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 11330800MB0R57773W/2023-144195 | 成文日期: | 2023-12-20 |
公开方式: | 主动公开 | 组配分类: | 营商环境改革文件 |
为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国务院关于深化“放管服”改革决策部署,围绕省委关于营商环境优化提升“一号改革工程”的具体要求,深入推进“五链”融合,构建全产业链全生命周期服务体系,持续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现制定如下实施方案。
一、工作目标
全面实施营商环境优化提升“一号改革工程”,充分发挥“最多跑一次”改革的先发优势,围绕“招商、育商、便商、护商、安商、崇商”主线,在新能源产业链先行先试,结合政务服务增值化改革试点,构建全产业链全生命周期服务体系,做优做强产业发展生态,打造全国一流、全省领先的营商环境,实现全国营商环境评价地市级“保二争一”。
二、工作举措
(一)聚焦招商,做深做实产业链招引服务
1.完善项目招引落地服务。优化“数字营商”应用,完善六大标志性产业链图谱。完善亿元以上重大制造业项目全市域统筹机制。6 月底前,按链建立项目决策专家库,加快完善招商项目决策机制;建立重大项目“一对一”服务机制,推行重大项目代办服务,每个项目审批时长不超过1 个月,特殊情况不超过2 个月。12 月底前,组建主导产业链发展联盟。(市经信局、市发改委、市招商中心、市营商办、市工商联、市农业农村局、市文旅局等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
2.强化重大项目要素保障。智造新城管委会动态保障熟地供应4000 亩以上,水利部门保证生产供水8000 万立方以上。创建省级新型研发机构、省级重点实验室,鼓励引导高新技术企业创建省级企业研发机构,力争新增省级研发机构25 家以上。争取引育创新创业团队2 家,引进海外人才5 名以上。开展高耗能企业节能技改,推进全市域光伏发展,构建数字化能耗监测系统。8 月底前,落实授信尽职免责制度和容错纠错机制。探索小微企业质押融资业务,确保全市本外币贷款余额达4600 亿元以上。(市资源规划局、市水利局、市银保监局、市人行、市科技局、市委组织部、市发改委、市经信局、市人力社保局、智造新城管委会等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
3.用好用活产业基金。发挥产业基金作用,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壮大。优化产业基金运管机制,分类设置投资容错机制,建立基金经理人容错激励机制。争取与省绿色石化与新材料产业集群专
项基金合作,力争全年完成基金投资30 亿元以上,撬动外部社会资本100 亿元以上,引进私募股权投资10 亿元。(市国资委〔衢控集团〕、市财政局、市招商中心、市金融办、市经信局、智造新城管委会、智慧新城管委会等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
(二)聚焦育商,构建产业集群发展生态
4.推动形成产业链政策生态。完善惠企政策发布机制,推行重大技改项目资金补助预拨制。6 月底前,结合政策绩效情况,制定加快推进衢州市“6+X”先进制造业集群发展系列政策;建设政策监管预警和产业链预警应用,建立“问题企业”和“雏鹰企业”发现机制。(市财政局、市营商办、市经信局、市科技局、智造新城管委会、智慧新城管委会等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
5.优化产学研融合创新生态。4 月底前,建立重点企业用工保障快速响应机制。完善“高精尖缺”产业人才目录,优化引才模式。全面推进校企合作办学,鼓励链主型企业与本地院校合作办学。建立一链一院士、一链一团队,加强与产业链顶级实验室合作,全年新引进院士团队3 家。整合研发、检测、中试等资源,9 月底前,完成科技服务应用。实施“人才安居工程”,推进人才公寓网上申请、一键办理。推进科技大市场建设,推广应用浙江网上技术市场3.0。(市委组织部、市科技局、市营商办、市人力社保局、市工商联、市市场监管局、市国资委等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
6.构建小微园区产业发展生态。充分发挥小微园创新创业主战场的作用,编制小微企业园发展规划,完善小微企业园高质量发展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建立入园审核、动态管理及退出机制。加大小微企业研发、税收、人才、技术改造、市场培育等扶持政策,争取国家专项债资金。明确小微企业园产业定位,关联产业集聚度不低于65%。(市经信局、市资源规划局、市发改委、智造新城管委会、智慧新城管委会等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
7.构建高品质产城融合生态。推进智造新城基础设施建设,优化东港片区和高新片区路网结构。完善“两城两区”和巨化集团议事协商机制。推进产城融合小区建设,加大教育、医疗等基础设施投入。构建企业员工15 分钟服务圈,6 月底前,智造新城工业园区便民小店服务点达到20 家以上。优化整合国有空闲住房资源,7 月底前,完成企业员工住房租赁网上服务平台建设,推动保障性租赁住房租金不高于同地段同品质市场租赁住房租金85%,给予公积金租房提取支持。优化外地员工安居政策,加大企业外地员工自住购买支持力度。(市经信局、市资源规划局、市住建局、市人力社保局、市营商办、市国资委、市公积金中心,智造新城管委会、智慧新城管委会等相关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
(三)聚焦便商,全面优化提升政务环境
8.持续优化商事登记服务。迭代企业开办全流程“一件事、一日办”便利化改革,开展住所(经营场所)标准化登记,一日办结率达100%。12 月底前,全市市场主体突破30 万家,个转企500 家。深化准入准营“一件事”集成改革,推动涉企高频事项准入准营“一件事”全流程办理5 个以上。完成企业“多报合一”改革,力争实现“最多报一次”。优化企业跨省市迁移涉税办理方式,实现部分申报档案向迁入地移交。(市市场监管局、市税务局、市营商办、智造新城管委会等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
9.持续优化投资项目审批。推动水电气报装系统与市政公用服务系统互联互通,6 月底前,实现水电气网接入工程协同联办。探索“工程质量保险+建筑师负责制”综合改革,10 月底前,完成工程建设项目潜在缺陷责任保险制度。落实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建设项目监管验收服务集成化改革,完善“浙里建管”与“投资在线3.0”的业务数据对接,分阶段整合测量测绘事项。全面开展电网设施改造,力争电网改造项目资金15 亿以上。(市住建局、市发改委、市资源规划局、市营商办、国网衢州供电公司、市国资委〔城投集团〕等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
10.持续深化不动产登记改革。推进“验登合一”改革,5 月底前,实现企业首次登记零材料、零成本。7 月底前,完成不动产登记“十即”综合集成改革。实施预告登记制度,8 月底前,实现“二手房带押过户”。深化不动产登记公证“一件事”改革,10 月底前,实现不动产继承登记购买公证服务。(市资源规划局、市住建局、市营商办、市发改委、市人行、市公积金中心、市法院、市银保监局、市财政局、市司法局等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
11.优化跨境贸易服务。推动大宗货物和集装箱中长途运输“公转铁”“公转水”,争取铁路发送量突破405 万吨以上,港口吞吐量达650 万吨以上。深化泛亚铁路冷链运营平台建设,扩大东南亚地区贸易合作。争取“单一窗口”覆盖率达到90%以上。加强对企业海外知识产权纠纷应对指导,发布海外重点国家商标维权指南2 个国别以上。(衢州海关、市商务局、市交通运输局、市市场监管局、市贸促会等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12.优化工业产品管理制度。完善产品质量全流程监管体系,推进“浙品码”重要产品质量追溯系统使用。深化电动自行车综合治理集成改革。规范工业产品行政许可、强制性认证管理。优化行政许可、检验检测和认证,完
善工业生产许可证审批管理系统。开展工业产品质量安全信用分类监管,建立获证企业质量风险管控和隐患排查双重预防体系。(市市场监管局负责)
13.提升线上线下政务服务效能。优化政企通线上线
下综合服务平台,打造营商发展促进中心,推动政策、金融、科创、法律等涉企服务入驻政务服务综合体。融合贯通省“企业码”和政企通平台,推动企业服务、政策、培训等相关数据共享共用。依托市一体化智能化公共数据平台,进一步完善政务服务数据归集。开发建设产业链预警、科技资源共享、人才员工租房、企业员工引育、政策绩效分析等功能,新增加企业服务应用5 个以上,提升全产业链线上服务效能。(市营商办、市大数据局、市科技局、市人力社保局、市经信局、市税务局、市公积金中心、国网衢州供电公司等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
(四)聚焦护商,构建良好的法治环境
14.优化营商环境制度供给。制定出台《衢州市优化涉企服务若干规定》,健全完善服务企业制度体系。对2015 年前颁布施行的现行有效政府行政规范性文件100%开展清理评估。落实涉企法规规章和政策征询商会、
企业家意见机制,提高政策制度制定公众参与度。(市司法局、市营商办、市人大法工委、市人大财经工委、市政协社法委、市工商联等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
15.健全完善政府守信践诺机制。加强政府采购、招投标监管,强化信息公示,规范重大决策法治化管理,乡镇(街道)合法性审查100%有效覆盖。加强行政合同签订和履行监管,7 月底前,上线政府合同履约监管系统。探索建立政务诚信诉讼执行协调机制,8 月底前,实现法院和政府部门、事业单位失信被执行人信息互通。集中治理拖欠中小企业账款行为,9 月底前,落实逾期未支付中小企业账款强制披露制度, 争取执行到位率达到100%。降低政府涉讼败诉率,全市一审行政诉讼案件败诉率控制在8%以内。(市司法局、市营商办、市经信局、市法院等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
16.创新实施包容审慎监管。深化“大综合一体化”行政执法改革,全面实施跨部门联合“双随机、一公开”监管,“综合查一次”占比20%以上,监管信息共享互认。推行轻微违法告知承诺制,推广“首违不罚+公益减罚+轻微速罚”“互联网+核查”等柔性执法方式,5 月底前,出台包容审慎监管事项清单。建立健全市场监管、税收管理、进出口等领域信用分级分类监管制度。组织开展平台企业合规辅导,加强网络违法行为监测。(市综合执法局、市营商办、市市场监管局、市司法局、市税务局、衢州海关等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
17.全力维护市场秩序稳定。严厉打击经济领域违法犯罪行为,完善民事诉讼与刑事司法衔接机制。积极化解政府隐性债务风险。强化知识产权保护与运用,创建国家知识产权强市建设试点城市,6 月底前,建立衢州市重点商标保护名录。每万人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突破4.5 件。培育江山绿色家居国家级快速维权中心,加大特色优势产业的知识产权保护。知识产权抵押融资实现银企一键对接,全年质押融资10 亿元以上,力争知识产权案件一审结案率和服判息诉率进入全省前三。(市市场监管局、市金融办、市公安局、市检察院、市法院等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
18.完善合法权益保障体系建设。全面落实依法审慎采取羁押性强制措施、重大涉企刑事案件提级审核等制度。完善综合治理执行难协作应用系统,推广失信被执行人联合惩戒、精准查控和保险协查“一件事”,协查反馈准确率达到100%。推动买卖合同“一件事”改革全市域全覆盖,持续优化执行合同平均审理时间、平均执行时间。推进个人债务集中清理。加大涉政府机关为被执行人案件的执行力度,争取执行到位率达100%。完善破产管理人选任制度,出台债权人推荐指定管理人工作办法,4 月底前,将非工业企业破产案件纳入援助范围。10 月底前,开展打击“三恶”专项行动。(市法院、市财政局、市大数据局、市市场监管局、智慧新城管委会等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
19.建立健全涉企法律服务机制。发展壮大法律服务行业,加强涉企法律服务,全年争取开展企业法治体检2万家次以上。健全公司律师制度,全年争取公司律师增长率达20%以上。开展涉外法律服务专项行动,加强跨
境商事调解合作,探索调解协议承认与执行机制,开展海外远程视频公证试点。加强涉外法律服务前瞻性研究,有效运用TPCPP 和DEPA 等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维护企业合法权益。(市司法局、市总工会、市委统战部、市检察院、市贸促会、市商务局、市市场监管局等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
(五)聚焦安商,构建公平公正的市场环境
20.全面落实市场准入负面清单管理。健全市场准入负面清单管理动态调整机制,完善审批、监管机制,推动清单事项100%实现网上办理。开展市场准入效能评估试点,清理带有市场准入限制的显性和隐性壁垒,建立
长效排查机制。深入实施外商投资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落实全国版跨境服务贸易负面清单。(市发改委、市商务局、市市场监管局、市营商办等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
21.持续减轻企业经营负担。开展涉企违规收费专项整治。严格落实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政府性基金目录清单。推动规范市政公用服务价外收费,加强市政公用服务价格监管,坚决制止强制捆绑搭售等行为。清理规范行业协会商会收费。着力规范金融服务收费,健全银行收费监管长效机制,保持政府性融资担保费率不高于1%。力争全年为企业减负50 亿元以上。(市财政局、市民政局、市发改委、市银保监局、市市场监管局、市人行、市金融办、市经信局、市国资委〔衢控集团〕等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
22.全面落实公平竞争审查制度。开展公平竞争审查,推进公平竞争审查联合会审试点。涉及市场主体经济活动的规范性文件审查覆盖率达97%以上,整改率达100%。9 月底前,开展制止滥用行政权力排除、限制竞争执法专项行动。(市市场监管局、市监管办、市司法局等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
23.深化公共资源交易领域改革。预留采购项目预算总额的40%以上专门面向中小微企业采购,全市政府采购授予中小企业合同金额不少于46 亿元。推动公共资源交易系统与预算管理一体化系统信息共享,8 月底前,实现在线提交发票和工程款支付网上查询,中标合同网上办理。健全政府采购事项内部决策机制,加大政府采购和招标投标中标企业的金融支持。(市监管办、市财政局、市营商办、市发改委、市住建局、市交通运输局、市水利局、市人行等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
(六)聚焦崇商,营造亲商重商的人文环境
24.畅通政企服务沟通渠道。高标准打造企业社区实体化运作机制,促进企业社区化网格化服务与产业链链长制深度融合,组建专业高效的产业链链主型企业服务人才队伍。常态化开展营商环境“清障”行动,组织召开重点疑难问题协调推进会及典型问题复盘行动,实现“清障”问题“月月清零”。适时开展销号问题“回头看”活动,问题销号率达100%。(市委组织部、市工商联、市营商办、智造新城管委会等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
25.构建亲清政商关系。开展“五链融合衢商说”活动。持续深化政企沟通圆桌例会等工作机制,打造“亲清半月谈”升级版,不断拓展政企沟通交流渠道,全年召开政企沟通圆桌例会不少于6 次,组织亲清半月谈不少于15 场。开展年轻一代企业家“青蓝接力赛”活动6 场以上。推进打造“清廉新衢商”特色品牌,新增市级标杆清廉民企清廉商会15 家以上。深化衢商总会、衢州市光彩事业促进会改革。开展营商环境媒体监督,举办营商环境电视问政,倒逼干部转变工作作风。整治干部不担当不作为、损害破坏营商环境突出问题,构建亲不逾矩、清不远疏、公正无私、有为有畏的亲清政商关系。(市纪委市监委、市委统战部、市委宣传部、市营商办等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
26.弘扬新时代衢州人文精神。召开衢州人发展大会,弘扬新时代衢州人文精神。加强优秀企业家宣传报道,完善民营企业家政治参与机制和荣誉激励机制。10 月底前,完善涉案企业合规第三方监督评估机制,争创涉案企业合规建设全国全省先进典型。健全民企负面舆情研判联动机制,防范化解民企舆情风险。(市委统战部、市委宣传部、市委网信办、团市委、市工商联等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
三、工作保障
(一)强化责任落实与协同配合。市营商办要主动作为,加强统筹协调,建立例会制度,开展优化营商环境“比晾晒”活动,推动改革任务高效落地。各部门、各县(市、区)和智造新城管委会、智慧新城管委会要形成协同推进工作机制,聚焦产业链堵点难点,因地制宜探索优化营商环境新经验、新做法,合力打造最优营商环境。
(二)持续开展营商环境“清障”行动。主动融入产业链工作专班,积极开展产业链发展中堵点难点排查,建立产业链“问题清单”,分级分类推动改革,切实解决一批产业链发展中的顽瘴痼疾。建立问题清单动态闭环管理机制,做到问题清单件件有落实、事事有回音。
(三)加强营商环境督查考核。优化督查考核机制,
整合督查力量,对工作推进落实过程中出现的“庸、懒、散、慢、推、拖”等问题加大问责力度,并强化正面激励和反面曝光。营商环境建设工作纳入市委市政府年度综合考核和“六治六提”作风建设的重要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