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 11330800002618023E/2024-148982 | 成文日期: | 2024-07-15 |
公开方式: | 主动公开 | 组配分类: | 人大代表建议 |
文件编号: | 衢发改函〔2024〕40号 | 发布机构: | 市发改委 |
衢发改函〔2024〕40号
王金火(等2位)代表:
你们在市八届人大四次会议期间提出的《关于持续推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方面的建议》的建议(第183号)悉。现将有关情况答复如下:
围绕持续推动衢州民营经济健康发展高质量发展这一总目标,衢州市坚持全面承接、务实管用、因地制宜三大原则,出台了“民营经济42条”,市发改委设立民营经济发展处,全面统筹民营经济发展工作,倾情倾力帮助民营企业破解难题,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
一、 主要工作开展情况
(一)拓宽渠道,助力中小微企业融资
优化民营企业授信评价机制,提高信用贷款、中长期贷款比重,支持创新推广供应链金融业务模式,2023年全市民营经济贷款余额2321.85亿元,同比增长16.09%。推进“连续贷+灵活贷”两项机制,做好企业贷款的续贷、展期等服务,切实降低企业转贷压力,两项机制贷款占企业流动资金贷款比例达到70%,连续五年列全省第1。优化“衢融通”平台,建立小微金融、绿色金融、科技金融等专区,积极推广项目贷、园区贷等“信易贷”线上合作产品,面向金融机构精准推送优信企业、科技企业、外贸企业等名单,面向企业提供产品介绍、融资申请、在线质押登记等线上对接服务。2023年通过平台累计发放贷款2816.8亿元,其中信用贷款815.96亿元。
(二)合力共促,强化人才需求保障
发挥人才政策的导向作用,制定《衢州市高层次人才配偶工作调动办理细则》和《衢州市“南孔精英”新时代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实施办法》,全年为153名人才解决配偶就业、子女入学 “关键小事”,新增高技能人才11373人。在陈玲芳部长、杨圆华副市长等领导的亲自部署和带领下,赴北京等10余个城市开展人才周活动16场。加大创新平台支持力度,对高校人才引进、专业技术岗位结构比例动态调控等方面予以重点倾斜支持,加强浙大两院、电科大等科研事业单位专业技术岗位结构比例调控。立足专精特新、小巨人等重点企业,华友新能源、电科大长研院2家单位获评国家站,新建博士后科研工作站18家、新引进博士后105人(其中全职43人),招引人数取得历史性突破,承办全省山区海岛县博士后工作经验现场交流会并作典型发言。全力推进技能人才培育,持续推进“政企校”协同育才,与吉利、一道、元立等重点企业合作开设“订单班”“冠名班”30余个。指导巨化集团、元立公司、江山变压器股份有限公司开展职业技能等级“新八级”试点,有力破除技能人才职业发展“天花板”。
(三)提升服务,持续优化营商环境
贯彻落实各级有关企业减负降本政策,全方位为企业送政策、送服务,送温暖,用心用情有力推动全市企业减负工作高效发展,2023年全市落实减负降本资金72.9亿元。推进民营经济政策落地,持续深化政务服务增值化改革与民营经济政策一体融合,推动相关承接举措纳入涉企服务版块,助力政策直达快享,成立企业综合服务中心。提高涉企服务水平,聚焦企业和标志性产业发展的实际需求,上线“企呼我应”平台,建立全市域、全过程、全方位“企呼我应”问题高效闭环处置机制。推动涉企服务立法,《衢州市优化涉企服务若干规定》于2024年1月1日起施行,改革成果通过立法形式固化。构建常态化政企沟通交流平台,深化完善以“亲清半月谈”“亲清圆桌会”“亲清直通车”等为主要载体的“亲清”系列民营企业诉求直达快办机制,2023年市县联动举办政企沟通活动70余场、直接联系服务企业560家,带动全市企业社区开展为企服务近4100余家。
二、下步重点举措
(一)减少企业融资约束,完善融资服务体系
1.强化金融服务供给。开展“金融服务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提升年”活动,推动金融政策、服务向民营经济倾斜。积极向上争取更多政策、资金支持,以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为契机,用好用足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再贷款政策,在额度、期限、审批、利率等方面给予企业更大优惠,提高企业获得感。加速政策性融资担保、企业上市、绿金考评等政策兑现,推动惠企政策直达快享,让企业切实享受政策红利。完善衢融通平台建设,常态化共享企业清单,向金融机构精准推送项目清单,力争2024年平台累计发放贷款超3000亿元大关,其中信用贷款突破900亿元。
2.拓宽企业融资渠道。持续开展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信用融资破难”行动,加大小微企业首贷、信用贷款支持力度。积极举办银企对接会,发挥好金融顾问机制,推动金融机构走访调研入企宣传,推动政策、产品企业知晓面。创新推出信用服务“一类事”集成改革,迭代升级“衢融通”平台,对信用主体“精准画像”,推进公共信用信息、企业数据和金融数据整合,探索推出“园区贷”等“信易贷”线上合作产品。持续推进金融机构碳账户贷款发放工作,力争碳账户贷款余额达到800亿元以上。2024年争取企业“连续贷+灵活贷”占比达到70%以上,民营经济贷款持续增长,余额2400亿元以上。
3.助力企业对接资本市场。深入实施企业上市“3030”行动,支持符合条件的科技型企业多渠道上市融资。进一步优化调整企业上市奖励政策,新增“专精特新”板挂牌奖励,充实上市梯队企业,助推“专精特新”企业挂牌上市。以打造长三角创投新势力“第一城”为统领,完善科技创新基金体系,构建含种子基金、天使基金、创投基金等全生命周期的科创基金矩阵,加大投早投小投科创力度,实现各类科创基金规模超300亿元。
(二)加强人才生态建设,构建人才培育体系。
1.抓好人才招引活动。组织好春季人力资源交流大会和“8.8”人才交流大会,以及开展8场以六大标志性产业链人才招引为主题的专场人才周,全年引进大学生4万人以上。外招方面,持续拓宽省际劳务协作区域,计划全年设立人才劳务服务站不少于16个,新引进市外员工2.2万人以上。内留方面,研究制定针对重点企业、重大项目的激励措施,鼓励市外员工春节留岗、节后快速返岗,为用工需求量较大的企业与富余员工较多的企业搭建用工余缺调剂平台。
2.强化专技人才培育。进一步加大民营企业自主评审放权授权,全年新授权民营企业不少于2家;深入实施“智汇衢州”人才周活动、数字技术工程师培育项目、数字高技能人才倍增行动,全年引育硕博人才1000名以上,培训数字技术工程师80名以上。深入实施技工教育提质增量行动,将技师学院打造成招商引资的人才支撑,全年开展职业技能培训5万人次、新增高技能人才1万人以上。
3.强化“合作+服务”力度。加强与浙江海角人力资源有限公司等知名机构以及宁波市博创园等平台合作,发挥人服产业园平台赋能功效,拓宽人才引育平台。强化数字赋能,建立六大产业链企业人才需求监测制度,对协会定期归集的企业引才需求数据开展监测,通过大数据精准匹配人才信息,为精准引才提供数据支撑;建立健全“人才树”管理体系,按产业、学历等类别实行分类管理,提升管理服务能力。
(三)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完善法治保护体系。
1.优化提升招标投标领域营商环境。在市县一体公共资源交易平台长期公开征集我市招投标领域市场壁垒线索,加大对招投标领域突出问题的专项整治力度,开展专项排查10次以上,全力破除招标投标领域各类影响公平竞争的规则障碍和隐性壁垒,为企业营造风清气正的招投标环境。全市域范围多领域、多主体试点推行“评定分离”,全市开展评定分离项目不少于50个。
2.营造公平公正准入环境。全面落实公平竞争审查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狠抓公平竞争审查工作,严格落实招投标“七个不准”,对民间投资不设置与业务能力无关的门槛,加大排查清理力度。严格落实“非禁即入”要求,严格执行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
3.营造“亲商暖企”浓厚氛围。迭代升级“企呼我应”平台,构建高效闭环的服务机制,争取上升为省级品牌。扎实推进政务服务增值化改革,优化“政策计算器”,完善“惠企政策直达”机制,推动政策“免审即享、直达快享”达80%以上。
感谢你们对衢州经济社会发展的关心,希望你们继续为推动衢州高质量跨越式发展,加快建设具有强大吸引力、辐射力、带动力、引领力的四省边际中心城市建好言献好策。
衢州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2024年7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