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 11330800002618904J/2023-140973 | 成文日期: | 2023-08-11 |
公开方式: | 主动公开 | 组配分类: | 人大代表建议 |
发布机构: | 衢州市经济和信息化局 | ||
朴松源代表:
你在市八届人大三次会议期间提出的《关于推动工业发展方式转型升级的议案》的建议(第52号)悉。现将有关情况答复如下:
近年来,衢州市委、市政府实施“工业强市、产业兴市”战略,推动工业经济加快转型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重点做了四方面工作。
一是以“未来工厂”为引领推进企业数字化转型。2022年,全市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制造业营收509.5亿元,同比增长46.2%,排名全省第二;实施数字化改造项目265个,累计完成投资38.1亿元。目前,全市已拥有国家智能制造示范工厂1家,省级“未来工厂”2家、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46家,省级工业互联网平台3个。江山市木门行业中小企业数字化改造“工程样本示范、合同样本推广”的经验做法得到国务院、工信部和省委、省政府领导批示肯定,模式在全国、全省范围推广实施。
二是发挥“大科创”政策导向助力企业加快发展。围绕“工业强市、产业兴市”战略,有效承接省“8+4”政策体系,迭代优化大科创专项政策,印发《“大科创”专项政策细则(2023年版)》。强化成长导向,对列入市六大产业重点企业目录的重大技改项目,按设备投资额的 12%标准奖补。其他制造业技改项目按投资额 6%标准奖补。其中列入省“雄鹰行动”培育企业、“培大育强”企业名单的,对应奖补标准上调2%。对绿色化、智能化项目,再给予一定额度补助支持。同时,简化申办流程,投资类项目在“即申即审即享”的基础上,整合实现企业一个端口申报、化繁为简,不断增强企业获得感。
三是进一步强化人才招引培育,推动人才资源集聚。先后赴上海、西安、洛阳、郑州等地举办8场人才周活动,深入复旦大学、郑州大学、华东理工大学等30余所优势高校进行专场招聘,共提供1800余个优质岗位,达成初步意向3000人。组建15支赴外招聘小分队,赴八个劳务输出大省开展赴外招引。截至目前,全市已建成人才劳务服务站26个,引育市外员工8077人。全面提升技能培训质量,编制2023年度项目制培训清单目录和全市职业技能竞赛计划。全力开展“新蓝领”职业技能培训26000人,新增高技能人才2284人。紧扣六大标志性产业发展,完善形成动态的专业结构调整机制。今年以来,新设立云计算技术应用、机电一体化技术、现代物流等13个专业。
四是着力提升园区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编制衢州智造新城企业社区便民服务网点(工业邻里中心)规划,引入工业邻里中心的概念,在工业片区内布局邻里中心,完善配备多项生活服务设施,为园区内的企业和员工提供“一站式、全方位、多层次”的服务。聚焦“15分钟公共服务圈”,探索提升公共服务水平,更好地推进全市公共服务资源配置重塑,纵深推进数字公共服务普惠化、数字社会治理精准化,进一步提升我市公共服务便利度,优化企业发展环境。
下一步,我们将根据你的建议,在助推工业发展方式转型升级上持续用力,久久为功,推动衢州工业经济跑出“加速度”,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一是持续引导企业加快数字化转型。加强企业数字化人才培训,全市举办50场以上企业数字化转型技术供需对接会,通过集中专题学习、互看互学现场会、外出考察标杆企业等多种形式,不断提高企业决策层、管理层和操作层的数字化意识与能力,激发企业智改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进一步推广宣传木门行业数改经验,支持江山市探索构建塑胶、化工等领域数字化改造“N+X”应用场景,建好国家级财政支持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试点平台。推动龙游等地加快创建省级中小企业数改试点县(市、区),支持各地根据自身产业特色推进中小企业数字化改造工作。
二是持续优化企业转型升级的政策支撑。紧盯“工业强市、产业兴市”战略落实,围绕企业发展方式转型过程中的现实需求,滚动更新大科创政策。通过不断完善提升政策体系,进一步优化资源要素配置机制,强化政策的引导激励效应,强化政策申报兑现的办理服务,推动省市政策体系承接融合,做到政策扶持精准高效、兑现享受尽早尽快,进一步提升企业的获得感和满足感,帮助企业加快转型升级。
三是持续推进产业人才的招引培育。建立“市县联动+部门协同+专班攻坚”大兵团人才招引机制,赴云南、贵州、四川等地区新建人才劳务招聘服务站15家,持续举办人才周、8.8人才交流大会等赴外招引活动100场。推进专技人才与高技能人才职业发展贯通,促进专技层次与技能等级互评互认,搭建人才群英汇聚“立交桥”。大规模多层次精准化推进企业新型学徒制、项目制培训、岗前培训、转岗培训等各类职业技能培训。同时,进一步加大重点产业、重点领域相关职业(工种)培训力度,不断提升我市职业技能培训针对性和有效性。
四是持续推进工业园区邻里中心规划建设。市区范围内形成“1+4”(市国土空间规划委员会+两区两城规委会)的国土空间规划委员会整体构架,切实提高各类公共服务专项规划的专业性、统筹性、前瞻性和系统性,确保各片区邻里中心选址专业性。结合工业平台用地潜力调查和工业用地控制线研究,规划空间指标全面向制造业倾斜同时,兼顾公共服务设施,保障邻里中心用地需求。严格执行各类公共服务设施的规模及服务半径要求,严格落实单元控规、设计导则、规划管理技术规定,保障规划实施,确保邻里中心落地建设。
感谢你对衢州经济社会发展的关心,希望你继续为加快建设四省边际中心城市、争当“两个先行”示范窗口、奋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衢州实践建好言献好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