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 113308000026180581/2024-145393 | 成文日期: | 2024-03-13 |
公开方式: | 主动公开 | 组配分类: | 计划总结 |
发布机构: | 市科技局 | ||
一、2023年工作总结
2023年,市科技局认真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重要论述,把增强全市科技创新能力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坚决贯彻落实省委“新春第一会”精神,聚焦“五链融合”,全力推动创新深化、“315”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工程,加快打造四省边际人才科创桥头堡,在科技体制改革、科创平台建设、创新主体培育等方面取得新突破。省委书记、省长来衢调研时,充分肯定合作共建浙大衢州“两院”的校地合作做法。省委省政府授予我市2022年度党政领导科技进步目标责任制考核优秀单位。2022年全社会R&D经费投入强度比上年提升0.26个百分点,增幅居全省第一。2022年度全国城市创新能力百强榜中位列61,在四省九地市中排名第一。2022年度创新指数提升至全省第7位,首次超越台州,进入全省第二方阵。
(一)全面加强党建统领,打造科技铁军。一是扎实推动主题教育取得实效。坚持以学习教育为先导,深入调研我市科技创新工作的问题瓶颈并推进问题整改,切实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贯穿科技工作始终。3季度,我市获评创新深化和“315”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工程“双五星”。二是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开展“清廉科技·创新争先”活动,严格落实“清亲”政商关系建设方案,在全局打造“亲”不逾矩,“清”不远疏的科技“店小二”作风。三是守牢意识形态主阵地。严格执行“第一议题”制度,认真落实中央、省委和市委决策部署,时刻与党中央保持一致。成立市科技局青年理论学习小组“青稞学习社”,组建“笔杆子”专班,全方位宣传衢州科技好声音。
(二)加快科技体制改革,争取先行先试。一是推进科技和体制“双创新”改革试点。在全市开展科技创新和体制创新“双创新”改革工作,向上争取省科技厅和省智能制造专家委员会支持,探索山区26县依靠科技创新实现高质量发展的衢州模式,相关做法获得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批示肯定,并列入省级层面试点。12月底,试点方案获省政府办公厅批复同意。二是积极争取一批省级示范试点。“串联产学研 并联校地企——衢州市探索打造科技支撑山区高质量发展新路径”,入选省三个“一号工程”第一批典型案例。争取龙游县、常山县、开化县三地入选省科技特派团试点。三是承担科技成果转化国家改革试点。组织浙大衢州“两院”承接“以事前约定收益为基础的职务科技成果协同转化模式”2023年国家全面创新改革任务,探索建立人才科技领域尽职容错免责机制,切实保护创新创业积极性。
(三)发挥创新平台优势,集聚资源要素。一是创新平台建设取得新突破。集聚化工领域五大院士团队等科研力量,与浙江大学、北京化工大学、厦门大学、南京工业大学共建创新研究院,在更高水平和更深层次上开辟新领域新赛道。 二是“一产业一研究院”实现全覆盖。引进浙江大学鲲鹏人才团队共建动力电池和储能研究院。与复旦大学合作共建衢州复旦研究院,于2024年1月签约。目前已实现“一产业一研究院”“一县一研究院”全覆盖。三是高质量完成产业创新平台建设。我市氟硅钴新材料、空气动力装备、高性能纸及纤维复合新材料三家综合体年度绩效被评为优秀,优秀率位居全省第一。
(四)激发企业创新活力,赋能产业发展。一是助推企业倍增提质。健全企业“四色”管理机制,新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数187家,省科技型中小企业894家。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速12.7%,全省第二。二是提升企业创新能力。实施规上工业企业“三清零”行动,全年新增省级重点企业研究院2家、省级企业研究院5家、省级高新技术企业研发中心24家。开展研发活动规上工业企业比例达到81.3%;全市规上工业企业研发费用96.22亿元,增速15%,全省第二。三是强化核心技术攻关。实施市级科技攻关项目132项,财政补助经费5500万元,同比增长37.5%。华友新能源、中宁硅业等5家企业研发的成果列为省级重大科技成果。
(五)打造成果转化品牌,加快成果落地。一是打造“衢动力”品牌。举办成果转化集成改革和“双百千万”专项行动,打响衢州科技成果转化品牌。持续推进校企“双走进”对接活动,开展产学研对接活动278场,与企业签订横向技术合同276项、金额达1.33亿元。二是强化资金支持。推进衢控集团、省金控集团分别与浙大衢州“两院”组建高能级平台科创基金,总平台基金规模20亿元。三是探索中试模式。推进“学科+人才+产业”一体化打造中试创新“试验田”省创新深化第一批试点,入驻中试项目25项,孵化引进企业7家,实现招商引资模式迭代升级。
2024年,市科技局将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浙江重要讲话精神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奋力在以科技创新塑造发展新优势上走在前列,统筹省创新深化、“315”工程和市“五链”融合、人才科创桥头堡,以科技及体制“双创新”改革为主线,以“能力建设年、效率提升年、工作落实年”为牵引,实施“13566”行动,为加快建设四省边际中心城市提供有力科技支撑。(“1”是围绕“双创新”改革一条主线,“3”是以“三个年”活动为牵引,“5”是紧盯五大核心指标,第一个“6”是开展六大专项行动,第二个“6”是打造六大标志性成果。)
——一条主线:
全面深化衢州市科技及体制“双创新”改革试点,加快建设具有衢州特色的技术创新体系和制度体系,推动区域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全面跃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全面提升,科技创新核心指标全面攀升,创新生态进一步优化。
——“三个年”活动:
1.能力建设年。深化年轻干部教育管理监督,完善“青稞学习社”制度,打造一支对党忠诚、两勤两专、担责担当、纪律严明、勇创一流的高素质专业化衢州科技铁军。
2.效率提升年。深化“六治六提”作风建设,持续改进工作作风,查摆影响工作效率的突出问题,迭代完善内部管理制度,全面提升工作效率。
3.工作落实年。建立健全重点工作落实闭环机制,深化干部积分制管理考评办法,在重点工作中考评和选拔干部,推动全年目标高质量完成。
——五大核心指标:
1.R&D投入强度达到2.6%。
2.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比达到60%以上。
3.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增速达到30%。
4.新增有效发明专利1000件以上。
5.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16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700家。
——六大专项行动:
(一)实施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行动。以省级新型研发机构标准推进“一产业一研究院”“一县一研究院”建设,构建“六个一”的创新支撑体系。构建“6+5”科技攻关体系,实施重大科技攻关项目20项,每条产业链2项以上,力争新列入省重大科技成果5项以上。加快领军企业培育,新增科技领军企业、科技小巨人企业共3家。健全科技型企业梯度培育体系,新增高新技术企业数16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数700家。加强孵化载体建设,新增省级众创空间、孵化器3家以上。
(二)实施科创平台提能服务行动。推进省高端化学品技术创新中心二期建设,力争创成国家高端氟硅化学品技术创新中心。建立高能级科创平台绩效评价机制,推动各高能级创新平台科技成果转化50项以上。建立健全中试项目准入筛选机制,积极推进中试创新“试验田”的建设。支持本地高校一流专业学科培育和硕士点建设,探索平台与本地高校共同引才模式。加强对本地企业人才支持和双向交流。
(三)实施政产学研金开放合作行动。按照“2+2+11”的架构体系组建一批产学研紧密连接的创新联合体,整合现有高校、科研院所高端人才,根据产业领域组建11支科技服务分队。争创2家省级创新联合体。建立财政科技投入15%稳定增长机制,市县(市、区)两级财政科技经费50%以上用于产学研合作项目。完善四省边际城市科技创新合作机制,搭建科技创新交流平台,推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打造“衢动力”科技合作品牌,每季举办系列活动,扩大衢州各高能级科创平台影响力。
(四)实施科创人才集聚融通行动。围绕主导产业高质量发展,引进培育一批高层次、领军型创新人才及团队。优化完善科技创新领军人才梯度培育机制,加大青年科技人才培养力度。建立高能级平台与企业的双向互聘机制,推进科研人才共享共用。遵循人才成长和科技创新规律,对人才科技项目实施中长期评估和持续支持。
(五)实施六支队伍抓创新行动。建立科技系统干部、科技企业家、企业首席科技官(团队)、高校院所专家、科技中介机构、科技特派员六支队伍合力抓创新的良好机制。配强科技系统干部力量,加快“两专”素养提升,为各类创新主体做好服务。建立企业家科技创新咨询座谈会议机制,加强问计咨询。在全市规上工业企业建立首席科技官制度,确保有专人抓科技。进高校院所专家到衢州开展技术合作和攻关,突破产业关键核心技术。建强科技中介队伍,力争新引进5家科技中介。从全市选派工业科技特派员,按行业领域组建队伍,实现六大产业链全覆盖。
(六)实施创新生态优化提升行动。推动成立由党政主要领导领衔的科技委员会,配合筹备召开全委会部署科技创新工作,完善科技创新工作考核机制。出台《衢州市科创平台高质量发展条例》,保障科技创新和产学研合作中各方的权益保障,进一步优化法治环境。引导科技企业设立“科技创新奖”,对重大贡献科研人员实施股权激励,提高创新回报。在企业综合服务中心设立科创服务板块,为企业科技创新提供“一站式”服务。
——力争打造六大标志性成果:
1.力争创成国家高端氟硅化学品技术创新中心,实现国家级创新平台“零的突破”。
2.全国城市创新能力百强榜进入前50名。
3.力争实现全职院士招引“零的突破”。
4.衢州学院申硕成功。
5.“一县一孵化器”实现全覆盖。
6.出台全国首部科创平台高质量发展条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