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 1133080000261804X1/2023-141409 | 成文日期: | 2023-08-28 |
公开方式: | 依申请公开 | 组配分类: | 政协委员提案 |
衢教函〔2023〕83号
毛伟琴委员:
你在市政协八届二次会议期间提出的《关于进一步加大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力度的建议》的提案(第267号)悉。现将有关情况答复如下:
近年来,衢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我市教师队伍建设,出台了《关于加快培育“两专”教师队伍推动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市教育局科学谋划,统筹安排,先后出台十余项配套文件,多举措加强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力度,推动我市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
一是加大高学历教师的招引力度。市教育局拓宽人才招引渠道,通过前往全国各大高校校招、人才引进、社会公开招聘等多种形式,在教师招引中加大高学历人才入职比例。在2021-2022年“人才周”专场校招中,签约196人,其中全球QS排名前50的国外高校硕研8人(2020年前为0人),双一流高校和世界名校毕业生96人,占比49%(2020年为32%,2019年为25%),硕研以上学历126人,占比64%(2020年为32%,2019年为30%),实现了教育人才高学历的大幅提升。2022年启动“南孔学地 教职等你”硕博专场招聘,截至目前共开展6个批次硕博专场人才招引,成功引进博士1人,硕士104人。自两专教育人才政策发布以来,市本级共招录232名教师,硕研以上学历占比近70%。各县(市、区)在教师招引工作中也逐年提升硕研比例,同步健全人才引进、培养、激励、服务机制,推动区域内教师结构和发展环境的不断优化,提升教师队伍整体综合素质。
二是加大名优教师的培养力度。市教育局全程规划教育人才培养,优化人才培养梯队。实施名师、名班主任、名校长“三名工程”,每三年评选80名市名师、20名市名班主任、30名市名校长、100名市学科带头人、100名市优秀班主任,每两年评选50名市教坛新秀、50名市教坛新苗。支持名优教师建立工作室,按照“1位名师培养10位骨干教师,带动100名网络学员”的方式,着力培养一批优秀的种子教师,充实高素质专业性教育人才队伍。目前我市共建设80个名师工作室、19个名班主任工作室、26个特级教师工作室、18个正高级教师工作室,1300多名教师参与名(特)师工作室,骨干教师培养人数较往年有大幅增长。75 位名师培养人选、32位名校长培养人选参与名师名校长高研班,自2020年启动至今,有14人被评为浙江省正高级教师,12人荣获浙江省特级教师荣誉称号。
三是加大教育人才的激励机制。“两专”教育新政精准施行奖励机制和留才政策,通过评选“南孔教育名家”、认定“两专”教育领军人才,给予各类教育人才、创新团队、荣誉班主任相应奖励,鼓舞教育队伍士气,让教育人才有幸福感、获得感、归属感。目前我市在岗全国模范教师3人、全国优秀教师7人、省特级教师49人、省杰出教师(省功勋教师)5人、正高级教师50人、市拔尖人才(青年拔尖人才)17人,省中小学教坛新秀125人次,市名校长130人次,市名师(名班主任)611人次,市学科带头人714人次,一支极具核心竞争力的教育人才队伍安巢扎根在衢州教育这片沃土。
我市教师队伍建设在取得一定成效的同时,仍存在一些问题,尤其是所辖6个县市区教师队伍建设中存在的学历水平偏低、名优教师偏少、优质师资外流等问题。接下来,市教育局将协同有关部门,着力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是“招引+培育”提升高学历教师基数。持续推进高学历教师的招引,积极与有关高校的对接,强化城市宣传、人才政策宣传,提高人才招引的精准度和成功率。同时强化引才服务,按市委市政府相关政策给予各层次教育人才相应购房和租房补助;多渠道帮助引进的高层次人才教师解决配偶就业问题,对符合直接考核引进条件的优先协调落实。对引进人才有子女入学(园)需求的,可申领教育券安全就学。让真正热爱教学,热心衢州教育事业的优秀教师人才“引得进、留得住”。实施中小学教师“学历攀登计划”,鼓励已具备合格学历的教师参加高一级学历进修,建立学历提升合作机制,多渠道、多形式筹划建立中小学教师学历提升平台,全面提升我市教师的学历层次。力争到2025年,具有本科及以上学历的幼儿园教师比例达65%,小学教师达95%;具有研究生学历(含硕士学位)的初中教师比例达10%,普通高中教师达25%,中职专任教师达20%。对取得高一级学位(学历)的给与报销学费,并承诺在本地教育系统服务不少于6年;对取得“双一流”高校、省属重点院校、其他院校硕士学位(学历)的,分别给予5万、4万、3万元的一次性奖励。
二是“培养+倾斜”保障名优教师建设。深化名优教师培养,构建科学合理的梯队,完善骨干教师培养和引领制度及中青年校长培养体系。持续推进名师、名校长、名班主任“三名工程”,通过集中培训、工作室建设等途径进行复合型专业化管理人才梯队式培养;实施“中青年校长培养计划”,每年选拔60名左右中青年校长培养人选,通过“量身定制”培养,打造一支思想引领、业务精湛、实践创新的卓越校长队伍;建设教育专家工作站,充分发挥教育专家的示范、辐射作用,孵化更多优秀本土教育人才;优化“青蓝工程”实施方案,通过新老教师师徒结对,加大对青年教师培养力度,促进区域间、城乡间、校际间教师队伍优质均衡发展;对突出人才“传、帮、待”工作,开展“星级导师”评定,在业务引领的过程中进一步促进人才提升;建设衢州市教师继续教育学院,全面提升教师专业培训和学历进修服务能力。优化定向服务岗位设置,指导山区县制定引导名优教师“干得好、留得住”的激励政策,坚持用事业、感情和待遇吸引省特级和正高级等名优教师留在当地发挥作用。除培优经费保障外,在省市级教师表彰奖励、评优评先、职称评聘等工作中,重点向山区县倾斜或给予一定的单列指标。
三是“协同+联动”提升教研员队伍建设。教研员在推进课程改革、指导教学实践、促进教师发展、服务教育决策等方面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市教育局将继续推动省市教研员联系制度,建立市级教研员联系县市区常态化工作机制,同时积极争取省级教研员与县级挂联,加强对县级教研工作的服务和指导。争取为每个山区县配备省级教研员,精准对接学科、学段需求,因地制宜采用区域教研、网络教研、综合教研、主题教研以及教学展示、现场指导、项目研究等多种方式,在学科团队帮扶、教师发展规划、专业引领、乡村学校管理、课程设置及评价等多方面帮助山区县提升教师素养和整体水平。搭建山区县教育交流平台,加强乡村学校教研组建设,每年组织 1-2 个学科开展专题交流和展示活动。同步组织好我市6个山区县教研员到省市挂职学习工作,进一步提升山区县教研员的专业能力和教师教学教研水平。
四是“用好+用足”省市对山区26县政策支持。为推动山区26县教育跨越式高质量发展,省教育厅等4部门印发《关于促进山区26县教育跨越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浙教规〔2022〕36号),方案从教育结对帮扶、提升教师队伍质量、教育投入扩容、加强人才引育等四方面进行了统一指导规划,市教育局将积极对接省教育厅,在现有文件精神指导下,争取更多更好的政策支持和倾斜,用好用足帮扶、激励政策,提升我市6个山区县的教师队伍建设。同时优化和完善教师聘任合同,引导教师守约履职,规范教育系统人员交流,稳定名优教师队伍。市教育局印发《衢州市教育系统事业单位工作人员交流实施细则》,规定副高以上职称、市级名优教师等承诺服务年限未满的,不得进行交流调动;市本级学校向山区县选调、商调工作人员,一般每年不高于当地在编在岗人数的0.2%;市本级学校在进行教师招聘时,涉及山区26县服务期内教师需持有原单位同意报考证明方可报考。要求定向评定的教师终身服务于当地教育事业,一旦离开评定地区,教师荣誉及相关待遇立行终止。此外,市教育局还将从铸牢教师主动服务当地教育发展的情怀、保障教师工资收入、加强教师职业成长体系建设等方面,不断健全山区县教师乐教安教善教机制。
感谢你对衢州经济社会发展的关心,希望你继续为加快建设四省边际中心城市、争当“两个先行”示范窗口、奋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衢州实践建好言献好策。
衢州市教育局
2023年7月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