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11330800002618154A/2023-140749 成文日期: 2023-08-07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组配分类: 美丽乡村
发布机构: 衢州市农业农村局

新青年勇闯“农门”,首届“未来农民”培育项目添动力

发布日期:2023-08-07 10:19 浏览次数: 信息来源:市农业农村局 字体:[ ]
分享: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而朝气蓬勃又敢于吃苦的年轻人,更是乡村未来的希望。7月20日,衢州市首届“未来农民”培育项目启动,30名有志于从事农业生产经营的新青年齐聚龙游,开启为期两年的“充电”之旅。

这批年轻人中,有高中毕业就在农业领域摸爬滚打十余年的农业“老手”,也有刚刚大学毕业的农业“小白”,更有研究生跨行从零开始接触三农的。未来两年,他们将通过我市首次开办的“未来农民”培育平台,增长本领,携手闯“农门”,一起逐梦沃野。

有着青春面孔的学员

留着一头齐肩短发的江山学员阮慧娜温婉秀气。

“你看她,像是做农业的吗?”培训学校的校长陈光明打趣。

“我不擅长种田,但是我爸会啊,我们可以优势互补!”阮慧娜回答得很笃定。在她5岁时,父母亲就在江山市贺村镇承包土地种植水稻。从100多亩开始,他家水稻种植面积不断扩大,如今种了2000多亩。

这些年来,阮慧娜见证着父亲干农业的辛苦,但也见证着父亲对于农业的纯粹的热爱。这种热爱,也种在了她的心中。2019年时,阮慧娜从杭州辞职回乡,做起了全职农民。

“父亲不太会操作电脑和智能手机的很多功能,我负责技术这块,包括项目申报、测绘等内容,可以节省下很多费用。”阮慧娜介绍,在父母亲的基础上去做农业,要比别人容易些。未来,她可能不会像父亲那么大面积种植水稻,反而会尝试着做小而精的农业。目前,他们农场正在尝试稻田综合种养。“具体的计划还没有,我也是想借助‘未来农民’项目找找思路。”

“太卷了,我在大城市打工一个月三四千元,生活费要两千多元,还不如回乡做农业。”来自江山峡口祝嘉文是学员里一位“00后”,他今年刚刚从绍兴一所高校的电子商务专业毕业,打算投身农业。“我想要借助这个培育项目,对农业经营有更加全面的了解,从而选定一条路。”

“做什么不辛苦?我看好农业发展的前景。”祝嘉文的家中经营着一家农资店,生意很好,产品卖到了周边乡镇。他希望在妈妈经营基础上,进一步拓展种植内容。

现场,还有拥有研究生学历的余含欣,希望在此从零开始学习三农短视频创作;还有已经从事十余年育苗、年销售种苗300多万株的“老手”何必旻,他想要在此结交到志同道合的朋友,拓展自己的思路;还有从美术专业转战无土栽培、设施农业的王晓康……一张张年轻面孔的背后,是对农业的前景的巨大信心。

打造衢州农业“黄埔军校”

记者从市农业农村局了解到,“未来农民”培育项目是我市第一次开办,也是全省首创,在前期谋划、培训主体的遴选以及学员筛选上都耗费了巨大的心力。

“我们招募对象是本市35周岁以下,高中以上学历的回乡返乡青年农民,旨在储备青年农业人才。项目共设农村建设运营和农业生产经营两个班级,每个班级遴选学员30名。”市农业农村局相关工作人员介绍,本科以上学历或正在从事农业生产工作的年龄可以放宽至40周岁。前段时间,报名信息发布后,共有百余人报名,经过现场面试后留下60人,其中农业生产经营班30人。

学员从事的具体农业类型、基础情况各不相同,这个班怎么才能办得好,也是摆在大家面前的难题。最终,浙江龙和水产养殖开发有限公司提供的课程设置方案,杀出重围,获得了省市评委青睐,成了此次“未来农民”培训的实施方之一。

“这次先行开班的是农业生产经营班,课程将围绕农业产业政策、农业种养基础及多种经营、农业机械、新媒体应用等方面展开。”市农业农村局相关工作人员介绍,“未来农民”培育项目学制两年,每年会分次安排集中教学20天,采用典型案例分析、线上线下互动、专家结对问诊、考察实训实操、经验座谈交流、技能实战演练等相结合的多元化教学模式推进。“希望通过5-10年的持续分批推进,打造一支具有新思维、新理念、新知识,爱农村、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农业农村事业青年接班人队伍,为我市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储备优秀青年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