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 113308000026180581/2023-140284 | 成文日期: | 2023-07-19 |
公开方式: | 主动公开 | 组配分类: | 人大代表建议 |
文件编号: | 衢市科函〔2023〕32号 | 发布机构: | 衢州市科学技术局 |
王东升等14位代表:
你们在市八届人大三次会议期间提出的《关于深入推进四省边际人才科创“桥头堡”建设的议案》的建议(第44号)悉。你们提出的9条建议,对人才科创桥头堡建设具有很强的指导性,我们全部吸纳。现将有关情况答复如下:
一、强化顶层设计、统筹协调。2022年7月21日,市委八届二次全体会议发出全力打造四省边际人才科创等十个桥头堡的冲锋号。四省边际人才科创桥头堡建设工作,根据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部署,成立了以人大常委会主任任、市委组织部部长、市政府副市长三位领导为领衔领导,市委组织部副部长、市政府副秘书长为联系副部长(副秘书长),以市委组织部、市科技局为牵头部门,以市发改委、市经信局等19家市级部门、高校院所为配合单位的四省边际人才科创桥头堡工作推进小组,建立了“一周一研究、半月一会商、每月一例会、清单化管理、通报晾晒制”工作推进机制。综上,您的意见与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高度一致。自四省边际人才科创桥头堡工作开展半年以来,三位领衔领导共同参与的例会共组织了3次,审议了《衢州四省边际科创走廊发展规划》《衢州科教园区规划课题研究》《衢州市“一产业一创新研究院”建设方案》等人才科创重大事项。我市正逐步形成以创新驱动为核心战略,部门协同、上下联动的“全域作战”态势。
二、积极探索具有衢州特色的科创之路。我市科技创新工作深入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坚持创新制胜导向,将上级要求与区域实际相结合,统筹“315”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工程、四省边际人才科创桥头堡、“五链”融合等战略要求,找准赛道、早上跑道,以高目标、高要求、标志性成果为牵引,实施推进重大科创平台提能造峰、推进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等六大行动,落实45项重点任务,全力探索具有衢州特色的人才科创桥头堡建设之路。
三、打造衢州四省边际科创走廊。2022年4月,我市启动建设衢州四省边际科创走廊,将其作为构建四省边际人才科创主平台、高质量发展主阵地。衢州四省边际科创走廊空间布局是按照“市域统筹、核心引领、区块联动、协同推进”的发展思路,以G60(沪昆高速)、G3(京台高速)为轴线,串联沿线创新功能板块,构建“一核驱动、两轴拓展、四区联动”的创新空间格局。“一核”即“核心区”,以智造新城、智慧新城为载体,加快集聚人才、技术、资本等创新要素,打造四省边际科创走廊创新发展主引擎和动力源,建设四省边际科创走廊核心区。另外,市规划局编制完成了《智慧新城百家塘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百家塘片区规划为智慧岛,总面积3.6平方公里,中心地带设计了城市地标—智慧眼,并在智慧眼周围规划了300亩的无线电产业园。
四、构建科创产业核心竞争力。近年来,市委市政府举全市之力,大力引进知名高校院所合作共建高端科研平台,推动我市逐步形成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产业竞争力。今年3月,隆重举办重大创新平台签约揭牌仪式暨院士成果发布会。截至目前,已成功集聚任其龙、段雪、徐南平、陈建峰、孙世刚等5个院士团队,共建浙江大学衢州研究院、衢州资源化工创新研究院、衢州膜材料创新研究院、衢州化工新材料创新研究院、衢州高端电子化学品创新研究院,引进浙江大学鲲鹏人才陆俊教授合作共建动力电池和储能研究院。其中浙江大学衢州研究院立足衢州特色优势产业,坚持“学科—人才—产业”一体化发展,建设初具规模,成效初显。研究院设立了新材料等8个研究所,建有分析测试中心和中试实验实训基地,形成“8+1+1”的全链条科研布局,已创成浙江省高端化学品技术创新中心、浙江省新型研发机构、高端医用聚合物材料浙江省工程研究中心等省级科创平台。研究院的建设已成为市校合作的示范样板,塑造科技赋能山区26县高质量跨越发展的“衢州模式”,得到省委书记、省长的高度肯定。依托衢州产业基础,由浙江大学衢州研究院牵头建设的中试基地,构建了中试研究、成果转化、高新技术孵化、分析检测、培训于一体的技术支撑服务体系,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初步形成“研究院事业化管理+中试基地企业化经营”双体制运行模式,孵化自有技术同时吸引大批优质企业和产业项目落户衢州,促进衢州招商引资模式的迭代升级。已承接中试项目20余项,拥有中试生产线20余条。今年,《串联产学研 并联校地企——衢州市探索打造科技支撑山区高质量发展新路径》,入选全省推进创新深化改革攻坚开放提升实施三个“一号工程”第一批典型案例,衢州“学科+人才+产业”一体化打造中试创新“试验田”试点(浙大“两院”承担)列入第一批省级创新深化试点。接下来,我们将充分吸纳您提的建议,积极谋划建设重点实验室、打造高能级创新平台,深入研究六大产业链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的痛点和堵点,比如:依托电子科技大学长三角研究院、金瑞泓科技(衢州)有限公司、吉利三电(衢州)等创新主体积极创建省先进半导体技术创新中心,建设六大标志性产业链“一产业一创新研究院一产业联盟”技术创新体系,形成衢州科创产业的核心竞争力。
五、以满足人才价值实现需求为导向系统性重塑人才科创生态体系。我们聚焦人才所需、人才所盼,优化服务保障体系,提升服务质量,做大基础服务,着力推动人才服务从“有没有”向“好不好”转变,加快打造四省边际人才生态最优地。一是完善服务机制。今年,先后成立高层次人才服务中心、组建人才科创集团,与市委人才办形成政府、事业单位、国有企业“三位一体”服务架构,全市人才服务保障能力明显提升。二是加强政策支持。制定《衢州市高层次人才服务实施办法》,统筹各方资源,明确政治引领、创新创业、生活服务等7大类服务事项,分层分类为人才提供更多个性化、多元化的服务事项。三是举办“亲才月月谈”活动。“一月一主题”与各类高层次人才开展座谈交流,今年已先后与产业创新领军人才、青年人才开展2期“亲才月月谈”活动,听取人才对产业发展、人才生态的意见建议,进一步加强对人才的政治引领吸纳。四是做实关键小事。聚焦人才子女教育、配偶就业、医疗保健服务等关键小事,出台具体实施办法3个,进一步浓厚“感情上亲近人才、工作上支持人、服务上温暖人才”的良好氛围。5月份教育券申领保障人数增长近4倍,得到人才广泛赞誉。下一步我们将借鉴您的建议,树立系统思维,围绕人才引进、培养、评价、使用、服务的全链条各环节,强政策、重改革、优服务,推动我市人才生态从“服务人才”向“成就人才”转变,为人才创新创业提供有力支撑。
六、用改革的办法充分调动创新主体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改革释放潜能、提升动能。我市积极探索以科技体制改革推动创新深化,激发创新主体创新活力。一是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体制改革,推动科技成果使用权、处置权和收益权改革,浙大衢州研究院、电子科大长研院于今年3月初获批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改革试点,目前科研人员已开展兼职参与创新创业,成立衢州智简科技有限公司和衢州宁智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利用职务科技成果开展产品研发和推广,科研人员成果转化积极性进一步提升。二是开展突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的科技体制改革,在江山市、龙游县先行攻坚试点,探索建立“政产学研金”紧密合作促进企业技术创新的体制机制,以点的突破带动区域创新能力系统提升。三是主动承接国家全面创新改革任务,积极组织创新主体承接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新机制,促进重点产业领域的龙头企业、科技领军企业在科技创新和成果转移转化等方面更好发挥支撑作用。浙大衢州研究院实施职务科技成果协同转化新模式改革,在职务科技成果作价入股转化时,高校院所将留存的股权以技术转让方式让渡给科研团队,提高科技成果转化效能。组织开展以中试实训基地建设为突破口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发展试点。下一步我们也将积极吸纳你们的意见,在重点科技型企业中开展“同股不同权”的改革,充分保持科技型企业创始人和科技人员的控制权,提高决策效率,促进科技型企业发展壮大。
七、加快推进高水平应用型大学跨跃提升。为全面落实市委市政府深入实施“八八战略”强力推进创新深化改革攻坚开放提升工作的要求,全市着力构建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发展新优势,加快打造高水平创新型城市,以一流学科建设为突破点,提质扩容本地两所高校,全面推进高等教育跨越式发展。支持衢州学院成功申硕,提升学校一流学科建设水平,加快推进应用型本科大学建设。加快衢州职业技术学院新院区建设,支持学院“双高”专业建设,全力推进高水平职业院校建设。支持技工教育提质增量,加快推进一流技师学院项目建设。深化与电子科技大学、浙江大学等知名高校的合作。加大力度引进省内外高水平大学来衢办学,拓展国际合作办学。截至目前,衢职院新校区(四省边际职教中心)正在加快规划建设,高屹书记、徐张艳市长先后到衢职院实地调研,听取情况汇报,并带队亲自调研拟选址地块并作出重要指示,明确要求抓紧项目立项、快速推进项目实施。市委组织部陈玲芳部长将该项目作为科教园区重点项目加以统筹规划,李宁副市长多次赴实地考察、专题研究协调。衢职院已经成立新校区建设工作专班,编制完成《衢州职业技术学院新校区项目建议书》,向市发改委提交《争取纳入国家102项重大工程中期评估项目清单》,争取将新校区纳入清单以争取土地和资金支持,提交《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规划“十四五”实施方案重大项目库中期评估和优化调整表》,争取将新校区申报入库以争取土地和资金支持。
八、谋划未来产业,搭建平台畅通成果转化交流机制。《衢州四省边际科创走廊发展规划》明确:引进国内知名高校院所合作共建未来产业技术研究院,构建“源头创新—成果转化—产品开发—场景应用”未来产业培育链。开展未来产业场景招商,面向未来生产生活方式,聚焦未来城市、未来工厂、未来市场,建设新技术新产品中试基地和应用测试空间,打造未来技术应用场景,吸引前沿技术产业化项目落地。近年来,我市积极探索打造“衢动力”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常态化开展高校院所企业双走进活动,科技成果转化项目路演,有效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推动科技成果加速转化,仅上半年就组织了152场双走进活动,3场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路演。6月7日,举办了“衢动力”研究院创新成果和产业化项目发布对接会,9家研究院科研团队分别对“生物大分子层析分离介质产业化项目”等28个具备产业化条件的优质项目进行路演。下一步,针对东南数字经济发展研究院存在的目标客户对科技成果知晓率不高、对企业信任度不够,希望政府能帮助搭台推介,有机会向更多企业展示科技成果,我们将开展专项服务,组织东南数字经济发展研究院科技成果转化路演专场活动,政府搭台帮助东南院科技成果走进百园千企,提高知名度。
九、加快融入长三角区域协同创新体系。衢州四省边际科创走廊建设坚持开放融合,协同联动。主动对接国家“一带一路”倡议、长三角区域一体化战略,推进“融杭联甬接沪”、衢杭一体化发展,协同联动G60科创走廊、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宁波甬江科创大走廊、温州环大罗山科创走廊、浙中科创走廊、台州湾科创走廊、绍兴科创走廊,探索更加开放包容、互惠共享的跨区域协同创新模式,加快集聚高端人才、技术、资本、产业等创新要素,塑造四省边际创新发展新优势。市发改正在积极推动浙闽赣皖省际合作纳入国家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针对省际地区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痛点,积极谋划建设省际共富拓展区,通过对接国家发改委争列国家试点;聚焦产业协同共赢,谋划建设衢黄南饶绿色低碳产业发展合作区,通过省发改委上报国家发改委,争取纳入长三角一体化重点工作任务。下一步,根据您的建议,市人大拟于8月份赴合肥、常州、苏州、南京等地调研,争取合作交流机会,多渠道融入长三角区域协同创新体系。
感谢你们对衢州经济社会发展的关心,希望你们继续为加快建设四省边际中心城市、争当“两个先行”示范窗口、奋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衢州实践建好言献好策。
衢州市科学技术局
2023年7月1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