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113308000026180581/2024-148106 成文日期: 2024-07-03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组配分类: 人大代表建议
文件编号: 衢市科函〔2024〕26号 发布机构: 市科技局

衢州市科学技术局关于对市八届人大四次会议第012号建议的答复

发布日期:2024-07-16 09:02 浏览次数: 信息来源:市科技局 字体:[ ]
分享:

程萱等10位代表:

你们在市八届人大四次会议期间提出的《关于市区共享研究院资源,加快项目成果转化的建议》的建议(第012号)悉。现将有关情况答复如下:

正如你们所说的,随着市校合作的版图拓展,全市高能级科创平台布局日益完善,“一产业一研究院”“一县一研究院”已全覆盖,创新支撑力量逐步增强。特别是市本级,自2018年以来,市政府先后与浙江大学、电子科技大学、北京化工大学、南京工业大学、厦门大学、复旦大学等国内知名高校开展市校合作共建研究院,加上自建的东南数字经济发展研究院,已汇聚形成院士团队领衔、国内知名高校合作共建的高能级科创平台9家,累计实现技术服务到账1.15亿元,与衢州企业共建创新联合体18家,实现科技成果转化28项,孵化培育科技型公司28家,引进、培养全职博士或副教授以上高层次人才225名,在院培养研究生678人;建有省技术创新中心1家、省级新型研发机构3家。区县级层面,虽已建有“一县一研究院”,其中衢江、柯城各建有一家研究院,但受研究院建设能级影响,在资源配置、人才集聚、运营管理、创新能力、服务地方等方面与市级平台仍存在差距。

近年来,市科技局积极引导和支持市级高能级科创平台加快对衢江、柯城等区域科技创新的辐射与合作,主要有:

1.建立平台建设联合推进机制。为加快推动平台健康有序发展,市级层面自2023年5月起建立以分管副市长牵头、市级相关部门、相关县(市、区)分管副县长参加的市级重大科创平台月度例会制度,重点推进新建平台建设和已建研究院人才集聚、产学研合作等工作。2024年主要围绕协调解决各平台在成果转化和产业孵化推进过程中存在问题为主。

2.强化市级平台辐射效应。衢州资源化工创新研究院(段雪院士团队)已在衢江成立分中心及孵化公司,并建设成果孵化基地;衢州动力电池和储能研究院陆俊(鲲鹏计划获得者)院长的“富锂锰基正极材料”项目已于2023年签约落地龙游,预计今年6月底前动工建设;浙大衢州研究院为江山金石等企业提供中试服务,同时与江山市政府共同商讨合作推进筹建“高端化学品技术创新中心江山科技成果产业孵化园”,为院士团队项目产业化打开新通道。

3.深化人才交流合作互补。实行高能级科创平台“青年访问学者”机制,浙大衢州研究院已制定《浙江大学衢州研究院访问学者实施细则(试行)》,电子科大长研院参照电子科技大学本部访问学者管理机制开展接收青年学者交流工作。2023年以来,衢州学院、衢州职业技术学院等本地高校青年教师赴浙大衢州研究院、电子科大长研院、资源化工研究院等平台开展交流访问、项目研究、培训提升等20余人次。强化技术培训服务,2023年以来,浙大衢州研究院中试基地为两区的圣效化学品、鼎润涂料、恒顺化工、闻天化工等企业提供安全能力提升、化工技能实训、DCS培训等培训服务两百余人次。组织举行“衢动力”科技成果转化“双走进”系列活动,2023年全市平台开展产学研对接活动200余次,其中浙大衢州“两院”等市级平台组织百余人次科研人员走访县域企业80余家,与柯城、衢江、江山、开化等地企业开展横向合作24项,合同金额1464万元。

接下来,我们将进一步推动市级高能级科创平台创新资源向衢江、柯城等区域转移流动,注重在科技创新市区协同发展中创新机制、攻坚破难,在市级平台资源流动、区级平台能级提升、市区协同联合攻关等方面开展系列探索实践。

1.全面拓展跨区域科技人才交流。一是建立院企人才互聘机制。积极推动市级高能级科创平台高层次青年人才资源向县(市、区)辐射和流动,加快高能级平台与县(市、区)龙头企业开展人才双向互聘,选聘20名左右青年博士到县(市、区)龙头企业担任相关技术职务,20名左右县(市、区)龙头企业优秀研发人员到高校平台担任特约研究员开展定期学习交流。二是深化“青年访问学者”机制。进一步拓展平台资源范围,支持衢州学院、衢州职业技术学院等新招录的青年博士到市本级9家平台随科研团队做项目、搞科研,提升科研创新能力,将高能级科创平台对本地高校人才培养和提升帮扶列入绩效评价体系。鼓励各平台和高校与重点企业开展实习实践培训合作,为科研人员工程实践能力提升和学生培养提供优质平台。

2.联动实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一是鼓励开展跨区域产学研合作。围绕市六大主导产业和县(市、区)特色产业,推动“一产业一研究院”下沉服务县(市、区),特别是对特种纸、高端装备等共有的特色产业,发挥高能级科创平台优势,收集凝练企业技术难题和产业共性难题,着力破解一批县(市、区)重点产业领域“急难愁盼”技术瓶颈问题。二是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揭榜挂帅”联动支持。加强市县会商,探索优化科技攻关项目支持立项方式,如科技攻关项目中设立市县(市、区)联动支持专项,增加县(市、区)重大科技攻关揭榜挂帅项目申报和立项名额,由市本级和县(市、区)按比例出资,对立项项目进行联合支持。

3.强化提升市县平台联动共享。一是建立市县平台联动机制。建立健全常态化沟通协调机制,在原重大创新平台例会基础上,根据主题和需要进一步扩大范围,涵盖相关县(市、区)和县级平台,增强发挥市级层面协调支撑力,积极推动市县平台共建共享和科技成果在衢州落地转化;支持各区块定期轮流组织开展全市高能级科创平台联席活动,互通交流平台建设经验,促进市县创新资源信息共享。二是加快创新联合体县域全覆盖。积极推动组建市级平台和县(市、区)龙头企业、链主企业共同参与的创新联合体,整合优势资源,共同攻关产业关键核心技术问题。同时,形成市、县梯队建设机制,全年组建市级创新联合体15家以上,其中服务对象为县(市、区)企业的创新联合体5家以上,实现县(市、区)全覆盖。

感谢你们对衢州经济社会发展的关心,希望你们继续为推动衢州高质量跨越式发展,加快建设具有强大吸引力、辐射力、带动力、引领力的四省边际中心城市建好言献好策。

 

衢州市科学技术局    

2024年7月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