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 113308000026180581/2023-140277 | 成文日期: | 2023-07-17 |
公开方式: | 主动公开 | 组配分类: | 政协委员提案 |
文件编号: | 衢市科函〔2023〕30号 | 发布机构: | 衢州市科学技术局 |
周晓东委员:
你在市政协八届二次会议期间提出的《关于加强科研机构赋能企业创新的建议》的提案(第116号)悉。现将有关情况答复如下:
正如你所说的,近年来,我市围绕“产业为王、工业强市”,全力打造四省边际十个“桥头堡”,强推创新链、服务链、人才链、产业链、资本链“五链融合”,进一步增强我市企业技术革新、产业转型发展动能。为加快提高科技创新驱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能力,我市聚焦优化布局高端创新平台,强化市县协同布局,先后引进共建包括浙大衢州“两院”、电子科技大学长三角研究院(衢州)等在内的10家高能级科创平台,加上本地的衢州学院、衢州职业技术学院、东南数字经济发展研究院等,平台总数接近15家。高能级科创平台的汇集,使我市科研机构整体数量和质量得到有力提升,创新链要素不断优化完善,对产业链的驱动作用日益增强。2023年1—5月,我市高能级科创平台与企业开展联合攻关、签订横向合同131项,合同经费5582万元,其中与衢州企业合作占比61.07%。
为进一步建好、用好高能级科创平台,加快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着力发挥其对产业的支撑引领作用,我市通过在高能级科创平台建设、激发企业创新活力和搭建院企对接交流平台等方面发力,不断整合创新资源,加速推动产学研用高效链接,加强科研机构与企业协同创新。
一是统筹推进,加快建设高能级科创平台。以强力推动我市新材料、集成电路等六大主导产业为出发点,依托高校院所高水平学科背景和优质创新资源,以“一事一议”政策方式引进共建浙大衢州“两院”等一批化工新材料领域高能级科创平台。2022年初,浙江大学衢州研究院与巨化集团等组成创新联合体,成功创建省高端化学品技术创新中心。今年3月,市政府与段雪、陈建峰、徐南平、孙世刚等院士合作共建研究院,仅用2个月完成研究院注册成立,形成中心“四梁八柱”。为补齐我市集成电路产业短板,电子科大长三角研究院与金瑞泓等企业联合争创浙江省先进半导体材料研制与应用技术创新中心,提能造峰夯实产业链支撑力量。落实系列科技创新政策支持高能级科创平台发展,给予科研项目立项和科研经费管理自主权,2021—2022年对浙大衢州“两院”、电子科大长研院拨付科研经费补助5510万元,实施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医药、电子信息等领域科研项目146项;鼓励高校院所开展技术合同登记享受增值税税收减免,以衢州职业技术学院为例,2022年以来,开展技术合同登记53项,总金额878.9万元,其中免税金额830万元,减免税额52.79万元。作为我市首创科研机构牵头建设的化工新材料中试基地,浙大衢州“两院”中试基地已承接中试项目20余项,促进永和制冷等企业新产品迭代更新,其分析测试中心累计提供对外测试近3100次,服务总机时近11300小时。
二是政策引导,深度激发企业创新积极性。进一步落实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持续实行研发费用补助,加大科技攻关项目补助支持力度,建立市级财政科技攻关稳定增长机制,支持企业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2023年拟兑付科技专项经费达1.8亿元,比上年增长15%,惠及500余家企业。除市重大科技攻关(揭榜挂帅)项目外,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发明专利产业化项目只需企业上年度有研发投入,不设额度门槛,鼓励企业开展研发活动,助力小微企业创新创业、快速发展。2021—2022年,我市共实施市级科技攻关项目242项,企业联合高校、科研院所承担省“尖兵”、“领雁”重点研发攻关项目34项。着力降低企业产学研合作成本,推广科技成果“先用后转”免费许可,鼓励高校院所通过“先用后转”方式转化科技成果,增强校企合作信心。去年以来,我市企业已承接科技成果“先用后转”免费许可122项。加强小微企业科技金融扶持,衢控集团下属衢州市信保融资担保有限公司推出青年创业创新保与农创客助力保两个产品支持初创型企业创业创新,截至2023年5月31日,在保余额105935.94万元,户数278户。建立多维度的人才引进和创新创业政策,在高层次人才引进政策的基础上,优化升级并积极实施“南孔精英”计划,着力引育更多衢州发展亟需人才,其中创新团队项目,最高可给予2000万元启动奖励,创业人才、创新人才项目,根据评审可获得200万元到1000万元的启动奖励或薪酬补助。今年一季度通过评审人才项目24个,加快人才带资金、带项目、带技术到衢州创业,我市企业科技创新热情进一步提高。
三是搭建平台,有力推动成果产业化落地。以创新链带动产业链,促进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积极搭建产学研交流合作平台。建立重大科创平台联席和校企“双走进”机制,以协同创新促发展,引导高能级科创平台科研团队下沉各区块开展技术对接服务。2023年1—5月,包括衢州学院、衢职院、浙大衢州研究院、电子科大长研院、东南院、浙理工常山研究院、浙工大创新研究院等在内的7家创新平台共开展产学研对接活动133场,参与企业262家,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近800次,转化科技成果58项。承接浙江省双百千万专项行动,4月21日开展省技术创新中心中试基地开放日暨四省边际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共同体系列活动,邀请省化工学会、省内外开发园区和企业代表等60余人参与,在加强我市高能级科创平台宣传力度的同时进一步拓展区域创新合作。推进落实“创新为要、实体为基、项目为王”,建立市重大成果月报机制,搭建“科技+产业+资本”交流合作平台。6月7日,举办研究院创新成果发布和产业化项目对接会,9家研究院科研团队分别对“生物大分子层析分离介质产业化项目”等28个具备产业化条件的优质项目进行路演,一道新能源、佰强新材料、润达涂料、浚丰新材料、鹏辉能源等近20家企业与各研究院达成初步合作意向。强化科技招商,围绕院士团队研究院集聚的“科技+人才”资源,深入挖掘产业化项目,牵头组织市招商中心、智造新城等部门就成熟产业化项目进行研讨,邀请段雪院士深入参与调研考察。目前,通过召开产业化项目可研报告编制会,已确定衢州资源化工创新研究院的两大类4个系列产品进行可研报告编制工作。
虽然我市近几年高能级科创平台的发展为企业创新赋能取得了较大贡献,但仍存在一些如提案中提到的问题,特别是院企供需信息对接不畅、横向合作存在互信顾虑,科研人员、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积极性有待提升等。由于目前各高能级科创平台仍处在建设初期,运行时间最长的浙大衢州“两院”也是从2020年7月才开始人才引进相关工作,实际运行不超过3年,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和赋能企业创新发展能力仍在积累和探索阶段。接下来,我们在加强平台集聚和发展的基础上,将多措并举着力提升平台赋能企业创新,进一步激发院企合作与成果转化活力。
一是推动平台建设。围绕产业链布局创新链,紧密对接企业、衔接产业,坚持产业驱动、需求导向,市县一体建设一批重点科技创新服务平台,提升技术育成能力,完善“一产业一研究院”“一县一产业一高校”技术创新体系,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转化应用重大科技成果、引育高层次人才,培育创新性产业集群,引领带动标志性产业高质量发展。以五大院士聚力衢州为契机,不断探索符合衢州实际、充分发挥衢州优势的产学研合作模式,激发院士团队和衢州产业产生“化学反应”,为打造四省边际人才桥头堡提供科技支撑。
二是加快平台开放。完善以需求为导向的供需对接渠道,加快战略型力量与地方产业融合发展。深入实施科技特派员制度,升级校企“双走进”活动,优化新材料、新能源、智能装备、特种纸等标志性产业工业特派员团队,每年选派高校院所优秀青年人才加入;政府搭台布局,加深青年科研人才与企业交流互信,举办青年人才科技成果转化提升活动,开展“先用后转”科技成果清单和项目路演,提供青年科研人才展示舞台,提升企业产学研合作热情。建立“衢动力”科技成果展示机制,以月报和年度榜单形式,重点围绕高校科研院所和各区块开展产学研合作情况和重大成果,加强科研院所创新成果发布,完善产研信息互通。深化“企业出题、高校解题、政府助题”,进一步支持企业联合高校、科研院所实施关键技术协同攻关和共建科创平台。
三是强化数字赋能。通过建立和优化线上成果供需对接渠道,完善院企对接模式。依托全省科技成果“转移支付”体系,加快推广使用职务科技成果“安心屋”“用后转”“供需荟”等数字化改革应用场景。通过“安心屋”,实现职务科技成果及其作价形成的股权实行单列管理,进一步解除科研人员和管理人员后顾之忧。利用“供需荟”,可发挥高校院所技术转移人员主观能动性,通过“内部化”的权限寻找专家对接,进一步对企业的技术需求在一定范围内予以保护;同时,针对通过“供需荟”平台达成的单项合同金额300万以上的横向合作,支持列入省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序列,为企业和科研人员争取实实在在的“好处”,着力发挥线上供需平台给企业和科研机构积极有效的作用。
感谢你对衢州经济社会发展的关心,希望你继续为加快建设四省边际中心城市、争当“两个先行”示范窗口、奋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衢州实践建好言献好策。
衢州市科学技术局
2023年7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