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 11330800002618015K/2024-150397 | 成文日期: | 2024-09-23 |
公开方式: | 主动公开 | ||
组配分类: | 发布实录 | ||
9月23日15点,衢州市召开推动“土特产”高质量发展新闻发布会。
衢州市农业农村局党委副书记、副局长傅正军,衢州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三级调研员傅淑梅,衢州市供销社党委委员、监事会主任程鸣介绍有关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
发布会由衢州市委宣传部新闻处处长吕宁主持。
傅正军介绍全市“土特产”高质量发展工作情况通报。
今天,我们举行全市推动“土特产”高质量发展新闻发布会。首先代表衢州市农业农村局,对长期以来关心关注衢州“三农”工作的新闻媒体,表示衷心的感谢! 近年来,我市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努力把生态优势转化为特色产业优势,大力培育衢州“土特产”,促进了农民增收,推进了山区共富。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位谋划推进“双柚”、油茶、茶叶“三大百亿”产业发展,点柚成金“一只果”,让双柚成为带富一方百姓的“致富果”;深耕细作“一滴油”,让油茶成为助农增收的“黄金油”;品牌驱动“一片叶”,让茶叶成为实现“人人有事做、家家有收入”的“共富茶”。目前,市级“双柚”、油茶、茶叶“三大百亿”产业全链条产值已达118亿元,县级柯城柑桔、江山猕猴桃等10个“土特产”列入单条产值10亿元以上省级全产业链名单。 近年来,我市全力构建做大做强衢州“土特产”的目标体系、政策体系、工作体系,一项项政策落地见效,一批批项目开花结果,一个个产品爆红网络。9月13日至15日,我市举办“三大百亿”土特产展销会,富有三衢味的“土特产”受到社会各界高度好评。 近年来,我们紧盯“土特产”全产业链做文章,坚持一链一政策、一链一方案、一链一图谱、一链一品牌、一链一龙头,从五个方面,市域一体推进“土特产”全产业链高质量发展。 一是“一链一政策”,夯实梯度培育格局。 我们根据不同“土特产”的发展现状,明确市、县“土特产”产业链梯度培育格局,对每个需要培育的“土特产”精准制定相对应的市级、县级产业发展行动计划和扶持政策,安排财政资金专项扶持“土特产”产业链延链、补链、强链。 去年,我市出台了《“双柚”、油茶、茶叶“三大百亿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今年我市更新配套了《2024年“双柚”、油茶、茶叶“三大百亿产业“高质量发展财政激励政策》《2024年衢州市“土特产”(3+X特色产业)全链提升扶持资金项目工作方案》等财政政策,对新增规模产能、新建加工项目、科技创新攻关、市场营销开拓、企业上台阶、联农带农等环节予以补助或奖励。 我们将持续强化乡村“土特产”产业发展政策、资金、用地等要素保障,补强产业链条,提升产业能级,进一步做大做强衢州“土特产”。 二是“一链一方案”,健全提升工作体系。 我们出台《关于推进衢州“土特产”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创新建立“五链+五端”全产业链提升工作体系,从“土特产”生产端、加工端、流通端、供应端、销售端“五端”同步发力,推动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价值链、服务链“五链”深度融合发展。 其中“双柚”产业,重点开展“双柚”提质扩面行动、现代加工提升行动、科技创新赋能行动、冷链物流建设行动、龙头企业培大育强行动、品牌营销拓市行动、产业融合发展行动、联农带农共富行动等8大行动。 油茶产业,重点推进基地示范强保供、产业集聚强龙头、标准引领强质量、科技支撑强效率、品牌创建强市场、文旅迭代强文化、利益联结强共富等7方面的工作。 茶叶产业,重点落实稳定茶园面积、提升茶园质量、规范茶叶生产、调优茶叶品类、升级茶业装备、壮大茶业龙头、拓展茶机产业、提升茶叶品牌、培育茶叶市场、推进茶文旅融合等10个方面举措。 我们将继续落实“一链一方案”,按照“土特产”全产业链“一个链条、一个链长、一套政策、一个团队”要求, 扎实推进各项工作落实。 三是“一链一图谱”,构建“土特产”数据库。 我们顺应“土特产”产业发展趋势,强化市县一体发展,推动全市错位、协同发展,全面组织开展乡土资源调查,摸清每个“土特产”的全产业链现状,汇集种养、种业、加工、流通、科技、服务、文化、政策等发展资源要素,科学编制全产业链图谱,选准“土特产”产业发展方向,找到将乡村资源优势、生态优势、文化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的路径,构建“土特产”数据库,形成特色产业地图。目前已形成市级7条、县级10条两级共17条“7+10”的“土特产”全产业链图谱。 我们将围绕产业图谱分析的短板弱项,制定务实可行的政策举措,持续抓好“土特产”产业链的补链、强链工作。 四是“一链一品牌”,推进土特产品质提升。 我们着力推进农业科技攻关、农业品种提升,强化与科研院校合作开展技术合作,不断推进土特产品质提升,将衢州绿水青山生态优势转化为“土特产”品质优势。 双柚产业拥有“一切为了U”城市品牌,“一份常礼”区域公用品牌,“常山胡柚”地理标志品牌,“柚香谷”“艾柚香”等知名企业品牌,开发出“双柚汁”、香柚苏打水、胡柚膏、NFC胡柚汁、精油面膜等90多款精深加工产品。 茶叶产业拥有“开化龙顶”“衢州玉露”“江山绿牡丹”地理标志品牌,钱江源区域公用品牌以及龙游黄茶、江山十罗洋、常山银毫等地方名茶。 油茶产业拥有区域公共品牌“衢州山茶油”、“常山油茶”、“钱江源”等3个,有“常发”、“老树根”、“茶之语”、“刘家香”等知名企业品牌30余个。 我们将持续组织开展区域公用品牌系列宣传,组织参加全国各类农展会,举办促消费活动,全方位、多角度宣传推广名优三衢味“土特产”,不断扩大和提升衢州“土特产”的美誉度、影响力。 五是“一链一龙头”,强化示范引领带动。 我们注重发挥龙头企业的示范带动作用,走规模化、设施化、工厂化的集约集聚发展路子。坚持“项目为王”、以扶持农业龙头企业做大做强为主线,聚焦产业发展的重点领域、关键环节和基础支撑,系统性高质量谋划、引育、储备、建设一批重大项目,持续扩大“土特产”领域有效投资,培育一批“链主”型龙头企业。 目前,全市拥有“双柚”县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40家,其中国家级龙头企业2家,省级龙头企业3家,市级农业龙头企业5家,家庭农场等各类主体400余家。2024年谋划实施“双柚”产业项目11个,计划总投资4.05亿元。 全市共有茶叶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23家,其中国家级1家、省级4家。拥有茶厂639家,茶叶生产经营企业347家,规模100亩以上的家庭农场等各类主体158家。2024年谋划实施茶叶产业项目56个,计划总投资4.57亿元。 全市拥有油茶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8家,其中省级6家,拥有省级以上林业龙头企业6家,其中国家级2家,还有家庭林场等各类主体500余家。2024年谋划实施油茶产业项目6个,计划总投资3.2亿元。 我们将继续落实“一个产业一个项目库”要求,挂图作战,跟进服务,确保“土特产”全产业链发展重点项目的落地落实。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发展“土特产”是促进农民增收的关键举措。下步,我们将全链条、项目化、清单式抓好全市“三大百亿”产业暨“土特产”高质量发展推进会精神的贯彻落实,持续做好“一产种植扩面,二产招大引强,三产深度融合”三篇文章,创新产业发展联农带富机制,奋力交出衢州“土特产”高质量发展、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的高分报表。
下面进入记者提问环节。
浙江日报记者提问:能否为我们介绍一下,今年衢州市“土特产”中“双柚”、油茶、茶叶三大百亿产业相关情况?
傅淑梅回答:首先,我介绍下“双柚”产业。今年以来,“双柚”产业呈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我们迭代“产加销”一体的产业链:“双柚”种植面积目前有12.9万亩,到8月底“双柚”加工总产能超过70万吨,全产业链产值近40亿元,其中饮品类产值达26.8亿元。全产业链带动10万人,实现增收12亿元。我们激活“产加研”联动的创新链:完成技术攻关类课题50项,成果落地转化30项。研发“双柚”省级新产品4个,“双柚”系列产品总数突破100个。我们建强“土加专”兼备的人才链:引聘“高精尖”专家48人,培育省级以上乡村工匠5名,新培育农创客1427人。我们优化“政加企”携手的服务链:谋划“双柚”产业项目,并入库11个。已成功培育“亿级”产值企业3家(艾佳、天子、天道),“十亿级”产值企业1家(柚香谷);培育市级以上龙头企业11家。 油茶产业情况。我们重点做好“三个提升”:第一个提升,是提升面积:今年我市争取到中央资金2.4亿元,已经下拨县市区。到年底新种、改造油茶林6.7万亩,全市油茶种植总面积将达75万亩以上,油茶籽年产量超万吨。第二个提升,是提升产业规模:新培育省级林业龙头企业1家,争取2024年内1家企业上规。江山市正在谋划浙闽赣三省边际油茶共富科技示范基地项目一期(年产2000吨精品有机山茶油、2500吨高纯茶皂素、8000吨高质茶粕饲料生产线建设项目)。第三个提升,是提升新产品:开发新的衍生产品,提高附加值,打造全国油茶新产品研发地。今年开发深加工新产品20款,上市不少于5款,开化余氏飞龙正在谋划新建化妆品线2条。 茶叶产业情况。目前,全市茶叶种植面积22万亩,今年春茶产量7076吨,同比增幅5.9%,产值16.9亿元,夏秋茶产量3174吨,产值5.4亿元。1-8月全产业链产值40.4亿元。 重点在三个方面下功夫:一是扩大品牌影响:支持举办钱江源开门红元宵游园会活动、第四届钱江源茶王争霸赛暨2024开化龙顶订货交易活动、龙游黄茶节等茶事活动,鼓励各县(市、区)参加第五届中国国际茶博会、宁波茶业博览会等展示展销活动,全力宣传推广,放大品牌效应。二是构筑新赛道。建设集中连片200亩以上的新茶饮原料茶基地2个。加快推进市本级浙江森伴园茶业有限公司的茶叶精深加工项目、易晓食品(衢州)有限公司茶叶精深加工技改项目等项目建设投产,加快提升茶叶精深加工能级。三是促进三产融合。培育茶文旅融合精品线路1条,打造科普研学基地1个,打造“三茶融合”创新园。
浙江之声记者提问:目前我市土特产发展取得了较好成效,能否为我们介绍一下是如何培育产业人才梯队的?
傅正军回答:人才是发展之本,衢州“土特产”的高质量发展,同样离不开人才的支撑。今年,省委、市委高度重视“三支队伍”建设,加大现代“新农人”培育力度,为我们培育产业人才梯队提供了很好的契机。我们重点做了三方面的工作: 第一、搭好平台,打造人才入乡的端口。高质量推进乡村人才振兴先行县、“四链”融合发展集聚区、现代化农创园、农创客共富基地建设,加快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培育头雁项目实施,一才一策、分层分类明确培养路径。加大农创客培育力度,持续深化“共富合伙人”计划,鼓励引导农业龙头企业每年发布合伙项目,带动种养大户、大学生、农创客等进入“土特产”发展行业。 第二,强化引育,建强高素质人才队伍。根据“土特产”发展所需,加大农业产业领军人才培养,支持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等机构参与,完善知识产权入股、参与分红等激励机制。加大对高素质农民、返乡入乡创业人员、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的培养力度,依托生产基地、产业园区等加强“土特产”实用人才培训。 第三、优化服务,提升获得感和认同感。完善“土特产”高质量发展相关人才的激励措施,强化“引育用留”全链条政策供给,聚焦乡村创新创业赛道,探索青年创业孵化标准化场景建设,提供集技能培训、政策支持、资金保障等“一站式”共享服务,持续开展“共富农业龙头企业”“十佳农创客”评选,全维度全链条构建产业人才队伍成长成才、创业创富通道。
衢州日报记者提问:请问目前衢州市对“土特产”产业主要扶持政策是什么?
傅淑梅回答:围绕土特产高质量发展,我们市级层面主要有两大政策: 一是“三大百亿”产业扶持政策。即专门针对双柚、油茶、茶叶这三个主导产业的专项政策。这一政策始于2023年,今年市级“大三农”专项资金中,安排了3000万元用于扶持提升“三大百亿”产业,每个主导产业各1000万元。扶持的重点,在生产基地提升改造、龙头企业扶大育强、产业链延链补链、品牌打造推广等方面。值得一提的是,今年我们特别注重企业、项目的联农带农作用,希望能在促进村集体经济增收、农民致富等方面,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 二是“3+X”特色产业扶持政策。这一政策重点扶持柯城、衢江两个区,但也包括扶持其他4个县市,每地3个特色优势产业如柑桔、蔬菜、清水鱼、蜂产业等具有区域辨识度的特色产业,再加上若干个新兴土特产,如中药材、蛋鸡、农民画等等。今年市级“大三农”专项资金中,安排了2200万元用于扶持提升“3+X”特色产业。重点聚焦近30个项目,旨在提升这些产业的基础设施、精深加工、数字化智能化等方面的水平,进一步发挥出项目的示范引领作用,推动产业强链、补链、延链,加快打造年产值超10亿元以上的“土特产”全产业链。 在县(市、区)层面,各地也根据实际情况,分别出台了具体的土特产高质量发展的扶持政策。
衢州新闻综合频道记者提问:衢州多年来一直精心培育“三衢味”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请介绍一下如何将“土特产”变成“金名片”并进一步激发乡村特色产业新动能?
程鸣回答:“三衢味”是市委、市政府打造的以农产品为核心,按照“政府主导、市场运营、企业参与”模式运作,覆盖全市域、全品类、全产业链的区域公用品牌。目前,授权企业201家,授权产品531个,授权企业产品年销售额突破90亿元。2022年,“三衢味”区域公用品牌正式成为杭州亚运会、亚残运会官方供应商;先后入选中国企业家博鳌论坛2022推动消费经济高质量典型案例、2023年及2024年全国供销合作社品牌建设优秀案例、2023世界食品(深圳)博览会区域品牌奖·金奖。 我们的主要做法:一是政策保障有力度。“三衢味”品牌建设连续两年写入省政府工作报告,市级层面出台实施意见,编制品牌战略规划,大商贸政策每年安排一定“三衢味”品牌培育资金,创推“三衢共富贷”,贷款余额3.91亿元。二是品控管理有尺度。先后出台“三衢味”衢州市地方标准以及5个品类团体标准,实行“企业自检+执法部门抽检+委托第三方机构抽检”的三级检验检测方式,“央地联合”推进品牌培训提升工程,保障消费者“舌尖上的安全”。2024年已被列入“浙里食安”第二批最佳实践培育项目。三是渠道建设有广度。通过“龙头+主体”“线上+线下”“本地+外地”等方式,打开农产品销售渠道,衢州三衢味公司2023年实现销售额1.16亿元,入选浙江省新零售示范企业。四是品牌宣传有密度。持续在中央、省、市等媒体和高铁、飞机等平台投放宣传广告,先后举办2023世界食品(深圳)博览会“三衢味”品牌食品专场发布会等活动合计100余场,15家授权企业亚运会期间累计供应74000件共计220吨的各类食材,亚组委对“三衢味”高质量完成服务保障工作专门致感谢信。下一步,我们计划将市级部门、各县(市、区)品牌纳入“三衢味”品牌序列,在统一的品牌战略框架下运作,打造资源聚集利益共同体,实现导入全市域资源、整合全链条资产、做实全产业基础三大目标。持续在各级媒体和平台投放宣传广告,举办各类品牌活动。鼓励“三衢味”进机关、进学校、进社区、进景区等,在全国主要城市群开设营销网点。围绕特色产业,坚持龙头企业带动,打造强劲爆品,构筑产业高地。持续以品牌建设赋能提质,做好“土特产”文章,助农增收共富,促进乡村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