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 11330800002618015K/2024-149993 | 成文日期: | 2024-07-08 |
公开方式: | 主动公开 | ||
组配分类: | 发布实录 | ||
7月8日上午,衢州市召开15分钟公共法律服务圈建设新闻发布会。
衢州市司法局党委书记、局长江建新,衢州市司法局党委委员、副局长徐坚,衢州市发改委党委委员、三级调研员劳志平,衢州市公安局经侦支队政委、护航服务中心负责人徐城飞,衢州市律师协副会长王斌介绍有关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
发布会由衢州市司法局新闻发言人,党委委员、政治处主任舒素标主持。
江建新介绍衢州市“15分钟公共法律服务圈”建设的有关情况。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对深化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加快建设覆盖城乡、便捷高效、均等普惠的现代公共法律服务体系。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考察时,赋予浙江“中国式现代化的先行者”的新定位和“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浙江新篇章”的新使命。这更要求我们在新定位、新使命中找准支撑和服务高质量发展的发力点,发挥公共法律服务多元化、专业化力量,主动顺应人民群众对公共安全、司法公正、权益保障的新期待。 今年年初,省委书记易炼红在调研省司法厅时提出:要全域打造线上线下融合闭环、市县乡村一体化服务的“15分钟公共法律服务圈”。“15分钟公共法律服务圈”建设是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的探索性举措,力求实现在城区步行15分钟、乡村骑行15分钟、偏远山区车行15分钟就能找到法律服务资源、设施。此项工作纳入了省委常委会2024年工作要点、省委深改委民主法制领域和社会治理体制改革专项小组2024年工作计划、全省司法行政系统“1+10+N”改革项目清单。衢州市作为试点地区先行先试,自建设推广以来,已在全市建成站点2139个,累计提供服务近5万次。总体来说,“15分钟公共法律服务圈”有三个方面特点: 一、服务网络多维化,“线上+线下”一体融合 在省司法厅统一部署下,构建“1+4+N”服务网络,开展窗口服务、电话咨询、视频咨询、网络咨询,形成“线上线下并行、实体网络同步、前端后端联动”的公共法律服务一体化平台格局。用好1个线上平台,依托省公共法律服务协同监管平台贯通“一键找法”、抢单、派单、办理、评价全流程,为开化、常山等地的偏远山区统筹调配市本级法律服务资源,实现“异地资源本地用”。夯实市县乡村“4级线下站点”,依托原有公共法律服务中心、站、点,结合交通情况、人口密度、群众需求进行科学布局。拓展“N个服务网点”,在学校、医院、企业园区、商圈等地拓展法律服务站点,如我们在企业园区设置了11个法治驿站,为企业提供上门法治体检、合规指引等服务,助力法治营商环境优化。 二、服务内容多元化,“基本+增值”双管齐下 推动基本公共法律服务均衡化,梳理形成24个基本服务场景,发挥法律明白人、一线执法人员、调解员、村(社区)法律顾问等法律服务力量做实法治宣传教育、法律咨询、法律援助、纠纷调解、法律服务资源查找、法律服务办事指引等基本公共法律服务。优化增值化公共法律服务供给,依托律师、基层法律服务、公证、司法鉴定、仲裁等多元化专业化服务力量,因地制宜探索公证参与二手房带押过户、公证参与预付式消费纠纷等9项增值服务项目。如公证参与二手房带押过户业务将二手房交易资金、佣金、预估税费全部纳入公证资金监管体系之下,有效缓解二手房交易查封抵押隐瞒、阴阳合同、一房二卖、虚假交易、买卖双方恶意违约等乱象。截至目前,累计办理相关案件430多件,累计监管资金4.5亿元。 三、服务资源多样化,“全业务+全时空”高效统合 服务资源上,对内整合系统内律师、公证、仲裁、调解等服务资源;对外联动基层社会治理、基本公共服务、涉企法治服务等相关部门的服务资源,推动全业务、全要素资源集成。服务方式上,做实市县乡三级常驻式服务及村(社区)站点、法治驿站定期上门服务;盘活12348浙江法网、服务热线、自助终端机等线上载体,弥补偏远地区、人流密集地区服务资源不足、服务时空受限等短板,推动全时空资源融合。服务力量上,打造“专职+兼职”服务队伍,组建民商事纠纷、知识产权纠纷、劳动纠纷等各类志愿者团队,吸纳1257名志愿者加入,并在全省率先发布市级地方标准《公共法律服务志愿者管理规范》,规范化开展志愿者线上抢单、工单承办流程、积分制度运营等工作,实现专兼职力量统合。 下一步,我们将坚持问题导向,持续拓展“N个服务网点”,为满足特殊群体多样化法律服务需求提供新平台;持续发挥“线上线下服务相结合、专职队伍与兼职队伍相结合、人机集合”的乘数效应,为基层法律服务提供新抓手;持续探索增值服务项目,为服务中心工作贡献司法行政新方案;持续打造服务品牌,为群众“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提供新支撑,助力衢州法治政府建设。
下面进入记者提问环节。
浙江日报记者提问:“15分钟公共法律服务圈”为我们提供了寻求法律服务的平台。请问,作为群众,如果遇到法律方面的问题具体要如何通过“15分钟公共法律服务圈”寻求帮助呢?
徐坚回答: “15分钟公共法律服务圈”旨在解决群众寻求法律服务便捷度不高的问题。群众需要寻求法律帮助时可以有线上线下两种途径。线下可以直接找到“15分钟公共法律服务圈”站点的工作人员,向他表达诉求,寻求帮助。群众打开“浙里办”,在公共法律服务界面点击“15分钟公共法律服务圈”,即可找到手机定位点附近的服务站点,按照导航指引前往。部分不会使用智能手机的群体可以找到居委会、村委会,我们在这些地方设置了“15分钟公共法律服务圈”服务站点,部分站点还可实现上门服务。线上又有5种方式寻求“15分钟公共法律服务圈”的服务。一是拨打12348热线电话。我们有工作人员在线接听,为您提供业务咨询、业务办理指引等服务。二是通过公共法律服务自助终端机寻求帮助。自助机可实现法律咨询“云见面”、文书拟制“马上办”、赔偿计算“零成本”、法律问答“即刻回”。三是通过“浙里办”“一键找法”提交服务需求。群众打开“浙里办”,在公共法律服务界面点击“一键找法”,即可填写、提交法律需求信息。我们的工作人员在后台收到需求信息时会进行处理,及时为当事人提供对应的法律服务。四是通过“12348”法网寻求帮助。群众通过“浙里办”搜索“公共法律服务”即可进入12348法网界面。里面有“我要问”“我要办”“我要找”“我要学”“我要评”等板块,满足群众法律咨询、各类法律业务办理、法律资源查询、法律知识学习、业务办理评价及企业法治体检申请等多样化需求。五是使用微信小程序寻求服务。群众打开微信,搜索“中国法律服务网”,进入“中国法律服务网”小程序,即可按照页面指引寻求法律服务。 目前我们已拍摄宣传视频,让群众了解“15分钟公共法律服务圈”是什么,怎么找到,找到以后能干些什么。下一步我们将通过多种形式开展“15分钟公共法律服务圈”宣传,持续彰显“15分钟公共法律服务圈”建设成果,持续擦亮“您身边的法律顾问”服务品牌,持续营造“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良好法治氛围。
浙江之声记者提问:请问,公共服务区域协调均衡发展的关键,在于缩小城乡差距,提高均衡性和可及性。衢州市在这方面是怎么做的?
劳志平回答: 感谢记者的提问。近年来,衢州市秉承“应有尽有·均等共享·城乡一体·统筹推进”的推进目标,高质量推进“15分钟公共服务圈”建设。15分钟,在我们衢州,不仅是时间尺度,更是衡量生活幸福感的标尺。无论是乡村还是城区,人民都享受到了更贴心、更便捷的公共服务。 一、加强顶层设计。印发《衢州市公共服务“七优享”工程推进方案(2023-2027年)》,聚焦“15分钟公共服务圈”建设,提出标准体系建设的总体要求、重点任务、组织实施和保障措施。旨在进一步提高我市公共服务水平,促进优质均衡普惠。编制《衢州市“15分钟公共服务圈”建设指南》,明确服务内容、人员配置、服务方式等要求。聚焦人群画像,建立“县(市、区)—乡镇(街道)-村(社区)”相适应的公共设施配置指南,推动人口结构与设施空间相匹配。将公共法律服务纳入《国家基本公共服务标准(2023年版)》,实现市、县、乡、村四级公共法律服务中心全覆盖。 二、强化项目支撑。坚持城乡一体、项目引领、重点推动,促进公共服务均衡可及和优质共享,公共服务制度化、标准化、一体化、数字化水平显著提升,成功获批国家儿童友好城市等国家试点。实施公共服务“七优享”工程,加快推进一批公共服务项目建设。2024年,全市共实施32个公共服务重大项目,年度计划投资43.71亿元,1-6月预计累计完成投资37.61亿元。项目的建设将进一步补齐我市公共服务设施短板。 三、强化数字赋能。全面摸清全市常住人口、公共服务设施、设施服务能力等数据,梳理公共服务现状、差距和短板,从公共服务供需均衡、设施可及和优质水平3个维度,依托“15分钟公共服务圈”评估指标和测算模型,开展评估分析。根据《2023年衢州市“15分钟公共服务圈”均衡可及优质情况评估分析报告》,目前,衢州市8大领域公共服务设施总量7444个,每万人享有设施32.52个,排名全省第2。衢州市均衡情况得分为89.11分,全省排名第4。强化结果运用,通过大数据分析市公共基础设施和服务短板,指导未来项目的布局和规划。如柯城区通过“15分钟公共服务圈”应用的均衡度测算以及当前母婴设施覆盖情况,结合民意需求调研,积极谋划航埠镇中心卫生院新建大楼五星级母婴室的建设。
中国报道记者提问:近年来,衢州公安在“护民优享、护企优商”工作方面推出了系列举措,想了解一下围绕“15分钟公共法律服务圈”这项工作目前的开展情况与下一步计划?
徐城飞回答: 近年来,市公安局围绕市委中心工作大局,积极融入“15分钟公共法律服务圈”,重塑公安便民利企服务一体化工作体系。护民优享方面,在“1+8+N+X”三级四层服务架构的基础上,全市建立了1082个服务网点,延伸至村级,全面推进“随时随地办”服务品牌;护企优商方面,构建“115+7+N”涉企护航服务体系,全面打响“共富警务”品牌。市级层面成立护航服务中心,开通“0570-8511087”涉企护航咨询服务热线,以“涉企通办”为目标,全量归集为企服务职能9大项、具体涉企事项172项,高效运行“一台一线七直通”运行模式,为企业提供全警种业务审批、全要素监测保障、全链条闭环管理的优质法律服务;派出所层面做好服务前移,联合企业社区、司法、综合执法、市场监管、人社等部门力量,在全市工业园区、产业新区、专业市场、在建大型项目、重要商圈等点位建设运行25个亲清驻企中心(站、室),做好法治宣传教育、法律咨询等服务,建立共享法庭,开展涉企纠纷调解等工作事项;同时将服务向外延伸,联合工商联、商会建立35个在外衢商为企服务警务联络站,为在外衢商提供相关咨询服务,打造异地帮办全新阵地,输送家乡温暖。 今年,我们将继续深化共富警务建设,着力做好“15分钟公共法律服务圈”与共治警务融合的文章。一是完善“就近办”公安服务体系,按“应进尽进”原则,派出所通办窗口全部进驻政务服务中心、乡镇(街道)便民服务中心。全市43个警务融治工作站和66个警务融治工作室增设公安法律咨询服务窗口,着力解答群众相关疑难问题。二是线下层面完善市级护航服务中心运行机制,加快县级护航服务中心建设,亲清助企中心(站、室)动态全覆盖,建设11087警企法治专员队伍,落实“企业吹哨、部门报到”制度,实现市县所点四级联动、上下贯通、横向流转。建立涉企问题高效闭环处置机制,避免出现企业主多头跑、重复跑的现象,切实融入“15分钟公共法律服务圈”。打击是最好的防范,今年,我们部署开展“护航清障2024”专项行动,加大侵犯企业违法犯罪打击力度,全力开展追赃挽损,净化企业周边治安环境等举措,保障在衢企业专心创业安心经营;同时上门对受侵害企业开展“一案一分析一预警”,免费为企业“体检”,查找企业内部管理漏洞与问题不足,提出安全防范针对性意见,实现企业自治、警企共治能力双提升。线上层面迭代“亲清助企通”、“企呼我应-11087扫码点单”平台,打开“浙里办”,进入“衢州政企通”即可找到对应界面,线上解答法律咨询事项,有效解决企业相关诉求问题,实现警企互动“零距离”。
衢州日报记者提问:请问,衢州律师怎样助力15分钟公共法律服务圈建设?
王斌回答: 作为法律服务行业的主力军 ,衢州律师可以说是全过程深度参与了15分钟公共法律服务圈建设,下面我从以下三个方面介绍下我们衢州律师助力15分钟公共法律服务圈建设的基本情况: 一是整合全市律师资源和法律服务力量。 我们将全市55家律师事务所全部纳入15分钟公共法律服务网格,以律师事务所办公场所作为公共法律服务基础支撑点,整合全市600余名律师全员提供法律服务,将全市街道社区根据每家律所的位置来划分15分钟辐射圈。在服务农村群众方面,依托开展“一村一顾问”工作机制,为每个村配备一名以上法律顾问,由村里的法律顾问为该村社的群众提供公益法律服务。另外我们市律师协会还组建了由183名律师组成的衢州市律师公益法律服务团,公益团成员与各机构和行业组织协会等结对,下沉服务,确保法律服务全覆盖,实现哪里有法律服务需求,哪里就有律师的身影。 二是创新法律服务模式,丰富法律服务内容。 我们采取了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服务模式,除了传统的面对面咨询,衢州律师还利用线上平台,如“浙里办”公共法律服务专区,提供24小时的在线法律咨询服务,方便群众可以随时随地获取法律帮助。另外我们通过数字化场景的应用,在全市范围内设立二维码指示牌,利用手机扫码技术,市民可以快速定位并导航至附近的法律服务点。在丰富法律服务内容方面,为了让法律服务需求者更清楚地了解可以获得的法律服务内容,市律师协会发布了一份公益法律服务清单,内容涵盖了法律咨询、普法讲座、弱势群体维权、企业法治体检、矛盾纠纷调解、公益诉讼等,基本上能够满足群众和企业的日常法律服务需求。 三是强化对公共法律服务的支撑和各项保障。 我们将律师参与15分钟公共法律服务圈的服务纳入积分制管理和评价,完善对律所和律师的考评机制和激励机制,调动律师工作积极性,通过省厅的积分制管理和评价体系,持续激励律师积极参与公共法律服务。市律师协会设立了50万元的“青年律师发展专门经费”,鼓励青年律师积极参与15分钟公共法律服务圈服务。对积分高的律师、律所,在评优评先、考核奖励、职称评审等方面优先考虑,以此来保障公共法律服务工作的质量和持续性。 市律师协会通过搭建法律服务平台,整合法律服务资源,丰富法律服务模式,强化服务保障等方面工作,让老百姓能够在家门口快速、便捷、精准地找到专业的律师为其提供法律服务,助力15分钟公共法律服务圈的建设。 下一步,市律师协会将加强全市律师的教育培训,提升律师的专业服务能力,为全市社会经济发展提供更加优质的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