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 113308000026181032/2023-142515 | 成文日期: | 2023-10-16 |
公开方式: | 主动公开 | 组配分类: | 政协委员提案 |
发布机构: | 市民政局 | ||
王超洋委员:
你在市政协八届二次会议期间提出的《关于加快社区居家养老信息化、智能化建设的建议》的提案(第154号)悉。现将有关情况答复如下:
非常感谢你对我市养老服务工作的关心和支持。根据2020年第七次人口普查统计,衢州市60周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达57.92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25.44%,老龄化率位列全省第一。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养老服务工作,已连续十一年将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纳入民生实事项目,从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建设到乡镇(街道)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建设、社区共享食堂建设、适老化改造、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照料中心)智能终端配置等工作,旨在不断推进和完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提高老年人的幸福感、获得感。
一、不断完善居家养老服务网络。一是推进居家养老服务设施建设。2018年起,我市在现有城乡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全覆盖的基础上,针对中短期托养服务欠缺、喘息服务滞后、日间照料服务专业化不足等居家养老服务短板,着手推进兼具日间照料与全托服务功能的乡镇(街道)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建设,为辖区内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康复护理、中短期托养、家庭支持等服务。目前,全市已建成102个乡镇(街道)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实现乡镇(街道)全覆盖。并通过招投标等形式委托杭州钱江、杭州巾帼西丽、衢州康久、衢州朗馨等专业服务机构承接运营服务,如江山市通过引进杭州钱江、杭州巾帼西丽,培育本土的夕阳情等专业机构承接运营居家养老服务。二是推进适老化改造工作。为满足生活困难老年人安全、健康等功能性需求,我们在全市范围内实施生活困难老年人家庭适老化改造工作,围绕“如厕洗澡安全,室内行走便利,居家环境改善,智能监测跟进,辅助器具适配”五个方面功能,对老年人家庭居住环境进行施工改造,提升老年人生活自理能力和居家生活品质。2020年启动至今,全市至今累计投入资金2600多万元,完成3762户困难老年人家庭适老化改造,实现存量困难老年人家庭适老化改造“应改尽改”“愿改尽改”。2020年制订出台了《衢州市区既有住宅加装电梯的实施意见》,至今已在老旧小区加装电梯56部。三是推进“助老三件事”。制定出台了《衢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提升“助老三件事”服务能力的实施意见》,并把新建幸福食堂(助餐点)300家纳入民生实事项目。今年全市计划投入1亿元以上,按照“保基本、全覆盖、可持续”原则,力争实现有需求的老年人助餐服务、居家低保低边失能失智及高龄老年人家庭保洁服务、65周岁以上老年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全覆盖。目前,全市累计建成老年食堂(共享食堂)544个,助餐点522个,服务覆盖面达到80.32%;开展上门助洁服务4395人,累计服务127557小时;有需求的老年人家庭医生签约数13.27万人,签约率达100%,并持续开展相关服务。四是实施居家和社区基本养老服务提升行动。为全市困难家庭失能老年人建设家庭养老床位和提供助行、清洁等各类上门服务。其中家庭养老床位建设就是对老年人居家环境关键区域或部位进行适老化、智能化改造(包括生命体征监测设备等),将机构式专业化养老服务普惠延伸至老年人家中。目前全市累计投入资金2448万元,建成家庭养老床位2239张,提供居家上门服务3196人次,其中江山市建成家庭养老床位550张,提供居家上门服务1000余人次。
二、不断健全居家养老服务保障机制。一是强化规划引领。实施“机构跟着老人走”行动,启动市区及6个县(市、区)的养老服务设施布局专项规划编制工作,其中《江山市养老服务设施专项规划》于2022年经省民政厅评审通过,《衢州市区养老服务设施布局专项规划(2021—2035)》已通过市级相关部门审核及省民政厅一审,为实现养老服务触手可及予以规划保障。二是加强政策保障。2022年1月1日正式实施的《衢州市居家养老服务条例》对居家养老服务用房配建标准予以了明确。2022年6月,市民政局联合市资规局、市住建局制定下发《衢州市新建住宅小区配建居家养老服务设施管理办法(试行)》,按住宅小区、5分钟生活圈、15分钟生活圈对配建标准和要求予以分类细化,如要求15分钟生活圈配置总建筑面积不少于3000平方米的居家养老服务中心。要求严格落实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验收、同步交付居家养老服务设施的“四同步”原则,明确各环节相关部门的职责。三是加强资金保障。为保障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照料中心)、老年食堂(助餐点)的持续运营,各县(市、区)先后出台乡镇(街道)居家养老服务中心运行考核办法,根据年度考核结果给予相应的运行补助。同时,为打造高品质的居家养老服务中心,2022年启动了“十佳居家养老服务中心”评选,对获评的中心给予10万元/个的奖补资金。据不完全统计,2022年全市在养老服务体系方面投入资金近5亿元,其中本市地方留成的社会福利彩票公益金用于养老服务方面的支出达56.08%。
三、不断推进医养康养融合发展。一是完善医养康养融合机制。2022年,市卫健委、市民政局等10部门印发了《关于深入推进医养康养结合发展的实施意见》,鼓励大型或主要接收失能老年人的养老机构内设医疗机构,支持医疗机构在养老机构依法依规设置医疗服务站点。目前,全市在运行的112家养老机构全部实现医养结合,其中内设医疗机构的20家,签订医养合作协议的92家;医疗卫生机构与日间照料中心建立签约合作关系的641对。二是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应签尽签。全面实施老年人健康管理、老年健康与医养结合服务等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稳步推进老年健康服务专项行动,推进社区居家医养融合。2023年4月制定《衢州市推进老年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实施方案》,纳入《市政府办公室关于提升“助老三件事”服务能力的实施意见》,推进有需求的老年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应签尽签,服务内容包括建立电子健康档案、签约门诊预约服务、分级诊疗服务、慢性病连续处方服务等。三是有序推进康养联合体建设。2020年以来,我市开展康养联合体建设试点工作,以养老机构、乡镇(街道)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等为主体,联合或依托医疗机构,探索建设市、县、乡镇不同层级的康养联合体模式,有效突破康复护理资源进社区、进家庭,为老年人提供专业的康复护理服务,促进老年人功能恢复、改善自理能力。目前,全市已累计建成康养联合体42个,初步形成康养服务网络。
四、不断提升居家养老服务智慧化。一是搭建一批养老服务场景应用。如柯城区的“老来伴”智慧养老应用、江山市的“好管家”智慧养老服务平台、常山县的“护理员”职业生涯一件事等。其中江山市搭建的“好管家”智慧养老服务平台入选全省民政领域第一批优秀案例,在全省“浙里养”平台进行推广,该平台通过开发机构养老服务和居家上门服务两大监管场景,借助实时定位、服务内容上传、人脸识别、电子支付券、意见反馈等,精细记录和监管服务内容和质量。二是整合服务资源实现一卡多办。为更好的提升“适老化”服务水平,市人社局推进居民服务“一卡通”工程,推动实现一卡通与养老服务融合,为老年人提供便捷的社区服务、交通出行、文化旅游、就医购药和政务服务等应用,如老年人刷社保卡乘坐公交直接享受老年优待政策。协同推进养老服务“爱心卡”建设,在省内率先实现通过智能手机刷实体社保卡或扫电子社保卡二维码读取居家老人信息并实时结算,为老年人提供助餐、助浴、助洁、助行、助医、助急等服务,自2022年9月上线以来,居家养老服务开卡用户数11169人,累计服务4632人次,累计服务积分达498549分。三是实施“数智便老”行动。全市已完成101家乡镇(街道)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和17个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的智能无感服务终端配备,构建了智慧助餐、健康支持和无感监测场景,老年人在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照料中心)刷脸即可就餐支付、活动签到。其中江山市石门镇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智能服务终端获省民政厅最佳应用案例。
关于你在提案中提到的“探索建立长期照护保险制度”这一问题,经与市医保部门对接获悉,长期照护保险制度2016年起在全国开展试点,目前浙江省有“四市域+四县域”作为试点(即宁波市、温州市、嘉兴市、丽水市,杭州桐庐县和淳安县、湖州吴兴区、金华义乌市)。因2020年9月国家医保局和财政部联合出台《关于扩大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的指导意见》,明确“未经国家同意,各地不得自行扩大试点”,长护险扩大试点的事权上收至国家医保局,浙江省原计划2022年在全省推开长护险工作已被国家医保局叫停。
但诚如你所言,当前我市居家养老服务发展还存在设施有限、队伍有待加强、供需平衡有待形成等问题,难以充分满足广大老年人群多层次、多样化的养老服务需求。下一步,我们将充分吸收你提出的宝贵意见和建议,认真落实省、市关于推动养老服务发展的决策部署,加大力度推动居家养老服务发展。一是进一步加强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建设,推动社区养老服务机构发展。按照有关标准要求,补齐既有居住小区社区养老服务设施短板,推动嵌入式小微养老机构建设,进一步优化社区养老服务功能,整合包括志愿服务等各方面力量,实现社区养老服务水平有效提升。二是进一步加强智慧养老服务建设,打造“没有围墙的养老院”。依托“浙里康养”,加强社区养老服务信息建设,创新服务模式,培育服务新业态,改善服务体验,汇聚线上线下资源,精准对接需求与供给,推广智能养老服务产品和技术应用,为老年人提供“点菜式”就近便捷养老服务。三是积极争取长期护理保险试点。目前我市对长期照护保险工作推进有以下考虑:首先是加强调研,准备方案。在国家医保局尚未扩大试点前,进一步加强调查研究,摸清底数,学习借鉴外地成功经验,提前准备好较完善的长护险工作方案。其次是稳妥推进,分步实施。综合考虑筹资压力、受益面、可持续性、服务供给等因素,在上级同意试点后,确定适合我市实际的工作方案,统筹兼顾、审慎推进,逐步建立长期照护保险制度。
感谢你对衢州经济社会发展的关心,希望你继续为加快建设四省边际中心城市、争当“两个先行”示范窗口、奋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衢州实践建好言献好策。
衢州市民政局
2023年7月10日
(联系人:林丽芬,联系电话:3077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