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 12330800471863021J/2022-136924 | 成文日期: | 2022-09-14 |
公开方式: | 主动公开 | 组配分类: | 人大代表建议 |
发布机构: | 市协作中心 | ||
林金元代表:
你在市八届人大一次会议期间提出的《关于加快锂电池生产企业招商引资的建议》(第263号)悉。现将有关情况回复如下:
你在建议中分析了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激增,推动锂电池产业迅猛扩张的利好环境,并提出了利用智造新城锂电池原料供应链优势,加快引进国内优秀锂电池生产企业入驻智造新城,共同打造新能源全产业链特色产业集群的意见建议。我们认为你的建议质量很高,是促进衢州锂电池材料产业提升需要高度关注并探索突破的问题。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新材料产业发展,尤其将新能源动力电池列入我市六大标志性产业之一,全市域开展延链、补链、强链行动,目前已取得了一定成绩。
一、我市锂电池发展现状
一是产业集聚度高。集聚了一批以华友钴业为核心,巨化集团、杉杉新材料、中硝康鹏、北斗星、索尔维蓝天、天硕氟硅、永正锂电等为代表的锂电池材料生产企业,吸引了杉杉股份、天赐材料、苏威、斯戴拉、中央硝子等国内外知名企业相继投资入驻。目前初步形成 13 家主要锂电池材料工业企业,业务及产品类型包括以下六个环节:①钴、镍、铜等金属产品;②锂盐:氢氧化锂;③三元正极材料及前驱体,磷酸铁锂及前驱体(磷酸铁);④电解液及上游材料;⑤辅助材料:粘结剂;⑥电池回收。其中金属产品、三元正极前驱体、电解液、锂盐以及回收环节重点企业已经进入我国第一、第二梯队。
二是市场规模呈增长态势。受锂电池行业快速发展带动,近几年全市锂电池材料产业规模实现高速增长,2021年,全市锂电池材料产值规模186亿元,占全市规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9.8%。其中华友钴业(包括华友新材料、华海新能源、华友新能源科技三家企业)2021年实现营收353.2亿元,相较于2020年增长66.7%。2022年一季度实现营收132.1亿元,同比增长105.7%,增长态势良好,对全市锂电材料产业起到重要的支撑作用。
三是多家企业进入细分龙头企业供应链。其中华友钴业N65系列三元前驱体产品通过 POSCO-LGC 电池产业链,应用于大众MEB平台、雷诺日产联盟、沃尔沃、福特等全球知名车企,2020年,与POSCO及其关联企业签订了合计约9万吨的长期供货合同;多元高镍系列新产品已分别进入LGC、CATL、比亚迪等重要客户及汽车产业链;永正锂电锂盐产品进入容百科技三元材料龙头企业供应链;杉杉新材料进入星恒电源、远景锂电池等知名企业供应链;天硕氟硅新材料溶剂产品已经为电解液龙头企业供货。
四是锂电招商引资取得突破性成效。成功引进投资总投资479亿元的浙江时代锂电产业园项目、总投资202.5亿元的吉利三电项目、总投资60亿元的鹏辉年产20GWh储能电池项目,在谈的还有总投资100亿元的康佳集团20GWh动力及储能锂电池项目、奇瑞集团新能源汽车项目、总投资50亿元的松果新能源汽车中国汽车技术研究院及超级工厂项目、总投资45亿元的江宸智能新能源智能装备制造项目等。
二、趋势分析
(一)全球锂电池需求稳步上升。受益于全球节能减排趋势及欧盟达成碳排放协议,全球锂电市场在2018年后进入需求高速发展时期。根据德勤的数据显示,2017-2020年,全球锂电池需求量持续上升,年复合组增长率达到了22.17%,2021年全球锂电池装机量为296.8GWh,比上年增长102.18%。
(二)衢州锂电材料全生命周期产业链逐渐完整。衢州正极、负极、电解液产业链较为完善。总投资513亿元的浙江时代锂电材料国际产业合作园被列入省长工程和省重大产业项目(预选类)。到2028年底,将形成40万吨锂电三元前驱体、30万吨锂电三元正极材料的生产能力,锂电池正极材料全球市场占有率达25%。届时将进一步整合衢州市正极、负极、隔膜、电解液等锂电池四大关键材料,带动产业由锂电关键原材料向pake电池转型升级。到2025年,锂电池材料产业规模力争达500亿元。
三、发展存在的短板
(一)产业链集中在上游环节。衢州市锂电池材料企业集中于上游原材料制造、正极材料及前驱体、电解液三大领域,材料端的负极材料、隔膜、铜箔、铝箔、结构件等材料基本空白,缺失的隔膜材料恰是材料端毛利率最高的环节。
(二)终端应用延伸单一。目前衢州市锂电池材料企业产品以材料为主,在电芯制造、系统集成等终端领域还处于空白,缺少高附加值的锂电池整装企业,未能形成从上游原材料、中游生产制造到下游终端销售的全产业链条。
(三)科研及人才配套不足。锂电池材料产业属于技术密集型产业,高端电池及材料生产、研发技术门槛较高,需要地区有着较好的科研、检测等公共配套以及技术研发等方面的支持,衢州市高校、科研院所资源相对较弱,且未设立相关技术研发、检测等公共平台,在锂电产业科研方面的配套明显不足。衢州市锂电材料产业存在招聘高端人才和劳动力困难的问题。一方面,相比于浙江省内杭州、宁波等城市,衢州市因一定的经济后发劣势和地域劣势,整体对高端人才以及劳动力的吸引力较弱;另一方面,衢州市缺乏相关的教育资源与培训机构,难以为本地输送相关人才。
四、下一步计划
基于锂电池产业链各环节企业扩产考虑要素,以及大型项目落户需要的条件,结合衢州市发展基础,将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全力支持培大育强。一是全力打造浙江时代锂电材料国际产业合作园,推进锂电池关键材料的生产及向下游整装电池产业链延伸。二是对“十四五”期间产值有望超50亿元的企业和投资超50亿元的项目,按照“一名领导、一个部门、一个方案、一个专班”的“四个一”工作体系,制定细化实施计划和闭环工作流程,全力支持企业培大育强。开展培育企业全生命周期服务,针对企业缺什么、补什么,实行“一事一议”措施,在企业规模上台阶、兼并重组、主板上市、项目投资、创新投入等方面,强化政策激励力度。
(二)大力开展招大引强。一是开展精准招商。聚焦锂电池画出锂电池产业树、绘制产业招商地图,指导园区平台、四大驻外产业招商组开展锂电池整装企业和空白领域的精准招商,形成“引来一个、带来一批”的集聚效应。二是强化要素保障,加强资金、土地、能耗等要素全市调配,研究制定全市域要素保障机制的实施方案,破解要素、能耗等核心堵点,全力保障锂电池产业项目的落地需求。三是严格项目准入。把好项目质量关,严格按照“43+1.5”标准(即亩均税收40万元,亩均投资强度300万元,容积率1.5)筛选优质项目。
(三)不断优化产业生态。一是共育共引产业人才。充分依托飞地平台,大力开展招才引智,努力引进领军型创新团队等高精尖人才团队,运用好人才政策,吸引来衢投资创业,打造全省新能源新材料人才集聚地。二是共建共享研发平台。依托浙大“两院”、电科大搭建锂电池材料产业综合研发平台和公共检验检测机构,支持龙头企业、“链主” 企业推动产业链上下游、大中小企业联合创新。三是提高平台承载能力。千方百计增加熟地空间,通过“改造提升一批、规范管理一批、兼并搬迁一批、依法关停一批、收回收储一批”,加快低效企业出清和低效用地连片整治,提升项目承接能力。加强标准厂房储备。加快推进中南制造产业园、万洋众创城等一批标准厂房、小微企业园建设,加强社会标准厂房的收储,保障企业租赁需求。
感谢你对衢州经济社会发展的关心,希望你继续为高质量发展建设四省边际共同富裕示范区建好言献好策。
衢州市招商投资促进中心
2022年9月1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