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 113308000026180581/2024-148116 | 成文日期: | 2024-07-02 |
公开方式: | 主动公开 | 组配分类: | 政协委员提案 |
文件编号: | 衢市科函〔2024〕24号 | 发布机构: | 市科技局 |
刘建英委员:
你在市政协八届三次会议期间提出《关于深入实施创新首位战略推进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的建议》的提案(第075号)悉。现将有关情况答复如下:
近年来,我市科技创新工作在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和关心下,市科技局始终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推动科创平台提能造峰,加速战略人才汇聚集聚,充分激发创新创造活力,锚定建设衢州四省边际中心城市定位,奋力打造四省边际人才科创桥头堡,取得了显著成效。根据“315”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工程实施方案发展目标,结合政策调整,国家创新型城市称号评定已由全国城市创新能力百强榜排名替代,我市创建国家创新城市的目标相应调整为确保进榜并争先竞位,2023年衢州位列第69位,2024年力争跻身前50名,近年来我市也在提升城市创新能力方面开展了一系列工作并取得显著成效:
一是衢州四省边际科创走廊谋篇布局。2022年市委市政府启动衢州四省边际科创走廊建设,由市科技局承接编制《衢州四省边际科创走廊发展规划》;通过实地调研、框架构思、起草文本、形成初稿、集中研讨、征求意见、专家论证、修改完善等环节,先后进行集中研讨13次,座谈交流3次,向市级部门和各区块征求意见2次,最终发布《衢州四省边际科创走廊发展规划》,出台四省边际人才科创桥头堡政策细则,建立四省边际科创圈区域合作协商机制。
二是高能级科创平台提能造峰。在市委市政府的支持下,我局坚持前瞻性布局、超常规举措、大手笔投入,与浙江大学、电子科技大学、复旦大学等国内知名院校共建浙大衢州“两院”、电子科大长三角研究院、衢州复旦研究院等21家科创平台,创成山区26县唯一一家省高端化学品技术创新中心、全省唯一一个省无线电产业基地,集聚博士等高层次人才600余人,提供可转让技术250余项,走出了一条“以平台集聚人才、以人才引领创新、以创新赋能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径,实现“一产业一研究院”“一县一研究院”全覆盖。浙大衢州“两院”校地合作模式,被列入省委三个“一号工程”典型案例,得到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充分肯定。
三是产业创新能力大幅跃升。突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引导企业从“要我创新”向“我要创新”,加快创新链人才链产业链的有机衔接、高效融合,为产业发展开辟新赛道、打造新优势。近三年,新认定科技型中小企业2155家,是之前总额的1.67倍;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599家,是之前总额的2.22倍。推行企业技术负责人制度,开展规上工业企业研发项目、研发人员、研发机构“三清零”行动,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活动开展率达到82.5%,居全省第一。
四是创新创业环境优化提升。加大科技金融支持力度,设立规模3000万元的种子基金,设立规模2亿元的天使基金,首批已有7个项目立项,拟投金额约2400万元,同步储备第二批20余个项目。联合浙大科创集团、浙大两院共建首期规模2亿元的高端化学品成果转化基金,同步储备晶洲科技、海纳科技、POE等11个项目。参投规模10亿元的复旦科创母基金、组建规模3亿元生命健康前沿创新基金,投早投小投人才、服务科技创新的基金矩阵基本形成。实施科技及体制“双创新”改革省级试点,以科技创新塑造发展新优势,实现区域创新能力整体提升。2023年,我市成功进入全国城市创新能力百强榜,列第69位、居四省边际首位,首次荣获省政府“科技创新鼎”称号,创新指数进入全省第二方阵。
当前,我市创新能力提升中还存在建设进度不快、高端平台作用发挥不足、科技成果转化渠道不畅、创新链产业链融合不深、市县创新发展不平衡等亟待突破的短板和弱项。为此,市委于今年4月隆重召开八届六次全会,决策部署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的科技创新工作,聚焦扬优势、固基础、补短板、强弱项,实施“重要研发平台提能造峰”“创新成果突破转化”等六大工程,重点打造城市创新能力进入全国50强等四项标志性成果,加快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为城市创新能力提升指明了方向。
下一步,市科技局将以贯彻落实市委八届六次全会精神为核心,以人才科创桥头堡为抓手,全面推进城市创新能力提升,为加快建设具有强大吸引力、辐射力、带动力、引领力的四省边际中心城市注入动能。
一、聚焦创新平台提能增效,加快城市高能级创新平台集聚
(一)推动高端科创平台提能造峰。坚持以产业急需为导向,聚焦影响制约产业发展的重大科技问题,持续布局建设重大创新平台,加快推动现有平台能级提升,增强整体科技供给能力。加快省高端化学品技术创新中心建设,聚焦高端电子化学品、高端特种聚合物等方向开展重大科技攻关,创成国家高端氟硅化学品技术创新中心。争创省先进半导体材料研制与应用技术创新中心,支持衢州资源化工创新研究院、动力电池和储能研究院等顶尖人才领衔的研究院创成省级以上高能级科创平台。
(二)推动产业创新研究院提质增效。围绕主导产业,以省级新型研发机构标准建设“一产业一研究院”和“一县一研究院”,力争新增4家省级新型研发机构。大力推进科创孵化平台创新发展,加快构建“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区”一体化科技创新创业孵化链条,每年改造建设科技企业孵化器和众创空间3家以上。积极融入G60科创走廊和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扎实推进衢州海创园、上海张江生物医药孵化基地等“科创飞地”建设,持续高效对接发达地区科创资源,力争每年引进孵化高层次人才项目40个以上。
(三)提升高等院校创新能力。深入推进高校基础设施提质工程,全面融入全市科创体系建设,支持衢州学院一流学科建设,争创一批适应发展需求的硕士学位授权点,加大培育实践创新人才,办学规模达到1万人以上,力争早日建成衢州大学。支持衢州职业技术学院“双高”建设,高品质完成新校区建设,力争早日升格为职业本科大学。探索校地“双导师”产教融合培养产业创新人才新路径,力争本地高校毕业生留衢率达到30%以上。
二、聚焦创新成果突破转化,加快四省边际中心城市成果应用
(一)打造高能级创新联合体。深化“企业出题、政府助题、院校解题、市场阅题”的产学研协同创新模式,推动重点领域项目、基地、人才、资金一体化配置,加快创新人才向企业集聚流动,开展技术研发和项目合作,打通从科技创新到产业化应用通道。按照领军企业牵头型、院所牵头型、技术联盟型等分类,支持科技领军企业联合高校院所、上下游优势企业组建创新联合体,构建高效强大的共性技术供给体系,提高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成效,到2026年组织实施市级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项目300个以上,力争承担省级“尖兵”“领雁”重点研发计划项目50个以上。
(二)推进核心技术攻坚突破。瞄准科技前沿,布局一批前瞻性、战略性重大科技项目,抢占发展制高点。围绕“315”科技创新体系和“415X”先进制造业集群,以及六大标志性产业链,定期征集并发布企业人才需求和技术需求清单,强化产学研协同,联合高能级科创平台,采用“揭榜挂帅”、“赛马制”等形式,集中力量攻克一批产业“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突破产业前沿领域引领性技术,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全力推进重点领域创新突破,实施“重大装备与智能绿色新型装备攻关”专项,加强电子化学品、新材料、新能源装备核心元器件、关键零部件的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研发。
(三)推动科技成果落地转化。加快构建以市场为导向的全链条全周期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到2026年实施产学研合作项目1000个以上。加强中试验证平台建设,依托高端化学品技术创新中心中试基地,提升中试验证平台效能,加快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形成新质生产力。全力打造科技成果转化首选地,支持科研团队带成果、带项目来衢州转化,提高科创平台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支持智造新城、智慧新城建设科创产业孵化小微园。坚持市县一体推动科创研究和产业落地,加快省高端化学品技术创新中心与江山市共建科技成果转化产业园(中试成果项目孵化园),衢州市浙工大生态工业创新研究院与龙游县共建技术转移与创业孵化园,推动高层次创新成果转化。
三、聚焦创新主体倍增提质,加快城市创新产业提质升级
(一)强化科技招商。强化招商项目科技要素含量,确保新引进企业研发投入强度3%以上。积极开辟招商新赛道,探索组建科技招商队伍,紧盯头部地区、头部企业、头部基金、头部研究机构、头部技术团队,大力引进一批效益型、成长型高科技项目,以科技招商的突围实现产业科技创新的突破,到2026年力争新招引科创项目300个以上。
(二)加快科技企业培育。实施科技企业“双倍增”计划升级版,推行科技企业培育挂钩绩效奖励制度,完善“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科技领军企业”培育链条,促进形成高水平科技型企业集群,到2026年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省级科技型中小企业分别达到1300家、5000家。实施科技领军企业、科技“小巨人”企业培育计划,围绕六大标志性产业链“链主”企业制定并实施个性化提升方案,加快成长为科技“小巨人”企业,每年新增科技领军企业1家,科技“小巨人”企业2家
(三)全面增强企业研发能力。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加强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产业创新中心、制造业创新中心、省级(重点)企业研究院、高新技术企业研发中心等研发机构、关键共性技术研发平台建设。支持巨化系、华友系等头部企业创建省重点实验室,加快形成覆盖全链条的多层次技术创新中心体系,到2026年新增省级(重点)企业研究院15家,新增企业研发机构300家以上。
四、聚焦创新生态优化,提高四省边际科创走廊协同创新能力
(一)推进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改革。完善科技创新要素统筹配置机制,做到项目、基地、人才、资金一体化配置,产学研一体化联动,沿用奖一体化管理,更有效助推产业链创新链深度互动、高效融合。推行科技项目经费“包干制+负面清单”,给予项目承担单位更多自主权,赋予项目负责人更大技术路线决定权和经费使用权。积极推行有偿科技服务机制,在产学研合作中推广“先用后转”创新成果按合同约定的一次性奖励、按产品收益分配、按成果入股分红等激励机制,充分调动研发人员与研发团队的积极性,构建产学研用利益共同体。
(二)强化科技创新金融支持。加快健全科技创新基金体系,建强基金投资矩阵,加大产业基金“投早投小投科技”的力度,切实加强与科研院所合作,积极与市场化机构共建科创主题基金,引导社会资本加大对人才、科技创新等领域投入,不断放大种子基金、天使基金引领撬动作用,探索开展“先投后股”,更大力度支持科技型企业发展、创新型人才创业,每年投资人才科创项目1亿元以上。完善科技贷款政策体系,优化落实科技金融合作贷款贴息政策,推动科技信贷增量扩面,为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低门槛、低成本的信贷支持。
(三)加强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建设。坚持需求导向,深化政务服务增值化改革,设立企业综合服务中心科创服务板块和人才服务增值化改革专区,构建覆盖科技创新、人才服务全链条、产品生产全周期的创新创业服务体系,为企业科技创新提供“一站式”服务。建好用好“企呼我应”平台,开设“才呼我办”专线,打造全市涉企、涉才“总客服”,实现企业和人才反映问题一个口子归集、协同高效解决。引导企业对做出重大贡献的科研人员实施股权激励,提升科研人员成果回报。鼓励企业设立“科技创新奖”,每年对做出突出贡献的研发人员进行重奖。
感谢你对衢州经济社会发展的关心,希望你继续为推动衢州高质量跨越式发展,加快建设具有强大吸引力、辐射力、带动力、引领力的四省边际中心城市建好言献好策。
衢州市科学技术局
2024年7月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