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 1133080000261804X1/2024-145673 | 成文日期: | 2024-03-25 |
公开方式: | 依申请公开 | 组配分类: | 计划总结 |
发布机构: | 市教育局 | ||
(此件依申请公开)
衢州市教育局2023年工作总结
2023年,全市教育系统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浙江重要讲话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扎实推进主题教育走深走实,紧紧围绕加快推进公共服务“七优享”工程,打造四省边际公共服务桥头堡,踔厉奋发、勇毅前行,为加快建设四省边际中心城市提供更多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全年各项工作取得了新成效、实现了新突破。2023年度省教育工作业绩考核排名全省第二,获评优秀单位。
一、抓实党建统领,借力主题教育推动发展见行见效
(一)主题教育凸现“三味”走深走实。将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浙江重要讲话精神作为重要政治任务,在主题教育全过程中凸现“政治味”“实干味”“教育味”。坚持系统联动、分类分层,制定出台市直教育系统主题教育“1+4”体系文件,创新局领导领衔破难“组团联校”“一线工作法”等工作机制,深入开展“四大专项行动”,推动打造衢州中专“两馆一中心”作为全省唯一中职学校入选省委主题办“循迹溯源学思想促践行”基层典型单位,推动打造衢州一中主题教育示范点作为学校示范入选“市高标准打造9个主题教育示范点”。经验做法多次受到省主题教育巡回指导组和市主题教育办的肯定,市教育局、衢州二中、衢州中专主题教育典型经验在市委主题教育简报刊登,市教育局作为市直部门唯一代表在第二次全市主题教育领导小组会上作典型发言。
(二)“党建联建”典型做法全省示范。始终坚持党建强、发展强,深入实施衢州市中小学校“培根铸魂、整校建强”示范争先专项行动,开展党建联建示范创建活动,以“五联”共建方式,培育7条党建联建示范带,全年打造整校建强示范校50家。深入实施党组织书记“双带头人”培育工程,成功承办全省中小学校党建工作现场推进会,全省率先探索推行学前教育“红领·巾”党建联建机制。持续推动中小学校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改革,在全省率先实现全市230所独立法人公办中小学校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全覆盖。连续3次在全市党建赛马比拼“比晾晒”活动中荣获第一名。衢州中专首获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教学能力团队一等奖。
(三)管党治党全面从严全面过硬。坚持以严的基调强化正风肃纪,排查廉政风险点63个,一体推进“三不腐”。全面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开展意识形态专项排查。深化清廉学校建设,开展全市教育系统“南孔清风 书声廉韵”赛马比拼,推进省市县三级清廉学校建设示范校评选,开化县城东小学获评全省清廉建设成绩突出单位,7所学校入选省第二批清廉学校示范校,10所学校入选省教育系统廉洁教育优秀工作案例和廉洁教育基地,3所学校入选全市清廉建设成绩突出单位。推进清廉机关建设,不断加强小微权力监督治理,开展警示教育,持续巩固师德师风、教育乱收费、中小学食堂采购等专项治理行动成果。
二、抓实民生实事,教育赋能城市发展共富先行
(一)城镇化教育专项工作取得阶段成果。迅速筹建城镇化教育专班,出台小规模学校撤并“十要”工作指南(调研要深入、评估要科学、规划要完善、程序要到位、政策要研究、服务要优化、方法要讲究、师资要提升、资源要整合、撤并要平稳),全省率先制定首个《关于小规模学校撤并后资产处置指导意见》。平稳有序、超额完成19所小规模学校撤并,1321名学生妥善安置,优化调配184名教师,节约财政资金4000余万元,同时,节约土地约267亩,盘活闲置资产约2.6亿元,实现小规模学校撤并全省最大量、最平稳、最快速、最集约。工作经验获卢山副省长批示肯定,在全市城镇化工作会议上获市委高屹书记肯定表扬。
(二)“学有优教”专项工作步伐逐步加快。“随迁子女保障入学”等省市民生实事项目全面超进度超计划完成,教育助学满意度测评、民生实事项目满意度测评均位列全市第一。“双创”和省现代化学校创建再上台阶,开化、江山、常山、衢江先后顺利通过全国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县省级评估,实现省级评估全覆盖“满堂红”。江山、龙游通过全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县国家级评估,常山通过全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县省级评估,创建进度位居全省前列。全年创成省现代化学校35所,创历史新高。教育现代化发展水平监测指数(79.42)首次超过省均值,首次有3个县跻身A等,首次消灭C等。全市基础教育生态监测指数(84.18)升至全省第二。全省七优享“学有优教”专项考核三季度全省第三,四季度全省并列第一,连续两次获五星成绩。
(三)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实现均衡发展。加快城区教育资源优化配置,制订新一轮学校布局优化调整方案,全市完成公办学校新改扩建项目28个,累计投入资金14.21亿元,新增公办学位1.2万个。抓实公办园扩容增量、薄弱园优化整合,集中科学引退126所低小散民办幼儿园,全市公办园在园幼儿占比由55.76%提升至77.53%,较上年度提高20.77%,增幅全省第一。持续优化市区教育管理机制,平稳顺利理顺衢州市实验学校教育集团管理体制。大力招引外部优质教育品牌,邀请李希贵来衢开展合作办学座谈,与北京十一学校再次牵手合作,衢州第四中学项目达成初步意向。邀请靳尚谊来衢出席首届四省边际新时代基础美育论坛,成立“四省边际新时代基础美育联盟”,“学美术到衢州”美育品牌逐渐彰显。加强国际交流合作,全市17所中小学校与加拿大、澳大利亚、新加坡、新西兰等地学校结对为“千校结好”姐妹校。
三、抓实质量提升,教育托底民生福祉更加殷实
(一)教育教学质量实现稳步提升。高考质量稳中有进,全面推进“县中崛起”,开展与省域优质高中一对一结对帮扶,全市17所县域普通高中有16所均有上特控线学生。拔尖人才培养成效显著,衢州二中11名学生获全国化学奥赛一等奖,1人夺得金牌,入选国家集训队并保送北大;4人摘得银牌,获得清北强基破格入围资格,创建校70年来最好成绩。持续深化“三新”改革,全市首次实现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立项“零突破”,时隔十年再有课题获国家级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二等奖。语言文字工作成效显著,我市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办公室获教育部、国家语委“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普及先进集体”荣誉称号。招生考试工作平稳有序。
(二)深化“双减”营造更好更优教育生态。深入实施红色引领、监管护苗、分类监管、宣传引导、法治监管、风险化解六大专项行动,在全省率先召开校外培训监管行政执法培训会,开展分级分类监管,积极营造校外培训清朗环境新生态。累计查处并曝光隐形变异学科类培训12起,涉及学生237人,涉及金额43万余元,拆除违规广告23块,面积124平米。全市482家非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100%纳入数字化监管平台管理,100%开通预收费监管专户,监管金额达1316.64万元。204家已合规机构支付渠道累计开通201家,开通率98.53%。
(三)“南孔学子三礼”成为全省示范样板。聚焦“浙江有礼”省域文明新实践和“崇贤有礼”新时代衢州人文精神,首创并发布“南孔学子三礼”仪规仪程(暨6岁开蒙礼、14岁明志礼、18岁成人礼),成功举办“南孔圣地·崇贤有礼”开蒙礼、明志礼,2.8万余名小学一年级新生集中开蒙启智,2.1万名八年级学生在其父母面前明志立心、明志立行。“南孔学子三礼”实践案例获评“新时代衢州人文精神十佳践行案例”,《以“南孔三礼”培育“有礼”少年成长》项目成功入选省未成年人十件实事项目,在2023年“读懂中国”国际会议教育专场上作《践行南孔文化 争做有礼好少年》典型发言,“南孔学子三礼”上升为“浙江学子成长三礼”和“浙风十礼”。
(四)“一文一武”专项行动成效显著获多方点赞。深入推进围棋体教融合,全市52所学校成功创建全国围棋特色学校,12所中小学认定为市首批围棋后备人才培养基地。成功举办衢州市首届“一文一武”围棋校际联赛暨吉尼斯挑战活动,全市5290位南孔小棋手成功创造新的“单场地、最多人同时对弈围棋”吉尼斯世界纪录。首创“小铁人十二项”校际联赛,着力提升学生应急救护和野外生存能力,全市高中段学校学生应急救护知识普及率达100%,高中段应届毕业生救护员证持证率达90%,衢州高级中学、衢州中专获评第二批全国学校急救教育试点学校,衢州市中小学素质教育实践学校生命教育体验场馆获评浙江省唯一一所全国“红十字生命教育示范基地”,工作成效获徐张艳市长批示肯定。实施“南孔润心”专项行动,全面培养向上向善、向阳向美衢州有礼青年,以龙游为试点打造“走心驿站”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工作获省委易炼红书记批示肯定。全年全市学生因心理健康问题非正常死亡零发生,中小学生非正常死亡比例全省最低。
四、抓实改革创新,教育驱动产业发展提质增速
(一)职业教育赋能产业发展不断做大做强。强力服务“工业强市、产业兴市”,出台设区市有立法权以来首部地方性职业教育法规《衢州市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促进条例》。制定职业教育样板城市标准体系,积极申报全国产教融合试点城市。省政府明确将“加强对衢州市职业教育发展的针对性指导,支持衢州市打造市域产教联合体和县域产业学院”纳入会议纪要。职普融通试点工作成效显著,衢州中专与衢州高级中学、衢州理工学校与衢江区杜泽中学首届职普融通班面向社会招生。中职学生升学方式更加多元,中职高考本科上线率全省第一,中职就业学生留衢率达到45%,高职毕业生留衢签约率达到24%。
(二)高校创新科研成果转化能力显著增强。推动衢州学院共建浙江省空气动力装备技术重点实验室等8个现代产业学院,其中1个获批省级重点支持现代产业学院建设点,2个入选全国现代产业学院示范案例和典型案例。成功举办第二届“信安湖”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研讨会及中日养老服务专业人才培养国际合作研讨会,衢职院与日本佐久大学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成功牵手。浙大衢州“两院”在衢培育孵化企业8家,累计签订横向技术合同140项,金额超1亿元。成功争取省高水平大学引导资金6300万元用于电子科大长三角研究院建设,与巨化集团成立“高端含氟材料智能制造联合研究中心”,成功攻克流延膜缺陷检测等4个卡脖子核心技术问题。
(三)教育信息化数字化改革展现更大作为。成功举办“温情技术、大爱育人”2023数字教育大会暨教育装备应用展,开展衢州教育数字化改革品牌推介活动,“家有读书郎”在衢州海创园落户。构建“1+6+N”教育数字资源体系,助推市域艺术教育均衡发展,承办全省艺术互联网学校现场会,率先在全国实现艺术互联网学校市域全覆盖。积极推动区域内教育信息化及数字化改革建设,全国首创建立以场景应用为主题的四省边际智慧教育馆,在教育部互联网白皮书交流会上作典型发言。
五、抓实队伍建设,教育推动铸魂育人走深走实
(一)“两专”教育人才招引培育成绩斐然。充分发挥新政吸引力,继续加大人才招引力度,全市共开展各类教师招聘99场,共招聘教师1740人,其中事业编制教师648人,招录人数为历年最多。市本级公办学校共签约新教师112人,其中硕研79人占比超七成;双一流高校50人占比近五成。全省率先全面启动实施“学历攀登计划”、高规格实施衢州市中小学“中青年校长培养计划”,对63名名校长后备人选落实分层培养,领航班、启航班校长培训成效显现。全年新增省级教育领军人才及青年人才5人,新晋升正高级职称教师23人,新获评浙江省教坛新秀17人,均为历年最高水平。
(二)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不断健全。持续加强师德师风整治,通过签订责任书、开展承诺践诺、建立管理网格、完善工作机制、建立月度报表等举措,推动师德师风建设常态化、长效化,进一步规范对外籍教师的管理。实施师德师风考核评估,将评估结果摆在教师队伍建设首要位置,在招考、职评、评优、调动、提拔任用等方面严格执行师德师风第一标准。依托全国教师管理信息系统,建立对违规教师处理结果运用长效机制。充分发挥“评优评先”激励作用,开展优秀教师榜样评选。全年共开展警示教育1357次,媒体宣传优秀教师典型470余人。
(三)党员干部明德守法教育深入人心。实施新时代干部培养计划,举办全市教育系统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和中小学党组织书记培训班,完善选人用人机制,加强对党外干部的培养、推荐和选拔使用。深入实施市直教育系统青年党员干部“明德守法、完善自我”专项行动,组织召开市直学校青年党员干部(教师)道德法纪轮训集中授课班,开展集中学习21次,组织开展谈心谈话及家访1760人,签订保密承诺书174份。开展教育系统违规吃喝问题专项整治,25228名教职工填写违规吃喝问题自查自纠表,8376名领导干部签订抵制违规吃喝问题廉洁承诺书。
六、抓实安全稳定,教育支撑社会治理行稳致远
(一)中小学新生入学实现平稳“渡峰”。秋季学期全市义务段学校招生48099人,较上一年度增加5318人,其中主城区义务段学校招生20252人,较上一年度增加2905人。面对“入学高峰年”严峻形势,稳妥破解缺场地、缺教室、缺师资、缺学位难题,在优化招生入学“八大便民举措”政策的基础上,全市统筹完成教学空间资源调配、改造343处,新招录入编教师897人,切实保障每一个适龄儿童有学上、上好学。
(二)校园安全防线得到不断巩固。常态化开展校园安全大排查大整治,扎实开展护航亚运行动,做好教育系统信访突出问题集中治理,稳妥处置涉教育系统“赛得”事件,牵头化解重大信访积案13件,全年校园安全平稳平静。制定出台《“人人都是好孩子”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工作实施方案》,以衢江区为试点探索推进专门学校建设,相关经验做法获省委常委、政法委书记王成国批示肯定,衢州市校园矛盾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获评全国维护妇女儿童权益先进集体。全力打造“满意、放心、智慧、清廉、如家”五好食堂,开展五好食堂星级评定,全市中小学校食堂工作机制及监督组织建成率、智能阳光厨房建成率、B级以上食堂占比均实现100%全覆盖,工作成效获省纪委监委派驻省教育厅纪检监察组组长王健、市纪委书记吴松平批示肯定。
(三)依法治校水平实现全面提升。全面深入学习习近平法治思想,开展“学宪法 讲宪法”、百所学校公益普法、“亚运·法治同行”主题宣传等特色活动,推选10名优秀教师参加中小学教师法治教育国培项目,组织全市23.8万名青少年参加“学宪法讲宪法”系列活动,11位参加省赛选手全部获奖,1人获国赛一等奖,取得参赛以来最好成绩。市直教育系统顺利通过市“八五”普法中期评估实地检查。高效推进“互联网+监管”,深入开展“双随机、一公开”检查,全年实现省级关联任务100%覆盖。全年完成合法性审查8份、审核合同4份,办理市“两会”建议提案83件,办理满意和基本满意率为100%。
衢州市教育局2024年工作计划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持续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浙江重要讲话精神,紧紧围绕市委“当先锋、走前列”目标要求,加快推进公共服务“七优享”工程,全面加强“三支队伍”建设,打造四省边际公共服务桥头堡,实施“六大工程”,打造“六大高地”,为加快建设具有强大吸引力、辐射力、带动力、引领力的四省边际中心城市彰显教育担当,为中国式教育现代化提供更多“衢州实践”。
——定性目标。学前教育补短促长赶上全省平均发展水平,基础教育从回归回流再到倒流,职业教育从专到精再到集群,高等教育合作办学从有到优再到集聚,赋能助力四省边际中心城市建设,与全省同步推进教育现代化,用最好的教育成就最好的衢州。
——定量目标。按照各项重点指标在全省“保五争三拼第一”和在四省九市“保二争一”要求:力争公办园在园幼儿占比达到85%以上,普惠园在园幼儿占比保持95%以上;建成3所省级高水平职业学校、11个高水平中职专业,省现代化学校突破100所。
——标志性成果。力争1个县(市、区)通过“全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县”国家级评估,4个县(市、区)通过“全国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县”国家级评估。
一、深入实施“红色根脉强基工程”,奋力打造“新时代教育党建清廉高地”
(一)一体推进主题教育走深走实。持续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浙江重要讲话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树立正确政绩观的重要论述,扎实做好理论学习、调查研究、对标检视、推动发展、建章立制,深入开展“循迹溯源学思想促践行”活动,打造好运用好衢州中专“足迹馆”主题现场教学基地,不断提高推动高质量发展本领、服务群众本领、防范化解风险本领。以新气象新作为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
(二)全面推进“培根铸魂、整校建强”。持续开展“培根铸魂、整校建强”行动,推广学前教育“红领·巾”党建联建试点,做实民办学校党建,做优学前教育、义务教育、普通高中、职业教育、特殊教育、思政教育、清廉学校等7条党建联建示范带,深入实施“双带头人”党组织书记工作室培育工程,配好配齐中小学党组织领导干部,推动实现“党建强发展强、党建优治理优”,持续打响“南孔学地·教育有礼”党建品牌。
(三)深入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抓好正风肃纪,强化党内监督,紧盯重要时间节点、重点关键领域,聚焦领导干部、党员、年轻干部等重点人群,落实开展党内集中性纪律教育。深化清廉学校建设,进一步构建完善市县校三级“清廉学校”示范校建设联动机制,以衢江区清廉学校示范带为样板,开展清廉学校建设互学互促活动,打造一批“衢州样板”清廉学校教育基地。对省清廉学校示范校和市清廉学校示范点开展回头看。深入推进清廉机关建设,开展中小学校非教学事务“进校园”专项治理行动,巩固师德师风、教育乱收费等专项治理成果。
二、深入实施“教育赋能发展工程”,奋力打造“新时代教育改革创新高地”
(一)创建高铁新城教育现代化先行区。围绕“先行先试、教育赋能”要求,在高铁新城开展教育现代化综合改革试点,高标准配置资源。推动衢州四中建设,高铁新城第一学校、智造新城东港学校建成并投入使用。深化与北京十一学校合作办学,与天立教育等国内知名教育投资品牌洽谈合作,实施名校进驻。优化招生入学条件,加强要素队伍保障,将高铁新城基础教育学校建设成为衢州乃至四省边际一流的优质品牌学校,打造全市基础教育高地和四省边际基础教育首选地。
(二)打造四省边际教育合作“联盟体”。推动四省边际职业教育联盟、四省边际新时代基础美育联盟、四省边际应用型大学联盟、四省边际特殊教育共同体、四省边际研学交流合作联盟、四省边际智慧教育港实质运行、融合发展,打造覆盖多学段、多领域的教育合作“联盟体”。
(三)提升新型城镇化教育带动牵引力。进一步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新投用公办中小学幼儿园16所,新增公办学位1.64万个。稳慎有序完成5所乡村小规模学校撤并,提供不少于1200个学位解决随迁子女在城区学校就读需求,切实保障随迁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构建覆盖城乡、布局合理、优质均衡的高质量教育体系。
(四)全力争创国家级产教融合试点市。探索迭代升级职业教育“五统筹”改革2.0版,贯彻落实《衢州市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促进条例》,协同推动政企校会“四位一体”深度合作,申报获评一批省产教融合“五个一批”项目,积极推动优秀高水平专业建设单位与本地应用型本科院校合作探索“3+4”贯通培养试点扩面。谋划新一轮国家、省级产教融合试点城市申报,高水平建设衢州智造新城产教联合体,力争申办全国职业教育改革现场会,努力打造职业教育全国样板。
三、深入实施“教育补短提升工程”,奋力打造“新时代教育优质均衡高地”
(一)以“两县创建”推动基础教育补短提质。持续开展学前教育补短提升十大行动和城乡义务教育共同体建设,开展跨县区幼共体结对帮扶,全市乡村、镇区义务教育公办学校教共体覆盖面达到100%,融合型、共建型教共体占比提升至98%以上,不断提升全域基础教育质量。全力加快全国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县、全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县和省现代化学校创建步伐,力争开化、衢江通过“全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县”省级评估,常山通过“全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县”国家级评估,衢江、江山、常山、开化通过“全国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县”国家级评估,教育现代化发展水平指数保持全省平均以上,确保创成各类省现代化学校10所。
(二)以“八校联盟”引领全域普高质量提升。强化重点高中“八校联盟”示范引领作用,发挥龙头高中优质教学资源共享机制,建强市域普通高中十大学科创新团队,推进“八校联盟”学科基地建设。擦亮龙头高中示范窗口。全面推动县中崛起,高质量做好省内优质高中与我市县中一对一帮扶。持续推进普通高中学校分类办学改革试点,进一步形成区域内普通高中布局合理、各具特色,满足学生多样化需求的办学局面。做好“双减”后半篇文章,抓好课堂教学高质轻负专项行动。
(三)以“校地合作”助推本地高校跨越发展。用好校地合作协调机制,全面支持衢州学院申硕,力争2024年取得硕士学位授予权。加快推动衢州职业技术学院搬迁,支持衢州职业技术学院“双高”建设及到各县(市、区)建立分院,打通中高职企一体化培养路径。深化浙大衢州“两院”、电子科大长三角研究院等高端科创平台建设,加速形成区域品牌优势和整体竞争优势。
四、深入实施“五育并举育人工程”,奋力打造“新时代教育文化文明高地”
(一)推动“南孔学子三礼”全国推广。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推动“南孔学子三礼”与“浙风十礼”、新时代衢州人文精神深度融合,持续组织开展“开蒙礼”“明志礼”“成人礼”,升级开发“最有礼”研学路线,推动全国、全省中小学生来衢学习有礼仪程。培树一批礼仪教育示范校和县(市、区),助力“南孔圣地·衢州有礼”城市品牌打造,提升南孔文化知名度和影响力。
(二)推动“一文一武”行动提质跃升。实施《学清华附小体育精神 育文武双全南孔学子实施方案》,组建“学清华附小联盟校”。建设各级围棋后备人才基地学校,大力开展以学校应急救护师资培训为主要内容的生命教育,全市教师应急救护师持证率达80%。建立“一文一武”专业教师培训制度,举办“一文一武”现场推进会、“小铁人十二项”校际联赛,实现新时代南孔学子“人人会围棋、善思维,人人懂生存、强体魄”。
(三)推动空中艺术课堂全面覆盖。建设“阙里真美”三衢艺术互联网学校,开发具有衢州特色的美育精品课程,制定美育教师专业素养提升计划,开展常态乡村学校美育实践活动,打造一批乡村艺术特色学校和种子学校,实现艺术教师结构性缺编乡村学校结对全覆盖。
(四)推动校内校外劳育多样发展。促进劳动教育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相互融合,挖掘校内外劳动教育资源,推动各地各校建好劳动实践教室、实训基地,多渠道拓展劳动实践场所,备齐配足师资力量,推动劳动教育日常化、规范化、多样化发展。举办衢州市劳动教育现场会,深入开展“有礼”研学、红色研学,探索开展学生“工业游”研学,开发形成具有衢州特色的劳动教育研学样本。
五、深入实施“暖心教育护航工程”,奋力打造“新时代教育综合治理高地”
(一)深入实施“南孔润心”专项行动。开足开好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用活数字家校平台,全市中小学数字家长学校认定比例不低于80%。多途径配齐配强专职心理健康教师,实现专职心理健康教师各学校、全学段全覆盖。加快“县级心理辅导中心”建设,畅通各级心理健康热线,持续开展“润心家访 共育成长”万师访万家活动。推广“走心驿站”数字化平台,健全市县校相贯通的重点学生数据库。加快心理危机干预体系建设,深化医校合作,开通学生心理危机诊疗—干预—转介绿色通道,针对性做好关爱、帮扶、救助工作。
(二)深入实施“人人都是好孩子”专项行动。开展“好学校、好校长、好老师、好家长、好孩子”五好创建,强化思政德育、法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及家庭教育。深入开展校园安全风险隐患和师生矛盾纠纷排查整治,全面加强防溺水、防电诈、交通安全等重点领域安全维稳工作。办好专门学校,健全涉嫌违法犯罪学生心理疏导、安抚救助和教育矫正机制,打好“控辍保学”攻坚战,努力实现中小学校“违法犯罪零发生、隐性辍学零发生、心理健康危机事件零发生、校园欺凌事件零发生”,力争青少年非正常死亡率持续下降。
(三)深入实施“五好食堂”创建行动。进一步优化学校食堂经营模式,继续采用“食材自采+劳务外包”模式做好食堂经营。用好学校食堂统一管理信息平台,规范学校食材配送、验收和食堂财务核算管理。持续开展食堂专项监督检查,强化对食材供应商的考核评价。面向全市中小学校食堂,分配开展“五好”食堂创建星级评比,到年底全市学校食堂食品安全量化等级A级占比不低于30%,建设40家省中小学校“示范食堂”,不断筑牢校园食品安全防线。
(四)深入实施校外培训治理“清朗行动”。深入开展校外培训机构党建引领、监管护苗、分类监管、宣传引导、法制监管、风险化解专项行动,实现校外培训机构党的建设工作基本覆盖,学科类隐形变异培训乱象得到基本遏制,非学科类培训机构全面纳管,校外培训违规广告全面清理。加强校外培训清朗环境省级实验县(市、区)建设,至少形成1个校外培训清朗环境典型案例,争取入选省级典型案例3个,形成具有衢州特色、可复制、可推广的校外培训治理衢州经验。
(五)深入实施“全国依法治校示范校”创建行动。持续开展全国依法治校示范校培育,开发一批优秀校园普法资源库和法治教育样本课程,培育一批中小学法治教育名师和校园公益普法团队,打造一批优秀青少年法治竞赛项目,推进全市法治宣传基地建设,探索创建国家级法治教育研学基地。积极争取2024年“青少年普法宣传环浙行第二站”暨第九届全国学生“学宪法 讲宪法”浙江赛区总决赛在衢州承办,形成具有衢州辨识度的教育法治成果。
六、深入实施“‘三支队伍’建设工程”,奋力打造“新时代教育人才队伍高地”
(一)建设“领头雁”型高素质教育干部队伍。深化“六治六提”作风建设,深入开展市直教育系统青年党员干部(教师)“明德守法、完善自我”行动,持续完善“流动红旗”比晾晒、“四维考评”等干部队伍监督、考评、激励、容错机制,教育引导青年党员干部树立践行正确政绩观,提升教育系统干部综合能力。
(二)培育“教育家”型高水平教师人才队伍。弘扬“教育家”精神,将师德师风建设作为教师队伍建设的第一要务。借助办好第40个教师节庆祝活动,发掘宣传基层优秀教师典型,营造尊师重教的社会氛围。加强外籍教师管理指导。加大“硕博”等高层次教育人才招引力度,新进教师硕研占比达到60%。推进名师、特级教师工作室建设,强化多维度考核。实施“南孔精英”教育领军人才和青年人才计划,评选领军人才和青年人才100人,晋升正高级教师15人以上,高级职称300人以上。
(三)共育“新工匠”型高素养教育劳动者队伍。制定《加快推进区域中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改革试点工作的实施意见》,推进“3+2”中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试点,实施好“订单班”“学徒制”,高效能建设实习实训基地,吸引更多市外学生来衢就读,提高中高职毕业生留衢率。大力推进社会人员学历技能提升,提升人力资本和人口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