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11330800002618015K/2024-149672 成文日期: 2024-02-03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组配分类: 发布实录

衢州市儿童友好城市建设工作——优化儿童公共服务新闻发布会

发布日期:2024-09-20 15:38 浏览次数: 信息来源: 字体:[ ]
分享:

2月2日下午3点,衢州市儿童友好城市建设工作——优化儿童公共服务新闻发布会举行。

市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市儿童友好城市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专职副主任陈晓彤,市教育局党委委员、总督学程卫东,市民政局副局长周晓燕,市卫健委党委委员、市计生协专职副会长陈洪雨介绍衢州市儿童友好城市建设工作——优化儿童公共服务方面有关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

发布会由市妇联党组成员、办公室主任刘佳主持。

市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市儿童友好城市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专职副主任陈晓彤作主发布。

大家下午好!很高兴再次与各位媒体朋友们见面。今天是衢州市儿童友好城市建设工作系列新闻发布活动的第二场,感谢大家的持续关注,我代表衢州市妇联、衢州市儿童友好城市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向大家长期以来对儿童工作的关心和支持,表示衷心的感谢!本期新闻发布重点围绕服务友好、权利友好、环境友好等方面作简要介绍。

发展面向儿童的高质量公共服务,更充分保障困境儿童等特殊儿童的权益,营造儿童健康成长的良好社会环境,是儿童友好城市建设的重要任务,彰显了儿童友好城市建设的内在温度。衢州市以公共服务友好创建、权利保障友好创建、社会环境友好创建等三大创建计划为抓手,从儿童视角出发、以儿童需求为导向,全周期全方位推动儿童事业高质量发展,为儿童友好城市建设贡献“有礼底色、幸福暖色”的衢州方案。

一是突出需求导向,织密儿童服务网络。大力发展婴幼儿照护服务,全市备案托育服务机构248家,每千人口拥有3岁以下婴幼儿托位数达到4.1个,普惠托位占比达到94.39%,“15分钟婴幼儿照护服务圈”基本形成。加强儿童健康保障,在出生缺陷综合防治省定标准基础上将服务内容增至“九免两减”共11项,全市严重致残出生缺陷发生率低至1‰。开发“浙心晴”“走心驿站”等心理健康服务应用,实施“南孔润心”专项行动,2023年因儿童心理问题引发的极端危机事件零发生。促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全市6个县(市、区)全部通过创建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县省级评估。实现乡村、镇区义务教育公办学校教共体全覆盖,跨地区教共体模式获省教育厅全省推广。随迁子女在公办学校入学率达98.1%。丰富儿童文体服务供给,推动各地各部门开展“我为儿童办实事”活动,创新建设“野能游”户外安全亲水平台,创新打造全省首个“风雨无忧”儿童友好智慧接送系统,推动政府投资性景区面向儿童免费开放全覆盖,公布全市155个有专人服务的儿童活动场地一张表,打造“文化成长”系列品牌,持续推动“家门口的青少年宫”建设,服务各类儿童50万余人次。

二是突出精准实效,强化困境儿童帮扶保障。孤困儿童保障水平进一步提升,机构养育孤儿和社会散居孤儿基本生活费平均分别达到1898元/月和1524元/月。启动市儿童福利院优化提质工程,龙游县、开化县残疾儿童康复机构通过试运营评估考核。持续实现有需求的残疾儿童完成康复服务救助100%。率先在全省创新开展“护翼童行·家庭赋能”特需儿童关爱项目,累计服务23户孤独症儿童家庭。关爱帮扶力量进一步集聚,成立衢州市关爱儿童公益服务联盟、有效整合社会分散公益资源开展精准帮扶,吸纳68家成员、发动捐款捐物245万元,已实施23期公益项目,惠及低保低边户5000余名儿童。整合14支来自全市不同行业的巾帼志愿服务队,成立“三衢妈妈”巾帼志愿服务联盟。成立衢州市首支儿童友好专项慈善基金,首期筹集基金143万元。未成年人保护进一步加强,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实体化运行率达100%,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站乡镇(街道)全覆盖,常山县入选全国未成年人保护示范县。在全省率先上线“吹哨人”强制报告应用和“侵害未成年人一体化审查应用”,均入选省数字法治系统重大应用,并实现全市贯通。衢江区建成全省首家公办专门学校,探索未成年人罪错行为预防和治理新模式。

三是突出有礼品牌,营造良好成长环境。培育“友礼”儿童友好文化,找准南孔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契合点,创新制定“友礼儿童”公约,从仪容、用餐、言谈等10个方面概括提炼出儿童日常生活“十礼”,率先在全国规范化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少年儿童群体的表达体系,探索“城市对我友好,我对城市有礼”的衢州儿童精神。制定实施南孔学子“三礼”,入选省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十件实事项目,连续20届开展“尼山杯”《论语》大赛系列活动,累计参与学生达30余万人次。发挥儿童参与作用,在全市公共场馆、社区、学校等成立169个儿童观察团,首创儿童电视问政,上线“123”儿童问政平台,畅通儿童意见直通部门渠道,建立儿童意见闭环落实机制,累计推动600余条儿童建议落地。深化家校社协同,在全市中小学、幼儿园实现家长学校全覆盖,建立城乡社区家长学校或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站点441个。修订完善《家庭教育讲师团管理办法》,招募家庭教育讲师团成员61名,开展活动1672场次,受益家长儿童10万余人次。推动国内外儿童交流,举办迄今为止中国创办最高规格的世界青少年围棋论坛,组织国际儿童业余围棋邀请赛,率先在全省开展国际儿童友好交流活动,推动衢州“有礼”文化、“友好”实践走向世界。

下一步,衢州市将根据国家儿童友好城市建设要求,立足城市资源禀赋,以政策创新为牵引推动整体工作迭代升级,以项目为载体提升儿童友好空间建设质效,以融合为抓手有效提升面向儿童公共服务水平,以儿童参与为切入口推进治理模式创新,以“友礼”为核心培养衢州特色儿童友好文化,争取到2025年形成10大标志性成果,更好回应广大儿童及家庭在幼有善育、学有优教等方面美好生活需要,让儿童友好成为衢州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标识,力争在全国同类城市中当表率、做示范、走前列。

进入记者提问环节。

浙江日报记者提问:

你好!能否为我们介绍一下,针对校门口上下学时段交通拥堵、学生安全等问题,衢州市采取了哪些举措?

市教育局党委委员、总督学程卫东回答:感谢记者的提问,近年来,衢州市聚焦学生上下学接送难、校门口交通拥堵等关键小事,运用数字化手段创新打造全省首个“风雨无忧”儿童友好智慧接送系统,有效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满意度,用心用情守护民生“微幸福”。

一是“智慧接送”实现学生“安心归巢”。借助“归巢”服务驾驶舱,实时采集区域内等候学生、管理记录等10个模块数据,通过定人、定点、定时,对不能及时接走的学生进行集中管理。针对课后托管服务后滞留学生数量多、等候时间长等问题,打造“归巢”延时托管服务系统,在学校设置“归巢”等候区,安装人脸识别设备和数字屏幕、语音广播系统,实现家长学生信息互通,平均接送时间从6分钟缩短到1分钟以内。衢江区创新推出“智慧平安校车”应用,实现从上车到下车全过程智慧化管理,覆盖了332趟校车班次、167条路线和540个站点。

二是“一体建设”有效拓宽“上下空间”。打造儿童友好学径,增设隔离设施,施划学校区域标识,完善照明、绿化、遮阳设施等,组织儿童参与学径沿线墙面、隔离桩、驿站的美化提升。全面摸排城区老学校接送情况,一校一策科学谋划推动学生家长休息等候区、风雨长廊建设,市实验教育集团新湖校区投入45万元建设风雨长廊516.9平方米;衢江区第二小学投入20多万分别在校园南北门外打造60余米和8米长的家长接送等候长廊,可同时容纳200人次;龙游县将家长等候区项目建设列入县级民生实事。在城区新建学校基建规划设计中推行“地下车库接送系统”,在地下车库开辟接送广场,对所有家长车辆实行“双道分流”,学生可通过地下车库直达教学楼,放学后可在接送广场和家长无缝交接,整个过程不超过5分钟,实现“停车、等候、接娃”一条龙,有效缓解主干道交通压力,通行效率提高80%以上。

三是“多方联动”优化上下学“交通组织”。细化制定《“一校一策”工作方案》,全面推进校园周边道路交通安全综合治理工作,全市城区241所中小学校“一校一策”交通安全路线图完成率达100%。建立公安、教育、广电、社区等部门的“一地多方”治理工作小组,推行“融警务”护校模式,日均参与交通疏导的老师、家长、警力达1万多人次。增设周边“限时停车位”“熊猫停车位”641个,在智慧新城片区试点建设46处AI智能雷达交通信控系统,建立非严管道路违法停车先行提醒机制,对限定时间内主动纠正的不予处罚,共发送提醒短信51.9万人次。

2024年,我们计划将“风雨无忧”学生接送暖心工程列入市级民生实事项目,在各县(市、区)学校建设风雨长廊20条,配备雨棚、休息座位,为学生和家长营造更为舒适的上下学接送和通行环境,进一步提升群众满意度。

中国网记者提问:

你好!儿童友好,不能让一个孩子掉队。请问衢州市关爱困境儿童群体方面做了哪些工作?

市民政局副局长周晓燕回答:感谢记者的提问,市民政局牵头权利友好组各成员单位,聚焦儿童权利保障领域,夯实保障基础,建好服务阵地,建强服务队伍,擦亮服务品牌,全力推动儿童友好城市建设。

(一)健全儿童保障体系,夯实关爱保障基础

将儿童权利友好工作纳入《2023年全市民政工作要点》,制定出台《孤困儿童保障体系全覆盖工作推进计划》《衢州市儿童友好社区建设指引(试行)》《衢州市未成年人保护2023年工作要点》等,全方位、多层级落实落细孤困儿童保障工作。全面建立困境儿童分类保障制度,健全完善孤儿和困境儿童基本生活费自然增长机制。截至2023年末,全市纳入儿童福利保障孤儿111人、困境儿童5347人(含事实无人抚养儿童434人),机构养育孤儿和社会散居孤儿基本生活费平均分别达1898元/月和1524元/月,全年发放保障金达1446万元。

(二)提升多维服务水平,织牢织密关爱网络

一是落实孤困、留守儿童关爱服务。开展暑期农村留守儿童精准摸排,督促落实家庭监护主体责任,签订留守儿童委托监护协议4155份,实现受委托监护人信息缺失数量清零,有效护航广大留守儿童暑期健康。二是提升残疾儿童康复服务。实施“添翼计划”,下沉优质康教技术,为困难残疾儿童家庭免费提供阶段性康复服务,服务惠及66人。切实保障孤困儿童受教育权,通过实施“福彩圆梦·孤儿助学工程”“浙里护苗·圆梦助学”行动,为31名孤儿及58名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发放助学金共计73.75万元。三是切实做好困境儿童心理健康服务。搭建“浙心晴”心理服务应用平台,在柯城区、衢江区两区开展困境儿童心理测评摸排及上门看访全覆盖专项活动,为341名困境儿童进行心理测评,对初筛发现的140名需重点关注儿童,制定“一人一策”,开展一对一心理疏导。

(三)强化阵地堡垒建设,厚植儿童友好沃土

一是全力打造“养、治、康、教、社”五位一体的区域性儿童福利机构。2023年衢州市儿童福利院启动优化提质工程,年投资额达600万元,有力提升了养育服务水平。同年9月,市儿童福利院纳入浙江省市级残疾儿童定点康复机构,充分发挥区域性儿童福利机构专业力量、先进技术、管理理念等方面优势,为全市广大儿童提供安全高效、品质保障的康复教育服务。二是织密“市-县-乡-村”四级儿童服务设施网络。充分发挥儿童之家、未保站、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阵地作用,为未成年人提供政策咨询、精神慰藉、救助帮扶等工作。全市累计建成333家示范型儿童之家,100家乡镇(街道)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站,开展服务活动3000余次,总计服务人次达到11万人次。三是培优建强基层儿童工作队伍。全市已配备儿童督导员和儿童主任1776名,形成了“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儿童关爱保护工作机制。每月常态化开展家庭走访,及时掌握服务对象生活保障、家庭监护、就学情况等基本信息。

以上就是我们在推进儿童友好城市权利保障方面做的各项努力。同时,感谢新闻媒体朋友对广大孤困儿童群体的关注,也欢迎社会各界爱心人士多关注孤困儿童,凝聚社会合力。

衢州日报记者提问:

你好!请为我们介绍一下衢州市在发展普惠托育服务方面的工作情况。

市卫健委党委委员、市计生协专职副会长陈洪雨回答:感谢记者朋友的提问。在市委市政府的总体部署下,衢州市卫健委发挥牵头职责,会同有关部门积极贯彻落实国家、省、市关于儿童友好城市建设工作部署要求,紧紧围绕儿童友好城市建设“1511”工作体系,聚焦婴幼儿照护服务民生重点,统筹规划、全程多元参与、全域系统推进,持续加大优质公共服务供给,为建设“儿童友好城市”注入最柔软力量。截至目前,全市共有备案托育服务机构248家,其中普惠机构239家;总托位数9386个,其中普惠托位数8859个,普惠托位占比94.39%,全市每千人口拥有3岁以下婴幼儿托位数达4.1个。衢州市托育服务相关做法得到国家卫健委人口家庭司、中国计生协和省卫健委等多位领导批示肯定,并被国家卫健委作为典型案例在全国推广。下面,我分三方面介绍一下衢州托育服务工作举措:

一是聚焦系统谋划,建立高品质政策支持体系。为促进人口增长,完善托育服务体系,推进儿童友好城市建设,2023年3月,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关于优化生育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实施意见》,制定托育服务机构及家庭送托支持举措【比如对入托的一孩、二孩、三孩家庭,明确按孩次每年分别发放不低于500元、1000元、2000元的托育补贴】,截至目前,已向759个家庭、63家幼儿园托育部共计发放补贴263.62万元。会同相关部门出台了 衢州市普惠性托育服务机构认定和托育机构等级评定两个办法,全市普惠全日托平均收费从2022年的每生每月2351元降至目前的每生每月1579元。自2020年起,先后3次将新增托育机构和托位数纳入市政府民生实事项目,2023年又在全省率先将新建托育综合服务中心列入市政府民生实事项目。截至目前,已建成托育综合服务中心4家,在建3家。

二是聚焦群众需求,夯实高质量服务供给体系。2023年,市本级投入3040万元建设全省首家公建公营托育综合服务中心,并同步开设托育园,新增120个托位,真正做到让群众就近托、满意托、放心托、高质量托;在全省首个出台地市级公办托育价格政策,价格标准与幼儿园保持适当衔接,其中托大班每生每月858元、托小班每生每月1030元、乳儿班每生每月1236元。结合我市国家基层儿童早期发展项目试点工作,将儿童早期发展现代理念融入托育服务,全面提升家庭科学养育能力,建立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与辖区婴幼儿照护服务机构签约服务制度,开展婴幼儿体格监测、营养喂养咨询、养育风险筛查、发育监测和筛查及养育照护小组工作。截至目前,全市已组建婴幼儿照护小组58个,累计开展养育照护小组活动700余场,惠及3400余户家庭。

三是聚焦数智赋能,构建高标准数字化管理体系。构建全市统一的妇幼健康数据仓,上线衢州市托育机构业务管理应用系统,集成卫健、教育、市场监管等部门数据,涵盖儿童管理、入托管理、体检管理、照护服务等功能,促进托育机构日常管理和婴幼儿健康管理规范化。截至目前,全市已入驻托育平台的备案托育服务机构248家,管理在托儿童5035人,管理托育机构员工1954人。创新开发“无陷未来”集成应用,近期将逐步上线免费券发放、高危预警提醒、缺陷儿童救助等功能,群众可在居民端查询儿童专项档案,进行自主健康管理、查看康复定点机构、相关政策等。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立足于儿童需求、着眼于儿童发展,以更高标准、更大力度、更实举措持续推动托育服务工作走深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