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 113308000026181032/2023-142504 | 成文日期: | 2023-10-16 |
公开方式: | 主动公开 | 组配分类: | 人大代表建议 |
发布机构: | 市民政局 | ||
周卫锦等4位代表:
你们在市八届人大三次会议期间提出的《关于推进我市“医养护”一体化康养中心的建设》的建议(第182号)悉。现将有关情况答复如下:
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发展,人口老龄化程度越来越高,截止到2022年末,我市户籍老年人已达63.8万人,占总人口数的25%,其中80周岁以上高龄老人已经超过9万人,老龄化呈现出高龄化、空巢化、失能失智等特点。近年来,市政府高度重视养老服务工作,至今已连续十一年将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纳入民生实事项目,加快建设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重点聚焦失能失智、半失能老年人的照护问题,促进医养康养融合发展,取得一定成效。
一、推动建章立制,有效凝聚工作合力
一是建立医养结合联席会议制度。下发《衢州市老龄工作委员会关于建立衢州市医养结合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的通知》,建立联席会议制度,推动解决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市县两级均执行医养结合工作联席会议制度。二是成立专班协同推进。今年以来,我市以省委、省政府公共服务“七优享”工程总体部署为抓手,建立由市政府分管领导任召集人,市府办统筹、市发改委牵头、7个“优享”专项组分领域负责、部门协同的“1+1+7+N”衢州市公共服务“七优享”工作推进专班,市民政局牵头的“老有康养”专项推进组,含市人社局、卫健委等10家成员单位,定期召开专题推进会,晾晒各项主要指标、重大任务进度,进一步提高养老公共服务水平,打造“浙里康养”标志性成果。三是制定政策系统部署。2022年,市卫健委、市民政局等10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深入推进医养康养结合发展的实施意见》,鼓励大型或主要接收失能老年人的养老机构内设医疗机构,支持医疗机构在养老机构依法依规设置医疗服务站点。印发《衢州市公共服务“七优享”工程实施方案(2023—2027年)》《衢州市公共服务“七优享”工程2023年工作要点》等系统性文件,对医养康养工作提出更高要求。
二、丰富服务形式,推进医养康养融合发展
多形式整合医疗、康复、养老和护理资源,形成“养中设医”“医中增养”“医养协作”“社区居家医养”等医养结合服务模式。一是推进社区居家医养融合。创新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模式,推出高血压糖尿病、留置导尿慢性病患者上门出诊等个性化签约服务包。注重国土空间规划,推进医疗机构与养老服务机构统筹规划、毗邻建设。与参保城乡居民健康体检有机衔接,开展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老年健康管理和医养结合服务项目。二是推进医养结合机构发展。鼓励未设置医疗机构或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弱的养老机构与周边医疗卫生机构以多种形式开展签约合作,深化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等机构与医疗卫生机构的签约合作。目前,全市在运行的112家全部实现医养结合,其中内设医疗机构的20家,签订医养合作协议的92家;医疗卫生机构与日间照料中心建立签约合作关系的641对。三是提升医养结合服务规范化水平。2020年起,每年开展全市医养结合机构服务质量提升行动,包括医养结合机构医疗卫生服务质量检查、落实完善相关制度和标准、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加强信息化建设、加强常态化疫情防控和传染病防控工作等六方面内容。
三、优化资源布局,加大“医养护”一体化服务供给
2022年,市民政局组织编制了《衢州市区养老服务设施专项规划》,市卫健委组织编制了《衢州市区医疗卫生设施专项规划》,纳入“十大专项”城市规划引领专项行动。统筹区域资源,合理规划布局,增加有效供给,实现机构跟着老人走,逐步推进“医养护”一体化建设。一是加快建设认知障碍照护专区。2022年开始,在基础条件较好,养老护理队伍较为专业,运营规模较大的养老机构设立认知障碍照护专区。通过打造家庭式住养环境,培训培育专业的认知障碍照护服务队伍,采取“小单元”式布局,着重打造温馨、舒适的家庭氛围,个性化设置熟悉的生活环境和怀旧场景,满足失能失智老年人的专业照护需求,减轻家庭照护负担,截至目前,我市已经建成认知障碍照护床位586张。如市儿童(社会)福利院、市天颐老人之家2022年度所建的90张认知障碍照护专区床位,目前已经入住认知障碍老人64人。二是推进建设失能照护中心。通过新建或改扩建养老机构,建设失能照护专业照护机构。如利用原樟潭镇敬老院改扩建的衢江区失能照护中心,近期已投入运行,设置床位200张,由杭州钱江养老服务中心运营;龙游县失智失能养老照护中心计划新建床位296张,预计2025年投入运行;常山县康养服务中心,新建床位116张。三是推动康养联合体乡镇街道全覆盖。2020年起我市着手推进康养联合体建设,以养老机构、乡镇(街道)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等为主体,联合或依托医疗机构,为失能半失能、失智老年人提供康养护理、康复训练和生活照护等服务。目前,全市累计建成42个康养联合体。如龙游县骨科医院--六顺颐养院自2020年建成康养联合体以来,已累计服务老人605人次,脑中风后遗症的康复治疗已成为该院康复中心的主要服务项目。
四、强化要素保障,提升“医养护”服务水平
一是强化医养结合机构人才培养。组织全市11位医务人员脱产参加全国老年医学人才培训项目,组织75位医务人员线上参加全国医养结合人才能力提升项目,组织142位医务人员参加全国医养结合机构服务质量提升行动网络培训班,举办老年健康促进技术培训班,通过“送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帮助老年健康促进医务人员获得成长,不断提升医养结合服务技能水平。二是加强养老护理员队伍建设。2021年以来为养老机构、居家养老服务机构、社会人员开展养老护理类技能培训3628人次,发放证书2873人次。加强技工院校健康养老专业建设,全市现有3所技工院校开设康复保健、护理、健康服务与管理等专业。将养老护理员纳入紧缺职业(工种)目录,企业单位已实施技术等级津贴制度,对养老护理员高级技师、技师分别给予每人每年1万元、5000元的人才津贴。对符合相关条件的人员参加培训,按规定取得相应等级职业资格证书,人社部门按照等级分类给予1000元--5500元的职业培训补贴,并将家庭照护者培训纳入项目制培训。积极落实养老护理员入职奖补办法,对符合条件的高校、中高职院校毕业生发放一次性奖补,目前,全市已有7位养老护理员享受入职奖补共20余万元。三是推进数字赋能。打造智慧养老服务平台,为老年人提供紧急救助、健康管理等线上服务。如常山养老护理员职业生涯“一件事”、江山市“好管家”两个应用分别入选省民政厅数字化改革试点、优秀案例,柯城“老来伴”、常山孝眼、预约就医智等一批特色应用相继上线“浙里办”。推进未来社区智慧健康应用贯通落地,将预约诊疗、在线问诊、处方配送、自助健康监测等应用贯通到社区、乡村和居民家门口。全市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在浙里办开放率达到60%以上。推进“互联网+照护服务”“互联网+护理服务”,为居家高龄和失能老年人提供智慧健康服务。
当前我市老龄化形势严峻,面对庞大的老年人口以及日益多元化的健康养老需求,我们将充分吸收你们的意见建议,坚持问题导向、需求导向,从服务供给、体系建设等多方面发力,进一步推进“医养护”一体化建设。一是加快医养结合养老服务供给,鼓励医疗机构设立养老部门,养老机构内设医疗机构,实现医养结合共同发展,加强老年友善医疗机构、康复护理床位供给、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养老机构认知症专区等建设,为老年人提供更加丰富、更加专业、更加具有针对性的医养康养服务。二是持续推进康养联合体建设,年底前实现乡镇(街道)康养联合体覆盖率50%,到2025年,实现乡镇(街道)康养联合体全覆盖。三是加强康复护理队伍建设,支持医务人员参与居家社区医养结合服务,同时强化现有养老护理队伍的康复护理技能培训、老年人健康管理学习等,提升专业护理能力。
感谢你们对衢州经济社会发展的关心,希望你们继续为加快建设四省边际中心城市、争当“两个先行”示范窗口、奋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衢州实践建好言献好策。
衢州市民政局
2023年7月20日
(联系人:林丽芬,联系电话:3077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