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 113308000026180581/2024-148123 | 成文日期: | 2024-07-08 |
公开方式: | 主动公开 | 组配分类: | 政协委员提案 |
文件编号: | 衢市科函〔2024〕31号 | 发布机构: | 市科技局 |
民革衢州市委会:
你们在市政协八届三次会议期间提出《关于推动衢州市产业提档升级的建议》的提案(第182号)悉。现将有关情况答复如下:
正如提案中所说,衢州市在创新发展的道路上奋勇前行,坚持贯彻落实“315”科技创新工程、“415X”先进制造业集群建设等系列工作,国家高新企业数量增幅200%,研发投入逐年攀升。
近年来,我市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引领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工作,以“五链”融合为主抓手,全市上下深入实施“工业强市、产业兴市”,全力推动创新深化、“315”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工程,加快打造四省边际人才科创桥头堡,在科技体制改革、科创平台建设、创新主体培育等方面取得新突破,工作成效不断显现。具体来看:
(一)激发企业创新活力,赋能产业发展。一是助推企业倍增提质。健全企业“四色”管理机制,新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87家,省科技型中小企业898家。去年1—12月,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增速28.2%,全省第6;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速12.7%,全省第2;全市高新技术产业研发费用82.95亿元,增速17.2%,全省第2。二是提升企业创新能力。实施规上工业企业“三清零”行动,新增省级重点企业研究院2家、省级企业研究院5家、省级高新技术企业研发中心24家。1—12月,开展研发活动规上工业企业比例达到80.2%;全市规上工业企业研发费用96.22亿元,增速15%,全省第2;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8%,排名全省第5。三是强化核心技术攻关。实施市级科技攻关项目132项,财政补助经费5500万元,同比增长37.5%。华友新能源、中宁硅业等5家企业研发的成果列为省级重大科技成果。
(二)发挥创新平台优势,集聚资源要素。一是创新平台建设取得新突破。集聚化工领域五大院士团队等科研力量,与浙江大学、北京化工大学、厦门大学、南京工业大学共建创新研究院,在更高水平和更深层次上开辟新领域新赛道。二是“一产业一研究院”实现全覆盖。引进浙江大学鲲鹏人才团队共建动力电池和储能研究院。与复旦大学合作共建衢州复旦研究院,于2024年1月签约。目前已实现“一产业一研究院”“一县一研究院”全覆盖。三是高质量完成产业创新平台建设。我市氟硅钴新材料、空气动力装备、高性能纸及纤维复合新材料三家综合体年度绩效被评为优秀,优秀率位居全省第一。
(三)全面推进“五链”融合,持续招大引强。2023年全年共签约亿元以上项目215个,招商引资到位资金418.3亿元,分别完成年度任务的107.5%、110.1%,其中10亿元以上项目52个,50亿元以上项目12个,分别同比增长8.3%、71.4%。一是百亿项目实现飞跃。引进一道新能源、鹏辉储能、先导稀材、大族激光、东旭光电、棒杰新能源、星传新材料等百亿级项目7个,同比增长75%,计划总投资881.22亿元。二是主导产业加速集聚。全年共招引亿元以上六大产业链项目131个,计划总投资1849.3亿元,分别占制造业项目的75.7%和95.2%。三是外资招引提质扩量。全年共引进智捷控精密科技、艺康化学、梵西电子、佑晶科技等11个亿元以上外资项目,计划总投资256.8亿元。
虽然前期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发展工作取得了不错成效,但正如提案中所说,衢州目前仍存在高能级平台布局缺乏、研发经费支出不足、高端创新人才匮乏等问题。为此,我们结合提案建议,认真研究,思考总结,接下来将重点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加强政府引导浓厚科创氛围。一是明确定位,引育主导产业。在产业招引上聚焦科技创新,持续招大引强,将人工智能+、生物制造、低空经济等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作为招商引资的重点领域,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增强发展新动能;继续实施县(市、区)党政主要领导“5020工程”,发挥“头雁”引领作用,市、县两级主要领导赴国内外重点城市举行一系列招商推介活动;同时充分发挥市、县两级驻外招商作用,健全市县驻外招商协同融合机制,形成“多点链接、多级联动”的招商网络。在产业培育上全力抓好高端新材料核心区、现代家具协同区两大省级特色产业集群培育,争创智能光伏、集成电路等省级特色产业集群协同区,打造千亿级新材料先进制造业集群;培育一批具有独特技术优势、符合未来产业发展方向的科技型成长型中小企业或者优质板块,加速在新能源、新材料、集成电路、智能装备等领域构建具有爆发力、带动力的成长型企业梯队,为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新动能。二是强化扶持,加大科技投入。一方面强化资金赋能,围绕“6+X”产业链,发挥我市千亿级基金矩阵作用,通过种子天使基金、科创基金、产业链基金等子基金“投早、投小、投未来”,促进初创型科创项目、高层次人才项目加速孵化转化,争取基金集群规模达到800亿元,投向产业链投资额占总投资额比重 80%以上,撬动社会资本300亿元以上,投资项目40个以上,全力打造长三角创投新势力“第一城”。另一方面加大支持科技创新的财政投入,确保全市财政科技投入年均增长15%以上,大力支持企业科技创新,市县一体化推进,保障对高新技术企业、省科技型中小企业等科技型企业奖励政策落实到位,推动全市产业技术创新能级提升。三是延链补链,提升集聚效应。一方面紧盯六大产业链重点环节和关键企业,通过“以商招商”,着力招引上游原材料研发、新技术突破、低碳绿色等项目实现延链补链,推动产业链向高端、智能、绿色方向发展,提升产业链的竞争力。另一方面结合我市产业发展特点,超前谋划、细分赛道,瞄准人工智能、自动驾驶、机器人等未来产业,积极储备布局一批未来产业项目,培育壮大新兴产业。
(二)搭建科创平台铆足发展劲头。一是快推动高新园区争先进位。充分利用现有园区按照专业特色和产业链关系集聚各类创新资源,加强基础设施配套和综合服务水平,建设一批产业特色明显、创新优势突出、创新配套完备、规模效益显著的科技企业聚集区,形成“创业苗圃—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区”的科技企业孵化体系;每个高新区,重点围绕1—2个主导产业,按照现代产业集群理念,用先进适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全面推进数字化赋能,积极从源头招引新兴产业、龙头企业等高新技术产业项目向高新园区集聚,构建高端化学品、数字经济、高端装备、生命健康、新能源等千亿级现代化产业集群,优先引进培育航空航天、量子信息等战略性特色产业集群,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2024年,力争高新区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65%以上,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增速达到30%以上。二是全方位推进合作创新共赢。一方面加强院地合作,鼓励围绕科技创新,加强重大研发平台建设,推动创建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省重点实验室、省技术创新中心等高能级创新平台,优先支持浙大衢州两院、东南数字经济研究院、电子科大等新型研发机构、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等重大创新平台建设,充分发挥对高新园区科技创新能力的跃升支撑作用,不断提高高新产业的承载集聚能力,2024年,力争建成省级研发机构20家以上,市级研发机构30家以上。另一方面加快组建创新联合体,按照“2+2+11”的架构体系(领军企业牵头型2家,院所牵头型2家,技术联盟型11家),按重大、重点、一般三类组建一批产学研紧密连接的创新联合体,促进高校、科研院所科技创新要素和科研成果向企业转移转化,整合现有高校、科研院所高端人才,根据产业领域组建11支科技服务分队,按照专业方向与企业进行匹配,争创2家省级创新联合体。三是多角度激发企业创新活力。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开展规上工业企业研发费用、研发人员、研发机构“三清零”行动,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力争开展研发活动的规上工业企业占比达到80%、建立研发机构的规上制造业企业占比达到74%;严格落实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税收减免等普惠政策,对研发费用给予一定比例的补助。在市政务服务中心窗口增设科创金融服务中心,打造“科技诉求”一站式服务平台,为企业带来各项便利。积极引入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领域的外商投资企业,提升外资利用水平,同时加强政策引导,鼓励企业设立境外研发机构,促进企业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再创新和境内外产学研合作经费支出总额占营业收入的比例、营业收入中高新技术企业出口总额占比等指标提升,补齐开放创新和国际竞争力的短板。
(三)加快人才招引夯实创新基础。一是促进科创人才集聚。围绕主导产业高质量发展,引进培育一批高层次、领军型创新人才及团队;优化完善科技创新领军人才梯度培育机制,加大青年科技人才培养力度;建立高能级平台与企业的双向互聘机制,推进科研人才共享共用;遵循人才成长和科技创新规律,对人才科技项目实施中长期评估和持续支持。利用高端科创平台引才育才聚才功能,按照产业需求引才育才,建设一支规模适当、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高端科创人才队伍,着力构建产业创新高端人才“蓄水池”,把创新的“源头活水”引到企业技术创新的“试验田”,建设“人才蓄水池+创新试验田”的创新联合体,有效破解长期困扰企业引进高端人才难、突破瓶颈技术难的问题,全面支撑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提升,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二是推进产学研合作。依托“一产业一研究院”平台,开展科技企业培育、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产学研合作等,推进科技成果转化落地,孵化一批“专精特新”优质企业,构建高新技术产业生态;发挥海创园等创新飞地区位优势,围绕科技产业项目“招大引强”,吸引集聚一批高层次科技人才项目、高水平科技产业项目、高能级创新平台项目。三是加快标志性成果转化。做好研究院建设后半篇文章,建立高能级科创平台绩效评价机制,加快推进浙大衢州“两院”建设,着力打造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发展示范标杆;加快推进电子科大长三角研究院建设,着力打造成全省一流新型研发机构;加快推进衢州复旦研究院建设,着力打造四省边际生物医药创新策源地。力争2024年取得5项省级重大科技成果,创成国家级高端化学品技术创新中心,实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100项以上,科研成果转化50项以上。
感谢你们对衢州经济社会发展的关心,希望你们继续为推动衢州高质量跨越式发展,加快建设具有强大吸引力、辐射力、带动力、引领力的四省边际中心城市建好言献好策。
衢州市科学技术局
2024年7月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