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11330800002618154A/2024-140717 成文日期: 2024-01-08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组配分类: 计划总结
发布机构: 市农业农村局

市农业农村局2023年上半年工作总结及下半年工作思路

发布日期:2024-01-08 16:32 浏览次数: 信息来源:市农业农村局 字体:[ ]
分享:

今年是“八八战略”实施20周年,也是“千万工程”实施20周年,站在20周年新起点,市农业农村局锚定“争全省前列,创全国示范”的目标,坚持以农业农村十大专项行动为主抓手,高水平推进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五个振兴”,奋力为建设四省边际中心城市、争当“两个先行”示范窗口贡献更大“三农”力量。

一、上半年突出亮点

1.核心指标全省领先。上半年,我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64.44亿元,增加值43.05亿元,一产增加值41.85亿元,同比均增长5.5%,增幅列全省第1;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468元,同比增长7.8%,增速列全省第2;省委省政府办公厅发文公布的2022年乡村振兴考核,我市以全省第2的历史最佳成绩获评优秀,并夺得全省首批神农鼎(铜鼎)。

2.试点荣誉频频上榜。争得全省唯一未来乡村运营机制探索试点,入选全国农村土地第二轮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整县试点(常山县)、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全国试点(常山县、开化县)、以及全国农机研发制造推广应用一体化试点(常山县)等一批重量级试点。衢江区“浙江衢州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成功创成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我市获评第四届“河姆渡杯”粮食生产先进市铜奖,江山市荣获“全国产粮大县”称号,龙游县、衢江区荣获“全省产粮大县”称号。

3.典型案例全国推广。柯城“集体托管+五五分成”和常山“两山合作社”做法入选全国农村改革精选案例;“衢州有礼”诗画风光带和江山市“一件事+明白纸”做法入选全国农业农村扩大有效投资典型案例;全市域强村富民集成改革入选2022年度全省乡村振兴最佳创新案例;开化县“人人有事做,家家有收入”山区共同富裕做法和柯城区深化比拼机制压实“三级书记”抓乡村振兴责任做法入选2022年度全省乡村振兴十大最佳实践案例。

4.重磅会议接连举办。举办全国生态农业发展现场会、首届中国乡村振兴品牌大会、全省山区海岛县“一县一链”现场会、全省数字乡村引领区建设现场会等省级以上会议6场,衢州做法经验获与会人员广泛好评。我市衢江盈川和龙游浦山入选“全国学习推广浙江‘千万工程’实施20年典型经验现场会”现场考察点位。

二、上半年重点工作总结

(一)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创新农业农村工作载体。

一是谋划实施农业农村十大专项行动。市委主要领导亲自谋划部署农业农村十大专项行动,作为今年“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市县一体、高位推进。市委农办牵头构建“1+10+1”工作体系,其中“1”是总纲,即《关于开展农业农村十大专项行动 加快建设全域和美乡村的实施意见》,“10”是“十大专项”的10个子方案,最后一个“1”是“十大专项”比拼方案。同时,建立健全“月调度、季晾晒、年考评”推进机制,市级层面共召开专项推进会2次,发布行动专刊3期,重在围绕核心指标,查找短板,狠抓落实,营造比学赶超的工作氛围。

二是主动落实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主动融入市委打造现代产业桥头堡、“六治六提”作风建设行动,县城承载能力提升和深化“千万工程”等中心工作,统筹“衢州有礼”诗画风光带、城乡提升工程两大专班牵头职能,新组建“双柚”百亿产业链高质量发展服务工作组、“双挂双联”服务队等承接力量,累计协调解决问题困难30余项,推动市委中心工作在“三农”阵地落地见效。我市城乡提升工程获一季度省“十项重大工程”“五星”评价,乡村“土特产”发展获农业农村部首席兽医师李金祥(副部级)批示肯定。

三是开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调查研究。积极落实中央、省、市各级关于大兴调查研究之风的工作部署,围绕农业农村十大专项行动,研究制定调研课题23项,入选市委改革办重点课题1项,市政府重点课题3项,结合“双挂双联”活动深入基层开展系统调研,力争形成一批办法改进、政策优化的对策研究成果,切实提高参谋、指导、服务水平。

(二)政策引导、双强赋能,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一是切实做好粮油生产保供。推动规模种粮补贴提标,将市、县晚稻规模种植补贴由80元/亩提高到150元/亩,同时,争取省级资金840万元用于农作物病虫害统防统治与绿色防控融合发展,以及1220万元支持粮油产业技术创新,有力提振农民种粮积极性。上半年,全市粮食播种面积预计为96万亩,完成全年任务的71.4%,其中早稻面积预计为31.52万亩、超省定任务2.72万亩,面积位居全省前3。全市油菜播种面积45.34万亩,继续保持全省第1。

二是开展农田建设“百日攻坚”。截至6月底,今年第一批17个高标田(粮功区)改造提升项目形象进度为89.7%,完成投资4840万元,第二批3个高标田改造提升(绿色农田)项目形象进度为35.4%,完成投资1100万元,第三批项目初步设计报告已全部完成评审,其中开化县已开工建设。2021年高标准农田项目市级竣工验收率达90%。开展高标田建设工程质量专项整治,全市排查项目104个,发现问题37个,市级抽查项目27个、设施156处,发现问题56个。

三是提升重要农产品保障能力。上半年,全市调整新增国家级生猪产能调控基地1家、市级4家,重点猪场污水处理能力扩容提升以及截污纳管问题基本解决,政策性生猪价格指数保险持续扩面,共承保生猪10.44万头,预计全市生猪出栏74.65万头,同比增加25.96%;全市建设蔬菜专业(示范)村13个,新增基地21个,新增面积2680余亩,全市蔬菜播种面积预计为34.13万亩、产量61.14万吨,分别同比增2.24%、3.64%。此外,江山华欣、华翔,柯城文金纳入全省湖羊产业集群项目,浙江汇农、龙游昌农纳入全省蛋鸡产业集群项目,全市畜牧业呈现全品种发展态势。

四是强化农业“双强”创新驱动。今年新增省级农业“双强”项目17个,计划总投资8677万元,省财政到位资金2467万元。截至6月底,项目开工率94.1%、居全省第2,完成投资4375万元、投资进度为50.43%,其中,5个农事服务中心项目计划总投资3594万元,已完成投资1930万元,投资进度为53.7%。丘陵山区适用农机具应用快速扩面,全市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受益户、补贴农机具数量和补贴资金分别大幅增长15.54%、18.97%、17.74%。龙游县完成农业农村部油菜全程机械化绿色高效示范试点建设,常山县入选国家农机研发制造推广应用一体化试点,龙游县和江山市入选全省水稻机械化育插秧作业试点。大力推进科技强农,遴选并推介发布农业主导品种183个、主推技术120项,建立水稻新品种展示示范基地2个、展示示范品种共34个。聚焦百亿产业,成立“中国香柚(常山)发展研究院”,与浙江大学、中柑所等顶尖团队全方位开展产学研合作;市农林院牵头引进8个香柚品种进行对比试验,力争三年内筛选出最具应用价值的品种,同时制定了香柚栽培技术规范,提升种植水平。

(三)系统发力、提质增效,聚力打造百亿土特产业。

一是完善百亿产业顶层设计。紧扣“三大百亿”产业,制定《四省边际现代产业桥头堡(农业)分工抓落实方案》,现代产业桥头堡(农业)获评一季度五星级桥头堡;编制《衢州市“3+X”特色农业产业图谱》,制定《衢州市“双柚”产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方案(2023-2025)》《衢州茶叶产业高质量发展五年行动方案(2023-2027)》,并安排“大三农”资金1.26亿元,扶持三大百亿产业专项行动,其中双柚、油茶、茶叶三大产业安排专项资金3700万元,“3+X”特色产业安排专项资金1783万元。

二是加快推动一产扩面增产。双柚方面,常山县已流转土地面积3070亩,完成香柚种植700亩,江山市2000亩香柚种植基地正在摸排落实中,衢江已确认有意愿流转的地块7000余亩;油茶方面,全市新增油茶良种面积2.07万亩、低产林改造1.25万亩,衢江区成功申报2023-2025年区域协调“共富山林”项目,争取省财政专项激励资金1200万元;茶叶方面,全市新增茶园面积2000余亩,一季度春茶产量、售价分别同比增长20%和15%。

三是培大育强农业龙头主体。开展做大做强农业主体政策研究,修订完善《衢州市市级农业龙头企业申报认定和运行监测管理办法》,新认定省级农业龙头企业20家(算去年的)。同时,“点对点”精准服务“三大百亿”产业重点链主企业,如市县两级部门会同柚香谷公司制定“一企一策”支持方案,帮助企业落实常山农商行融资贷款3500万元,争取省级产业基金投入3亿元;竭力促成易晓集团与柯城区金明生物科技、衢江区砚池茶叶公司的合作,拟实施果茶饮料、出口冰红茶生产等项目。

四是谋划招引农业产业项目。谋划实施农业产业化项目117个,全年计划投资37.8亿元,预计带动农民增收24.7亿元。大力推进两批次11个未来农业园区建设,其中,龙游花菇、江山君缘生物、常山农光未蓝共富产业园等首批项目建成投产,今年新评选未来农业园区项目5个,计划总投资9.6亿元,建成后年产值可达10.6亿元,目前已完成全年计划进度的45%。合力推进农业招商工作,全市已签约重大项目9个,计划总投资70.78亿元,达成合作意向的重大项目共16个,计划总投资32.64亿元。

(四)聚焦主轴、城乡共进,迭代建设全域和美乡村。

一是风貌提升推动城乡共美。聚焦诗画风光带,全面摸排沿线基础设施配套,形成《关于进一步完善“衢州有礼”诗画风光带相关配套设施的建议》,加快推进衢江姑蔑王陵考古遗址公园(一期)、尺方间文化创意园等102个重点项目建设,上半年完成投资52.93亿元,完成年度计划的53.47%。在风光带沿线377个村铺开“迎亚运”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每月采取“四不两直”方式选取36个村进行暗访检查,在新三农公众号设立“红黑榜”,每月晾晒“红榜”乡镇、村各10个,“黑榜”乡镇、村各3个,已累计推出5期,晾晒典型60余个,同时评选出人居环境最美村170个,垃圾分类优秀村112个。

二是乡村运营推动产村共兴。持续推进未来乡村连片发展,新入选省级未来乡村试点24个,推进实施项目215个,总体形象进度为59.9%,并成功争得全省唯一未来乡村建设运营机制探索试点,已初步起草《衢州市未来乡村建设运营机制探索试点实施方案(2023—2025年)》。持续深化乡村文旅运营,创新开展重大农文旅项目招引比拼,目前已谋划项目12个,总投资近200亿元,力争2-3年内在每个区块落地1个15亿元以上项目。持续开展一季一赛事(活动),全市共开展“金花节”等品牌赛事活动40多场,吸引近36万人次参与,带动消费2000多万元。

三是大搬快聚推动人城共融。以城乡提升工程为抓手,大力推动自然村整村搬迁,统筹做好“强城、兴村、融合”三篇文章。截至7月3日,全市启动自然村整村搬迁207个,完成整村搬迁150个,共计4608户、15070人。完成“8+36”共富安置点布局控规编制,目前在建共富集聚点22个,实施单体项目59个,1-6月累计投资58.11亿元,完成计划任务的145%。同步推进搬迁“后半篇文章”,如龙游迭代升级“暖心十条”2.0版,聚焦教育医疗、就业创业、社会保障等,推出“四项优先、五项免费、八项超市民待遇、十项优惠”等惠民政策,让搬迁农民“留下来、安下心”。

四是专项治理推动村企共治。持续开展漠视侵害群众利益专项治理,围绕“村经济合作社运行不规范问题”等3方面13项问题开展治理,组织检查74次,发现问题83个,已推动整改60个。持续开展村办企业管理乱象整治,印发《衢州市村办企业管理办法(试行)》,建立村办企业运行管理15条负面清单,通过每月召开工作例会,开展工作督查考核和绩效评价,推动293家企业完成整改,整改完成率为91.85%。持续强化基层智治,推动“邻礼通”向农村延伸,“龙游通+全民网格”智慧治理模式入选全省优秀应用案例,龙游县龙游通、柯城区邻里通·农村版入选全省村社智治十大模式优秀数字化应用,龙游通排名全省第1。

(五)示范引领、试点先行,打造乡村集成改革样板。

一是持续深化农村“三块地”改革。深入推进土地二轮延包,柯城区、常山县制定完成整县试点方案。全域推广土地承包权入股、确权不确地、委托村集体耕种等土地流转做法,新增承包地流转面积5.9万亩,土地规模经营比例达64%;深化宅基地改革,积极开展闲置农房盘活利用,全市新增盘活利用农房2447宗,累计达到10014宗;深化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改革,常山县、开化县成功入选全国试点,常山县青石镇、同弓乡,开化县中村乡、村头镇4宗地块完成入市前期准备工作。

二是全面启动农业标准地改革试点。市级层面印发《关于推进农业标准地改革试点的实施意见》,明确科学打造农业标准净地等6项工作任务,6个县(市、区)也均已制定农业标准地改革试点方案。上半年,全市梳理农业标准地培育地块29块,涉及面积3万亩。近期,全市首宗农业标准地块已在市农村产权交易平台公开招租,该地块位于开化县池淮镇石门村,面积89.8亩,流转期限5年,最终以600元/(亩·年)成交。

三是试点推进强村富民集成改革。聚焦诗画风光带,推进一县一乡(镇)集成改革试点,选出柯城区万田乡、华墅乡等试点乡镇12个,围绕5项定量任务和自选2项定性任务开展季度比拼,一季度江山市清湖街道、衢江区高家镇、常山县青石镇位列前3名。持续推进村集体经济市场化改革,安排3200万元专项资金,着力打造第二批党建联建共富综合体。截至7月3日(浙农经管数据),全市村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50万元以上村339个,占比22.8%。

(六)拉高标杆、加压奋进,全力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一是抓机制压责任。迭代升级农民增收政策意见,印发《衢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2023年持续加快农民增收促进共同富裕的实施意见》(简称“农民增收23条”);加强全省农民增收动态监测,深化战情分析,做到知己知彼,同时,全面升级作战机制,落实定期会商、每周工作动态调度、每季排名通报等举措,紧密对接市妇联、供销社、农信联社等等有关单位,深入分析季度农民收入支撑数据、挖掘各项工作典型案例,做好统计工作支撑。

二是抓就业稳底盘。上半年,全市开发公益性岗位4770个,共发放工资1594.13万元,其中面向低收入农户的有4487个,占比达94%。大力发展来料加工“共富工坊”,累计发放加工费9亿元、同比增加48%,人均加工费收入1.1万元。同时加强引导低收入农户从事来料加工,如江山对参与来料加工的低收入农户提供金融信贷、生产要素、资金补助等政策扶持,目前已发放补助3.11万元;开化县则给予实际收入总额20%的补助,每户补助最高可达5000元/年,上半年已补助62人、共7.14万元。

三抓产业提增量。不断创新主导产业联农带农模式,如柯城推动40余家农业企业与全区576户低收入农户结对,预计可实现每户年均增收3000元以上;江山发展特色“菜单式”产业项目,对低收入农户从事蜂产养殖、茶叶种植等特色农业项目给予资金补助,每户每年最高补助5000元,目前已发放补助2.24万元;开化实施“万家庭院奔共富”工程,已在7个试点村带动174户农户种植花草植物9556平方米,连片种植甜柿甜枣350亩,预计可实现每户年均增收1000元以上。

四抓兜底强保障。落实低保、基本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残疾人生活补贴等惠农政策,上半年,全市向5.59万名在册低保对象发放低保金2.88亿元;向38.03万名农村居民发放养老金7.79亿元(人均341.51元/月);向15.71万人次困难残疾人发放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4933.79万元;向26.55万人次重度残疾人发放护理补贴5381.27万元;全市低收入农户医疗补充政策性保险参保人数共7.20万人,保费1516.08万元。积极推行雨露计划,给予在校接受中、高等职业教育的低收入农户家庭子女每生每学年就学补助3000元,上半年全市累计资助865人、共计262.2万元。

(七)夯基固本、提质创新,推动现代农业提档升级

一是全力推动智慧农业发展。开展智慧农业“百千”工程调研,全面梳理全市数字农业产业概况。积极推广“产业大脑+未来农场”建设模式,佳秾、早椿、益年堂等6家市级未来数字农场创建进度已达80%,全市计划申报省级数字农业工厂18家,省级未来农场2家。全力争取国家级创新应用基地,华欣牧业江山市国家数字畜牧业创新应用基地建设项目(湖羊)通过省级评审,柯城鲟鱼已经基本确认入选国家数字渔业创新应用基地。

二是迭代推进重点应用建设。持续贯通“浙农”系列应用,推动“1+16+N”“浙农”系列应用落地,浙农码用码量日均达4.79万次。优化推广“农业碳账户”“浙里柑橘”“农企共富桥”等市级特色应用,其中,“农业碳账户”持续升级,编制完成胡柚、有机肥产业碳账户核算标准初稿,养殖企业碳排放核算团体标准已进入专家征求意见阶段,今年5月,全国生态农业发展现场会在我市举办,我市就“农业碳账户”在大会作典型发言,获得各界与会人员广泛好评。

三是统筹推进试点示范建设。统筹推进第一、第二批省级数字乡村建设试点建设(衢州市、衢江区、江山市、常山县),省级“三农”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试点县建设(开化县),以及国家、省级“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试点县建设(柯城区);组织柯城区、龙游县、开化县申报数字乡村建设试点县,力争3年内实现省级数字乡村试点县全覆盖;对衢江区、江山市、常山县进行数字乡村试点县试点成效评估,加快总结提炼一批典型经验。开展全市“乡村数智慧生活馆”摸底工作,确定首批8个拟创建点。今年4月,全省数字乡村引领区建设现场推进会在开化圆满召开。

(八)除险保安、护航亚运,巩固农业农村本质安全。

一是抓好涉农安全生产。深刻汲取“4.17武义火灾”事故教训,扎实推进农机、渔船、农家乐、农村公共设施等重点领域安全隐患集中排查治理,共排查点位219处,发现并整改一般安全隐患160处、重大安全隐患6处。入汛以来,动员全市农业农村系统开展防汛隐患排查1462家,发现并治理安全隐患131处。主动将农村沼气、捕捞渔船、上路拖拉机、农家乐消防、粮食烘干作业等7个重大安全隐患纳入省、市级“七张问题清单”,并全面完成整改销号。上半年实现农机道路事故、道路外农机亡人事故、渔业捕捞作业事故、农村公共设施安全事故四个“零发生”。

二是抓好涉农信访维稳。开展“迎亚运,促稳定”涉农信访积案化解工作,截至6月底,中央、省、市三级交办的48件涉农信访积案共完成化解44件(其中国家级1件;省级13件、市级30件),基本达到省市既定目标(化解率90%)。此外,还处置了通衢问政平台信访件10件,以及12345政府服务热线直接来电6件、群众来访4件。我局获评一季度信访“效能指数”满分单位。

三是抓好农产品质量安全。开展“迎亚运、保安全”食品安全质量提升攻坚行动,共抽检农产品491批次,共检出不合格样品1批次,合格率达99.8%。联合多部门开展亚运会亚残运会食材专项检查行动,我市纳入供会食材企业顺利通过亚组委实地考察。此外,常态化开展“绿剑”护农保春耕系列执法行动,完成农资监督抽检样品21个,合格率达95%以上,查处各类问题5个,立案查处1起。

(九)内强素质、外强能力,全力锻造“三农”铁军。

一是干部队伍进一步加强。持续深化“六治六提”作风建设行动,迭代推出“记工分”月度考评办法2.0版,更加突出实干、实绩、实效导向,干部作风能力持续提升,1-6月,共承办省级以上会议6场,争取省级以上会议发言13次,入选省级以上试点示范26项,月度作风指数考评我局均居B类部门前5,今年一季度考评位列第2。着力加强年轻干部培育,深化“1+1+N”年轻干部结对帮带机制,精心举办市直农业农村系统青干培训班,及年轻干部主题演讲PK赛等活动,全方位提升年轻干部“说、写、干”的能力。

二是机关党建进一步深化。推进党建赋能中心工作,聚焦农业农村十大专项行动,组织党员干部开展专题挂联、专题宣讲、专题检查等工作,推出了“十万优质种苗赠农”、惠农政策宣讲、“千万工程”20周年创新实干展风采演讲比赛等特色活动,进一步提升机关党建的品牌力和影响力。从严开展党的十九大以来乡村振兴领域巡审联动专项监督工作,做好自查自纠和问题整改。

三是农民素质进一步提升。依托共富学院平台,紧扣农业农村十大专项行动,实施乡村产业振兴“头雁”培育项目,遴选招收学员150名;创新推出“未来农民”培育项目,首批计划培育乡村建设、农业经营青年人才共60名;持续开展农村实用人才和高素质农民培训,成功争取全省农民教育工作会议在我市召开,上半年完成农民培训98期4974人次,金牌月嫂、家政护理等品牌培训质量不断提升。

三、下半年工作计划

下一步,我们将锚定各项工作“保五争三拼第一”的目标,自我加压、奋勇争先,牵头推进农业农村十大专项工作,全力实现半年红、全年红、满堂红。

(一)核心指标全省争先。全年:①农林牧渔业增加值增长3%以上,增幅全省“保五争三拼第一”;②培育15亿元以上农业产业链10条,双柚、油茶、茶全产业链产值分别达到45亿元、30亿元、40亿元;③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0%左右,增速全省“保二争一”;④村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50万元以上行政村占比达50%以上;⑤创成省级和美乡村示范县1个、示范带2条、示范村20个以上。

(二)稳产保供圆满完成。一是全力抓好“三夏”生产

紧盯农时做好水稻双抢及旱杂粮播种,提高技术指导服务覆盖面和到位率,组织开展市级水稻绿色高产竞赛活动,推动粮食单产再上新台阶,确保全市粮食播种面积134.5万亩以上,总产量11.08亿斤以上。二是从严推进农田建设。持续推进2023年项目建设,确保全年新建和改造提升高标准农田(粮食生产功能区)6.518万亩。加快2021年项目市级竣工验收进度,抓好2024年项目申报工作。三是着力保障重要农产品供给。全力争取7月底前全面完成新建猪场环保设施提升整改,江山天蓬新建母猪场8月底前建成投产,研究出台新的激励引导政策,加快生猪价格指数保险扩面,确保能繁母猪稳定在9万头,全年生猪出栏130万头。

(三)百亿产业起势抬头。一是推进一产扩面增产。全年落实香柚种植面积1.05万亩,改造低效茶园,推广建设良种茶园2000亩以上,新建高产油茶林6.7万亩,完成油茶林抚育改造3万亩。二是做强农业产业平台,确保第一批6个未来农业园区项目基本建成,第二批5个项目完成当年进度目标,推动常山县“两柚一茶”加工园区、江山市恒亮蜂产品加工基地建设,统筹规划建设“1+4”市级现代农业加工园区、县级农产品加工专区。三是壮大农业龙头主体,加大承包地流转力度,土地规模经营比例达到65%以上;精准培育本土链主企业,力争新增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1家、省级6家,协助推动浙江明辉蔬果配送股份有限公司申请北交所上市,柚香谷公司年销售额突破15亿元,开化易晓、宝纳,龙游茗皇等3家茶产业龙头,每家年产值增加1000万元以上。四是抓实农业产业项目,确保17个农业“双强”新建项目完成总投资的75%以上,力争柚香谷年产值45亿元灌装生产线项目11月份投入试生产、浙江森伴园茶叶精深加工招商项目成功签约。

(四)农村改革大胆破冰。一是深化农村“三块地”改革。争取柯城区整县域纳入土地二轮延包全国试点,并在年底前完成50个村的土地二轮延包工作,常山县完成剩余176个村土地实测工作。持续开展闲置农房盘活利用,全年新盘活利用农房3000宗以上,累计达1万宗以上。推动常山、开化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全国试点取得实质进展,力争今年完成入市交易4宗。二是加快农业标准地改革试点。围绕建设(设施)用地配套、主体招引、产业植入、联农带农四大要点,探索建立净地标准、招引标准以及闭环管理体系,全年打造农业标准地块20块以上。三是深化强村富民乡村集成改革。聚焦诗画风光带,深入推进一县一乡(镇)乡村集成改革试点,每季度对12个试点(备选)乡镇开展比学晾晒,根据年底综合季度结果,评选出6个试点示范乡镇。加快推进第二批共富综合体项目建设,持续抓好“两山合作社”盘活资源增收法等村集体经济“造血”十法,确保村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50万元以上村占比达到50%以上。

(五)和美乡村走在前列。一是抓好“千万工程”实施20周年专题宣传。深入挖掘总结“千万工程”实施20周年来的成效经验,联合衢报和广电分别开设专栏推出系列宣传,做好盈川、浦山两个考察点位的“微改造、精提升”工作,全力争取更多“衢州元素”进入“千万工程”20周年全国现场会。二是统筹推进城乡提升工程。积极对接省级重大项目调整,提速推进项目建设,争取开工率和投资完成率达到省专班要求。进一步优化整村搬迁政策,探索跨区域搬迁安置,加快“8+36”集聚点建设,确保全年完成整村搬迁自然村171个。三是深化诗画风光带“六比六拼”竞赛机制。加快建成“一县一示范段”,推动强村富民改革试点、重大项目招引等工作在带上取得突破性进展,推进102个重大项目建设,全年完成投资98.99亿元,迭代建设第三批24个省级未来乡村试点,确保通过省级验收20个以上。

(六)队伍建设保持领先。一是唱好“主题教育”主旋律。立足“三农”工作实际,研究制定“主题教育”方案,将理论学习、培训交流、调查研究、推动发展等有机结合,合力推进“主题教育”走深走实。二是抓实“记工分”考核主抓手。建立健全“记工分”“三色”交办督办机制,持续评比标杆处室、“五力”干部,不断提升队伍的“执行力、服务力、凝聚力、争先力、协同力”,实现全速奔跑、全员突破、全面争先创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