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 11330800002618904J/2022-133093 | 成文日期: | 2022-07-05 |
公开方式: | 主动公开 | 组配分类: | 计划总结 |
发布机构: | 市经信局 | ||
2021年,市经信局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工业强市发展战略,扎实推进工业强市十大专项行动,工业经济实现平稳较好发展。全市实现规上工业总产值2494.05亿元,同比增长29.8%,比上年净增594亿元,超过“十三五”5年的新增产值;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3.8%,排名全省第6。全市工业投资同比增长20.2%,增速排名全省第2,增速创近10年的新高;制造业投资同比增长16.3%,排名全省第7。数字经济核心制造业累计实现增加值57.1亿元,同比增长29.8%,增速全省第2;规上工业亩均税收16.6万元,同比增长41.1%,排名全省第2;规上工业亩均增加值95.1万元,同比增长27.6%,排名全省第3。
一、2021年主要工作
(一)善谋划重落实,推动工业强市战略重重落地。研究梳理衢州工业发展的短期目标和长期愿景,牵头制定了《关于实施工业强市战略推动工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了今后五年全市工业经济发展的目标和发展路径。充分履行“工业强市”领导小组办公室职能,印发衢州市工业强市十大专项行动方案,组建专班,按照“1+10+6”的体系,围绕“135”目标系统化推进,并按照“结果+实绩”导向,建立“月推进、季比晒、年考评”工作机制,推动工业发展的氛围进一步浓厚、合力进一步增强。围绕“高端化、特色化、智能化、绿色化”导向,编制工业高质量发展“十四五”规划,聚力做强新材料产业,全力做大高端装备、电子信息、新能源、生命健康四大新兴产业,全面提升特种纸、绿色门业家居、新型建材、金属制品四大传统特色产业,构建“1+4+4”现代产业体系。
(二)拓链条壮产业,全力实施产业链提升工程。推动市政府出台《衢州市实施六大产业链提升工程行动方案(2020-2025)》,编制印发《六大标志性产业链提升方案》,全面梳理新材料、新能源、集成电路、智能装备、生命健康、特种纸等产业链的现状基础,明确发展目标、实施任务与工作重点,画出产业鱼骨图和招商地图,进一步明确各条产业链的发展路径。建立市长任总链长、分管副市长任副总链长、局班子成员任链长的产业链“链长制”,链长领衔、市级部门和行业协会协同、专家参与,建立产业链研究和推进工作机制,形成“一链一服务团”。实施产业链协同创新工程,推动一批“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产业化及应用,全市申报省级产业链协同创新项目计划6个,省级生产制造方式转型示范项目计划10个。
(三)盯项目促投资,进一步增强工业发展后劲。紧盯决策咨询、项目备案、项目落地、投资入库“四张清单”,做好工业项目全周期服务。一是抓好“链主”项目全周期服务。举全局之力推进浙江时代锂电产业园项目,积极争取到省产业基金的支持,建立华友与巨化间的产业配套协调机制,解决烧碱等要素保供难题,为项目顺利推进提供有力支撑。二是完善决策咨询制度把好关。完善工业项目决策咨询制度,将全市化工项目纳入市工业项目决策咨询服务范围。严把项目源头关,全年市级工业项目决策咨询共通过项目362个,计划固定资产投资765亿元,同比增长245%。三是围绕“三类项目”促投资。围绕新建、在建、投产三类项目抓好跟踪推进。全年新引进亿元以上和技改五千万以上新建项目数分别为198和278个,其中293个已开工,累计完成投资89亿元;全年投产项目175个,当年新增产值150亿元。四是以“打桩论英雄”抓推进。实施市级重点工业投资项目357项,全年完成投资120亿元;实施省级“十百千”重大制造业项目23个和千亿技改项目250个,全年分别完成投资29.6亿元和88.9亿元,完成率达到156.6%和136.8%。
(四)赋动能提效能,以数字化改革推动“两化融合”。迭代升级数字经济系统架构,完善专班组织架构和工作体系,当好数字化改革的“排头兵”。聚焦数字经济系统建设。围绕“产业大脑+未来工厂”,重点推进综合应用门户建设,谋划市级产业数据仓,已上线集成33个应用;探索细分行业产业大脑建设和运营机制,入选省第一批行业产业大脑“揭榜挂帅”建设试点2个,其中氟硅与电子化学行业产业大脑已上线,4个企业级应用场景正在推广使用;推动重大应用建设及贯通,梳理集成15个重大应用,推进“智造荟”等14个省级重大应用试点贯通至市县;强化理论制度成果总结,形成理论成果6项、制度成果30项。绿能码、五金行业数字化协同与应用平台、“零手动操作”等一批数字化改革成果示范效应突显。聚焦新智造培育。培育工信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发展试点示范1个,省“未来工厂”试点2家,省首批制造业“云上企业”3家,省产业集群新智造试点2个,省工业互联网平台5个,省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发展试点示范企业16家,省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15家。
(五)抓整治促转型,着力推进产业结构调整。进一步深化“亩均论英雄”改革,制定衢州市新一轮制造业“腾笼换鸟、凤凰涅槃”攻坚行动方案,全面打响低效企业整治攻坚战。一是纵深推进亩均论英雄改革。调整完善评价机制,进一步提升评价覆盖面,全市共评价企业3196家,其中规上企业1004家,规下企业2192家,规上企业亩均评价实现“全覆盖”。注重评价结果应用,加强正向激励和反向倒逼力度,全年共对A、B类企业支持财政奖补资金2.9亿元,通过电力直接交易降低用电成本1.17亿元,新增供应用地3841.5亩,支持用能指标54.5万吨标煤,新增排污指标891.2吨;反向倒逼末档企业,征收差别化电价1258.4万元,削减用能指标2.8万吨标煤,削减排污指标17.7吨。二是加快低效企业整治提升。全市共摸排低效工业企业1112家,改造提升596家。其中高耗低效企业完成整治241家,整治完成率100%,通过高耗低效企业整治,共腾出用地6101.4亩,腾出用能12万吨标煤。三是实施化工行业专项整治攻坚。编制《衢州市化工新材料产业发展规划(2021-2025年)》,出台化工园区整治提升行动方案,到2022年底,全市357家化工企业,计划淘汰退出106家,规范达标企业59家,改造提升企业179家,搬迁入园企业13家,实现化工企业减量25%的目标,全面提升化工行业本质安全水平。2021年全市累计淘汰退出78家化工企业。
(六)聚合力育龙头,加快培育壮大龙头企业。深入实施培大育强“1510”专项行动,对“十四五”期间产值有望超50亿元的企业和投资超50亿元的项目,按照“一名领导、一个部门、一个方案、一个专班”的体系,制定细化培育计划与闭环工作流程。针对3家百亿企业,建立“衢州巨化一体化融合高质量发展工作例会”、“元立公司高质量发展联席会议”、“浙江时代锂电材料国际产业合作园项目指挥部”等一企一策培育机制,明确“135”目标,压茬推进企业加快发展。其中,围绕衢州巨化一体化发展,重点推进“两张清单”以及例会交办工作清单,涉及工作103项,项目16项,均有序推进。促进元立高质量发展方面,积极推进钢铁产能置换、并网发电售电等事项,为元立“十四五”快速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七)树标杆强引领,推动企业主体转型“蝶变”。聚焦专精特新、绿色低碳和科技创新等发展方向,立标杆、树典型,提升企业主体的市场竞争力。一是推动企业专精特新发展。大力引导中小企业走“专精特新”发展道路,着力培育“单项冠军”“隐形冠军”。全市新增工信部“专精特新”小巨人6家,省“隐形冠军”企业1家,省“专精特新”企业50家,中小企业方阵日益壮大。二是促进企业绿色低碳发展。编制全市工业和钢铁、建材、化工、造纸领域碳达峰专项行动方案,做好40家企业清洁生产验收,组织20家企业开展节能诊断,新创建国家绿色工厂1家、绿色设计产品2个、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1家,工信部工业产品绿色设计示范企业3家;创建省级绿色低碳工业园区1个、绿色低碳工厂2家,市级绿色低碳工厂37家、绿色低碳工业园区1个;创建省节水型企业8家;5个项目列入省级节能减碳技术改造项目储备库。提出水泥、钢铁行业减量置换初步方案。三是支持企业创新驱动发展。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全年完成省级工业新产品备案261个,完成鉴定验收163个,有18个产品列入省重点技术创新专项和高新技术产品开发项目计划;新认定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1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3家,市级企业技术中心11家,7家企业列入省制造业单项冠军培育库。大力实施首台(套)提升工程,有18个产品列入省首台(套)产品名单,1个产品列入省首台(套)装备应用奖励名单,6个项目列入省首台(套)技术攻关名单。大力推进工业设计和服务型制造,新增国家级服务型制造示范平台1个,省级服务型制造示范企业1家,省级工业设计中心2家,市级工业设计中心11家。
(八)优环境提服务,打造工业发展良好生态环境。围绕市委、市政府打造中国营商环境最优城市的决策部署,实施好“雄鹰”“雏鹰”“放水养鱼”系列行动,持续优化企业发展环境。一是推动平台能级提升。助推衢州智造新城获评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三星级示范园区,大力推进小微企业园建设,开展小微企业园绩效评价和星级认定,全年新增5家省级小微企业园,全市小微园总数达到25家,其中三星级小微园3家,入驻小微企业472家。二是推动政策服务提效。制订实施“衢州送大礼,留您过大年”六条硬核举措,有效缓解年初企业“用工荒”;继续做好“放水养鱼”企业培育,为50家入库企业争取省专项扶持资金900余万元;进一步完善大科创政策,评选百家龙头标杆企业,优化政策服务流程,确保“审核不减速、兑付不延期、服务不断链”,全年共兑现“大科创政策”4.36亿元。同时,做好企业减负降本工作,实现减负降本74亿元,提前超额完成全年任务目标。三是做好常态化企业服务。落实全市企业服务机制,聚焦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实现服务闭环。依托“企业家大学苑”平台,组织开展以智能制造、亩均评价、政策解读等为主题的企业公益培训22期,服务企业1023家次,培训各类企业经营管理人才2009人次。用好“企业码”平台,组织举办12场在线直播活动,吸引12000余名企业员工在线观看。同时,做好企业人才服务,全年共推荐申报工信部启明计划15人、省海外引才计划5人,通过职称评审318人,协助华友等企业新引进高层次人才700余人,为工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
二、2022年工作计划
2022年经信工作的总体思路是: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认真落实省数字化改革、新一轮制造业“腾笼换鸟、凤凰涅槃”攻坚行动等决策部署,坚定不移推进“工业强市,产业兴市”战略,坚持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高端化、特色化、智能化、绿色化为导向,以落实工业强市十大专项行动为抓手,推动工业经济发展迈上新台阶,为建设四省边际中心城市、打造四省边际共同富裕示范区提供有力的产业支撑。
全年工业经济发展的总体目标为:规上工业总产值确保达到2800亿元,力争突破3000亿元;制造业投资确保增长16%、力争20%,规上工业增加值确保增长15%,规上工业企业亩均增加值、亩均税收均确保增长12%、力争15%,工业经济主要指标在全省排位实现“保三争二拼第一”。
围绕以上思路和目标,重点抓好八方面工作:
(一)突出专班攻坚,抓工业强市推进。一是强化专班统筹。按照“专班化例会制、清单化销号制”要求,健全完善工业强市专班运行体系机制,强化专班统筹力、协调力,实现多口子进,一个口子出,把专班打造成信息的归集地、联动的指挥室、领导的参谋部。二是强化扁平协调。以解决问题为出发点,面上问题由专班协调,线上问题由专项工作组协调,已解决问题汇总至专班通报,协调不了事项视情由主要领导协调。以企业需求为导向,按照“五个一”要求,建成“工业强市在线”数字化管理平台,以数字化改革强化“效率+效果”。三是强化激励赛马。坚持排名论英雄,通过赛马比拼,对各区块工作推进情况进行亮比晒,同时结合争先创优“流动红旗”评价工作机制,加大激励倒逼力度。
(二)突出产业生态化,抓六大产业链提升。按照全产业链谋划、全产业链培育的理念,深入实施六大产业链补强延专项行动,着力提升产业发展能级。积极引进一批“链主”型企业和延链补链强链项目,推动产业链向上下游延伸。加快锻造产业链“长板”,鼓励链主型企业发挥标杆示范作用,积极实施绿色化、数字化改造,吸引产业链上下游企业聚集成群、协同创新,形成以“链主”为核心的优势产业集群,到2022年末,全市六大产业链总产值确保达到1500亿元、力争1800亿元,进一步增强主导产业区域竞争力。着力培育未来产业,全年创建省“新星”产业集群1个以上。围绕产业链图谱,寻找短板弱项,大力支持企业通过研发创新补齐产业链短板。优化完善主导产业培育方案,进一步明确产业培育具体目标、方向路径和政策措施。积极争取省产业基金、省产业链协同创新专项政策的支持,争取更多的项目列入省资金支持盘子。加强对县域工业发展的指导和服务,围绕各区块确定的2个主导产业,落实“十个一”机制,突出县域产业培育差别化、特色化方向,形成“6+14”市县联动、配套互补的产业链联动发展新格局。
(三)突出企业竞争力,抓“培大育强”推进。大力培育龙头企业,深入实施培大育强专项行动,围绕“十四五”时期重点培育企业名单,加快制订“一企一策”培育方案,成熟一家、培育一家,推动“四个一”工作体系尽快覆盖到位。加强政策创新,在企业规模上台阶、兼并重组、扩大投资、创新投入、品牌质量等方面,实行差别化精准扶持。2022年,力争新培育产值超300亿元企业1家(元立系),超200亿元企业1家(华友系),超100亿元企业1家(仙鹤系),新培育产值超10亿元企业8家以上。专班化推进浙江时代锂电项目“一号工程”,打造“华友系”新材料头部企业集群。深化衢州巨化一体化融合高质量发展机制,发挥巨化集团的产业链龙头支撑带动作用,为衢州发展做出更大贡献。健全完善衢州元立高质量发展联席会议机制,持续推动元立公司高质量发展。加大中小企业、民营企业培育力度,认真落实国家和省减负降本各项政策,持续推进“雄鹰”“雏鹰”“凤凰”“放水养鱼”“降本减负”等行动,健全完善“隐形冠军”“单项冠军”培育库,引导企业坚定不移走“专精特新”发展道路,全年力争培育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2家、省“隐形冠军”企业4家,创建四星级小微园1家,形成大中小微企业梯队式发展的良好格局。
(四)突出“打桩论英雄”,抓工业投资争先进位。牢固树立“今天的投资就是明天的产出”理念,开展工业投资争先进位行动,打好工业投资翻身仗。重点抓好“四个一批”:一是谋划一批。聚焦新材料、新能源、高端装备、电子信息、生命健康、绿色食品、特种纸等重点产业,2022年计划谋划一批重点产业项目,其中亿元以上项目100个以上。二是招引一批。大力开展产业链项目招引,实施全市经信局长“一局长一项目”,力争全年引进亿元以上制造业项目150个,其中10亿元以上26个,50亿元以上项目5个,以项目增量不断推动产业集聚和优化升级。三是开工一批。加快推动华友5万吨钴酸锂、志合新材料、天赐新材料、利化新材料、拓烯新材料等一批重大项目落地开工,全年计划新开工1000万以上重点工业投资项目150个以上,当年计划投资70亿元以上。四是投产一批。加快推进浙江时代锂电一期5万吨三元正极材料、巨化巨芯冷却液、奥首新材料等一批续建项目建设,促成项目早投产达产,力争全市新增投产达产项目150个以上。同时,按照较快、正常、滞后三类进度,对项目实施“绿、黄、红”三色管理,分类预警,协调督办;定期发布重大制造业项目“开工、竣工竞赛榜”,开展“项目开工、竣工比竞赛”,以“打桩论英雄”进一步推进工业投资。
(五)突出提质增效,抓高耗低效企业整治。组织实施新一轮制造业“腾笼换鸟、凤凰涅槃”攻坚行动,研究制定新一年制造业高耗低效企业整治提升工作方案和分行业工作指南,坚决完成省下达的高耗低效企业整治提升任务,全年整治提升低效企业400家。深化“亩均论英雄”改革,开展亩均效益“领跑者”行动,优化综合评价机制,深化资源要素配置,加强激励倒逼,进一步提升亩均效益。继续推进化工园区整治和化工行业企业整治,按照园区整治和企业“五个一批”方案,加大推进力度,确保年底前全面完成357家化工生产企业的整治提升,完成化工企业减量25%的任务。落实工业项目决策咨询制度,严把项目准入关,坚决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坚决杜绝“边淘汰、边新建”的情况发生。
(六)突出数字化赋能,抓产业数字化转型。以“覆盖一二三产、加快构建以数字经济为核心的现代化经济体系”为目标,巩固提升工业领域数字化改革成果。做好门户建设运营,持续推进重大应用谋划建设贯通,建设市级产业数据仓,全力打造更多高频实用的多跨场景应用。实施工业数字化改革专项行动,大力推进产业大脑建设,抓好氟硅与电子化学、常山轴承2个已“揭榜挂帅”产业大脑的建设,积极推进特种纸争取第二批行业产业大脑试点;加大“新智造”体系培育力度,积极构建以“未来工厂”为标杆,以“5G+工业互联网”试点为引领,以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为主体的新智造群体,编制和实施数字化改造“五张清单”(目标任务清单、政策清单、试点示范培育企业清单、数字化改造项目清单和市本级重点智能化改造入库项目清单),加快企业数字化转型。到2022年底,力争全市规上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制造业营收增长25%;实施250个工业智能化改造项目,累计创建省级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40个以上,“未来工厂”建设实现新突破。落实全省产业数据仓部署要求,做好市级产业数据仓建设工作,推动省市县三级产业数据“一键通达”。
(七)突出低碳化转型,抓产业结构调整。认真贯彻落实“碳达峰、碳中和”重大战略部署,发布工业和四大重点领域“1+4”碳达峰行动方案,推动工业领域加快绿色低碳转型。加快重点行业绿色化步伐,按照水泥、钢铁减量置换方案要求,全面启动元立钢铁“小改大”技改,加快淘汰2500吨以下水泥熟料生产线,进一步提升资源利用效率。健全完善全市绿色制造体系,深入实施绿色制造工程,谋划摸排一批节能降碳项目,大力推行绿色设计,建设绿色工厂和绿色工业园区,确保顺利完成工业领域节能降耗任务目标。完善工业企业碳账户应用体系,精准核算工业产品碳排放指标,深入开展“碳足迹”探索研究、先行先试,着力打造高频多跨、实用好用的工业企业“碳账户”应用场景。
(八)突出服务能力提升,抓“两专”队伍建设。将学深悟透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与全面实施“两专工程”结合起来,进一步完善经信系统全面实施“两专工程”行动方案,推进“两专”干部队伍建设。强化政策研究能力,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要求,调整完善“大科创”政策,突出重点、集聚集成、精准施策,着力构建精准高效的“工业强市”政策保障体系。进一步强化干部数字化认知、数字化思维、数字化能力,以数字化手段提升效率、增强能力。落实全市企业服务工作机制,持续推进营商环境“清障”行动,当好企业服务的“前台”和“中台”,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上下大功夫,进一步推动服务闭环,当好企业“娘家人”。进一步健全干部选育和考核评价体系,完善岗位练兵机制,加强干部队伍作风建设,推动干部“脑勤+腿勤”、全面提升“专业技术能力+专业科学精神”,打造一支政治过硬、“两专”兼备、实干争先的经信队伍,在新的一年中“拉满弓、绷满弦”,为我市在“十四五”时期打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攻坚战提供坚强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