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 11330800002618015K/2024-145710 | 成文日期: | 2024-03-27 |
公开方式: | 主动公开 | ||
组配分类: | 公共服务“七优享”工程 | ||
2023年衢州市围绕贯彻落实浙江省三个“一号工程”和“十项重大工程”任务,聚焦公共服务“七优享”工程领域,以“幼有善育、学有优教、劳有所得、病有良医、老有康养、住有宜居、弱有众扶”七大专项为抓手,在制度建设、供给能力、质量提升、综合监管等方面探索创新、不断发力,推进公共服务普惠均等可及,持续增进民生福祉。
(一)“幼有善育”方面。一是强化政策创新。出台《衢州市优化生育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实施意见》,通过等23项“硬核”激励举措,全方位、多渠道降低养育成本、减轻生育压力。二是狠抓基础配套。连续两年将托育工作纳入民生实事,新增婴幼儿托位2300余个。特别是今年,大力推进托育综合服务中心建设,年底建成4家、在建3家。同时,2019年以来,全市共有19个托育项目争取到中央预算内投资1634万元,增加普惠托位1300个。全市每千人拥有3岁以下婴幼儿托位数达到4.1个。三是推动服务普惠。积极推进医育结合,成立婴幼儿照护服务指导中心7家、“向日葵”亲子小屋42家,打造“1+6+N”养育指导培训模式。加快推进柯城区普惠托育基本公共服务试点,发挥专业医疗机构保健作用,配备健康指导员,开展卫生保健指导和健康检查,实现科学养育。
(二)“学有优教”方面。一是教育资源提质扩面。全市公办园在园幼儿占比达到77.53%,较2022年提升20.77个百分点、增幅全省第一。深化城乡义务教育共同体建设,实施“县中崛起”行动,推进重点高中“八校联盟”合作,全面推动高中教育特色多样发展。二是教育服务更加优化。修订完善市中心城区幼儿园、小学、初中和高中布点规划。针对随迁子女等重点人群,打破户籍限制、增加入学选择,保障符合条件的义务教育段随迁子女在家长常住地100%入学。三是职教改革走深走实。出台《衢州市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促进条例》,积极探索区域中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改革。推进学历技能“双提升”,完成长学时职业培训6.8万多人次。四是教育合作更为广阔。携手南平、上饶、黄山共建“四省边际新时代基础美育联盟”,邀请著名美术家、原中央美术学院院长靳尚谊来衢设立“靳尚谊专家工作站”,深化四省边际职业培训联盟建设,四省边际(衢州)共富学院已通过“线上+线下”形式累计培训学员18.5万多人次,带动就业2.7万余人。
(三)“劳有所得”方面。一是健全就业公共服务体系。出台《高质量就业创业助力四省边际中心城市和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的若干意见》,制定《乡村合作创业管理与服务规范》,成为全国首个乡村合作创业领域的地方标准。全市城镇新增就业3.08万人,建成零工市场18家,帮扶重点人群就业2.86万人,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4059人。二是打造“衢州工匠”品牌。聚焦重点领域、重点产业、重点人群,全面推进“新蓝领”职业技能培训,推进职业技能等级认定,举办职业技能竞赛,开展各类职业技能培训10.43万人次、职业技能等级认定发证2.68万人次。三是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积极开展在建工程项目、夏季根治欠薪等源头治欠专项行动,加大违法打击力度,全力化解处置欠薪线索。全市受理案件结案率达99.66%、仲裁调解成功率达89%,办案质效和仲裁结案率居全省第一。同时,推动组建新业态行业权益保障协会,更好发挥新就业形态稳就业、保民生作用。
(四)“病有良医”方面。一是医疗能力更强。全市三级医院总数达8家、实现翻番,国家级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实现零突破,两家县级综合医院国家考核排名跻身全国第3和第7。二是医疗费用更省。全市共有132家医疗机构推行检查检验互认共享,累计互认61.82万项次、为群众节约医疗费用1680.27万元。通过医保限价惠民的“软性引导”和国家专项治理的“硬性调控”,全市口腔种植牙费用全面下降,广大缺牙患者彻底告别单颗种植牙“万元时代”。三是防治结合更优。实施慢性病早筛早诊早治机制,共为73.08万城乡居民进行同质同标免费健康体检,为重点人群开展结直肠癌筛查120303例。全民健身场地设施更加普惠可及,建成社区多功能运动场、笼式足球场、百姓健身房等基层体育场地设施108余个。
(五)“老有康养”方面。一是保障基础逐步夯实。实现高龄津贴提标扩面,全市约有8.5万名80岁以上老年人享受高龄津贴,今年以来已累计发放7139.6万元。全市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186.5万人、同比增长1.26%,实现基本养老保险应保尽保。二是设施布局不断优化。市本级、江山市编制完成养老服务设施布局专项规划,龙游县、常山县、开化县启动专项规划编制。完善社区嵌入式养老服务设施,柯城区衢化街道、信安街道、府山街道等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入住率达80%以上。三是服务水平不断提高。全市累计建成75个康养联合体、384张失智症照护专区床位,为失能失智老年人提供康复护理训练和生活照护等服务。龙游县广和长青养老服务中心获评省四星级养老机构、通过全国医养结合示范机构省级复核。建成“阳光厨房”67家,实现养老机构供餐质量整体提升。四是养老范围逐步拓展。建立健全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发布涵盖25个服务项目的基本养老服务清单,完成89个重要公共服务场所无障碍改造。实施“助老三件事”,为有需求的老年人提供“助餐、助洁、助医”等家门口幸福养老服务。推进老年友好环境建设,江山市周家青社区、常山县柚苑社区通过全国示范性老年友好型社区省级复核。
(六)“住有宜居”方面。一是住房条件不断改善。2023年末,城镇住房保障覆盖人群32.6万人。今年以来,全市保障性安居工程持续推进,目前已新建筹集保障性租赁住房3692套(间),发放公租房租赁补贴3332户,新开工棚户区改造999套。住房公积金制度惠及面持续扩大,实缴职工人数达32.09万人。二是人居环境逐步提升。全市累计申报创建未来社区88个,创建覆盖率达66.2%;截至目前,建成未来社区37个,通过省级验收命名25个。累计改造老旧小区42个,受益居民达13325户,无物业管理小区全域清零,专业物业服务覆盖率达85%以上。三是房屋安全持续保障。开展城乡自建房安全专项治理,完成全市76.66万栋自建房的录入工作及第三次城镇房屋调查登记工作,加快城乡危旧房治理,全面管控经营性自建房危房,农村困难家庭危房改造救助率达100%。
(七)“弱有众扶”方面。一是加大兜底保障力度。提高基本生活救助兜底保障水平,健全因病致贫返贫防范长效机制,建立“暖心无忧”爱心基金。从今年6月1日起,全市最低生活保障标准调整为1100元/月·人,较上年每月增加65元、增幅6.3%,惠及5.6万低保对象。二是完善救助帮扶载体。完善基本生活救助制度,全市建成县级社会救助服务联合体6家、乡镇级服务站103家、村级服务点1643家,有效链接困难群众需求端和救助资源供给端。实施残疾人托养照护机构建设项目,建成残疾人之家132家、残疾人托养机构6家,累计提供残疾人辅助器具适配服务3856人次。三是推动慈善救助融合发展。实施“善聚三衢 共富同行”行动,培育慈善组织16家,累计达到60家,新增发展速度居历年之最,慈善信托备案资金规模达到305万元,完成省定计划305%。扎实推进“善居工程”,为265户低保等困难家庭改善居住生活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