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 11330800002618015K/2024-150406 | 成文日期: | 2024-10-15 |
公开方式: | 主动公开 | ||
组配分类: | 发布实录 | ||
10月15日下午,衢州市防汛防台抗旱工作情况新闻发布会在市政府新闻发布厅举行。
市应急管理局党委委员邵永忠,市水利局党委委员周启宏,市资源规划局党委委员、副局长杨水荣,市住建局党委委员汪金根介绍有关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
发布会由市应急管理局党委副书记、副局长吴瑜庆主持。
市应急管理局党委委员 邵永忠:
各位新闻界的朋友,大家下午好:
感谢大家长期以来对我市防汛防台抗旱工作的关心和支持!下面,我来简要介绍今年汛期(4月15日-10月15日)我市防汛防台抗旱工作情况。
今年入汛以来,我市天气形势复杂多变,整体呈现先涝后旱的特征。整个汛期,共有3个台风影响我市,总体台汛平稳;有7次暴雨过程,其中4次出现在梅雨期,特别是6月下旬梅雨期最后一轮强降雨,全市面雨量248.6毫米,较常年同期偏多1.7倍,居有气象记录以来历史同期第五,创近十年来新高。出梅后,我市出现持续晴热高温天气,降水量较常年偏少,全市平均气温30.3℃,较常年同期偏高2.8℃,为有记录以来同期最高,极端最高气温出现在8月4日衢州站42.1℃,破历史极端最高记录。目前,我市已发布水利干旱蓝色预警(轻度干旱)。
面对严峻的防汛防台抗旱形势,市防汛防旱指挥部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防汛救灾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按照市委、市政府部署,立足“防大汛、抢大险、救大灾”,全力以赴做好防汛防台抗旱抢险救援各项工作,牢牢守住“一个目标、三条底线”。主要工作为五个方面。
(一)夯实基层基础,做足充分准备。入汛前,市防指组织水利、气象、资规、住建等部门编制《防汛工作手册》,将防汛应急响应机制进一步延伸至基层村(社),并逐级细化防汛职责,明确防汛责任人20060名,确保应急响应更精准,更直达“神经末梢”。各级防指陆续开展多轮培训,重点按照“一学四练”(学理论、练指挥、练协同、练技能、练作风)要求强化各级指挥员协同指挥和临灾应变能力,按照“四讲一会”(能够讲清责任体系、讲清自身职责任务、讲清方案预案关键要素、讲清灾情险情,会操作使用应急通讯、照明、救援等装备设备)要求全面提升村级防汛责任人应急作战能力。累计开展防汛演练1060次,参演近21500人次,累计开展培训691班次,参训21800余人次。截至10月15日,全市建成规范化避灾安置场所950个,乡镇级以上实现规范化全覆盖;组建22支专业应急救援队伍、6支县级、103支乡镇综合应急救援队伍、1652支村社应急突击队、16支社会应急救援队伍;储备应急救灾物资141.15万件,103个乡镇(街道)均建立汛期挖掘机、装载车备用机制,所有村(社区)全覆盖配备卫星电话,切实提升了“乡自为战、村自为战”能力水平。
(二)预报预警为令,高效统筹运行。今年汛期,市防指高效运行“1833”联合指挥体系,适时组织气象、水利、资规、住建、交通运输、文旅、消防等部门进驻市防指,开展联合值班值守和会商研判,共启动防汛Ⅳ级应急响应2次,提升至防汛Ⅲ级应急响应1次,防台风Ⅳ级应急响应2次,组织实体化联合值守11次,开展会商研判及工作部署24次,下发工作提示函13期、工作通知6份、综合管控单9份。汛期全市累计发布暴雨预警信号248次,地质灾害预警信号189次,山洪预警信号104次,市、县两级严格执行高等级预警叫应机制,采取“系统+人工”的方式,第一时间叫应叫醒相关防汛责任人进岗履职,累计实行预警叫应425次,叫应13万余人次,全面激活防汛体系。
(三)加强隐患排查,确保风险可控。今年汛期,市防指7次派出市级工作组赴各县(市、区)指导基层做细做实隐患排查、应急装备维护、应急队伍前置等各项工作。梅雨期间,组织应急、资规、水利等部门共80余名专家驻县进乡。水利、资规、住建、交通、文旅、应急等市防指主要部门针对地质灾害、小流域山洪、山塘水库河网、安全生产、城市内涝和城市运行安全、交通安全、文化旅游、人员转移等“八张风险清单”联合加强隐患排查整治。各类基层防汛责任人采用“五看”(看渗水有无泛黄、看周边有无滚石,看山体有无裂缝,看树木有无倾斜,看山体有无裸露)“十巡”(巡山、巡河、巡库、巡路、巡工地、巡危化企业、巡景区农家乐、巡城市低洼内涝、巡学校养老院、巡看独居老人)等适合衢州实际的工作方法,排查风险点位3.6万余处,查出隐患1872处,均已完成整改或落实管控措施。
(四)提前迅速转移,确保人员安全。今年汛期,我市按照“三提前”(风险提前研判、方案提前制定、力量提前下沉)“三必须”(风险隐患点强降雨时必须转移、风险隐患点发生异常险情时必须转移、对风险隐患点险情不能准确判断时必须转移)要求,将人员转移作为确保群众生命安全的关键一招,坚持“应转尽转、应转快转、应转早转、安全返回”,坚决果断开展大规模人员转移行动,累计转移各类风险区群众8932人次,成功避险10起,避免人员伤亡98人。转移过程中,各乡镇(街道)充分发挥应急消防站“小防指办”的统筹协调作用,将站队力量与基层网格力量融合使用,接到转移命令后,基本实现半小时内找准并通知转移全部对象,3小时内全部转移安置。
(五)落实开源节流,确保用水安全。出梅后,我市持续高温少雨,市防指适时召开乌溪江流域防洪保供水协调会,重点研究了乌溪江流域保供水的相关机制,全力保障乌溪江下游用水安全;组织开展人影作业15轮次,累计发射火箭弹120枚,烟炉作业9次。调度全市重要水利工程开展供水工作,乌引灌区、铜山源灌区和江山碗窑灌区等三大灌区累计供水超1.5亿立方米,涉及农田102万亩,惠及人口133万余人。累计完成改造提升单村水站245座,进一步保障农村供水“最后一公里”。通过农民信箱、农业信息网等途径,累计向农户发布干旱预警信息超11.8万条,派出21个农技服务小组赴重点区域开展抗旱专项行动。
下一步,我市将进一步完善会商研判、协调联动等防汛救灾机制,着力加强信息化、智能化联合指挥体系建设,提前谋划雨雪冰冻灾害防范应对,持续做好各项自然灾害防御工作。我就介绍这些,谢谢!。
下面进行答记者问环节。
浙江日报记者
浙江日报记者提问:
你好,据统计,今年梅汛期,衢州梅汛期累计面雨量居全省首位,出梅后又出现了“旱涝急转”,7月以来持续高温少雨,降雨偏少了近5成,请问水利部门如何做好防汛抗旱两手抓,保障全市水安全?
市水利局党委委员 周启宏:
感谢这位记者的提问。正如您之前提到的,今年汛期我们面临防汛和抗旱的双重压力,水旱灾害形势较为复杂,防御责任重大。为了尽最大努力保障群众水安全,我们始终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原则,一方面充分发挥水利工程骨干作用,做好拦洪和供水指挥调度;一方面充分发挥“人”的作用,全市水利干部上下一心,全力用好数智防洪系统,加强水雨情监测预警和水利工程运维安全巡查,全面实现汛期水旱灾害防御双保障。
首先是早部署、强调度,全面打好防洪“攻坚战”。主要做好4个方面的工作:一是科学调度重要水利工程。做到全流域统筹调度,科学有序泄洪,累计发出水库及水利枢纽调度令114份,全市14座大中型水库参与泄洪,累计泄洪总量达4.22亿立方米。衢江干支流枢纽有序开闸,衢州水文站仅于6月25日~26日出现超警戒水位洪水,实测水位61.98m,超警戒水位0.78m,实测洪峰流量为5080m3/s,是近年来相似面雨量下最小过境洪峰流量,对衢江沿线造成的影响降至最小。在有序泄洪的同时,科学判断和把握洪水规律,全市15座大中型水库的蓄水率,从入梅时的69.56%增加至出梅时的88.57%,梅汛期间累计增蓄水资源总量超5.2亿立方米,水库基本蓄满,蓄水率为近10年来最高。二是建立责任更实的防御体系。研究制定《衢江流域洪水调度方案》《衢州市水旱灾害防御工作操作指引》等多项标准化文件,实现防洪标准化管理。落实全市463座水库、1832个山洪防御重点村落等重要防汛关键部位责任人,确保责任层层落实。升级研发衢州市洪水预报系统,建立风险自动研判和推送模块,重要水情信息精准推送至责任人。三是扎实开展监测预警工作。坚持以“防”为主,累计发布常山港洪水预警5期,滚动预报重要江河洪水8期。全力做好山洪灾害预警工作,累积发送山洪预警短信息30余万条,联合气象部门向社会发布山洪预报预警132期。全市及时转移山洪灾害风险区人员,未出现因山洪致人员伤亡的案例。四是继续补足水旱灾害防御短板。持续完善山洪灾害预报预警体系,动态更新全市山洪灾害风险区和防御对象清单,年度安装声光电预警设备340套,完成雨量站遥测终端改造743座。落实47座病险水库、189座病险山塘汛期专人巡查并限制水位运行。持续开展水旱灾害隐患排查,累计投入检查8553人次,检查点位3863处,排除隐患210个。
其次是“旱涝急转”以来,水利部门强统筹、精准供,全力打赢抗旱“阻击战”。重点在以下三个方面保障全市用水安全:一是统筹做好水资源调配。实时关注全市各个水库蓄水情况,深入了解各地用水供需情况,优化供水方案,并及时介入协调不合理的用水行为。7月以来降雨偏少五成,全市大中型水库实现稳定供水4.5亿立方米,未出现因气象干旱导致的供水短缺问题。二是精准提升农业灌溉用水保障。持续推进铜山源和乌引两个大型灌区“十四五”配套项目建设,累计完成干支渠系改造提升89.64公里,全面提升灌区供水设施水平,全市大型灌区累计供水超1.5亿立方米,有力保障我市今年夏粮生产增长。三是保障重要生产用水安全。以营造最优质营商环境为出发点,围绕高温期水库发电与供水矛盾,积极建立协调机制化解矛盾,保障供水。全市范围累计稳定供给工业用水超1.9亿立方米。针对市本级工业园区企业用水,专题组织协调并谋划建设应急供水通道,以确保园区用水安全。
我就回答这些,谢谢。
浙江之声记者
浙江之声记者提问:
你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事关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事关社会和谐稳定。请问2024年汛期,我市在地质灾害防治方面采取了那些措施?
市资源规划局党委委员、副局长 杨水荣:
感谢记者的提问。近年来,我市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防灾减灾理念,始终遵循“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原则,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市、县(区)、乡(镇)各级政府的努力和相关部门的通力协作下,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一、加强组织领导,完善地质灾害防治体系。加强顶层设计,制定下发《衢州市2024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方案》,为全年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提供切实可行的行动指南。层层压实责任,梳理公示存量隐患点责任人,全力做好防治工作。多措并举防治,通过查漏补缺发放防灾避险提示卡,动态管护及更新地质灾害标识牌、警示牌,更新风险防范一张图,协同编制《衢州市防汛工作手册》等,积极落实各项防灾避险措施。
二、摸清隐患家底,开展地质灾害风险排查。开展多轮汛期地质灾害风险隐患大排查工作,组织群策群防员对1130处地质灾害隐患点及风险防范区开展巡查,实现地质灾害隐患点、风险防范区和重点区域全覆盖,累计巡查24873点次。部署乡镇(街道)开展2024年地质灾害风险调查评价和“一坡一卡”调查工作,进一步摸清隐患家底,提升风险识别能力。截至目前,全市已启动41个乡镇(街道)地质灾害风险调查评价,累计完成39个乡镇(街道)地质灾害风险调查评价工作。全面加强地质灾害隐患综合治理,落实“即查即治”的要求,结合异地搬迁、土地整治、生态修复等政策,完成6处地质灾害隐患点的综合治理工作。
三、加强预警预报,完善地质灾害监测体系。新建立28处群专结合监测点,逐步形成覆盖地质灾害高风险区和隐患点的自动化专业监测网络,有效增强了灾害监测识别水平和预警预报能力。加强与气象、应急、水利等部门会商研判,持续强化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预报,联合气象局共发布地质灾害气象风险等级预报224次,发送预报预警信息1626947条,“地灾智防”APP发布风险防范区实时预警24363条。通过及时发布、提醒预警信息,各级防灾责任人积极落实防范措施,实现地质灾害成功避险1起,避免4人因灾伤亡。
四、提高防灾意识,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宣传。充分依托“4.22地球日”、“5.12防灾减灾日”、“6.25土地日”等重要节点,开展地质灾害防治知识进农村文化礼堂、工矿企业、学校、村社等地宣传地质灾害防治知识“8090”理论宣讲团等多形式宣传活动,提高群众防灾减灾意识。截至目前,全市开展科普宣传80余场。同时,策划开展2场防汛抢险应急救援综合演练,充分检验应急预案的科学性、合理性,切实提升地质灾害救援队伍应急处置水平。
下一步,我市将继续贯彻落实“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理念,切实发挥统筹、协调、督促作用,扎实履行部门工作职责,落实有效防范措施,织紧织密自然灾害防治网,全力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我就回答这些,谢谢。
衢州日报记者
衢州日报记者提问:
你好,请介绍一下今年我市在城市内涝治理方面做了哪些工作?
市住建局党委委员 汪金根:
内涝治理既是民生问题,也是安全问题,直接关系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一年来,我市始终把治理内涝作为保障城市安全发展的重要任务,不断增强城市防涝能力,全力提高城市安全韧性。
一是全方位完善排涝责任体系。加强与交通、水利、应急、气象、消防等部门的协调配合,明晰部门职责分工,建立会商研判、抢险救援、信息通报等工作机制,科学研判暴雨、台风等气象灾害形势,明确应急响应启动条件。加大投入,完善应急预案,加强对全市应急队伍建设和演练,提高应对灾害水平,同时加强防洪排涝科学避险知识宣教,进一步增强群众安全防范意识和应急处置能力。全市共组建城市防汛应急抢险队伍17支800余人,配备防涝泵、潜水泵、防汛抢险泵车等各类专业装备共计35台套,总计强排能力约1.63万立方/小时,处置范围可覆盖市区重要下穿、主次干道路以及背街小巷。
二是全链条构建风险防控机制。因地制宜,坚持定性与定量、主观与客观相结合的原则,开展城市防涝专项体检,编制《衢州市内涝治理系统化实施方案》《衢州市区给排水专项规划》。同时,深入总结全市城区防汛防涝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薄弱环节,印发《衢州市城市内涝和城市安全运行风险研判管控工作机制》《衢州市区超标准降雨应对方案(试行)》等22个政策性文件,健全“发现问题—整改问题—巩固提升”的闭环管控机制,全力提高防范应对及应急处置能力。对易发生短时径流量突增的地点、立交桥下、地下构筑物、棚户区以及往年易涝点等重点区域,逐一制订除涝方案,落细防范措施。
三是全力度开展防洪排涝项目改造。衢州市住建局主动作为,积极谋划排水防涝专项国债项目,缓解地方排水防涝财政压力。一年来,先后谋划内涝治理项目115个,其中成功入选排水防涝国债补助项目8个,获得增发国债资金14.68亿元。随后,积极争取中央预算内投资和超长期国债项目资金,分别获得6.63亿元和9.27亿元资金支持,项目涉及城市内河水系治理、雨水削峰调蓄、雨水管道改造、排水泵站建设以及积水点改造及应急抢险设备更新,项目建成可大大提升整个城市内涝防治水平。
本次图文直播到此结束,感谢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