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 113308000026181032/2024-151584 | 成文日期: | 2024-07-10 |
公开方式: | 主动公开 | 组配分类: | 政协委员提案 |
发布机构: | 市民政局 | ||
雷徐彦委员:
你在市政协八届三次会议期间提出《关于提升乡村地名文化服务与建设水平的建议》的提案(第268号)悉。现将有关情况答复如下:
一、做法和成效
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坚强领导下,在市政协的指导帮助下,我市乡村地名文化与建设受到高度重视,市民政局以“千万工程”为指引,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规范乡村地名命名管理,健全乡村地名标志体系,加强乡村地名文化建设,深化乡村地名信息服务,助力产业发展乡村和美”上持续发力,开展了“乡村著名”五大行动,并取得了良好成效。
(一)实施地名地理信息规范行动
一是推进地名不规范问题整治。将智造新城11条不规范路名及70余块不规范路牌纳入市七张问题清单蓄水池,强化部门间地名协同管理,截止目前已全部完成规范化整改。
二是全量性加大地名命名力度。今年全市共完成19条新建道路命名,10件住宅区、楼宇命名联办。全量梳理市区有地无名情况,目前高铁新城区域、百家塘片区等城区道路共70余条,坞石村、三山村、麻蓬村等乡村道路共30余条已纳入命名序列。
三是特色性提升地名文化内涵。逐步推广建设地名命名采词库,以《衢州市地名总体规划》为纲要,结合区域文化、历史文化、革命文化、南孔文化,分区域梳理地名采词共100余条,为下步命名工作作好准备。
(二)实施乡村地名标志管护行动
一是常态化推进地名标志设置与维护。通过地名委员会议事协调机制、数字城管执法巡检机制、本单位日常巡检机制,健全部门协同、多方参与、力查力改的地名标志巡检模式。今年以来,共及时维护、更新地名标志牌87件。
二是规范化推进标准地名地址编制。规范编制村号、街路巷号、楼门(户),解决职能冲突、有名无标、有址无牌等问题。今年以来,共编制地址20509件,开具地名证明4803件,推动智造新城管委会与两区完成地址编制、地名证明等相关业务的顺利交接。
三是创意化打造特色地名地址标志。根据乡村建设、文旅发展等需要,创新地名标志形式,打造美丽乡村地名“名片”。共建设数字路牌174块,数字门牌7万余块,覆盖29个社区120个行政村,融合政务服务、历史人文、地名文化、旅游咨询等信息,丰富地名标志功能作用。
(三)实施地名文化品牌培优行动
一是讲述好的地名故事。通过“地名文化巡回展”“一路有景、暖心相伴”、“地名文化进乡村” 、“地名文化我传承”等16个地名文化活动,推动地名文化进村入户。充分利用如长虹地名墙、礼贤千年古村馆、马金千年古镇馆,推进地名文化有机融入村史馆、乡情馆、未来乡村馆。
二是传承优秀的地名文化。加大地名文化遗产挖掘整理力度,深入挖掘千年古城、古镇、古村落地名文化遗产,今年已发掘5个千年古镇(古村落),目前正开展资料收集等工作,筹备申报省第三批千年古镇(古村落)地名文化遗产。
三是打造独特的地名品牌。积极对接文旅、农业农村等部门,力争将地名元素融入诗画风光带建设,围绕千年古村落盈川村、团石村打造地名示范带。
(四)实施地名信息数字融合行动
一是推进地名信息采集上图。依托国家地名信息库、省区划地名信息系统和互联网地图,加大地名信息采集汇集力度。今年以来,共采集上图地名1630个,地址10028个,截止目前,实现地名地址归集135万条。
二是推动标准地名地址规范使用。加强标准地名地址信息共建共享,与市资规局协同推进地址智配场景建设,将地名地址作为部门间业务协同和数据互通的桥梁纽带,联通不动产权证、营业执照、水电气办理等业务环节,减少群众30%业务流程。
三是创新乡村地名应用场景。充分发挥“互联网+地名服务”作用,创新实施衢州市“乡村著名行动”数字场景,以柯城区10个重点村落为试点,融入VR图景、在线旅游、地图导航、农产品展示等功能,促进城乡资源要素双向流动。
(五)实施地名标识融入助力行动
一是发挥地名赋能作用。在乡村产业品牌宣传塑造中融入地名元素,培育打造一批“乡字号”“土字号”地名品牌,对接农业农村、供销社等相关部门,发挥农产品中的地理标识作用,推动“地名+”模式,共同塑造乡村特色优质农副产品,赋能乡村产业发展。
二是提升群众地名建设参与度。积极发动和引导群众参与命名、设标、地名文化挖掘、地名采集上图等乡村地名建设。通过“乡村著名行动”小程序,发动群众对地名、兴趣点进行上图。
二、下步打算
下步,我局将继续开展“乡村著名行动”,指导各地强化领导、狠抓落实,确保时效。一是完成一批示范点位建设。结合诗画风光带打造地名示范带,结合千年古镇(古村落)建设,将马金镇、盈川村、团石村、礼贤村等打造成地名示范点。二是完成一批地名文化遗产申报。根据《关于开展第三批“浙江省千年古镇(古村落)地名文化遗产”认定工作的通知》,通过深入挖掘、系统论证、协同评估等形式申报一批衢州地名文化遗产。三是完成一套工作模式指引。研究建立一套乡村地名建设的标准和指引,细化明确乡村著名“干什么、怎么干、干到什么程度”,为全省“乡村著名行动”提供模式参考。四是完成一批地名命名。全面解决有地无名问题,完成高铁新城、百家塘片区地名命名,推动乡镇集镇、文旅重点村、农业产业村等乡村地名命名,织密地名命名、指位网络。五是开展一系列宣传活动。广泛宣介地名建设的重要性、必要性、紧迫性,联合有关部门和媒体平台,打造有影响力的地名文化品牌,力争做到一县一品。
感谢你对衢州经济社会发展的关心,希望你继续为推动衢州高质量跨越式发展,加快建设具有强大吸引力、辐射力、带动力、引领力的四省边际中心城市建好言献好策。
衢州市民政局
2024年7月10日
(联系人:单剑嵩,联系电话:3077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