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集公告
结果反馈
为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的若干意见》战略要求,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我市编制了《衢州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以下简称《规划》),作为衢州市行政辖区范围内国土空间保护、开发、利用、修复、治理的行动纲领,并形成引领衢州市全域协调发展、优化空间资源配置的空间蓝图和战略部署。
目前,《规划》已形成初步成果,为凝聚智慧和共识,现公开征求社会各界意见建议,征询时间为即日起至2023年3月11日,共30天。
《规划》初步成果方案可在衢州市政府门户网站(网址:http://www.qz.gov.cn/col/col1229040348/index.html)、 衢州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微信公众号查阅。
社会各界可通过邮寄或发送电子邮件方式提出意见建议,邮寄地址:衢州市柯城区三江东路30号市行政中心3号楼 (请在信封上标注“衢州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意见建议”字样);电子邮箱:1085283864@qq.com(请在邮件标题标注“衢州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意见建议”字样)。
衢州蓝图,期待您的参与!
2023年2月9日
《衢州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起草说明
衢州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
(2023年2月)
国土空间规划是国家空间发展的指南、可持续发展的空间蓝图,是各类开发保护建设活动的基本依据。2019年下半年,根据上级部署要求,我市启动《衢州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编制工作,市级、县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将在2023年4月底前呈报省政府审批。近期,我们在各部门的大力支持帮助下,完成市级规划方案的修改完善和意见征求工作,形成了《规划》送审成果。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工作进展
(一)严格依照法定程序编制国土空间规划。市委市政府对规划编制工作高度重视,2019年5月,市政府成立由市长任组长,各区块各部门共同参与的国土空间规划编制领导小组;2020年5月市委常委会专题审议生态保护红线评估调整方案;2021年4月市政府常务会和市财经委员会专题审议过渡期城镇开发边界方案;同年6月,市人大常委会主任会议听取国土空间规划阶段成果汇报;2021年7月高屹书记(时任市长)听取国土空间规划汇报;2022年12月市委常委会专题听取《全国国土空间规划纲要》解读和建议;2023年1月30日徐张艳市长主持召开市国土空间规划委员会,审议通过了衢州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方案,要求做好充分论证、坚持市区一体,加快推进规划报批。同时,规划编制过程中召开部门区块意见征求会、专家论证会、规划听证会,开展规划方案公示等,形成了“党委领导、政府负责,部门协同、上下联动,专家咨询、公众参与”的规划工作组织体系。
(二)高质量完成“三区三线”划定。“三区三线”是本轮国土空间保护开发利用的底线和控制线,划定成果于2022年9月30日正式启用。全市域划定永久基本农田138.53万亩,生态保护红线321.39万亩,城镇开发边界61.22万亩。在三线划定过程中,我们坚持“保护优先、保障发展、优化格局”工作路径,全市永久基本农田、生态保护红线和城镇开发边界实现“两减一增”,国土空间格局进一步优化,发展空间得到了有效拓展。规划期内近期拟实施的省级以上重大基础设施项目以及各县(市、区)重点拓展区块、重大项目用地进行空间落位,项目用地调出永农,城镇开发类项目纳入城镇开发边界。
(三)初步构建“多规合一”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建设。总规引领、专规协同、详规管控的“三级三类”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初步构建。市级和县级总规形成送审稿,73个乡镇级总规形成阶段方案;市区30余项专项规划同步编制,其中20项专项规划涉及的各类设施布局方案纳入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实施监督系统,进行空间协同落位。此外,中心城区范围内9个单元详细规划由市政府批复通过,有效支撑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工作。
二、规划主要内容
本次提交审议的《衢州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包括三个层级,分别为市级总规8844.55平方公里,重点为区域协同、市县统筹协同发展和重大区域设施廊道布局;市区级总规2354.10平方公里,重点为市区(柯城、衢江两区)城乡统筹发展、空间管控和要素引导;中心城区总规515.45平方公里,重点在细化落实管控落地,中心城区用地布局优化以及近期实施项目统筹安排。具体规划内容如下:
(一)明确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总目标
1、发展定位:围绕迈向更高水平的“活力新衢州、美丽大花园”发展愿景,确定城市发展定位为建设四省边际中心城市、南孔文化传承圣地和诗画浙江大花园最美核心区。
2、发展规模:2035年市域常住人口275万人,城镇化水平80%,市域规划建设用地总规模824.45平方公里,含城乡建设用地规模658平方公里。
市区常住人口120万人,城镇化水平82%。衢州市区规划建设用地总规模325.77平方公里,含城乡建设用地规模255.19平方公里。
中心城区(中心城区控制范围)常住人口100万人,其中城市(主城区)常住人口83万人。城镇建设用地规模162平方公里,其中主城区城镇建设用地155平方公里。
(二)构建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总格局
1、市域层面:构建“一核引领,四极联动,一带和美,全域花园”的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总体格局。一核引领指建设衢州中心城区成为辐射边际、汇聚枢纽、协同创新、品质宜居的城市发展主核心。四极联动,全面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高质量建设江山、龙游、常山、开化四大城区。一带和美,落实共富指引,建设和美乡村,打造“衢州有礼”诗画风光带。全域花园,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全域推进山水花园城市建设。
2、市区层面:构建“一主、一环、两片”的国土空间总体格局。一核是指加强核心主城区城市集聚建设,形成中部集中发展主核心。一环指串联中部重点城镇及文旅重点项目打造诗意田园环。两片为以南北生态涵养保护为主的二片生态地区。
3、中心城区层面:规划立足于打造一个新时代的山水花园城市,着力构建形成“三城融合、两江共兴、组团发展、南北画屏”的新时代山水花园城市空间格局。“三城融合”是以“小三城”为主引擎,提升城市公共服务配套水平,打造最具辨识度的核心板块,以“大三城”为主平台,加快产业发展和人口集聚,持续提升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两江共兴”指打造衢江和乌溪江发展轴,营造魅力特色的滨水景观空间与高品质休闲体验空间。“组团发展”形成智慧新城、衢江新区、科教新城、南孔古城和智造新城五大组团融合发展。“南北画屏”指中心城区北部田园风光屏和南部山水生态屏。同时通过构建“一带九水、七轴八峰”的城市特色空间结构,打造“富春山居首展画卷·四省边际花园客厅·文风雅韵有礼之城”。
(三)优化农业生态城镇三类空间格局
规划以自然地理格局为基础,落实主体功能区战略,统筹布局生态、农业、城镇空间。全市域打造“两片三特多点”绿色高效的市域农业空间,“两屏三江,十带一园”和谐共生的生态空间以及“一主四副,组群联动”节约集约的城镇空间。
(四)形成四大支撑体系
规划以专项规划为支撑,充分衔接十四五规划,统筹做好综合交通、公共服务、综合市政各类设施空间落位,构建复合高效的综合交通体系,优质共享的公共服务体系,安全韧性的综合市政体系以及系统完整的历史文化体系。
三、规划主要成效及特点
(一)落实“多规合一”编制要求。本轮国土空间总体规划中将主体功能区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和城乡规划进行有机融合,实现了主体功能区传导、土地要素刚性管控和国土空间科学布局三者统一,形成落实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规划蓝图。通过积极争取,省级国土空间规划中衢江区主体功能区定位由国家级农产品主产区调整为省级城市化地区。
(二)落实四省边际中心城市空间保障要求。规划贯彻落实打造四省边际中心城市发展战略,在区域协同发展上,向东融入沪昆、衢杭、义甬舟三大长三角发展主通道,深度融入杭州都市圈,实现与长三角核心区域的融合发展。在空间要素安排上,统筹预留好涉及交通物流、现代产业、人才科创、全域旅游、公共服务等各类建设用地空间,全力为十个桥头堡建设做好空间要素支撑。
(三)落实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要求。在城镇发展上确定“做强中心城市、做特县城、做优城镇”的发展策略。全市形成“14930”的城镇体系结构,引导城镇建设拓展空间、公共服务设施配置、农民搬迁集聚点优先向中心城市、县城和重点镇布局,同步做好“8+36”个共富集聚点的空间落位安排,引导人口向城市和重点镇集聚。
(四)强化了以人为本民生保障导向。全市形成“市级主中心—区县级中心—集聚共富城镇圈—社区生活圈”四级公共服务体系,规划明确分级设施配置标准,统筹落实好公共服务设施用地空间。规划创新提出打造25个集聚共富城镇圈,以重点镇城镇为核心,集中配置辐射周边乡镇的公共服务设施,实现优质公共服务高效共享,带动重点城镇人口集聚吸引能力。
(五)提升规划管理智治水平。本轮规划编制与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实施监督系统同步建设同步完成,三级三类国土空间规划成果将纳入“一张图”系统,并通过省域空间治理数字化平台实现部门共享,切实提高规划成果在实施管理、项目选址、监督评估预警等方面有效运用。
按照省厅要求,规划计划在4月上报省政府审批。接下来,我们将按照本次会议的修改要求抓好落实,进一步完善规划成果,确保按时保质保量完成规划编制和报批工作。
《衢州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征求意见稿).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