽和生活的美好。我们希望通过这本书,向读者展现衢州百岁老人最真实的生活和内在价值,同时也呼吁全社会更多地关心关注老年人的生活和健康。《期颐密码:衢州百岁老人访谈纪实》在市县两级7家图书馆、83家南孔书屋都有摆放,欢迎市民朋友前去借阅,希望大家能从中得到启发,喜欢上这本书。

衢州日报记者提问:

新一轮机构改革,老龄工作职能重新划转给民政部门,请问就打造老龄友好社会下一步工作有何具体举措?

衢州市民政局社会福利和养老服务处处长孙晗回答:

随着老龄工作职能划转后,我们将继续贯彻落实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高质量统筹完善老龄工作和养老服务体系建设。

一、优化养老服务设施。一是推进养老服务设施建设。全域编制发布养老服务设施布局专项规划。聚焦新型城镇化建设,全面规划和配建养老服务设施,打造集聚点15分钟养老服务圈,改造提升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60家。新建乡镇(街道)康养联合体9个,新建认知障碍照护床位772张,养老机构护理型床位占比达58%。二是提升中心集镇敬老院集聚能力。结合全市养老服务设施规划,按照建设设施全、管理标准高、保障能力强、服务水平好的原则,开展乡镇敬老院撤并整合工作,将特困供养对象向县城或中心集镇的养老机构集中,每个县(市、区)打造2家示范型特困供养机构。三是提升社区养老设施服务能力。推广“老年公寓+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的“以地养老”升级版模式。探索有产权的养老公寓安置模式,在中心镇集中建设养老公寓,配套居家养老服务中心,让有需求的老年人可以在搬迁时选择养老公寓安置模式,拥有养老公寓产权,并享受集中优质的养老服务。

二、提升养老服务品质。一是加大基本养老服务供给。全面落实基本养老服务清单,深化养老服务补贴制度改革,推行养老服务“爱心卡”,开卡量达10.1万张,规范升级养老服务补贴制度。二是深化老年助餐配送餐服务。贯彻落实《浙江省发展老年助餐服务行动实施方案》,推进助餐体系改革,新增助餐点150个以上,力争实现老年助餐配送餐服务人次500万以上。三是加强养老服务人才队伍建设。推动建立养老机构护理员岗位津贴制度,提升养老机构护理员岗位津贴发放率,每万老年人拥有持证养老护理员达到24.5人。四是实施“安居守护”工程。全面落实市民生实事,实施“安居守护”计划,为1000户困难独居老人安装“一键呼救”报警装置等智能服务设备,并出台《特殊困难老年人探访关爱服务实施方案》。

三、加快老龄事业发展。一是积极发展银发经济。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发展银发经济增进老年人福祉的意见》,谋划建设江山市银发经济产业经济开发区,推动智慧养老、老年益智等产业发展。加大县级养老机构改革力度,以开化县福利院国企化改革为契机,推动其他县(市、区)公办养老机构改革,参与养老服务市场竞争,提升养老机构服务能力和专业水平。二是打造老年友好型社会。牵头卫健、人社等部门强力推动“老有康养”优享工程,选取一批养老服务业示范点、探索推动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开展老年友好型社区创建工作。维护老年人合法权益,加强老年人普法宣传、法律服务和法律援助,完善特殊困难老年人关爱探访制度。三是营造全社会敬老孝老氛围。组织开展“敬老月”系列活动,推广常山“孝老之城”建设经验,营造敬老爱老社会氛围。走访慰问百岁老人并赠送“福寿康宁”牌匾等活动,持续打响“世界长寿之都·衢州”城市品牌。加强群众性老年社团建设,健全老年人志愿服务机制,深入开展“银龄行动”,促进老年人社会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