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 11330800002618154A/2023-136471 | 成文日期: | 2023-03-02 |
公开方式: | 主动公开 | 组配分类: | 计划总结 |
发布机构: | 衢州市农业农村局 | ||
2022年,衢州市农业农村局紧紧围绕新时代浙江“三农”工作“369”行动,聚焦农业“双强”、乡村建设、农民共富三条跑道,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各项工作。全市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1468元,同比增长7.5%,增速列全省第2;低收入农户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8402元,同比增长14.9%,增速列全省第3;农林牧渔业增加值95.7亿元、同比增长3.7%、增速列全省第5。“菜篮子”市长负责制考核全省第1,成功举办第19次全省深化“千万工程”建设新时代美丽乡村现场会,获批全国绿色低碳农业先行区。
一、狠抓稳产保供,农业生产能力稳步提升。坚持疫情防控和农业生产两手抓、两手硬,确保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保供任务圆满完成。一是粮油生产再获丰收。全市粮食播种面积134.88万亩、产量11.12亿斤,其中早稻种植面积30.2万亩、总产量12.03万吨,分别跃居全省第2、3位,创近年来最好成绩;油菜播种面积43.47万亩,种植面积居全省第1。二是重要农产品量足价稳。能繁母猪存栏8.8万头,生猪出栏增长2.96%;蔬菜和水产品产量分别同比增长3.2%和3.4%。江山华欣湖羊产业集群一期项目、浙江汇农蛋鸡项目首批鸡舍等一批重大养殖项目基本建成投产。三是耕地质量持续提升。扎实完成10.83万亩粮食生产功能区“非粮化”整治优化任务,建设高标准农田3.06万亩(含补建),完成高效节水灌溉建设面积0.17万亩,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达95.4%。
二、坚持工业理念,农业产业发展转型升级。坚持以工业化理念、产业链思维抓农业,加快农业新旧动能转换,提升农业产业质效。一是农业“双强”斩获佳绩。制定“一业一策”“一县一方案”,完成宜机化改造5.7万亩,建成农机综合服务中心22个,推广新品种面积32.8万亩,“滴滴农机”惠农服务做法全省推广,国家级椪柑良种繁育创新中心等一批科创载体相继落地,我市获省政府农业“双强”行动“赛马”激励。二是园区平台提质增效。围绕诗画风光带布局规模化未来农业园区6个,集聚三产融合项目189个,累计完成投资422亿元,常山县成功入选国家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和省级现代农业园区创建名单,江山湖羊入选国家级优势特色产业集群项目。三是低碳农业全国推广。创新构建农业“碳账户”体系,发布全国首个农业碳排放核算与评价地方标准,率先对1000家主体实行四色贴标评价,发放“碳账户”贷款2.4亿元,相关做法获农业农村部副部长张桃林批示肯定,并在中国绿色低碳创新大会上作典型发言。
三、锚定示范引领,美丽乡村建设亮点纷呈。以诗画风光带为主轴,以未来乡村为示范,迭代升级美丽乡村建设,全面展现新时代乡村大花园大美和美新图景。一是诗画风光带串珠成链。以“六比六拼”竞赛活动为抓手,推动沿江道路全线贯通,分县分段分主题绿化彩化美化示范段1819亩,开展百村风貌整治提升行动,串联打造100多个网红打卡点和35个露营基地,沿线150余场品牌赛事活动人气满满,吸引游客超300万人次。二是未来乡村组团连片。沿诗画风光带一体布局100个未来乡村,32个村获批省未来乡村建设试点,25个村成功创建省级未来乡村,其中率先建设6个未来乡村连片发展实验区,联动19个村一体发展、共富共美,获评全省第一批共同富裕最佳实践。三是示范创建全域推进。持续深化“千万工程”,成功创建省级新时代美丽乡村共同富裕示范带2条,省级美丽乡村示范乡镇9个、特色精品村26个,打造美丽庭院2.2万户,创成省级星级130个、省级高标准农村生活垃圾分类示范村40个。
四、强化系统集成,强村富民改革深化推进。坚持党建统领、改革赋能、政策集成,全面激活强村富民活力。一是村集体增收带富。创新村集体经济发展模式,打造党建联建共富综合体6个,村村联合组建片区化强村公司34家,全市村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50万元以上村同比实现倍增。二是深化农村改革促富。推进农村“三块地”改革,成功入选全省农业标准地改革全市域试点,新增土地流转面积8.99万亩,新盘活利用农房3170宗,依托“两山合作社”平台归集整合总价值22.6亿元的农村碎片资源,带动村集体、农户增收1.4亿元。三是农民就业创业造富。实施“百村十坊·共富助跑”行动,建成“共富工坊”300家,带动3.3万名农民家门口就业。成立四省边际共富学院,培训新农人2.1万人次、认定乡村工匠623名,打造常山阿姨、开化大厨、余东农民画等劳务品牌,技能提升后人均年增收6000元。
五、深化创新赋能,数字乡村建设活力迸发。围绕数字化改革“两年大变样”目标,纵深推进“三农”领域数字化改革,引领“三农”工作变革重塑。一是数字赋能产业发展。打造6个未来数字农场样板典型,7家单位入选第二批数字农业工厂;农业“碳账户”、浙里柑橘、智享生态牧场等3个应用获评省农业农村数字化改革“优秀应用”,“浙农”系列应用用户数超5.6万,“浙农码”赋码用码量1620万次,排名全省前列。二是数字赋能公共服务。推广“浙里未来乡村在线”,建设养老、托幼、教育、文化、快递等200余个重点场景,服务居民及游客40多万人次,试点建设18个功能集成、智慧便捷、优质共享的乡村生活馆,让乡村生活更加安全便捷。三是数字赋能乡村治理。深化“条抓块统、县乡一体”改革,建强基层治理“四平台”智治中心,实现“数字乡村一张网”管理,入选全国乡村治理典型案例,“邻礼通·三民工程数字化应用”获国务院领导肯定。
2023年,衢州将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以省委三个“一号工程”为引领,以“衢州有礼”诗画风光带为主平台,坚持工业化、项目化、数字化、生态化理念,聚力谋划实施农业农村十大专项行动,打造具有衢州辨识度的“三农”标志性成果。具体目标是: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10%左右,低收入农户收入增速13%以上;农林牧渔业增加值增速3%以上;村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50万元以上村占比达50%以上。重点推进以下六方面:
一是牢牢守住稳粮保供底线。全力保障粮食生产安全,全面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严格粮食安全责任制考核,稳定种粮收益保障政策,确保粮食播种面积134.5万亩以上、总产量11.08亿斤以上,油菜种植面积45万亩、总产量突破6万吨。全力保障“菜篮子”供给,确保能繁母猪稳定在9万头左右,生猪存栏90万头、出栏128万头,建设蔬菜产业示范基地20个、示范村16个,蔬菜面积稳定在59万亩以上。全力抓好耕地质量提升,巩固耕地“非农化”“非粮化”整治优化成果,完成新建和改造提升高标准农田(粮食生产功能区)任务,推动耕地、永久基本农田、高标准农田、粮食生产功能区层层套合,狠抓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建设高效节水灌溉面积1400亩。
二是聚力打造三大百亿产业。市县统筹制定“一县一业、多县一业”发展计划,推动双柚、油茶、茶叶三大产业向“百亿级”进军。着力培育壮大龙头主体,建立农业龙头企业培育库,分产业“一企一策”精准扶持1-2家头部企业,精准开展“链主”招商,力争新增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1家、省级龙头企业6家。做大做强产业发展平台,在诗画风光带上布局建设规模化未来农业园区6个,市县统筹建设市级现代农业加工园区和县级农产品加工专区,优化提升特色农业强镇等产业平台,争创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1个、省级现代农业园区1个。全力打响区域公共品牌,加强现有品牌整合,推动公用品牌、企业品牌强强联合,形成统一品牌下的梯次发展格局。实施“三衢味”百亿产业集群培育工程,力争年销售额规模达到90亿元。
三是深化推进农业“双强”行动。深入推进机械强农,争取国家级农机研发推广应用一体化试点项目,以县(市、区)为单位推进现代化农事服务中心建设,建成省级现代化农事服务中心2个、区域性农事服务中心4个,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74%以上。大力推进科技强农,加快建设衢江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等农业科创平台,全力攻关辣椒种质资源创新、鲜食大豆和柑橘新品种选育、衢陈皮加工工艺等农业核心技术,推广农业新品种面积25万亩,建设良种繁育基地5个,新品种展示示范基地10个。迭代发展低碳农业,围绕全国绿色低碳农业先行区建设,完善农业碳账户标准体系,申报养殖企业碳排放核算团体标准和胡柚、有机肥产业碳排放核算地方标准,开展低碳减排集成技术研究,打造生态农场45家。
四是组团连片打造和美乡村。迭代升级诗画风光带,持续提升“1+5”示范段,加快景区化改造和绿化彩化提升,开展主要国省道沿线“脏乱差”综合整治,推进风光带沿线失管田园、抛荒地治理,推动与“95联盟大道”交融联动,全线提升文旅品质。示范创建和美乡村,创建和美乡村示范县1个、示范带2条、示范村(未来乡村)24个。健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长效机制,推广农村人居环境红黑榜促进机制,推动村容村貌明显提升。优化提升公共服务。以县域为基本单元,在和美乡村示范村(未来乡村)先行试点,联动打造功能集成的乡村生活馆12个,加快构建“5-10-15分钟”生活圈。
五是纵深推进乡村集成改革。开展强村富民乡村集成改革试点,每个县(市、区)确定一个片区,开展强村富民乡村集成改革试点,培育试点乡镇6个,推广“两退出三保障”“两入股三收益”模式,打造一批集成改革核心场景。推进以县域为载体的新型城镇化改革,健全农民集聚政策体系,有序推进整村搬迁自然村171个。实施农村“三块地”改革,组织柯城、衢江51个村开展土地二轮延包,全市承包地流转率达64%;开展宅基地资格权、使用权有偿退出试点,盘活利用农房1万宗;全市域推进农业标准地改革,打造农业标准地20块以上。深化村集体经济市场化改革。新建共富综合体6个,累计培育40家片区化强村公司,做大6个“山海协作”飞地抱团项目,村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50万元以上村占比达50%以上。开展农业农村营商环境改革。系统编制涉农资金、政策明白纸,拓展政策宣传渠道,推广衢江“惠农通”和江山“江农投”等做法,打造助农服务直通车。积极搭建对外推介招商平台,提高对外开放的能力水平。
六是迭代推进数字乡村建设。发展乡村数字经济,建立数字农业工厂和未来农场建设培育机制,新增省级未来农场1个、数字农业工厂5个,推动柯城鲟鱼和江山华欣湖羊创建国家级数字创新应用基地。强化应用贯通推广,全年“浙农码”日均用码量3万次以上,迭代升级柑橘、茶叶、渔业、粮食、食用菌等产业大脑,持续优化农业碳账户应用,落地“农企共富桥”应用。加快重点项目建设,推动柯城区数字农业科创园、常山县数字乡村产业园、开化县钱江源数字三农产业园等重大工程项目落地,提升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服务信息化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