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11330800MB0R57773W/2023-140388 成文日期: 2023-07-25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组配分类: 人大代表建议
发布机构: 衢州市营商环境建设办公室

衢州市营商环境建设办公室关于对市八届人大三次会议第243号建议的答复

发布日期:2023-07-25 15:53 浏览次数: 信息来源:市营商办 字体:[ ]
分享:

衢州市营商环境建设办公室关于对市八届人大三次会议第243号建议的答复

余震等6位代表:

你们在市八届人大三次会议期间提出的《关于为民营经济发展壮大创造更优营商环境的建议》的建议(第243号)悉。现将有关情况答复如下:

2018年,衢州市委市政府提“打造中国营商环境最优城市”目标,将营商环境列入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历年来我们不断推动改革攻坚,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推进营商环境建设不断取得新成效。衢州市连续三年参加全国营商环境评价,皆被列为全国标杆城市,18个一级指标中有16个入围全国标杆指标,其中企业开办指标获全国第一,相关改革做法被写入《中国营商环境报告》。2022年,衢州市12项主要经济指标增速全部进入全省前四,国内生产总值首次突破2000亿元,吸引了华友钴业、康鹏能源、吉利“三电”等一批百亿级项目落户。

针对建议中指出的我市在政务环境、法治环境、市场环境、经济生态环境、人文环境中存在的涉企政策不够精准、政府合同履约不到位、国企和民企待遇不均、对民营企业支持不够、尊重民营企业家的氛围不够浓厚等问题,我办目前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关于打造民营企业一心一意谋发展的一流政务环境

(一)放大政策集成效应方面。按照“免申即享、即申即享类政策达80%”的目标要求,将全市所有惠企政策按照“科创、商贸、文旅、三农”四大专项分类统筹,参考行政审批事项颗粒化梳理相关经验做法,逐项明确兑现方式、审批环节、申报材料、兑现承诺时间等关键要素,并通过数据共享、流程再造、机制创新等实现政策精准推送、高效直达、无感智办。创新“预拨制”,重大技改项目和全年申报类项目按照投资进度分阶段或分批次先行兑付资金,极大减轻企业资金压力。同时,多次组织有关部门召开协调会,就如何提高政策稳定性、扩大政策受惠面展开座谈,初步达成逐步提升的共识。

(二)升级政企沟通平台方面。创新建立“政企沟通圆桌例会”工作机制,迭代升级“亲清半月谈”企业家意见诉求直通机制,完善“专线+专网+专窗+专班+专员”“五专”服务机制,做深做实“云上社区”平台,坚持“走出去”和“引进来”相结合,推动政企直通平台“走出去”,促进“衢州人经济”与“衢州经济”“双向奔赴”共同做大做强。今年以来,通过北京、上海、深圳三地“亲清半月谈”活动及招商推介会,累计集中签约合作项目50个、总投资919亿元。其中,10亿元以上项目43个、百亿项目2个。累计与146位企业代表进行对话,共交办解决诉求问题、意见建议260个,企业满意率高达99.3%,“市内+市外”“线上+线下”双轨并行政企沟通平台机制初显成效。

(三)完善企业挂联机制方面。将各条块企业服务资源载体整合为 “1+33+63”社区化网格化服务网络,设置1个市级专班“中台”,负责研判交办、统筹调度;建立33个市领导任社区长的企业社区,下辖63个网格分别确定挂联单位,全方位受理企业咨询、求助、投诉,一个窗口交办督办,实现“分类交办、跟踪督查、分析研判、评价考核”工作闭环。发挥工作专班的“中台”作用,归集和交办企业社区化网格化服务、组团联企和市领导挂联区块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并建立“问题池”,加强问题的分析研判和交办问题回访,确保企业反映的问题“件件有落实、事事有回音”,已累计为企业解决问题2019个,化解率达99.75%以上。

二、关于打造民营企业敢闯敢干敢投的一流法治环境

(一)成立“民营企业快速维权中心”方面。高标准打造营商环境发展促进中心,整合政策兑现、法治服务、融资贷款、科技服务等事项,为企业提供一站式集成化服务。建设营商法治服务中心,在工业园区建立“法治驿站”,相对集成法律咨询、公证鉴定、商事调解、仲裁复议、执法监督等服务事项,部门多跨协同联动,为企业提供“一站式”法治服务。开通0570-3652727营商法治服务热线(寓意为“365天爱企爱企”),按照“申请-派件-办理-反馈”的服务流程,形成助企维权全流程工作闭环。下步,我市将按照省政务服务增值化改革有关部署,探索成立企业综合服务中心,企业的需求通过中心“一个口子”进行受理、流转、督办、反馈。

(二)成立“政府合同履约监管中心”方面。针对企业反映政府履约不及时问题,创新开发政府合同履约监管系统,全量归集八大类合同,形成一套集数据归集、研判、预警、处置、反馈、评价于一体的政府合同履约全流程闭环监管模式,打造合同信息从数据归集、标准化处置、履约监管和违约追责的全过程应用闭环,推动政府诚信建设。目前共归集历史合同数据24551条,助推122个逾期合同(涉及合同总金额1724万元)完成履约处置。

(三)建立健全涉企行政执法备案机制方面。深化柔性执法,建立完善涉企轻微违法行为和一般违法行为免罚、轻罚制度,形成从轻处罚、减轻处罚、不予处罚三项清单共493项,主动为企业提供“容错”支持。目前,已对677家企业的轻微违法行为不予行政处罚,累计减免罚款金额约240余万元。实施智慧监管,探索实时监控、在线监测、企业自治等非现场监管方式,已上线127个非现场监管事项,向企业下发非现场监管任务27万次。推进“综合查一次”“监管一件事”改革,着力解决多头、交叉、重叠检查问题,多部门联合检查率达75%以上。此外,市综合执法局联合市市场监管局正在探索实施涉企重大事项的查处报备机制的有效路径。

三、关于打造民营企业公平公正开放的一流市场环境

(一)推进国企民企公平竞争方面。维护公平竞争秩序,清理对企业跨区域经营、迁移设置的不合理条件,全面取消没有法律法规依据的要求企业在特定区域注册的规定。强化公平竞争审查刚性约束,公平竞争审查率达到98%以上,对审查发现的问题100%整改到位,防止出台排除、限制竞争的政策措施,确立公平竞争政策基础地位。加强反垄断监管,配合做好反垄断案件调查。完善市场主体准入机制,持续深化“证照分离”改革,率先开展餐馆经营和食品销售2个高频事项准入准营“一件事”改革全省应用试点,全市205家食品销售、400家餐馆经营单位享受准入准营“一件事”全流程办理服务。

(二)培育做大本土品牌方面。合理设置招标投标门槛,鼓励本地企业积极与外地实力强的企业组成联合体投标,增强本地企业投标竞争力。加大政府采购支持中小企业力度,预留采购项目预算总额的40%以上面向中小微企业采购。下一步,我市将积极探索在不违背公平竞争原则下如何培育做大本土品牌。

(三)关于双向发力“地瓜经济”方面。深入实施“小微企业三年成长计划”,持续深化外贸企业“小升规、规改股、股上市”工作,建立“小升中、中升高”梯度培育机制。深化民营跨国公司“丝路领航” 新三年行动计划,鼓励企业开展跨国投资并购,设立研发中心、区域总部等。鼓励我市龙头企业加强与“一带一路”及其沿线国家和RCEP国家之间的国际合作。坚实施“乡贤回归”工程,引导衢商回乡创业,凝聚衢商力量,引导鼓励企业在本地做大做强进出口业务。加大贸易总部招引力度,紧盯衢州货源异地出口企业,排摸梳理“生产在衢州、出口在市外”生产型企业目录,实行全生命周期招引服务机制。

四、关于打造民营企业创业创新创优的一流经济生态环境

(一)支持企业创新发展方面。实施“315”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工程、科技企业“双倍增”行动计划和科技“小巨人”培育计划。支持吉利、鹏辉、一道等有条件的民营企业联合高校、科研院所组建企业研发机构,联合高校院所建设省新型研发机构、省重点实验室、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以及国家级实验室与工程研究中心等高能级科创平台,目前,全市拥有企业与高校院所合作共建创新载体49。充分发挥浙大衢州“两院”中试实验实训基地在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的支撑服务作用,构建中试研究、成果转化、高新技术孵化、分析检测、员工培训于一体的专业技术支撑服务体系,降低企业新产品测试成本,加快企业新产品创新,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

(二)鼓励企业扩大投资方面。建立健全科技创新基金体系,统筹市、县(市、区)产业基金,建立100亿元覆盖全市的政府科技创新基金。今年以来,新设自主管理基金4支,新增基金规模 70.1亿元。对接项目97个,新增投资项目11个,新增投资规模72.05亿元,撬动社会资本113.1亿元。加强与链主企业和已投项目的产业链上下游合作,与链主企业共同投资培育重大产业项目。如投资吉利极氪境外 A 轮融资1.47亿美元,目前ODI 备案中。深耕“6+X”产业链,持续走访本土“专精特新”及重点企业,不断扩充储备项目库,分类建立上市梯队,进行梯次培育。

(三)深化校企合作成果方面。紧扣六大产业链,指导市县两级技工院校动态调整专业结构,新设立机电一体化技术等13个专业。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推动技工院校与吉利三电、研一新能源、浙江万里扬等重点项目开展订单班合作。一季度累计开展职业技能培训22701人次,新增高技能人才2046人。

五、关于打造民营企业家自豪自信自强的一流人文环境

(一)定期召开民营经济发展大会方面。高标准举办衢州人发展大会、民营经济发展大会等活动,全面打响南孔文化特色品牌,不断提高四省边际文化辐射力,激发海内外衢商企业家共同投身“桥头堡”建设。坚定不移贯彻“两个毫不动摇”,实施“品质衢商提升工程”“青蓝接力工程”,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培训活动,推动新时代民营企业家队伍思想政治素质、现代管理能力、开拓创新能力和履行社会责任能力显著提升。

(二)探索设立“衢州民营企业家日”方面。开展“企业亮灯日”活动,探索设立企业家日,逐步构建“千家民营企业评营商环境”指标体系和长效机制,依法保护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权益,对民营企业投资者、经营管理者、技术骨干等关键岗位审慎采取强制措施,最大限度降低司法办案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造成的影响。

(三)多维度表彰激励企业家方面。开展“民营企业家争做‘四个典范’”主题宣传,加强对优秀企业家先进事迹的宣传报道,积极讲述衢商好故事,宣传衢商好典型,弘扬新时代衢商精神。完善民营经济代表人士综合评价体系,稳妥推荐优秀民营经济人士担任各级人大、政协组成人员。邀请民营经济代表人士列席经济工作会议,建立民营企业家代表参与涉企政策制定机制。安排民营经济代表人士到党委、政府部门挂职锻炼,邀请民营企业家担任特约检察员、调解员、监察员工作。实施营商环境“清障行动”,建立为企业办实事机制,不断提升企业及企业家获得感和满意度。

下步,衢州市将围绕省委易炼红书记提出的改革“六问”,聚焦“加快‘六个升级’、增强‘六个力’”,积极推动管理体制重构、运行机制创新、工作制度完善,以此撬动全方位、各领域、深层次变革,全力打造政策最优、成本最低、服务最好、经济生态最佳的最优营商环境,努力让衢州成为民营经济发展的沃土。

感谢你们对衢州营商环境的关心,希望你们继续为加快建设四省边际中心城市、争当“两个先行”示范窗口、奋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衢州实践建好言献好策。


衢州市营商环境建设办公室

2023年7月1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