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 11330800002618015K/2024-148946 | 成文日期: | 2024-08-26 |
公开方式: | 主动公开 | ||
组配分类: | 发布实录 | ||
8月23日上午,衢州市民生实事项目相关情况新闻发布会在市政府新闻发布厅举行。
市政府新闻发言人,市政府党组成员、秘书长张少华,市教育局局长季根寿,市水利局局长钱志生,市体育局局长吴剑波,市医保局局长王继明,市总工会常务副主席徐文介绍有关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
发布会由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政府新闻办主任毛明华主持。本场发布会也是“稳进立、挑大梁”主题系列新闻发布会。
市政府新闻发言人,市政府党组成员、秘书长张少华作主发布。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深入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生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聚焦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实施了一系列利民、惠民、暖民的民生工程。特别是2023年以来,我们坚持在高质量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深入实施民生“夯基工程”,打造了全省首个高速公路差异化收费政策、“助老三件事”、农村用水保障工程等一批标志性成果,赢得群众普遍好评。我们依托“民生面对面”活动,聚焦“快递投递最后一公里”“农饮水安全保障”“垃圾分类”“留守儿童”等主题,以圆桌座谈会、一线走访等形式,推出了“快递驿站+快递柜+物业服务”、“三衢妈妈”关爱留守困境儿童等一批新模式。我们创新提出“民生实事1+1”工作理念,即在承接省政府民生实事的同时,按照“补短板、有成效”“小切口、有温度”“原创性、有辨识”等原则,谋划实施了一批更具衢州辨识度的市政府民生实事项目。
今年的市政府民生实事在突出“衢州味”的基础上,秉持“以人为本、尽力而为、量力而行”的原则,通过广泛征集市民意见、认真梳理候选项目、专题研究反复论证,最终由人大会议票决出10项市政府民生实事项目,涵盖了养老帮困、儿童关爱、就业创业、教育卫生、城乡宜居、便民服务等各个领域。经过5个多月的组织实施,目前各项目按照计划节点有序推进,部分项目已取得初步成效。
下面,我围绕10项市政府民生实事项目逐一作简要介绍。
一、“安居守护”困难独居老人家庭安全环境提升工程。为有效解决用火用电、摔倒损伤等老年人常见的安全隐患问题,我们聚焦低保、低边等困难独居老年人家庭,通过消防安全隐患排查、安装拉绳报警器等智能设备及网格员定期上门走访,依托非接触感知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绘就“安居守护”工程,确保早发现、早报警、早施救。目前,已为3400余户困难独居老年人家庭安装智能安防设备。
二、“畅饮好水”农村供水安全提升行动。我们通过建设备用水源、提升净水设备工艺、更新改造供水管网等方式,从“源头”到“龙头”全链条对单村水站进行改造提升,让更多农村群众喝上放心水、优质水。同时,在全省率先建立农村饮用水问题处置应急联动机制,停水、管道破裂等紧急类问题24小时内处置完毕,管网建设等非紧急类问题3个工作日内处理完毕。截至目前,已完成219座单村水站改造提升工作。2024年农村饮用水投诉量比去年同期下降46.96%,群众满意度提升至99.5%以上。
三、群众门诊看病“最多付一次”。为有效解决群众门诊看病多次排队缴费、耗时较长问题,我们在全省率先推出群众门诊看病“最多付一次”项目,借助衢州市“信安分”评价体系,打造“医保信用支付”模式,群众可在门诊诊疗全部结束后一次性结算,大大减少排队等候时间。同时,依托支付宝“医保亲情账户”和省医保平台,逐步推进父母、子女间医保信用共享。目前,市本级和各县(市、区)均有1家以上医院上线“最多付一次”服务,17万群众签约获得信用额度、2100人次享受先诊疗后付费服务。
四、“生命接力”急救站点补盲工程。我市偏远山区急救医疗服务网络覆盖不足、农村急救反应时间偏长,针对这个问题,我们按照“统筹规划、合理配置、整合资源、提高效能”的原则,在衢江区上方镇、开化县苏庄镇等偏远乡镇科学布点,快速推进农村急救站点建设,缩小全市农村地区急救半径,缩短农村地区急救反应时间。截至目前,全市共布设农村地区站点22个,全市农村地区平均急救反应时间较去年年末的17分33秒缩短了4分30秒。
五、“风雨无忧”学生接送暖心工程。聚焦缓解校门口家长扎堆等候、日晒雨淋,交通拥堵等“老大难”问题,我们按照一校一策、精准优化的原则,在校门口配套建设家长休息等候区、风雨长廊和友好学径。同时,创新打造“归巢”延时托管服务系统,家长刷脸接娃,平均接送时间从6分钟缩短到1分钟以内,有效保障学生安全、家长舒心、道路畅通。目前,计划新建的20条风雨长廊已进入收尾阶段,今年秋季学期可全部投入使用。
六、“爱心托班”暑期托管项目。我们通过市县总工会引领办、基层工会自主办、园区楼宇联合办、部门社区协同办等多种模式,确定暑期托班办班点位131个,有效缓解了职工子女暑期“看护难”问题。同时,加大经费投入力度,借助各种社会资源,将公益性托管服务延伸至村社“微阵地”,让儿童就近享受优质校外教育资源。同步推进“托、管、教”一体化,设置“劳模进课堂”“法纪巡讲”、国学文化、科普体验等丰富多样的课程,促进儿童全方位成长。暑期以来,已举办“爱心托班”299期次,服务儿童8220人次。
七、“幸福亲水”工程。在去年“安全亲水”的基础上,我们迭代实施“幸福亲水”工程,通过新改建公开水域游泳场所、幸福河湖亲水节点,在满足群众亲水、游水、赏水需求的同时,进一步提升群众亲水活动安全性,积极防范溺水事故安全风险。该做法在全省推广。目前,我们已建成并开放18个公开水域游泳场所、22个幸福河湖亲水节点,可供群众消暑嬉水。
八、“家门口青少年宫”扩面提质行动。聚焦拓展家长和青少年校外教育空间,我们按照“党政引领、社会协同、一核多点、开放共融”的建设原则,健全建设标准,加强师资配备,增设托管项目,加强安全管理,扩面提质“家门口青少年宫”。目前,我们共建成13个“家门口青少年宫”,组织60余家社会组织、500余名校外辅导员和志愿者参与服务,累计开设暑期公益托管106个班次、服务近4000人次,开展各类教育实践服务1720场、服务青少年8.9万人次。
九、“绘就共富”农民转移就业服务工程。为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助力搬迁农民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我们以“有就业意愿100%就业”为目标,通过开发转移农民就业岗位、提升零工市场和共富工坊质效、组织“万名农民素质工程”培训等举措,实施“绘就共富”农民转移就业服务工程建设。目前,已提供搬迁农民就业岗位13544个,实现就业7625人;新建零工市场(零工驿站)和共富工坊各15家;培训搬迁农民1304人次,人均增收1000元以上。
十、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暖心驿站”。我们聚焦新就业形态群体、户外劳动者“吃饭难、喝水难、休息难、如厕难、充电难”等现实困难,按照“1公里服务半径、15分钟步行可达”要求科学布局,高标准打造“设备齐”“标识明”“导航有”“活动全”的“暖心驿站”。同时,依托新能源运营车辆综合型充电站,我们成立全市首家旗舰型“司机之家”,提供就餐休息、健身娱乐、洗漱如厕等一站式暖心服务,日均服务出租车、网约车司机600人次以上,让衢州“的哥”们更加有感。目前,全市已建成并开放“暖心驿站”83家。
以上是今年的市政府民生实事实施情况。下步,市委、市政府将继续贯彻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努力把群众“盼的事”变为政府“干的事”,尽力而为、量力而行,主动补齐民生短板,牢牢兜住民生底线,不断提高民生工作的质效。
下面进入记者提问环节。
浙江日报记者提问:校门口家长接送日晒雨淋和拥堵问题是城市治理的重要难题,市教育局是怎么来解决此类问题的?目前风雨无忧长廊推进情况如何?
市教育局局长季根寿回答:
近年来,衢州市教育局一直与市级各个部门共同努力解决学生上下学安全和家长接送时日晒雨淋的问题,按照一校一策、精准治理的原则,通过实施地下接送系统、地上风雨长廊,结合智能化接送系统和“融警务”治理等方式,实现家长等待风雨无阻,校园门口道路通畅。
一是“一体建设”开辟地下空间。根据城区学校上学、放学接送时交通拥堵、安全问题等一系列现状,衢州市城区新建学校设计“地下车库接送系统”,开辟地下接送空间,并设置学生等待区、家长等候区,让学生从地下空间直达教学楼,有效缓解主干道交通压力,通行效率提高80%以上,大大提升学生交通安全系数,实现风雨无阻的接送。
二是“一校一策”完善地上空间。结合儿童友好城市建设和城市环境品质提升需求,在校门口配套建设学生家长休息等候区、风雨长廊和友好学径,加装照明、绿化、遮阳等设施,实现家长等候风雨无忧。同时,将风雨长廊与学校的办学理念、校园文化与“最美上学路”有机融合,突出校园文化主题,打造美育空间。
三是建设“归巢”智慧接送。针对课后托管服务后滞留学生数量多、等候时间长等问题,打造“归巢”延时托管服务系统,实现家长刷脸接娃、智慧接送。如:白沙小学投资约1.5万元建设“归巢”等候区,配置桌子、椅子等36套,图书400多册,安装数字屏幕和语音广播系统,实现家长学生信息互通。
四是“问题导向”建立“融警务”治理。细化制定《“一校一策”工作方案》,全面推进校园周边道路交通安全综治工作。经测算,市中心早晚高峰期间交通流量同比增加12.7%情况下,道路平均拥堵时长同比下降22.7%。全市城区241所中小学校“一校一策”交通安全路线图完成率达100%。
今年,市教育局主要聚焦解决家长接送时日晒雨淋的难题,推进“风雨无忧”学生接送暖心工程,实现学生上下学接送更有序更安心更暖心。项目共包含20条风雨长廊,8月底全部完工,计划今年秋季学期全部投入使用。
下一步,市教育局仍将继续关注家长接送问题,持续改善每所学校的硬件条件,打造一批有温度、有特色、有人气的风雨长廊,不断提升广大家长学生的获得感、幸福感、满意度。
浙江之声记者提问:您好,农村饮用水和每个农村群众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也是老百姓十分关注的一项民生实事。能否给我们介绍一下相关工作进展情况?
市水利局局长钱志生回答:
农村饮用水工作是重要的民生福祉,市委市政府历来高度重视。2023年10月,市政府出台了《衢州市农村供水安全提升三年行动方案(2023-2025年)》,实施水源保障能力提升、单村水站改造提升、管网末端水量提升、村内管网更新提升、统管运维机制提升“五大提升工程”,对全市482座单村水站进行全面提升改造。为加快项目推进,今年又将158座单村水站改造提升列入了省政府民生实事,338座单村水站改造提升列入市政府民生实事。截至目前,列入省民生实事的158座已全部提前完成,完成率100%;列入市民生实事的338座已完成219座,完成率64.8%。
一是顶格部署抓推进。市政府成立由市长任组长的“衢州市农村供水安全保障领导小组”,并将农村供水列入省市民生实事和民生“夯基工程”。2023年11月7日,市长徐张艳还亲自参加了市委市政府开展的首档市民与公共领域对话节目《民生面对面》——关注农村饮用水安全保障问题。11月29日,市人大常委会开展农村饮用水安全保障工作专题询问活动。2024年5月22日,市长徐张艳赴开化专题调研农村供水安全提升工作,营造了强势推进的浓厚氛围。
二是顶格支持强保障。资金保障方面:目前,市县两级已落实各类资金21亿元,其中向上争取3.6亿元,各县建设资金已基本落实到位。供电保障方面:三年行动以来,新增104座单村水站电力供应,全市482座单村水站实现通电474座,通电率从76.8%提升至98.3%。用地保障方面:全市累计完成林地审批17座,完成农转用办理22座,完成用地审批60座,位居全省第二。
三是顶格督促创机制。2023年10月,我市在全省率先建立农村饮用水问题处置应急联动机制,打造农村供水“110”处置模式,取得良好效果。2024年农村饮用水投诉量比去年同比下降46.96%,其中春节期间同比下降 51.08%,6月份同比下降 60.87%,群众满意度提升至99.5%以上。2024年3月,衢州市农村供水安全提升工作领导小组出台《衢州市农村供水安全提升双月晾晒激励方案》,每两月评比晾晒,形成压力传导,对工作推进不力,举措落实不够的书面通报至属地政府,全面营造比学赶超、争先创优的工作氛围。
衢州日报记者提问:您好,衢州市“野能游”建设模式是“安全亲水”场所提升工程里一项亮眼的经验做法,能否给我们介绍一下这项工作是如何推进的?
市体育局局长吴剑波回答:
衢州地处钱塘江源头,境内江河溪流众多,水资源丰富,加之近年来“五水共治”的斐然成果,让家门口的河水、溪流变得可亲、可游,野外嬉水游泳成为许多市民夏季消暑的不二选择。为确保市民群众能够“下水放心、游泳安心”,我市创新实践,以“三个三”举措为保障,变“野游”为“野能游”,为市民户外游泳嬉水提供安全环境:
一是选址布局严把“三标准”。首要标准是确实将市民群众喜游、乐游水域作为点位建设的初选位置;其次是要严把水质标准,一方面要排查上游无排污口、污染源等影响水质的不利因素,另一方面要全面了解水质监测结果,确实保证选址的水质质量;最后是要符合安全标准,由体育部门会同水利、资规及属地乡镇、村(社)等单位,共同研判水域水情、建设审批、运维管理等方面可能存在的隐患及矛盾困难,将不符合安全标准的排除在外。经过“三标准”筛选后就是我们选址布局的备选位置。
二是建设施工落实“三整治”。一是落实河床整治一遍,对选址河床进行清淤、平整等整治,消除可能存在的暗流、旋涡等危险因素;二是落实水域环境整治一遍,对水域内水草、浮萍等清理整治一遍,在保证水域环境安全的前提下为游泳嬉水提供优质的水域环境;三是落实沿岸道路设施整治一遍,对选址周边道路、设施开展整治,平整路面、通水通电通网,为配套用房、监控设施的施工建设夯实基础。通过“三整治”,保证了建设施工的顺利推进。
三是管理运维确保“三齐全”。管理运维上要保证制度、人员和器材“三齐全”。制度就是要有齐全的管理制度、完善的应急预案、规范的登记台账和醒目的安全提醒、开放时间、管理责任人员、心肺复苏流程图等警示、指示标识;人员就是要根据水域面积配足配齐安全员、救生员和现场管理负责人,切实到岗履职,并落实有非开放时段的安全员巡查;器材方面主要是救生设施、应急急救药品等救护器材及可覆盖点位水域的监控设施。确保“三齐全”是我们运维管理安全的可靠保证。
未来,我们还将进一步规范“野能游”选址流程、完善建设标准、明确运维管理制度措施,继续推动“野能游”点位的扩容增量,为市民群众提供更加丰富多样的游泳嬉水点位选择。
浙江法治报记者提问:群众门诊看病“最多付一次”工作推出来后,受到大家较多的关注,能给我们介绍下相关情况吗?
市医保局局长王继明回答:
感谢社会各界对医保工作的关注和支持,近年来衢州医保聚焦为群众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服务这一目标,持续深化医保服务增值化改革,比如全国率先实现医疗费用“一站式”结算,除基本医保外,大病保险、医疗救助、工会互助、惠衢保等10余项报销(补助)全部一次刷卡、直接报销。这次在全省率先推出的群众门诊看病“最多付一次”工作,也是我们提升群众就医体验的一项重要举措,重点解决群众门诊看病检验检查、开药等环节排队、来回跑问题,让群众先看病后付费。
一是将社会信用与就医体系相融合,拓展信用应用领域。依托衢州市“信安分”评价体系,构建“社会信用+公共平台+授信”的医保授信新模式,群众可凭借个人“信安分”分值享受信用就医门诊专属额度:860(含)-875分的,享受门诊费用信用额度2000元;875(含)分及以上的,享受门诊费用信用额度5000元。
二是将医保结算平台与医院管理系统相联通,拓宽信用支付渠道。通过医保、医院、银联信息系统的互联互通,支持群众在所有诊疗服务后一次性统一结算,省去挂号、检查检验、买药等排队缴费环节,大大简化就诊流程。4月份在衢州市人民医院落地试运行,截至目前,各县(市、区)均有1家试点医院上线“最多付一次”服务。
三是将医保服务延伸与医院现有场景相结合,实现经办服务下沉。为有效解决信用就医过程中的政策咨询、信用签约、系统调试等各类问题,市医保局还将医保经办服务延伸至医院,在全市二级及以上医院设立医保便民服务站,方便群众现场咨询、实时解答,同时,做好慢特病备案、零星报销、政策宣传等经办服务工作,打造“15分钟医保服务圈”。
衢州电视新闻综合频道记者提问:今年市总工会牵头两项市政府民生实事,分别是“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暖心驿站’打造”和“举办暑期‘安心托班’”,能否给我们介绍下相关情况?
市总工会常务副主席徐文回答:
“工会驿站”和“爱心托班”这两项工作是衢州市工会系统有效回应职工群众现实需求,着力解决职工群众“急难愁盼”的务实举措,得到了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面,我就项目进展情况作一介绍。
今年以来,我们结合省政府民生实事“户外劳动者服务站点改造提升”项目高质量、统筹推进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暖心驿站”打造项目:一是科学规划解决“休息难”。按照“15分钟服务圈”要求科学布局点位,根据“设施设备可用”“标识标牌可识”“电子地图可搜”“效运维机制可保”标准一体打造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服务矩阵。目前已建成并开放83家“暖心驿站”。二是因地制宜做优“新阵地”。各责任区块统筹布局优化、资源共享、服务拓展等要素,以“一县一品”思路推动驿站建设。比如,衢江区“社区嵌入式”驿站、龙游县“工银合作”驿站、常山县“U享驿站”等,突破工会单向服务格局,突出“协同共建”理念,形成了全社会关爱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的浓厚氛围。三是集成服务打造“标杆点”。依托新能源运营车辆综合型充电站打造全市首家旗舰型“司机之家”,提供就餐休息、健身娱乐、洗漱如厕、图书阅览、学习培训等一站式暖心服务,日均服务出租车、网约车司机600人次以上,让衢州“的哥”们感受实实在在的幸福感、安全感和获得感。
“爱心托班”是衢州市总工会服务保障职工的品牌项目之一,更是工会助力推进“幼有善育”的重要举措。今年以来,我们进一步强化工作统筹,努力拓宽服务覆盖面,提升工会服务质效。一是整合资源解决托管难题。加强宣传动员、协同对接,统筹市县总工会引领办、基层工会自主办、园区楼宇联合办、部门社区协同办等多种模式,确定办班点位131个。暑期以来,已举办“爱心托班”299期次,服务儿童8220人次。二是拓宽领域满足多元需求。加大经费投入力度,借助各种社会办学资源,将公益性托管服务延伸至村社“微阵地”,让儿童就近享受优质校外教育资源。针对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子女专门开办“爱心托班”11期,惠及儿童320余人次。三是优化课程提升服务质效。推进“托、管、教”一体化,在普惠性课程基础上充分挖掘本地(单位)特色教育资源,促进儿童全方位成长。“劳模工匠进课堂”“儿童作家阅读分享”“法治巡讲”等活动帮助儿童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国学文化、医学急救、电力安全等体验式课堂也广受欢迎。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深入推进这两项实事,进一步把责任抓实、质量抓好、服务做强,以“民生实事”为切口,切实提升职工群众的幸福感和满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