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11330800002618015K/2024-149681 成文日期: 2024-04-29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组配分类: 发布实录

衢州市医疗急救体系和能力建设有关情况新闻发布会

发布日期:2024-09-20 16:38 浏览次数: 信息来源: 字体:[ ]
分享:

4月26日下午,衢州市医疗急救体系和能力建设有关情况新闻发布会举行。

衢州市卫生健康委党委委员、副主任程科云,衢州市卫生健康委医政处处长王华清,衢州市急救中心副主任龚慧飞,衢州市急救中心急救(培训)科科长钱冰介绍有关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

发布会由衢州市卫生健康委党委副书记、副主任雷晓燕主持。

衢州市卫健委党委委员、副主任程科云作主发布。

医疗急救体系作为卫生健康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守护群众生命健康和安全,处置突发公共事件、重大灾害时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也是衡量一个地区医疗卫生水平、应急救援能力和社会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志。

近年来,全市坚持“统筹规划、平战结合、整合资源、合理配置、提高效能”的建设原则,按照“统一指挥、统一调度、统一规范、统一标准”的工作模式,持续完善网络体系,系统加强队伍建设,全面强化数字赋能,有效建成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管理规范、机制健全、运转高效、保障有力的医疗急救服务体系。截至目前,全市共建成急救中心5个,共有急救网络医院22家,设置急救站点39个,其中城区站点26个、农村地区站点13个,全市共配备院前救护车114辆,其中可用于转运传染病患者的负压救护车45辆。2023年,全市各急救中心共接听群众急救来电20.25万次,日均受理处置555次;院前救护车共出车51103趟次,日均出车140趟次;全市平均急救呼叫满足率达99.9%,平均急救反应时间压缩到14分38秒,较上年缩短2分22秒。总的来看,目前全市医疗急救体系呈现以下三个方面的良好发展态势:

一、响应速度更“快”。一是调度响应更快。2024年一季度,全市各急救中心120急救电话10秒摘机接警率达99.88%,较上年提升0.34个百分点,较上年全省平均高出0.29个百分点;平均摘机用时为1.77秒,较上年缩短0.35秒,较上年全省平均快0.9秒;2分种派车率达99.84%,较上年提升1.25个百分点,较上年全省平均高出4.17个百分点;平均派车用时为37秒,较上年缩短8秒,较上年全省平均快24秒。二是出车响应更快。2024年一季度,全市各急救中心平均出车用时为43秒,较上年缩短12秒,较上年全省平均快10秒;平均到达现场用时为11分51秒,较上年缩短1分08秒。三是处置响应更快。2024年一季度,全市任务平均完成用时为32分57秒,较上年缩短22秒;院前操作执行率为94.72%,较上年提升5.05百分点;院前心电监护规范使用率为73.24%,较上年提升5.53个百分点。衢州市急救中心在2023年全省院前急救服务能力考核中,排名位列地市级急救中心首位。

二、机构人员更“专”。一是建设专门机构。全市共建成5家承担医疗急救调度指挥功能的120急救中心,实现120急救中心县域全覆盖,衢州市急救中心还率先建成1个标准化直属急救站点;“生命接力”急救站点补盲工程纳入市政府2024年度为民办实事项目,年内全市将再新增不少于6家农村地区急救站点,进一步缩短农村地区急救半径,压缩急救反应时间。二是配足专岗人员。制定印发全市急救站点建设标准,明确急救站点人员配置标准,其中城区站点按救护车落实驾驶员和医师等基本配备的同时,同步配备至少1名护士或担架员等辅助人员。目前全市急救站点共配备有医师325人,辅助人员56人,驾驶员147人。三是实施专项培训。全面实施院前医疗岗位人员急救能力专项培训制度,由衢州市急救中心协同医院培训基地制定培训大纲,规范组织开展院前急救岗位人员培训与考核,围绕心肺复苏、骨折固定等重点内容,开展理论知识、操作技能的强化培训,所有院前急救岗位人员需经考核合格后方安排上岗。2023年度,全市共组织开展院前急救人员培训与考核6期次,共有246名拟从事院前急救岗位人员取得岗位培训合格证书。

三、救治效能更“优”。一是数字化赋能。抢抓全省谋划实施“院前急救一件事”改革机遇,作为全省唯一全市域试点市,深度参与浙江省急救云调度系统开发,突出抓好“全市一张网”院前急救框架的顶层设计,急救中心、急救站点和救护车全面接入云平台,在全省率先实现市县乡三级机构全覆盖、信息全贯通、调度一张网。急救调度指令以类似滴滴打车接单模式,一键推送急救岗位人员手机端和车载平板端,做到并行秒级达。二是协同化救治。全市所有院前救护车辆全面实现“上车即入院”功能应用,救护车接到患者后,接诊的院前医师在车上就可在线调阅患者既往病史,将患者生命体征、行车轨迹及预计到达时间自动推送至院内,部分车辆还可发起院前院内掌上端急救在线会诊,为患者完成送医医院预挂号,实现“边走边看、专家团队一起看”。协同公安交警部门建立“生命绿波”应急救援机制,在紧急救援危重伤病员时,通过“120”调度系统一键发送救护车行车轨迹等至辖区交警情指中心,由交警部门开辟绿波带,保障救护车快速通行,有效提高急危重症伤病员救治成功率。三是社会化救护。协同市红十字会创新实施“衢州有礼、救在身边”公益项目,全市域招募急救志愿者2500余名,配备急救包,随车张贴专用logo标识方便识别,接入“AED”等设施信息提供支持,为因突发疾病、意外伤害等身处困境群众,在专业救治力量到达前提供“招手即停”的社会化救护支持。

我就介绍这些,谢谢!

下面进入记者提问环节:

浙江日报记者提问:去年以来,卫健和公安交警部门围绕院前急救展开跨部门协作,请介绍下这方面的情况。谢谢。

市卫健委医政处处长王华清回答:非常感谢这位记者的提问。对于需院前急救的群众来讲,时间就是生命,每争取到多一秒的救治时间,患者就多增加一分生的希望。如何更快地抵达呼救群众身边救治,更加精准高效救治患者,提高救治成功率,是我们一直都在努力的目标。在市公安交警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市卫健委与市公安局交警支队建立了医警联动“生命绿波”转运机制,实现急危重症患者院前急救反应时间平均缩短5分钟,最长缩短10分钟,为患者争取了宝贵的急救“黄金”时间,有效提升了急危重症患者的救治效率。医警双方之间的“联动”和院前院内的联动救治,主要通过以下五个方面来实现:

一是信息实时互通。市卫健委和市交警支队成立工作专班,依托信息系统和工作群建立实时信息共享通道。公安接处警部门对接报的3人及以上群体性或1人及以上需心肺复苏抢救的交通事故等信息,第一时间会将相关警情信息联动通报辖区120急救中心。120急救中心对接报需心肺复苏的急危重症呼救信息,也会第一时间联动通报公安交警值班人员。双方通过这种信息“双向奔赴”,实现信息即时分享,为第一时间启动联动机制、救群众于危难赢得先机。

二是调度分类精准。120院前出诊医师到达救治现场后,对患者会按《早期预警评分表》等医学评估工具,采集血压、心跳、呼吸、意识状态等生命体征信息后,快速评估患者病(伤)情并进行精准分类;120急救指挥中心调度员按反馈的患者评估信息进行分类送医调度。以交通事故伤者为例,对评分8分(含)以上的危重伤者,120急救指挥中心会优先调度送往设置创伤中心综合救治能力最强的高等级医院;对评分4-7分的一般伤者,按就近原则优先调度送往设置创伤中心的医院;评分0-3分的轻伤者,则将按患者意愿调度送医。

三是转运快速高效。120调度员对需心肺复苏或评分8分(含)以上的患者,实时向公安交警值班人员发起“绿波”通行请求,一键共享患者基本情况、救护车行车轨迹等信息。公安交警部门会按照120急救中心通报的信息,实施规划沿线信号灯控制方案,进行交通信号灯线性调控,开辟绿波带,遇有道路拥堵情况还将安排铁骑开道引导,保障救护车以最快速度到达群众身边施救或转运前往最合适的救治医院,为身处困境生命安全受到威胁群众架起护航生命的绿色通行。

四是衔接无缝精准。伤员启动转运后,其生命体征和伤情信息可通过车载设备实时回传救治医院。120急救中心也将把拟送医患者数量、预计到达时间、主要伤情等情况及其它特殊情况第一时间通知医院急诊科。收治医院接获相关信息后,按伤者伤情启动分级响应,提前做好接诊医务人员安排、检查设施设备、药品和手术等抢救准备。其中针对评分8分(含)以上的急危重伤者,将启动一级响应,由值班院领导现场指挥,协同组织医院创伤救治团队专家参与救治,对需手术患者在30分钟内完成手术准备。

五是救治协同快响。市、县两级统一组建由省、市、县三级医院专家参与,包括急诊、外科、骨科、重症、烧伤科等多学科专业共124名成员组成的救治专家组,集中优势专家资源,对伤情评级高、救治难度大的急危重创伤患者开展区域内快响协同救治。收治医院按标准指引进行伤者伤情精准评估,对需区域协同参与救治的,由辖区卫健部门统一调度,落实保障所需设备、药品、血液等资源,协调安排专科专家参与制订救治方案,实施开展手术操作,集中资源和力量,全力抢救伤者,提高救治成功率。

我就回答这些,谢谢!

浙江交通之声记者提问:市急救中心创新推出了一项主要服务于出院或转院患者的非院前急救医疗转运服务,获得市民好评,可否介绍一下相关的情况?谢谢。

衢州市急救中心副主任龚慧飞回答:感谢记者的提问。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口老龄化的加速,经治疗出院仍需医疗监护或需转院治疗等非急救转运需求日益增多,为改善群众就医感受,提升患者体验,作为全省率先探索试点城市之一,我市在2023年6月底开始推行非院前急救医疗转运服务,主要服务对象为转运起始地址或送达地址在衢州市急救中心调度服务范围(柯城区、衢江区)内,康复出院回家或前往养老中心、疗养院患者,行动不便、残障、失能半失能患者,需跨市转院、跨省长途转院等非急救医疗转运患者及其他个性化非院前急救医疗转运服务。我市非院前急救医疗转运服务试点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优势:

一是统一管理运行。在试点开展非院前急救医疗转运服务前,我们广泛开展工作调研,结合本地实际和非急救医疗转运特点,专门制订出台《非院前急救医疗转运机构条件和人员标准》、《非院前急救医疗转运救护车标志和色带使用规范》、对可承担非急救转运医疗机构的资质条件、内部科室设置、车辆外观及药械设备配置、人员配备、收费标准等进行规范。我们通过公开招标遴选的方式,确定了承担非急救转运服务试点机构。目前该机构共配备参照救护车配置设备与药品、转运医护人员的转运车6辆,车辆两侧标有明显的“衢州市非院前急救医疗转运”字样,下方标有服务电话“96120”。还依托院前急救岗位定点培训机构,组织相关岗位人员进行了上岗前理论学习与技能操作培训。

二是统一预约调度。在试点推行非院前急救医疗转运过程中,我们充分借鉴院前急救行之有效的统一调度模式。统一搭建全市非急救医疗转运预约服务平台,并向辖区通讯管理部门申请统一开通使用“96120”专用号码,广大群众电话拨打24小时“96120”服务专线,即可预约获得相应服务。我们还开发了具备预约、调度、接单响应、行程监测全流程闭环管理的非院前急救医疗转运调度系统,实现平台、号码、受理、调度、管理“五统一”。

三是统一收费标准。非院前急救医疗转运按照市场原则定价,由承担单位与患者通过协议形式进行收费。为规范收费行为,我们参照院前急救收费项目和兄弟市等情况,专门制订了《非院前急救医疗转运服务收费标准》,主要综合衡量患者病情、转运距离、设备和人员配备等因素,包括救护车费、医护人员费用及其他费用等组成,具体标准为:

1.救护车费:400公里以内,收取起步价、里程费。无医护人员的起步价200元、配医护人员的起步价300元;里程费按单程每公里不高于10元计费;超过400公里的,只收取里程费,里程费按单程每公里不高于12元计费。

2.医护人员费用:配备医生按单程5元/公里收取费用;配备护士按单程3元/公里收取费用,医生、护士按需配备。

3.其他费用:如抢救费用、过桥过路费、搬抬费根据标准按实际产生收取。

相关收费标准已在转运车医疗舱内张贴公示,也可拨打“96120”服务专线咨询,欢迎广大群众对此进行监督。

我就回答这些,谢谢!

衢州日报记者提问:在街头路边,经常可以看到贴着快乐小鹿形象和“如需急救,请截停我”标识的车子,成为衢州街头一道流动的风景线,能介绍一下相关情况吗?谢谢。

衢州市急救中心急救(培训)科科长钱冰回答:感谢记者的提问。这些贴有快乐小鹿标识和“如需急救,请截停我”字样的车子,来源于一项由市卫健委、市红十字会联合发起的“衢州有礼、救在身边”急救志愿者公益项目。

据统计,全市急救中心平均每天会接到2.2次需要心肺复苏的来电呼救。这些患者如在1分钟内立即实施心肺复苏(CPR)和使用自动体外除颤器(AED)开展急救,抢救成功率可达90%;如果超过10分钟再施救,抢救成功率几乎为零。为了争取黄金急救时间,提高救治成功率,“衢州有礼、救在身边”公益项目应运而生。这个项目的主要目的,就是当群众出现可能危及生命的突发疾病或意外伤害,需心肺复苏等紧急救护干预时,在120等专业救治力量赶到现场前,由身边熟悉掌握急救知识和技能的志愿者第一时间参与救治,为生命安全再增添一道护栏。

这项公益项目自发起以来,全市已招募2500余名急救志愿者,主要为熟悉掌握急救知识和技能的医务工作者、红十字救护员及红十字应急救援队等。这些志愿者都经过专门的急救知识培训,掌握心肺复苏、AED使用、创伤包扎等急救技能。其中还有50辆巡游出租车参与其中,这些出租车内配置有移动AED,驾驶员们全部经过心肺复苏培训和考核。目前全市固定设置的AED位置信息也已通过信息系统导入,为志愿者参与施救提供支持。广大市民在遭遇突发意外需要医疗支持时,在向120呼救的同时,可以寻找身边张贴有快乐小鹿LOGO和“如需急救,请截停我”标识的车子,发出呼救信息,志愿者们会以招手即停的方式响应救援。

衢州市急救中心在接到群众需要心肺复苏等呼救时,在调派医务人员前往施救同时,会第一时间“吹哨”,把需救助群众精确地址及病情信息推送至登记的就近急救志愿者手机及移动AED出租车驾驶员微信群,发动志愿者快速响应参与现场辅助救治。截至目前我们已推送心跳呼吸骤停类求助信息108条次。后续市红十字会还将开发“快一点救在身边”多跨应用,通过系统实时动态获取配备AED出租车精准位置信息。120急救中心在接到群众急救需求电话时,可通过信息系统搜寻求救群众周边最近距离配备AED出租车,发送精准位置信息并引导按系统导航快速精准前往呼救地点参与施救。

“衢州有礼、救在身边”公益项目正是通过志愿者、急救机构、红十字会等多方协同,实现“专业救治+社会救护”有效联动,全力救群众于危难。我们也希望有更多具备急救知识和技能,乐于奉献社会、救助他人的爱心人士加入这个项目,我们一起携手,让衢州百姓更有获得感、安全感、幸福感,也让衢州这座“南孔圣地、有礼之城”更具人文关怀和人间大爱。

我就回答这些,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