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11330800002618736G/2024-141481 成文日期: 2024-02-02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组配分类: 法治政府建设年度工作报告
发布机构: 市应急管理局

衢州市应急管理局2023年度法治政府建设工作报告

发布日期:2024-02-04 09:45 浏览次数: 信息来源:办公室 字体:[ ]
分享:

2023年,我局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笃学践行习近平法治思想,按照省应急管理厅和衢州市委市政府关于建设法治政府的决策部署要求,依法全面履行工作职能、完善依法行政制度体系、健全重大行政决策机制、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加强行政权力运行监督制约,法治政府建设各项工作中取得明显成效。

一、主要做法和成效

(一)强化组织领导保障法治政府建设。局党委历来重视高度重视法治建设工作,一是坚持落实党政主要负责人履行法治政府建设第一责任人职责,局党政主要负责人切实加强法治政府建设的组织领导和工作部署;局分管负责人具体抓统筹推进,其他分管负责人在职责范围内协同抓分工落实。二是大力宣贯习近平法治思想,局党委将习近平法治思想学习作为应急管理法治政府建设首要任务和局党委理论学习的重要内容之一,带头做学法用法表率。通过局党委会集中学、理论中心组扩大学、应急大讲堂和专题讲座全体学、主题教育重点学等,不断强化班子成员法治思维。三是积极参与法治政府示范市创建。局分管领导亲自督导、指导应急管理系统创建工作,明确专门处室具体负责创建工作,认真对照创建指标,细化指标任务,明确任务分工,严格落实市依法治市办的工作部署,及时梳理、完善上报指标完成情况。四是全面落实宪法宣誓制度。12月组织我局全体干部进行宪法宣誓,进一步坚定宪法自信、增强宪法自觉、弘扬宪法精神。

(二)在法治轨道上推进营商环境建设。一是继续深化化工企业刑事合规制度。在全国首推化工企业预防性刑事合规制度,旨在引导企业加大安全生产刑事犯罪预防性安全投入提升合规水平,目前,刑事合规工作已在第一批6家试点的基础上,在30家重点化工企业扩面提质。二是深化“一网通办”改革。通过应用浙江省应急管理审批系统实现许可事项证照电子化,2023年累计办理行政审批事项768件,“一网通办率”100%,按时办结率和群众满意率均为100%。三是服务企业信用建设。动态梳理安全生产失信企业清单,对符合修复条件的,通过手机短信、电话联系或直接上门指导等方式,提醒指导企业及时修复失信信息,共提醒、指导企业信用修复110余家。四是强化精准执法。围绕大事要事,大力推进安全生产大排查大整治行动、重大事故隐患专项排查整治2023行动、护航亚运“百日攻坚”等专项行动,突出重大隐患、一案双罚、精准执法等高频执法事项,杜绝执法“宽松软”、“走过场”。2023年全市应急管理系统开展执法检查1241次,行政处罚875次,处罚金额1458.16万元,检查处罚率为70.5%,办理非事故行刑衔接案件14件。五是严格规范行政行为。严格落实行政执法“三项制度”,着力规范行政执法行为,2023年已办结的103起行政处罚案件均未发生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执法案卷评查制度有效落实,2023年共评查67份案卷,评查结果进行通报并运用于年度考核。优化营商环境,完成行政规范性文件清理及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政策措施清理工作,2023年共清理局名义规范性文件41件,废止13件、宣布失效的4件。政务公开及时、规范,2023年共发布各类动态信息约2500条;重点领域信息公开40余条;举行新闻发布会1场;受理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4件,均已办结并公示。

(三)以制度化为抓手推动应急管理工作。一是健全完善防汛防台工作机制。全面压实汛台防范应对各级包保责任制,制定实施《衢州市防汛防台“1833”联合指挥体系高等级预警叫应工作细则》《防汛防台联合值班工作机制》等。汛期加强会商研判和监测预报,及时发布预警叫应信息,人员应转尽转早转,防汛防台实现了“不死人、少伤人、少损失”的工作目标。完善森林火灾扑救预案和保障方案、开展野外火源专项治理行动、查处、制止违规用火起数632起,行政处罚21人;着力推进6个乡镇森林防灭火体系“五网一平台”规范化试点建设。二是扎实开展化工园区整治提升攻坚。大力推进化工园区“园中村”搬迁、非化工企业腾退及危化品停车场、消(气)防站、公共应急池等配套设施建设,截至2023年底,全市6个化工园区已全部消除较高和高安全风险等级,其中有4个安全风险等级降至较低(D类),另有1个已通过复评待公布较低风险等级。联合多部门组织专家编制《衢州市化工企业整治改造提升验收评分细则》,截至2023年底,全市组织验收企业164家,落实112家涉及“两重点一重大”的危化品企业主要负责人和1707名“两重点一重大”操作人员的学历达标。三是着力提升工贸企业监管水平。组织编制《工贸企业铝加工(深井铸造)安全检查指导手册》并在全省推广,深入推进有限空间、铝加工(深井铸造)、矿山等重点类型企业及“园中园”“厂中厂”整治专项整治,治理各类安全隐患800余条、淘汰安全生产条件不达标工贸企业113家。矿山安全生产数字化建设列入全省试点,截至2023年底,江山市作为试点地区已完成所有矿山数字化基础部分建设和矿山安全监管数字化平台建设。

(四)以改革为突破口克难攻坚。一是试行“一本账”改革。推行重点企业(重大项目)安全服务保障“一本账”改革,建立涵盖42家重点企业、39个重大项目的风险隐患“一本账”,对23家工伤事故多发企业开展“开小灶”帮扶指导,降低事故和信用惩戒双重风险,深受企业欢迎。相关信息刊登获高屹书记批示点赞。二是试点建设化工行业数字化监管应用系统。聚焦危险作业、外包管理、危废危化品等长期存在的管理短板和薄弱环节开发化工行业监管数字化应用模块,通过数字化平台“无感”采集企业系统运行真实信息,依托风险模型,进行风险动态评估和预警,促进企业风险分级管控和政府监管部门重点管控双闭环制度落实。三是创新“焊智保”电气焊全链条数字化监管应用。聚焦电气焊无证上岗多、人员流动大、违规动火作业监管难等问题,强化数字赋能,全市涉电气焊企业1362家,接入作业人员3675名,加装电焊机智能终端3648台,电气焊作业“以码管机、以机管人、以智管焊”,实现电气焊事故零发生。我市创新打造“焊智保”应用破解电气焊监管难题先后在《浙江政务信息》《衢州政研与改革》刊发,并获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徐文光和高屹书记2次批示。

(五)以亲企亲民为重点加强法制宣传。结合安全生产月、“5·12”防灾减灾日宣传周、“执法+普法”等,通过线上有奖答题、线下集中宣传、举办专题讲座等形式,组织开展安全生产、防汛减灾相关法律规范宣传活动。在开展“一本账”工作中,编制《应知应会》,同时,针对不同企业特点,按照“谁检查谁普法”“谁办案谁普法”的要求,宣传富有针对性的法制宣传,收到较好效果。每季发布典型案例以案释法,全年在《衢州日报》主流媒体曝光安全生产领域典型案例27个。

二、存在的不足

2023年,我局法治政府建设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存在一些问题,一是法治及执法队伍建设需进一步强化,未配备公职律师担任法治审核工作;二是执法人员业务培训制度尚不够健全,全员轮训机制尚未建立;三是执法水平欠缺,专业能力素质仍有待提高;四是应急执法装备保障能力较弱,与新时代法治政府建设和执法部门执法需求仍存较大差距。

三、2023年度党政主要负责人履行推进法治建设第一责任人职责的情况

(一)强化工作统筹和意识提升。局党政主要负责人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和法治方式推动应急管理工作,切实履行法治政府建设牵头总抓职责,多次召开局党委会,专题听取并研究部署依法行政工作,并督促其他分管领导在各自职责范围内抓好法治建设工作。通过党委理论中心组(扩大)学习会,带领全体班子成员集中学习《习近平法治思想学习纲要》等法治思想,以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安全生产、防灾减灾等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传达学习党中央路线方针政策,不断提高法治政府建设的政治理论水平。

(二)强化依法行政行政和职履尽责。按照应急管理“党政同责、一岗双责、齐抓共管、失职追责”和“三个必须”责任体系,深化“1+X”安全生产责任体系,积极推动安全生产领域改革发展,协调解决安全发展重大问题;认真完成市委市政府赋予的使命任务,持续组织全市重点领域、重点时段安全生产整治行动和专项执法检查,严厉打击安全生产非法违法行为;健全完善依法行政、执法监督等工作制度,坚持用制度管人、管事,带头杜绝干预、插手安全监管等执法活动,通过自身行动,率先垂范,全局形成了良好法治氛围。

四、2024 年法治建设工作安排 

(一)强化法治政府建设。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指导,把法治工作纳入应急管理系统党委建设重要内容,充分发挥党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作用。坚决贯彻和执行市委市政府法治政府建设决策部署,继续对标对表法治政府示范市创建建设目标,高标准完成应急管理系统法治建设示范创建任务。

(二)强化法治能力提升。依托互联网+监管,实行执法线上全流程闭环;大力推行“执法+普法+服务”三位一体模式,推进执法、普法、回访、服务深度融合,多渠道、高水平服务企业,助力企业高质量发展。严格落实学法用法制度,强化执法业务培训,提升法治水平。

(三)规范行政执法行为。严格执行《浙江省安全生产行政处罚自由裁量适用细则(试行)》,坚持落实行政执法公示制度、执法全过程记录制度、重大执法决定法制审核制度。定期开展执法执行案卷评查,提高执法办案质量。

(四)强化应急法治体系建设。探索与院校、律师事务所建立合作机制,研究推进我市危化生产、防灾减灾等地方性法规规章立法工作,研究制定相关行业领域、安全生产、防灾减灾等规范性文件,推动法治体系更加健全。

(五)强化法制宣传。深化安全服务保障“一本账”改革,强化事前普法宣讲,压实企业主体责任。依托应急体验馆,完成省级普法阵地创建任务;充分运用新闻主媒体宣传渠道,加大典型案例曝光力度;以“安全生产月”“宪法宣传周”“防灾减灾日”等为载体,创新普法宣传形式,采取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多层次、立体化、全方位的开展安全普法宣传,营造良好法治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