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113308000026180581/2024-148115 成文日期: 2024-07-01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组配分类: 政协委员提案
文件编号: 衢市科函〔2024〕23号 发布机构: 市科技局

衢州市科学技术局关于对市政协八届三次会议第254号提案的答复

发布日期:2024-07-16 10:50 浏览次数: 信息来源:市科技局 字体:[ ]
分享:

农工党衢州市委会:

你们在市政协八届三次会议期间提出《关于提升科创体系效能助推我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建议》的提案(第254号)悉。现将有关情况答复如下: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工作,深入贯彻落实省委三个“一号工程”、省政府“十项重大工程”,以人才科创桥头堡工作领导小组承接创新深化、“315”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工程,实施科技及体制“双创新”改革,奋力打造四省边际人才科创桥头堡。今年4月,市委八届六次全会审议通过《中共衢州市委关于以科技创新塑造发展新优势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决定》,将进一步为以科技创新塑造发展新优势上注入强大动能,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具体来看:

一是进一步提升区域创新能力。坚持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全力提升区域创新能力,全面推进科技进步,在2023年全国城市创新能力百强榜中居69位(四省九地市第2位)、最具人才吸引力城市百强榜第47位、创新指数进入全省第二方阵,获得2023年度“科技创新鼎”称号。

二是进一步提高科创平台能级。近年来,我市以校地合作为载体,积极引进大院名校共建高能级科创平台,如以浙大衢州“两院”、巨化集团为核心单位的浙江省高端化学品技术创新中心,是山区26县唯一一家技术创新中心,也是我市首个省级战略性科创平台。依托电子科技大学长三角研究院(衢州),建设集科技攻关、成果转化、人才培养于一体的高端科创平台,2023年获批浙江省无线电产业基地。先后引进徐南平、陈建峰、段雪、孙世刚等院士及其团队成立创新研究院,目前全市已有校地合作科创平台17家。

三是进一步集聚高层次人才。坚持高端引领,实施“院士赋能”行动,聘请6位院士担任六大产业链首席科学家,实现“一院士团队支撑一条产业链”。相继引进任其龙等5个院士团队,国家级人才计划入选者7人、国家级青年人才计划入选者14人。全市集聚省级以上高层次人才超200人。加快青年人才引进,构建“大兵团”招才模式,常态化组织赴外招才引智,近2年共举办376场招聘会,新引进大学生10.3万人,其中青年硕士1435人、博士211人。

四是进一步突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坚持“科创+产业”,集聚创新要素,强化政策供给,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对产业发展的支撑作用。突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健全科技型企业培育“四色”管理机制,截止2023年底,全市拥有国家高新技术企业908家、省级科技型中小企业3329家、省级科技小巨人企业6家、省级科技领军企业1家。推行企业技术负责人制度,开展规上工业企业研发项目、研发人员、研发机构“三清零”行动,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活动开展率达到81.3%,居全省第一。

五是进一步优化科创环境。政策支持力度持续加强,我市“大科创”和人才专项政策的资金盘子从2020年的2.8亿元提高到2024年的9.6亿元;以4000万元企业研发费用补助和5000万元科技攻关项目经费,撬动规上工业企业96.22亿元的研发投入。基金支持力度持续增大,设立规模3000万元的种子基金、2亿元的天使基金、2亿元的高端化学品成果转化基金、10亿元的复旦科创母基金、3亿元的生命健康前沿创新基金,投早投小投科技的基金矩阵基本形成。

当前,我市科技创新发展仍处于起步爬坡阶段,在思想观念、创新能力、研发投入上还存在一定差距,下一步我们将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考察的重要讲话精神,统筹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推进,落实创新深化、“315”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工程和市委八届六次全会精神,以“四张清单”为目标,以“七有机制”(重大工作有目标、有计划、有执行、有检查、有结果、有责任、有奖罚“七个有”工作推进机制)为抓手,市县一体、部门联动,全面落实、全力以赴、全新突破,为我市科技创新塑造发展新优势发展新质生产力新阶段开好局、起好步。

(一)强化组织领导凝聚强大合力。健全科技创新领导体制,强化党对科技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市县统筹设置教育科技人才议事协调机构,由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亲自抓总,具体由市人才科创桥头堡工作机制牵头承接。完善科技创新攻坚机制,成立专项攻坚小组,由市领导担任领衔攻坚组组长,相关部门担任攻坚组成员,体系化强力推进科技创新。建立主要领导“亲自抓、带头抓”工作机制,推进主要领导带头联系重要科技企业、科技项目、科创平台和科技人才,带头及时研究解决实际问题,以上率下带动大抓科技、大抓创新。健全市县合力推进、资源共建共享机制,实现市县一体、错位发展。

(二)加快壮大科技型企业规模。一是强化招商项目科技要素含量,确保新引进企业研发投入强度3%以上。积极开辟招商新赛道,探索组建科技招商队伍,紧盯头部地区、头部企业、头部基金、头部研究机构、头部技术团队,大力引进一批效益型、成长型高科技项目,以科技招商的突围实现产业科技创新的突破,到2026年力争新招引科创项目300个以上。二是实施科技企业“双倍增”计划升级版,推行科技企业培育挂钩绩效奖励制度,完善“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科技领军企业”培育链条,促进形成高水平科技型企业集群,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省级科技型中小企业分别达到1300家、5000家。三是实施科技领军企业、科技“小巨人”企业培育计划,围绕六大标志性产业链“链主”企业制定并实施个性化提升方案,加快成长为科技“小巨人”企业,2024年,新增科技领军企业1家,科技“小巨人”企业2家;到2026年,科技领军企业达到5家以上,新增“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30家、单项冠军企业3家、隐形冠军企业10家以上。

(三)推动高端科创平台提能造峰。坚持以产业转型提升为导向,聚焦制约产业发展的重大科技问题,持续布局建设重大创新平台,加快推动现有平台能级提升。加快省高端化学品技术创新中心建设,聚焦高端电子化学品、高端特种聚合物等方向开展重大科技攻关,创成国家高端氟硅化学品技术创新中心。推动顶尖人才领衔的衢州资源化工创新研究院、动力电池和储能研究院等创成省级以上高能级科创平台。

(四)推动产业创新研究院提质增效。围绕主导产业,以省级新型研发机构标准建设“一产业一研究院”和“一县一研究院”,力争新增4家省级新型研发机构。大力推进科创孵化平台创新发展,加快构建一体化科技创新创业孵化链条,每年改造建设科技企业孵化器和众创空间3家以上。扎实推进衢州海创园、上海张江生物医药孵化基地等“科创飞地”建设,力争每年引进孵化高层次人才项目40个以上。

(五)大力引育高水平创新型人才。聚焦产业链发展和新质生产力培育,加大院士专家团队等高端智力引进力度,支持企业和平台引进处于行业前沿、掌握核心技术的领军型、创新型人才和团队。创新海外人才引进政策,开展“海外博士衢州行”、“访学访工访窗口”等活动,扎实推动海智基地服务平台建设。深化“双招双引”,构建产业招商与人才招引协同谈判等机制,着力发挥大平台、大项目、大企业的聚才效应,实现引进一个项目、集聚一批人才。力争引育海外高层次人才80名,在四省边际构建形成化工新材料人才高地。

(六)加大青年科技人才培养力度。支持青年科技人才挑大梁当主角,逐步扩大“南孔精英”计划青年人才项目的支持规模,支持人数不少于总人数的50%。推行青年科技人才“访问学者”、“岗位双聘”等机制,开展重点产业“高校+园区+企业”联动引才行动,发挥浙大衢州“两院”等高能级平台培养人才作用,打通高校、平台、企业间流动通道。建立青年博士进企机制,推动高能级平台与企业人才双向互聘,支持青年博士到企业担任首席科学家(技术官),企业研发人员到高校平台担任特聘教授、产业导师。探索院企联合引才、组建技术创新中心,加大对优秀博士后、青年博士的支持力度,支持高新技术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设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博士创新站,推动平台人才赋能企业发展。力争引育青年博士800名以上,每年引育青年大学生4万人以上,加快建设青年发展型城市。

(七)加大科技创新投入。构建财政投入稳定增长机制,确保年均增长15%。充分发挥“大科创”和人才政策作用,探索运用项目补助、贷款贴息、风险补偿等多元方式,加大对基础研究、创新平台、人才培养等支持力度,引导市场主体加大研发投入。建设覆盖种子期投资、天使投资、风险投资、产业投资、并购重组投资的基金体系,引导投向科创平台科技成果转化项目。鼓励社会资本依法设立创业投资基金、并购投资基金、产业投资基金等股权投资基金,引导资金流向科创平台创新创业活动。

感谢你们对衢州经济社会发展的关心,希望你们继续为推动衢州高质量跨越式发展,加快建设具有强大吸引力、辐射力、带动力、引领力的四省边际中心城市建好言献好策。

 

衢州市科学技术局    

2024年7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