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113308000026180581/2024-148109 成文日期: 2024-07-01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组配分类: 政协委员提案
文件编号: 衢市科函〔2024〕20号 发布机构: 市科技局

衢州市科学技术局关于对市政协八届三次会议第131号提案的答复

发布日期:2024-07-16 10:08 浏览次数: 信息来源:市科技局 字体:[ ]
分享:

姚文湧委员:

你在市政协八届三次会议期间提出的《关于对电子科大长三角研究院赋能衢州发展加大服务保障力度的相关建议》的提案(第131号)悉。现将有关情况答复如下:

电子科技大学长三角研究院(以下简称“电子科大长研院”)自成立以来,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论述以及考察浙江重要讲话精神,充分发挥科研优势、平台优势、人才优势,推动校企地深度合作、产学研深度融合,全力推进四省边际人才科创桥头堡建设,进一步以科技创新塑造发展新优势、发展新质生产力,为加快建设具有强大吸引力、辐射力、带动力、引领力的四省边际中心城市注入强大动能。

一、电子科大长研院运行情况

(一)加快人才培育,组建特色研发队伍

一是持续壮大科研团队,2023年研究院继续围绕无线电与智能感知、人工智能、数字健康等关键领域,持续深化“8研究所N中心N团队”的协同创新体系,新引进博士学位高水平专职科研人员21人,2023年共集聚相关科研人员148人,98%为硕士以上学历。二是加快引育高层次人才,立足衢州市产业发展与数字化转型需求,新引进国家级人才2人,新入选衢州市“双领人才”1人、衢州市“南孔精英”计划创业人才4人(其中“基于4D成像感知的交通雷达”和“AI生理/心理健康检测系统及其应用”项目已落地智慧谷科技园)。三是不断提升学生培养水平,首届衢州专项硕士研究生共38人顺利毕业,除去继续深造攻读博士的学生外,其余学生均入职国企事业单位或头部互联网企业;现有硕博研究生329人,科研项目参与率100%,衢州地方产业项目参与率35%以上,引导研究生服务地方产业,成为研究院科技赋能地区发展的中坚力量。四是高水平科研成果产出丰富,在知识产权方面,2023年新增授权发明专利29件(其中已授权国际PCT专利1件)、软著33项;在获批重大科研项目上,全年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和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15项。

(二)立足地方发展,助力地方科技成果产出

一是服务地方企业开展技术攻关,2023年研究院与巨化集团下属浙江巨圣氟化学有限公司成立“高端含氟材料智能制造联合研究中心”,帮助企业开展技术攻关,在流延膜缺陷检测、高速颗粒缺陷检测、石蜡分离与振动筛液位智能检测等4个技术难题的核心关键算法方面已完成构建,其中振动筛液位检测、石蜡分离自动检测与控制的相关设备已进入工厂车间测试,未来将实现国产替代,同时每年可为企业节约生产成本2000万以上。二是助推地方事业单位协同发展,与衢州市人民医院共建医工交叉联合创新中心,联合开展大规模人群慢阻肺筛查、脑外伤危重评估、肝局部灶良恶性识别与分类、慢性脑缺血精准评估等多个成果转化项目,助力医院成功申报8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三甲医院国考排名不断跃升。三是服务地方高校,委派王卓然教授出任衢州学院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执行院长,为衢州学院申请浙江省工程研究中心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提供支撑;联合衢州职业技术学院、衢州市人民医院开展数据清洗项目,为学生提供实训机会,帮助衢州培养数据人才。

(三)深化产研合作,持续优化创新生态

一是招商项目取得新成绩,秉承“工业强市、产业兴市”战略指导,促成年产值6亿元以上的上海泰辑软件有限公司搬迁衢州,在招引和服务重大产业项目上实现新突破。二是科技服务取得新进展,围绕信息系统研发与数字技术应用等方面开展技术服务,截至2023年底,研究院作为受托方累计签订技术开发、技术咨询等合同59项,累计到账金额1684.43万元。三是平台建设迈向新高度,2023年获批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新获国家军工二级保密资质及国军标资质认证;组建“衢州数智制造产业省级专家服务示范团”,开设数字化场景改造高级研修班,帮助企业员工成长为既有数字化视野又有产业实践经验的复合型人才。

二、服务开展情况

(一)初步建立绩效与评价体系。2023年12月,为加快提升高能级科创平台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能力,更好地服务衢州产业发展,有效发挥绩效评价对高能级科创平台的激励作用,市科技局围绕产业培育、科研攻关、服务地方、人才聚集、经费使用、其他事项等六个方面,制定出台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绩效评价体系,并委托第三方评价机构通过资料审查、通讯咨询、实地考察、综合评价等方式开展统一、合理、科学的评价。评价结果已反馈电子科大长研院,作为研究院制定2024年工作计划和目标的参考资料。

(二)产业平台逐步壮大。电子科技大学长三角校友产业园自2023年5月正式启动运营以来,聚焦无线电、集成电路、信息技术和数字经济等重点产业,在产业招商服务专班强有力的支持下,顺利打造从企业招引到落地、孵化、成长的一站式全生命周期服务,为入园企业提供人才、科研、投资等多方面创业创新服务平台支撑。截至目前,产业园累计引进培育企业27家,进培育头部企业(独角兽或准独角兽)分支机构3家,通过衢州市“双领计划”评审的人才项目6个,园区企业累计营收总额2.46亿元,累计税收总额2096万元。

(三)积极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市科技局深入推动成果转化集成改革和“双百千万”专项行动,凝练打造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衢动力”品牌,主动邀请电子科大长研院领导和项目团队负责人参加研究院创新成果和产业化项目发布对接会、“衢动力”资本赋能科技成果转化交流会等系列活动,进一步扩大电子科大长研院科技成果影响力。制定出台《衢州市建设创新联合体 深化企业科技特派员(团)实施方案》,整合电子科大长研院30名高端人才分别担任新材料、新能源、集成电路、高端装备、生命健康五大主导产业企业科技特派员开展常态化科技服务。发动电子科大长研院和本地企业组建创新联合体,目前已和12家企业达成合作意向共同开展科技攻关和成果转化。

(四)全力推动产业化项目落地孵化。市科技局联合衢控集团举办种子、天使基金宣讲会,增强国资基金对初创型科创项目的引领和撬动作用,目前电子科大长研院空天微波遥感系统及其产业化应用项目已顺利通过第一批种子基金项目评审。引导、支持和帮助科研人员申报“南孔精英”创业人才项目,截至目前,研究院累计成功申报人才项目12项,其中A类项目1项,B类项目6项,C类项目5项。

三、下一步重点工作

随着电子科大长研院不断壮大,管理服务、人才引进、成果转化、项目孵化等方面的需求越来越多,精准服务科创平台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当前,还存在专业度不够、人员力量不足、服务体系不完善、部门服务未形成合力等情况,接下来需重点抓好以下4个方面:

(一)优化绩效与评价体系。根据第一轮高能级科创平台绩效评价结果和反馈意见,修改完善绩效评价体系。强化产业化导向,探索设立产业培育单项冠军机制,该项指标排名第一的高能级科创平台绩效评价直接评为优秀。组织开展高能级科创平台年度比晾晒活动,形成积极、正向的协同发展氛围,激励高能级科创平台向创新深化加速迈进。

(二)建立服务与管理体系。由市教育局作为牵头单位,市科技局和其他部门、各区块积极配合,选调精干工作人员,谋划成立高能级科创平台管理与服务专班,统筹推进科创平台建设和产业化项目服务。以谋划出台科技招商方案为契机,持续优化电子科大产业招商服务专班,着力做好从项目招引至落地保障全过程“一站式”的招商服务工作。后期逐渐引导和发挥人才科创集团作为专业化、市场化平台服务机构的功能和作用,更加灵活、高效地做好人才招引、孵化平台建设、成果转化、基金支持等服务保障工作。

(三)完善产业化支撑体系。进一步优化电子科技大学长三角校友产业园的内部功能布局,完善支持无线电、集成电路、信息技术和数字经济等重点产业的配套设施。聚焦此类产业同时涵盖科研办公和生产制造功能的特点,探索放宽项目决策落地条件,允许具有简易或轻型制造工序的项目能够入驻产业园,助力产业园快速发展壮大。合理规划智慧岛的发展定位、功能模块、产业布局和公共设施,进一步发挥政策导向作用,推动无线电、集成电路、信息技术和数字经济等产业在智慧岛集聚和发展。谋划设立电子科大长研院科创基金,重点支持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科技型企业孵化培育和优势企业招引,加快推进资本和科技、人才、产业的深度融合,持续推动电子科大长研院和相关产业的健康发展。

(四)加大人才招引和支持力度。积极推动电子科大长研院和衢州学院、衢州职业技术学院的交流与合作,进一步深化和完善“人员编制在高校、工作考核在平台”的人才引进和管理机制。同时探索人才入职一定时限后,拥有保留本地高校编制,或者是转移人事关系至电子科大长研院的二次选择机会,着力解决人才不愿进入本地高校编制的堵点和难点。继续开展挂职交流,选派合适的高层次学术领军人才挂派衢州学院等高校任学术校长或副校长,选派合适人选挂职衢州学院相关二级学院院长或副院长,支持衢州学院一流专业学科培育和硕士点建设。欢迎、鼓励和支持衢州学院、衢州职业技术学院青年教师积极参与到各平台课题组的科研工作中,共同开展科研工作。

感谢你对衢州经济社会发展的关心,希望你继续为推动衢州高质量跨越式发展,加快建设具有强大吸引力、辐射力、带动力、引领力的四省边际中心城市建好言献好策。

 

衢州市科学技术局    

2024年7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