衢州市气象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

发布日期:2023-03-22 16:11 浏览次数: 信息来源:市政府办公室 字体:[ ]
分享:

衢州市气象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

衢州市气象局

二O一六年八月

目  录

一、气象事业发展现状及形势 1 

(一)“十二五”期间气象事业发展成就 1

(二)“十三五”期间气象事业发展面临的形势 4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6

二、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9

(一)指导思想 9

(二)发展原则 9

(三)发展目标 10

三、主要任务 15

(一)强化气象监测预报预警能力 15

(二)完善气象防灾减灾体制机制 16

(三)加强公共气象服务能力建设 18

(四)加强生态屏障气象保障能力 20

(五)提高依法行政水平 21

(六)加强气象事业发展支撑能力 22

四、重点工程 24

(一)暴雨监测预报精准工程(一期) 24

(二)公共气象服务均等化工程(二期) 26

(三)智慧气象建设工程 27

(四)浙西生态屏障气象保障工程 28

(五)气象台站基础设施改善工程 29

五、保障措施 30

(一)推进市厅合作,加大投入力度 30

(二)全面深化改革,优化发展环境 30

(三)突出科技创新,强化队伍建设 30

(四)扩大开放合作,推进共建共享 30



一、气象事业发展现状及形势 (一)“十二五”期间气象事业发展成就

“十二五”期间,衢州市气象部门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和浙江省气象局的战略部署,不断深化气象改革,加快推进气象现代化建设,经过各类基础设施和业务系统建设及各项保障支撑能力建设,全市气象监测预报预警能力稳步提升,气象防灾减灾体系日益完善,气象服务和社会管理职能不断加强,有效地应对了各类重大气象灾害,最大程度地避免或减少了人民群众生命财产的损失,气象整体实力得到明显提升,为促进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保障人民群众福祉安康作出了积极贡献。

气象监测预报服务能力稳步提升。通过山洪地质灾害防治气象保障工程、全覆盖县、灰霾监测预报预警系统、公共气象服务均等化工程等建设,气象现代化水平较2010年提高29%。初步构建多灾种观测网和专业气象观测系统,成立气象装备检定分所,气象探测监测设备检定保障能力有所提升。围绕气象现代建设的要求,开工并完成浙西防灾减灾中心、开化气象防灾减灾中心主体工程建设,启动江山气象防灾减灾中心业务用房建设。新一代天气雷达投入业务使用,完成衢州L波段测风雷达大修。新建应急移动气象观测系统1个,酸雨观测站1个,交通气象站2个,能见度自动观测点5个,自动土壤水分站4个,区域自动气象站144个,负氧离子监测站3个,农田小气候观测站3个,灰霾天气监测站1套,大气电场仪6套,闪电定位仪1套。气象监测站网密度由9.3公里提高到7.8公里,气象观测自动化程度达到90%以上,气象观测自动化实现率80%,观测资料采集传输频次由10分钟加密到5分钟,气象监测产品精细化程度75.8%。与发改等15个部门建立气象监测设施规划建设和资源共享机制,共享外部门观测站点230个。升级改造市县高清视频会议系统,新建乡镇(街道)视频软件终端94套,建成省市数据传输专线12条、同城数据专线10条、在线式UPS后备电源20KW。预报水平和精细化程度稳步提高,24小时晴雨预报准确率达到85%,24小时气温预报准确率81%,气象预报产品精细化程度91.4%。发布间隔3小时的短临预报,滚动发布7天间隔12小时乡镇预报产品。积极推进CMAcast系统转换,设立数据处理终端。开发市县一体化短临预报预警监测制作平台,完成气候资料查询系统建设,完成精细化预报及检验系统建设。

气象防灾减灾取得积极成效。“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气象防灾减灾体系不断完善。江山保安、常山东岸、开化杨林、开化长虹通过全国标准化气象灾害防御乡镇创建,省级气象防灾减灾标准化乡镇实现全覆盖,建成64个标准化村(社区)。公布气象灾害防御重点单位143家。部门联络员、乡镇气象协理员、村气象信息员队伍达到2008名,组建气象志愿者队伍。与民政等15个部门建立合作机制。参加强降雨地质灾害、危化品事故等应急救援演练10余次。有效应对梅汛期强降水、历史罕见的高温干旱、雨雪冰冻等重大气象灾害。全市人工影响天气作业队伍增加到5支,为抗旱、森林防火、重大社会活动保障开展作业36次,增雨2543万吨。

公共气象服务能力得到提升。基本公共气象服务均等化、标准化程度明显提高,气象信息公众覆盖率达到92%,公众气象服务满意度保持在85%以上。顺利完成祭孔、龙游汽车拉力赛等重大活动气象保障。推出舒适度指数、感冒指数、洗车指数等服务指数产品。与电视台、电台开展气象互动连线,开通气象官方微博微信。电子显示屏、预警大喇叭自建524个,共享5241个。每天为61.9万用户提供气象短信服务,气象网站点击数3000人次/日,气象声讯电话拨打量5000人次/日。推进龙游国家农气试验基地、衢江莲花、常山同弓现代农业园区农气服务站建设,建立直通式气象为农服务机制,开展重大农业气象灾害评估,完成天草、茶叶、胡柚、猕猴桃、黄花梨等5种作物的气候品质认证,常山开展为农服务政府购买服务试点。

气象社会管理职能不断加强。气象工作全面纳入地方“平安衢州”、“新农村”、“生态市”和“五水共治”等考核,气象改革纳入地方改革任务。贯彻落实《浙江省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管理办法》,出台《衢州市应对极端天气停课安排和误工处理实施意见》、《重大(突发)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全网发布实施细则》。强化气象灾害重点单位监督管理,公布气象灾害防御重点单位和防雷安全重点单位,开展气象灾害应急准备认证工作。联合安监、教育等部门开展重点企事业单位、村庄或社区、校园等防雷安全巡检活动,建筑物(厂房)防雷安全检测数年均超过5000个,防雷安全隐患整改率年均25%,有效减轻防雷安全隐患。落实防雷回访制度,年回访率均达到99%以上。规范依法行政许可审批程序,建立完善行政许可资料的数据库,加强对许可事项的监督和事后监督工作。积极推进减少审批事项和审批层级的体制改革,梳理明确现有气象行政许可、非许可行政审批事项、流程和负责人,开通重大建设项目审批“绿色通道”,气象行政审批服务时效提高70%以上,服务质量明显提升。成立气象行政执法支队,开展全市范围内的气象安全行政执法检查。

气象科技创新水平不断提高。积极推进气象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一批科研成果转化为业务能力,部门合作、军地合作、局所合作领域不断扩大,“人才强局”战略深入推进,队伍整体素质得到改善,专业结构不断优化。各级领导干部的年龄结构和学历层次得到明显优化提升。设立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暴雨强对流实验基地。有3人加入省局创新团队,市局组建2个创新团队,共完成各类科研计划项目20项,其中厅局级项目7项,市局项目13项;在省级以上科技期刊发表论文30余篇,核心期刊发表论文5篇。在编人员中,本科学历人数占比69%,硕士学位人数占比10%,高级职称人数占比6%,中级职称人数占比61%。

(二)“十三五”期间气象事业发展面临的形势

未来五年,是我市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道路,加快建设浙江生态屏障、现代田园城市、美丽幸福家园,成为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区、国家东部生态文明旅游先行区和国家高新特色产业示范区,与全省同步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对气象工作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

保障“平安衢州”建设对气象防灾减灾工作提出了新要求。衢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明确要求“深入推进防灾减灾体系建设,普及应急救护和防灾减灾知识,提升防灾减灾综合能力”、“健全突发事件预警和应急处置机制”和“平安衢州”建设对气象灾害防御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期盼。局地性和突发性气象灾害监测预警水平、气象预报预测准确率和精细程度还不能适应经济社会防灾减灾的需求。山区中小尺度灾害性天气监测系统、台站观测自动化、系统运行保障能力,还不能适应气象灾害预警全覆盖需求。要求不断提高产品质量和分发能力以及全社会的接收、应用和响应能力,要求公共气象服务的供给制度机制更加健全,要求全社会公共气象服务体系更加完善,以适应公共气象服务城乡、区域均等化,不断满足日益增长社会需求。要求积极推进气象防灾减灾基层社区(村)标准化全覆盖。开展基层气象防灾减灾队伍长效机制建设,提升基层气象防灾减灾应急能力和水平,以适应气象防灾减灾体系规范化、社会化建设。

围绕“美丽衢州”建设对应对气候变化提出了新要求。衢州处于我省气候变化敏感区。关注气候变化可能引发的能源安全、粮食安全、生态安全、水资源安全等风险,提高应对极端气候事件的能力,有序发展清洁可再生能源,减缓气候变化不利影响,这些方面均要求强化气候变化基础科学研究和业务能力建设。风能、太阳能、空中云水资源、山区小气候资源等在衢州具有良好经济开发价值,我市“十三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大力发展绿色循环低碳经济”、“加快太阳能、热能、水能等新能源开发利用”,开展气候资源监测评估,积极推进气候资源开发,是我市增加清洁能源供应、节能减排、发展绿色经济的客观要求。作为浙江生态屏障,加强生态保护和建设,提高生态承载力是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要求。天气气候作为驱动生态系统最活跃、最直接的因子,对生态保护和建设有着重要影响,特别是重大气象灾害、极端气候事件给生态环境造成巨大的破坏,生态保护和建设任务艰巨。强化生态建设的气象保障就成为生态建设成功的关键。随着我市人口集聚和经济发展,生态环境问题已成为制约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加强生态保护建设,在合理规划主题功能区,城镇化发展、重大工程建设以及区域性经济开发,环境污染和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等方面均需要提供生态气象保障服务。

全面深化改革和“法治衢州”对气象发展提出新要求。在政府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大趋势下,随着事业单位改革、审批制度改革和政府购买服务改革等一系列改革的不断深化,以及市委市政府就加快推进法治衢州的要求,都对全面深化气象改革和气象法治化,特别是气象安全、气象服务、防雷管理等重点改革提出了更高要求。同时,法律法规赋予气象部门的职能还没有全面正确履行到位,特别是在公共气象服务能力、气象安全监管、地方气象发展机制、人才队伍结构、公共财政保障、应对气候变化等方面,离期待值的差距还很大。需要置身于改革和法治的大局,坚持和强化气象事业的公益属性为改革方向,按照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加快推进气象工作法治化。

科技进步给气象业务服务发展带来了新机遇。随着大气相关学科的科技进步,以数值预报为基础、以人机交互平台为支撑、以常规观测分析为主要内容的现代天气预报方式逐步建立,同时伴随着“互联网+”、云计算、云存储及新媒体技术的迅猛发展,使精细化无缝隙的气象预报服务成为可能,特别是对暴雨、强对流、台风等重大灾害性天气的精细化监测预报预警能力将不断向纵深发展,气象服务面临在精细化基础上不断提高预报准确率的重大挑战。随着气象业务服务领域的拓展和科技水平的提高,气象对公路、交通、旅游、电力等行业的贡献日益增加,气象服务信息发布能力显著增强,气象服务的方式和手段将更加多样化、信息化。电子、物理、化学等领域的科技进步使自动气象观测能力和水平不断提高,新设备、新方法的应用越来越多,综合观测系统的内涵更加丰富,天气气候等精细化的监测成为可能,同时将促进观测技术、预报技术和服务方式的交互式发展。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市气象事业仍存在着不少问题,能力不足与改革压力同时显现,短期问题与长期矛盾相互交织,主要面临“六大短板”:

一是监测预警服务能力难以满足需求。气象监测站网密度不够,监测要素不全,监测站点的代表性不强,制约了灾害性天气的预测预警能力。气象预警信息快速发布绿色通道仍需完善,预警信息发布的时效性和覆盖面、天气预报的精细化和定量化水平与社会需求仍有较大差距。

二是气象防灾减灾体系还需进一步完善。城乡气象防灾减灾体系还不健全,防御山洪地质灾害的体系科学性不全,气象预警为先导的全社会气象灾害应急响应机制尚未真正形成,基层气象灾害防御队伍效益还未充分发挥,社会公众气象防灾减灾的意识以及应急自救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升。

三是公共气象服务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升。公共气象服务产品科技含量不高,自动化水平低,与快速发展的服务需求有较大差距。公共气象服务技术薄弱,缺乏一支专业化的队伍,难以满足专业用户的需求。公共气象服务手段有待提升,缺乏在新媒体平台上的开发和应用。公共气象服务的覆盖面还不广,未能充分利用社会资源来传播气象信息。农业两区气象服务保障能力和旅游安全气象保障能力还比较欠缺。

四是气象为生态服务的作用发挥不够。覆盖全市的生态气象监测网尚未建成,部分生态监测项目没有开展,生态气象服务产品数量少质量低,生态安全气象保障服务能力不强,生态环境气象评估能力不足。太阳能、风能资源普查还未真正开展,应对气候变化和气候资源开发利用的气象科技支撑不强,融入地方建设生态屏障和开发生态资源的抓手、着力点不多。

五是气象法治化有待加强。法律法规赋予气象部门的管理职责还没有履行到位,气象安全监管、气象行业管理等方面还有很大差距。

六是气象事业发展支撑能力不足。气象科技人才储备和气象科技创新能力不足,气象科研水平和气象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水平不高,与省内其他地区差距较大。地方气象和国家气象协调发展长效机制还不完善。地方气象机构队伍、财政保障水平与全面履职的要求不相匹配。公共财政保障率和稳定性还需提高。部分台站基础设施还较薄弱,气象探测环境保护压力较大。


二、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及省局和市委市政府的各项部署,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为统领,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理念为引领,以“干在实处永无止境,走在前列要谋新篇”为新使命,围绕我市“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加快建设浙江生态屏障、现代田园城市、美丽幸福家园,成为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区、国家东部生态文明旅游先行区和国家高新特色产业示范区,与全省同步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总体要求,依法全面推进气象现代化建设和深化气象改革,不断提升气象服务能力,为保障衢州实现目标作出气象新的贡献。

(二)发展原则

我市气象事业的发展要以“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五大理念为指导,坚决贯彻市委市政府、省气象局党组的战略部署,做到“六个坚持”的发展原则:

坚持公共气象发展方向。坚持气象事业的科技型、基础性公益事业定位,紧紧围绕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以人为本,服务民生、服务生产、服务决策,拓宽服务领域,提升服务质量,提高气象服务核心竞争力,不断提升公共气象服务的覆盖面和满意度。

坚持全面推进气象现代化主线,就是要坚持以科技创新推进公共服务不能动摇,按照“业务现代化、服务社会化、工作法治化”的要求,以业务现代化为核心,以信息化为抓手,强化科技创新驱动,推进气象现代化。

坚持创新驱动发展。瞄准气象科技发展前沿,充分利用已发展成熟和正在发展中的先进技术,结合实际系统设计市(县)气象科技发展蓝图。推进科研业务深度融合,强化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深入实施人才优先发展战略,大力实施气象人才工程,夯实气象科技和人才基础。

坚持融入式发展,气象事业发展必须不断适应国家的改革,完善体制机制。要主动把各地党委和政府的改革要求、气象事业发展规律以及解决气象事业发展改革中的突出问题紧密结合起来,不断完善体制机制,推动气象事业发展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续。

坚持依法依规发展,公共气象既然是政府的事业,是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那么依法履职,正确履职就显得更加重要。就要把全面推进气象法治建设作为基本保障,把气象发展纳入法治化轨道,发挥气象立法的引领和推动作用,坚持职权法定,全面正确履行公共气象服务和社会管理职能。

坚持气象事业协调发展,要统筹气象探测、数据处理、预报预警、公共服务,要统筹业务、科技、人才、管理,要统筹中央、地方、社会和市场的力量,构建分工更合理、结构更优化、资源更互动、运行更集约的现代气象业务、服务、管理体系,促进气象事业协调发展。

(三)发展目标

“十三五”期间我市气象事业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初步建成适应需求、结构完善、功能先进、保障有力的气象现代化体系,建成与气象现代化体系相适应的新型事业结构,气象监测预报预警服务能力不断增强,气象保障绿色经济发展、社会公共安全、生态科技支撑明显提高。到2020年,气象现代化指标达到全省平均水平,部分项目处于全省先进行列。

灾害监测预警更加及时,气象预测预报更加精准。统筹集约气象部门与社会观测资源,建成基本消除盲区、满足服务需求、功能完善先进、运行稳定可靠的综合气象观测站网,实现综合气象监测信息的高时空密度实时传输和多源观测资料实时综合应用。精准化、无缝隙、智慧型气象监测预报预警业务体系基本建立,1-7天晴雨预报准确率达到84%以上,1-7天气温预报准确率76%以上,24小时预报产品精细化程度达到1公里,天气预报对外发布时效延长到10天。灾害性天气预报准确率提高到80%,灾害性天气监测率达85%以上,突发灾害性天气预警时效达到30分钟。

防灾减灾体系更加健全,灾害防御机制更加成熟。建立健全以气象预警为先导的社会应急响应机制,完善气象防灾减灾组织体系和长效机制,全面推进气象灾害应急准备认证,进一步完善分灾种气象灾害应急预案和重点行业行动方案。气象防灾减灾标准村(社区)建成率达到15%以上。部门联络员、乡镇(街道)气象协理员和行政村气象信息员队伍发展更加稳定、运行更加有效、保障更加有力。气象科技知识普及率达到85%,全社会气象防灾减灾意识和水平显著提高。建立人工增雨作业长效机制,人工增雨作业能力提高到5000万吨。

公共气象服务更加广泛,服务社会经济更加明显。推进实施城乡气象融入式服务发展和城乡公共气象服务均等化,大力发展“互联网+”气象服务,集约共享多元高效的信息传媒资源,建成政府主导、主体多元、覆盖城乡、适应需求的公共气象服务体系。服务领域进一步拓展、服务产品科技含量和质量进一步提升,气象信息公众覆盖率达到95%以上,气象服务社会满意度保持85%以上。围绕地方绿色、创新、循环经济发展需求,推进行业气象精准化服务体系建设。着力发展针对性、交叉性强,行业特色明显的气象服务系统,重点提高电力、旅游、交通、环境、水利等部门行业气象服务保障能力。推进气象服务市场化工作,更好发挥气象服务对经济发展的作用。

生态气象服务更加深入,生态资源开发更加科学。参与保障生态安全的能力不断提升,应对雾霾、治理水环境、保护生态环境以及开发利用云水、太阳能、风能资源等业务能力显著增强。围绕生态文明安全保障、气候变化适应与减缓、气候资源开发利用等决策支撑能力显著增强。为实现“绿色发展”、“美丽衢州”,提供更加全面有力的气象保障服务。

社会管理工作更加规范,依法全面履职更加高效。完善以法律法规和科学标准为基础、高度法制化的现代气象管理体系,气象规章制度体系更加完备,气象法定责权更加清晰。健全基层社会管理和执法组织体系,加强执法监管体系建设,全面履行气象社会管理职责。在公共气象服务、安全管理、行业管理和行政审批等方面,对接改革、严格规范、加强监管、提高效能。

气象科技支撑更加有力,气象发展保障更加均衡。充分利用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大数据、智能等新技术,为气象业务、服务、管理注入“智慧”元素。提升涵盖气象业务、服务、科研和管理全链条、满足不同用户需求的网格化气象信息服务能力,建成资源高效利用、数据充分共享、流程高度集约的气象信息化体系。进一步优化人才队伍结构,本科以上学历人数占比达到75%,硕士及以上学历人数占比达到20%,高级职称占比达到10%。进一步补充完善市级创新型团队规模和研发领域,入选省局创新团队人员有新的增加,纳入市“115人才工程”培养对象、省局“百人工程”和“县气象首席”队伍有新的突破。科技成果转化机制进一步完善,科研成果应用转化率达到70%。公共财政保障能力持续增强,中央和地方气象事权与支出更加清晰。基层气象台站现代化水平和综合能力继续提升,基层气象台站的业务用房、附属用房建设能够满足综合化、集约化、现代化的气象业务运行需求,相关配套设施完善。


 

“十三五”时期衢州市气象发展指标

序号

类别

主要指标

2015年基值

2020年目标

1

气象

监测

气象观测站网平均间距

7.8公里

6.5公里

2

观测自动化率

90%

98%以上

3

灾害性天气监测率

83%

85%以上

4

预报

预警

灾害性天气预报准确率

75%

80%

5

突发气象灾害预警提前时间

25分钟

30分钟以上

6

1-7天晴雨预报准确率

83%

84%

7

1-7天气温预报准确率

74.5%

76%

8

24小时预报产品精细化程度

5公里

1公里

9

公共

服务

气象信息公众覆盖率

92%

95%以上

10

公众气象服务满意度

85%以上

85%以上

11

生态

气象

国家级气象站大气成分观测系统

2个

6个

12

人工增雨作业能力

2500万吨

5000万吨

13

社会

管理

气象科技知识普及率

75%

85%

14

基础

保障

本科以上学历人员占比

69%

75%

15

硕士以上学位人员占比

10%

20%

16

高级职称人员占比

6%

10%

17

科研成果应用转化率

60%

70%


三、主要任务 (一)强化气象监测预报预警能力

1、提升观测自动化水平

国家级台站新增云高云量、天气现象等气象要素观测设备。衢州市气象观测站建设自动探空系统。推进雨雪冰冻观测系统建设,完成全市区域自动气象站网的升级改造更新和加密建设,平均站间距由7.8公里加密到6.5公里,重点地区加密到1-3公里。建设X波段雷达,升级改造衢州新一代天气雷达,加快自动站升级改造更新。加强部门合作,完善社会气象观测设施共建共享机制,统筹水利、环保、农业等专业气象监测站网建设,统一数据标准、业务规范,加强资料融合应用。

2、提高预报精准化水平

建立支撑有力、上下联动、运转高效的市-县一体化预报技术体系,提供精细化、格点化、定量化、专业化的业务服务产品。开展降水、温度等要素7天10公里分辨率的精细化格点预报业务试验,建设格点预报指导与订正业务流程,组织完善分类强对流天气短时预报、0-6小时定量降水预报技术研发,增强对短时强降水、雷电、冰雹、大风等突发灾害性天气的识别能力,实现精细到乡镇的短时临近天气预报预警产品的快速制作。强化预报业务质量检验评估体系建设,实施气象灾害预警信号质量检验业务和乡镇预报检验业务,加强预报业务规范化管理,推进精细化、格点化预报业务规范标准的制定和气象灾害预警信号格式标准的实施。开展数值模式产品的本地化解释应用和检验评估工作。

3、提高气象专业装备维修保障水平

升级改造现有运行监控系统,实现对投入业务运行的各类观测系统全网实时监控,集成观测装备运行状态在线监控、逐级数据交换、故障自动报警、故障处理追踪和远程控制功能。升级改造衢州检定分所,健全计量标准器具和配套的检定、校准装置,加强区域自动站设备计量检定工作,形成覆盖所有气象业务观测装备的计量能力。推行购买服务方式,推进装备维护维修保障社会化。

4、提升气象信息化网络基础能力

建立业务运行和气象管理的信息化扁平业务体系。按照气象信息化标准规范,建立统一标准、统一数据和统一管理的集约化气象云平台,形成气象业务、服务、科研、培训、政务管理等的“云+端”应用模式,提升气象信息化技术水平。建立物理隔离的气象部门电子政务内网基础平台及门户网站。整合全市气象部门网络资源,全市气象业务基础数据统一存储,建立数据灾备中心。

(二)完善气象防灾减灾体制机制

1、加强气象灾害防御制度体系建设

贯彻落实《浙江省气象灾害防御办法》,继续推进气象灾害防御法制化建设。出台应对极端天气的停课、停工制度和实施细则,构建预警信号为先导的气象灾害全社会应急响应机制。修订市县气象灾害应急预案,实现重大气象灾害与相关突发事件应急预案有效衔接,完善暴雨、雨雪冰冻等分灾种气象灾害应急预案和重点行业行动方案,推进气象灾害应急预案向基层政府和重点行业、重点单位延伸。

2、推进气象灾害防御组织体系建设

健全气象灾害防御组织领导体系,推进各级政府气象灾害防御指挥部建设。完善多部门共建共享合作机制,深化气象防灾减灾资源整合。进一步完善综合基层防灾减灾组织管理体系,加快推进气象防灾减灾标准化创建和气象灾害应急准备认证,促进基层气象灾害应急准备规范化和社会化。探索开展社会化的气象灾害防御专业队伍和专家队伍建设。完善气象协理员、信息员队伍长效机制建设,保障基层气象“四员”队伍和气象志愿者队伍的稳定和作用的发挥。

3、完善气象灾害预警科学发布机制

推进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属地化发布改革。贯彻落实《浙江省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管理办法(试行)》,市县政府出台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管理办法。建设市县两级突发事件预警中心及信息发布平台,实现各类突发事件预警信息统一发布。充分发挥新媒体和社会传播资源作用,建立“绿色通道”,健全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全网发布”机制,提高社会公共传播设施在预警信息传播中的利用率。

4、提高气象灾害风险管理水平

建立健全分灾种、精细化的气象灾害风险管理体系,实现灾害性天气预警向气象灾害风险预警的转变。开展气象灾害风险普查,建立常态化的气象灾害信息收集共享制度,实现气象灾害信息的业务化管理。建立气象灾害防御重点单位监督检查和应急准备认证动态管理机制。加强部门合作,推进开展气象灾害政策性保险工作。

5、加强气象防灾减灾知识宣传

健全气象防灾减灾科普宣传长效机制,统筹规划建设气象科普教育基地,将气象灾害防御知识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和社会科普体系,实施气象防灾减灾科普进社区、进企业、进学校、进基层,引导和鼓励社会组织和志愿者参与气象防灾减灾服务,切实增强基层气象防灾减灾意识和避灾自救能力。

(三)加强公共气象服务能力建设

1、深化公共气象服务均等化

以基本公共气象服务“标准化”促进“均等化”,解决公共气象服务有效供给不足、均衡化程度不高等问题。将基本公共气象服务纳入政府公共服务范畴,完善公共气象服务政府购买模式,健全资源配置和投入保障机制。强化气象事业单位“主体作用”,建成“适应需求、集约高效、快速反应”的新型公共气象服务体系。

2、加强气象为农服务保障

围绕我市现代农业发展目标,推进气象为农服务“四个融入”发展,推广“三农”服务专项和为农服务社会化发展试点做法,创新气象为农服务体系,发展“集约化、精细化、直通式”的农业气象服务业务。加快推进农业“两区”气象服务工作站建设,完善龙游现代农业园区示范基地实验科研体系。深化优质农产品气候品质认证工作,培育社会气象为农服务力量。加快推进“互联网+农业气象”益民服务行动,依托省级现代农业气象业务平台,实现本地化应用,加快开发具有地方特色、面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农业气象直通服务平台”,逐步实现智慧农业气象服务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继续培育和加强龙游农业气象试验站建设,充分发挥农试站在农业气象适用技术“试验(引进)-示范-推广-服务”中的重要作用。

3、加强城镇气象服务保障

围绕新型城镇化建设,加快推进城市气象防灾减灾“七个融入”发展。建立城镇综合气象观测系统和适应城镇网络化、数字化管理的气象灾害监测预警体系。融入“智慧城市”建设,加大“智慧气象”产品供给力度。加强城镇气象服务系统建设,积极推进气象服务融入城镇运行管理,为公安、住建等相关部门的调度、指挥、联动提供决策参考依据。建立城镇人居环境气象服务系统,建立雾霾天气、热岛效应等城镇气象服务产品和与居民生活品质有关的气象服务指数产品,满足城镇居民生活多样化需求。建立“主动挖掘、综合研判、风险分析、精准服务”决策气象服务业务体系,做好城镇重大社会活动气象保障服务。

4、促进“气象+行业”融合发展

联合交通部门建设覆盖高速公路网、铁路网重要地段及内河重点航道、机场等的交通气象监测系统,建立和完善交通气象预报预警服务系统,开展高影响天气交通气象监测预报和灾害风险预警。联合电力部门建设冰冻灾害天气易发地区电力气象专业监测网,建设电力气象监测预警信息共享平台,加强电线冰冻灾害预报预估,开展电力线路杆塔载荷能力气象论证,开展电网安全运行气象灾害风险评价和能源调度气象保障服务。加强旅游气象服务,开展旅游气候资源普查和山区生态旅游、休闲养生等气候适宜性评估论证,开展深化特色气候资源服务,开展旅游城镇和景点天气预报,加强旅游景区气象灾害预警服务。加强大中型水库电站气象服务,开展针对性气象预测预报预警服务,为水库调度提供气象服务保障。

5、增强气象服务支撑能力

借力“互联网+”,实现气象信息采集“社会化、移动化和数字化”,气象服务产品制作“智能化、自动化和实时化”,气象服务供给“多元化、个性化和定制化”。推进气象网站、96121声讯系统、短(彩)信系统、电视节目制作系统等的升级改造,完成防灾减灾中心气象影视演播厅建设,实现气象预报服务节目有主持人。推广气象手机APP、微信、微博等新媒体,拓展网络推广途径不断扩大用户使用量,实现气象信息的实时推送服务。

(四)加强生态屏障气象保障能力

1、提高生态气候监测能力

围绕全市域生态功能区建设,提升生态屏障气象保障能力。强化部门合作,完善气象设施共建共享机制,规范资料采集应用标准,推进生态气象观测共建共享。建成以雾霾、负氧离子、酸雨观测为重点、覆盖全市环境气象观测站网。依托遥感遥测、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等先进技术,建设生态气象观测系统、生态气象卫星遥感系统和生态气象信息加工处理分析系统。加强对浙西森林自然生态系统和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监测。开展风能、太阳能资源普查工作,加快风能、太阳能观测系统建设。

2、提高生态气候服务能力

围绕地方旅游发展战略,建立全市生态旅游气象保障服务机制,深化特色旅游气象服务,开展旅游气候资源普查和山区生态旅游、休闲养生等气候适宜性评估论证,开展特色农产品气候品质论证,开展精品游、乡村游、农家乐为服务主体的生态旅游气象保障服务。建设开化国家公园生态旅游气象台。建立干旱、暴雨洪涝、低温雨雪冰冻、森林火险、农田病虫害、雾霾大气成分等生态气象监测预警与评估系统,开展生态气象灾害监测预警、灾害损失影响评估服务。完善风能、太阳能等气候资源开发利用保障系统。探索气候可行性论证服务范围。建立气候质量与容量监测评估体系,开展以气候质量和气候容量为主题的生态环境气候承载力和大气扩散能力的监测评估业务。

3、增强人工影响天气能力

加强人工影响天气作业指挥系统和作业基地建设,加强人影作业条件监测分析。结合人影作业基地开展作业景观点建设,完善人工影响天气作业设施条件。加强作业队伍建设,健全作业组织体系。建立作业支持和决策指挥系统,加强人工影响天气作业科学研究和效果评估,提高人工影响天气潜力,加大农业抗旱、森林防火、水库增水和改善环境生态服务力度和范围。

(五)提高依法行政水平

1、深化气象行政审批制度改革

进一步转变职能、简政放权,清理调整气象行政审批事项,清理规范与审批相关的中介服务,不断完善气象部门权力、责任和气象安全准入标准等清单。进一步优化行政审批服务,严格规范行政审批行为,切实提高气象行政审批效能。建立与简政放权和中介服务改革相配套的监管制度,坚持“放”“管”结合,加大监督检查、监管执法力度,切实加强事中事后监管。

2、加强气象社会管理与行政执法

建立健全气象行政管理和执法体系,加强社会管理和执法队伍建设。强化气象安全监督管理职能,建立完善气象安全监管常态化监督检查机制,加强对气象灾害防御重点单位的日常监督检查。加强防雷安全检测能力建设,提高社会防雷安全检测覆盖面和隐患整改率。统筹规划全社会气象观测站网布局和建设,依法保护气象探测环境和探测设施。完善气象及相关资源信息共享机制,推进数据互联互通,积极构建气象大数据开放共享机制,促进气象大数据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支持和鼓励有条件的企事业单位参与防雷装置检测、防雷工程、气象信息等服务,形成多元主体参与、竞争有序的气象服务新格局,提升气象服务供给能力。健全气象服务市场监管机制和信用评价体系,依法规范气象服务市场行为。

3、加强气象法制和标准建设

积极融入地方治理体系,加强气象法制建设,完善气象社会管理制度。建立健全气象灾害防御管理制度,推进气象灾害防御社会组织建设。建立完善气象设施建设和观测环境保护管理制度,加强行业台站和重要气象设施及观测环境保护管理。完善气象信息安全和使用管理制度,加强使用气象资料审查管理。建立气候可行性论证制度,推进气候可行性论证工作。建立健全气象标准应用实施推进机制,引导气象部门、相关社会组织及其从业人员主动应用标准,严格规范相关气象活动行为。

(六)加强气象事业发展支撑能力

1、增强科技创新驱动力

优化科技资源配置,推进业务平台的技术革新换代,支持重大核心技术研发,建立定向择优和竞争择优相结合的立项机制,强化科技研发任务承担单位主体责任,加强科研项目全程管理,完善科技管理信息化系统,提高科技管理的科学化水平和效率。开展基础数据库、局地暴雨强对流、核心预报服务产品等科研开发工作。深化开放合作和协同创新,加强中科院大气物理所山地暴雨、强对流实验基地建设,加强与中科院大气物理所等国家级科技力量的深度合作,强化与高校的广泛合作,进一步加强与省级各业务部门的科研合作,建立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协同创新机制。完善有利于激发创新活力的激励制度,建立和完善科技奖励的运行和激励办法。

2、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以人才培养和科技成果转化为目标,加强拔尖人才的培养,培育3个以上市级创新型团队,再有2人以上加入省级创新团队,有1人以上纳入市“115人才工程”培养对象,有3人以上加入省局“百人工程”和“县气象首席”队伍。气象科技基础条件建设布局更为合理,资源配置更为高效,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率达到80%。进一步优化人才队伍结构,本科学历人数占比达到75%,硕士及以上学历人数占比达到20%,高级职称占比达到10%。

3、推进基层气象台站综合改善

按照“满足功能、适度超前、留有空间”的要求和“总体规划、分步实施”的思路,统筹规划建设与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满足防灾减灾功能要求的气象基础设施,全面推进基层气象台站综合改善工程。开展市、县基层气象台站业务用房综合改造、气象现代化项目配套基础设施建设以及符合气象事业安全生产要求的水电设施、道路、围墙、护坡、防雷等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切实提高气象业务服务的基础支撑能力。


四、重点工程

衢州市气象事业“十三五”规划总投资预算20365万元,分五大重点工程,其中暴雨监测预报预警工程(一期)预算6089万元,公共气象服务均等化工程(二期)预算3531万元,智慧气象建设工程预算520万元,生态建设气象保障工程预算3595万元,气象台站基础设施改善工程预算6630万元。

(一)暴雨监测预报精准工程(一期)

暴雨监测预报精准工程(一期)投资预算6089万元,其中,综合观测设施升级改造2117万元,衢州市城区暴雨内涝监测预警系统437万元,衢州市山洪小流域地质灾害气象风险保障提升工程630万元,县级暴雨监测预报预警精准化项目1855万元,气象信息网络支撑系统850万元,衢州山地暴雨实验基地建设200万元。

综合观测设施升级改造。将原有SB多普勒天气雷达升级到SA,新建一部X波段雷达,配备一辆移动应急车。开展L波段雷达升级改造,建设自动探空系统,建设气象灾害综合立体观测系统。建立气象仪器检定标校系统,完善气象装备管理信息系统。

衢州市城区暴雨内涝监测预报预警系统。研究衢州周边地形对暴雨形成的宏观机理,提炼衢州市城区暴雨的配料特征,建立衢州市城区暴雨自动识别模型。建立基于细网格数值预报的集合动力因子暴雨预报系统。基于自动站资料、探空资料、雷达、卫星、数值模式产品等资料集合,形成数值模式要素产品的释用技术,天无缝隙、网格化、定量化暴雨预报产品体系,最大时空分辨率达1公里、10分钟。建立暴雨监测预报产品实时检验评估反馈系统。建立基于GIS和MICAPS数据集成的衢州暴雨灾害和风险预报分析制作核心系统。建设城市气象自动站,关键内涝区域水位站。建立城市积涝风险分析与预警模型,编制并修订城市暴雨强度公式,建立城市暴雨内涝气象风险评估系统,制作城市暴雨内涝气象灾害风险区划。建设暴雨预警服务发布平台,开展城市暴雨内涝风险预警服务业务。

衢州市山洪小流域地质灾害气象风险保障提升工程。市本级(柯城、衢江两区)升级改造50套区域自动气象站,在重点区域、灾害易发区加密区域自动气象站。建立相关的灾情数据库和历史灾害案例资料库,并建立灾情统计分析系统。利用实测数据建立中小流域、地质灾害暴雨灾害风险预报预警模型,提升暴雨引发次生灾害的气象风险监测预报业务精细化水平。

县级暴雨监测预报预警精准化项目。按照各县实际,合理加密气象自动监测网建设,自动站分辨率达6.5公里,自动站更新率达到每年15-20%。建立本地化预报预警产品修订模型和订正平台。建立乡村暴雨灾害风险分析和预警系统,开展暴雨次生灾害精细化预报预警服务业务。开展暴雨预警服务检验评估系统建设。建立高效的暴雨及次生灾害预警信息服务发布平台。

气象信息网络基础支撑系统建设。包括提升信息化能力、计算能力、网络能力、装备能力等。升级网络接入配套设备、网络安全配套设备,优化和提升网络接入速率,完善信息系统安全体系。实现省到市、省到县扁平化两层网络带宽达200M。配置业务发展相适应的高端存储设备和服务器,建设数据存储资源池和虚拟化计算资源池。完善业务标准和规范体系,汇聚具有本地特色的气象数据、社会数据、行业数据、物联网数据资源,形成容量规模达500TB的省级大数据中心加速节点。重点构建具有本地特色数据资料源,逐步扩充省级气象混合云应用和共享内容。建立一体化运维管理平台,实现通信网络、机房运行、资源池利用全流程、可视化的监控和管理。加强市级应急备份能力建设,建立包括实时通信、计算存储、天气预报业务和决策服务系统的市级气象实时业务应急备份中心(江山),完善实时业务切换管理机制。

衢州山地暴雨实验基地建设。组建衢州山地暴雨创新研究专家组,建立山地暴雨强对流等中小尺度天气系统试验环境。建立山地暴雨强对流中小尺度系统探测设备研发中心,开展探测设备联合研制及应用试验。开展山地暴雨强对流等中小尺度系统预报试验研究。

(二)公共气象服务均等化工程(二期)

公共气象服务均等化工程(二期)投资预算3531万元,其中气象灾害预警全覆盖县项目831万元,农业两区气象保障项目1400万元,乡村休闲旅游气象安全保障项目1000万元,突发公共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500万元。

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全覆盖县项目。实现气象监测、预警、传播接收和工作体系“四个”全覆盖。做好精细化气象灾害风险预警业务,加强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发布传播能力建设,建立县级农村应急广播气象预警发布分平台,建立楼宇电视和公共显示屏气象信息发送系统,建立全媒体融合发展的气象服务信息传播系统。

农业两区气象服务保障项目。在全市主要粮食生产功能区和现代农业园区推广建设“五个一”标准化的农业气象服务工作站,强化现代农业生产的气象服务保障。加强龙游国家一级农试站的现代化建设,提升实验室实验能力,发挥农试站“试验、研究、服务、指导”的职能,提高气象为农服务的科技含量。充分利用“互联网+”等手段,完善“小实体、大网络、开放式”的气象为农服务运行机制,建立一体化的现代农业气象业务服务平台。

乡村休闲旅游气象安全保障项目。针对全市的乡村精品旅游线。农家乐综合体、三星级以上农家乐等休闲旅游资源。建立旅游气象服务站。收集自动气象站、气象预报预警信息、负氧离子、旅游信息、政策信息等数据,通过信息发布网络平台,以多媒体播放终端为信息发布媒介,形成基本覆盖全市乡村休闲旅游的气象安全保障服务网络。

突发公共事件预警信息发布平台。建设市县两级的突发事件预警中心,依托现有的预警信息发布平台和市(县)政府党政网络,建设具有各类突发公共事件预警信息收集、审核、审批、发布功能于一体的综合平台,完善信息发布制度与流程,实现各类突发公共事件预警信息的规范、统一、全网、分区域、快速发布。

(三)智慧气象建设工程

智慧气象建设工程投资预算520万元,其中气象信息智慧发布平台270万元,专业气象服务平台100万元,气象信息感知平台150万元。

气象信息智慧发布平台建设。开展各类相关数据分析处理和数据挖掘研究,建设气象信息综合发布平台,包括“一键式”预警信息发布平台、“点对点”专业气象信息发布平台、移动终端信息接收系统等。完成衢州市县天气网站开发。完成全市96121声讯系统集约升级工作。建成衢州市气象影视演播室,开展气象影视节目上主持人。打造“衢州气象”微信微博公众号品牌,有效提升区域气象、特色气象公共服务能力。

专业气象服务系统建设。研究影响各行业的气象灾害监测预警指标,建立交通、电力、水库等行业的专业气象服务系统,开展交通气象监测预报和灾害风险预警、高影响天气电力气象保障服务、水库调度气象保障服务等专业气象服务。

气象信息感知平台。依托移动互联、无线传感、射频识别和微芯片等物联网技术,结合本地区域特点,积极拓宽各类气象数据获取新途径。借助微信、微博、自媒体等新型服务渠道,促进气象与社会大数据融合应用,构建智能型一体化气象感知平台。开展数据分析、数据挖掘研究,有效提升区域气象、特色气象公共服务能力。

(四)浙西生态屏障气象保障工程

浙西生态屏障气象保障工程投资预算3595万元,其中浙西生态屏障观测网建设1275万元,太阳能、风能等气候资源普查项目30万元,生态环境气象监测评估能力提升项目10万元,开化国家公园生态旅游气象台2000万元,人影作业科技支撑强化项目280万元。

浙西生态屏障观测网建设。各县(市)完成1套灰霾气候监测站建设,各县(市)完成1套酸雨自动站建设,在3A以上景区布设1套负氧离子监测站,在重要交通沿线增设1-2套能见度观测站等生态气象观测系统建设,龙游新增1套蒸渗仪,加强对浙西森林自然生态系统、城镇群生态系统的生态环境气象观测和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监测。

太阳能、风能等气候资源普查项目。市本级建设1套太阳辐射自动站,融入衢州市国家清洁能源示范城市创建,开展太阳能、风能等气候资源普查工作,助力地方风电项目建设。

生态环境气象监测评估能力提升项目。建设GIS生态环境气象信息的加工处理与共享服务系统。完善生态环境气象灾害评估系统,开展农业旱涝、林业火险、交通能见度、电力覆冰等生态气象灾害评估技术研究。开展生态气候休闲养生适应性评估。建设生态遥感应用中心。建设开化国家公园生态旅游气象台。推进城乡规划和重大工程的气候可行性论证服务。

强化人影作业科技支撑项目。建立市、县作业指挥决策系统、作业效益评估系统。开展人工影响天气技术研究,开展空中云水资源时空分布调查,完善作业装备,建立人工增雨作业目标区,开展人影作业基地建设。

(五)气象台站基础设施改善工程

气象台站基础设施改善工程投资预算6630万元,其中浙西防灾减灾中心续建4500万元,衢州天气雷达站综合改造建设500万元,基层气象台站基础设施建设工程1630万元。

衢州市本级完成浙西防灾减灾中心续建项目、衢州国家基本气象站综合改善工程,推进衢州天气雷达站综合改造建设;江山建成气象防灾减灾中心并完善基础设施配套建设;龙游、常山、开化完成气象台站环境综合改造工程。


五、保障措施 (一)推进市厅合作,加大投入力度

不断深化浙江省气象局和衢州市人民政府市厅合作,推进实施重大合作共建项目,进一步完善公共气象事业财政投入机制,加大各级政府投入力度,提高气象公共财政保障能力。突出重点,优化气象建设投资结构,统筹安排重点气象项目的资金需求。加强气象资金的使用管理和绩效评价,确保资金安全,提高投资效益。

(二)全面深化改革,优化发展环境

密切跟踪改革进程,加快推进气象安全、气象审批制度、气象服务、防雷管理、地方气象和国家气象协调发展机制、气象业务科技体制改革等重点改革。坚持和强化气象事业的公益属性作为改革的主攻方向,将公共气象服务全面纳入政府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及规划,推动气象发展体制机制逐步完善。

(三)突出科技创新,强化队伍建设

落实科技兴气象战略,完善气象科技创新机制,注重科研基础条件建设,搭建科研与业务结合的创新平台,促进科研成果转化与应用。加强在气象防灾减灾、气象预报预测和公共气象服务等方面的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提高公共气象服务能力和气象防灾减灾能力。优化队伍结构,全面提高气象队伍的素质,为气象事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人才保证。

(四)扩大开放合作,推进共建共享

加快推进相关部门、行业、高校、科研业务机构、企业等的交流与合作,重点推进气象科技攻关、气象监测设施建设、提高气象科技创新能力等方面合作;建立和完善气象共建共享机制,努力动员全社会力量,充分运用公共资源,加快气象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气象技术装备、预测预报科技水平。积极开展气象交流与合作,继续引进、消化和吸收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