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11330800002618023E/2022-133515 成文日期: 2022-07-27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组配分类: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
发布机构: 市发改委

2022年上半年衢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情况

发布日期:2022-07-27 16:17 浏览次数: 信息来源:市发改委 字体:[ ]
分享:

今年上半年,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我市经济经受住了超预期的挑战和冲击,稳的基础在夯实,进的因素在积累,呈现“持续向好、稳中有进”态势。

“持续向好”体现在:

对照“保五拼三争第一”要求,12项主要经济指标11项达标(除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第8,其余全部进入全省前五)。其中,

2项第1:金融本外币存款余额、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4项前3: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第2、固定资产投资第3、规上服务业营业收入第3、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第2;

5项前5:GDP第5、规上工业增加值第4、财政总收入第5、外贸进出口总额第5、金融本外币贷款余额第5。

“稳中有进”体现在:

与一季度相比,指标增速排位7项进位:GDP由第9进位到第5(进4位),规上工业增加值由第11进位到第4(进7位)、固定资产投资由第5进位到第3(进2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由第9进位到第8(进1位)、外贸进出口总额由第7进位到第5(进2位)、金融本外币存款余额由第5进位到第1(进4位)、金融本外币贷款余额由第8进位到第5(进3位);

2项保持:规上服务业营业收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今年全市主要经济指标情况表

主要指标

一季度

1-4月

1-5月

1-6月

增速

排名

增速

排名

增速

排名

增速

排名

GDP

4.1

9

/

/

/

/

3.1

5

规上工业增加值

3.9

11

4.4

9

6.2

4

6.6

4

固定资产投资

14.0

5

12.0

5

11.3

3

11.3

3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3.6

9

1.4

6

-0.3

9

1.3

8

规上服务业营业收入(上月)

23.4

3

16.7

3

16.8

3

14.8

3

外贸进出口总额

19.1

7

10.8

8

16.9

6

24.6

5

财政总收入

9.8

4

-4.9

5

-10.3

6

-5.2

5

一般公共预算收入

6.5

1

-3.7

1

-6.5

3

-0.3

2

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

13.2

5

14.7

2

15.1

3

18.5

1

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余额

18.2

8

18.3

5

17.8

6

18.8

5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7.0

1

/

/

/

/

5.4

1

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8.6

1

/

/

/

/

7.3

2

(一)经济运行稳中有进,发展质量稳步提升

三次产业平稳增长。二季度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增长3.1%,位居全省第5。其中一、二、三产增加值分别增长6.5%、5.1%、1.3%。1-6月,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282.7亿元,增长6.6%,列全省第4。规上服务业发展良好,1-5月,全市规上服务业营业收入增长14.8%,列全省第3,高于全省8.5个百分点。旅游业整体受创,2022年1-6月,我市旅游总接待人数为639.7万人次,旅游总收入77.15亿元。

三大需求稳质提升。投资保持领先。1-6月,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1.3%,位居全省第3。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增长109%,生态环保、城市更新和水利设施投资增长16.7%,交通投资增长8.5%,民间项目投资增长22.9%;分别列全省第1、7、6和2位。制造业投资增长54.5%,列全省第1位,房地产投资增长4.5%。消费市场有所回暖。1-6月,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88.7亿元,增长1.3%,列全省第8。限上主要商品类别中,基础消费品保持较高增速:石油及制品类增长26.0%,粮油、食品类增长16.9%,中西药品类增长17.3%。外贸增速回升。上半年,全市外贸进出口总额为272.36亿元,同比增长24.6%,比一季度(19.1%)增速加快5.5个百分点,增速排全省第5位。其中出口185.21亿元,增长35.3%,比一季度(28.3%)加快7.0个百分点;进口87.15亿元,增长6.6%,比一季度(3.6%)加快3.0个百分点,分别排全省第2和第8位。

三大收入持续向好。减费降税效果显现。1-6月,全市共完成留抵退税45.28亿元。1-6月,全市财政总收入148.5亿元,下降5.2%;其中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95.1亿元,下降0.3%,增速分列全省第5、2位,扣除留抵退税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17.9%,列全省第2。税收收入72.1亿元,下降8.6%。企业效益有所回升。1-5月,全市规上工业利润总额下降8%,低于全省平均0.3个百分点,排名全省第9,降幅比1-4月收窄3.2百分点。居民收入增长较快。二季度,我市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5.4%,位居全省第1;农村常住居民人居可支配收入增长7.3%,位居全省第2。

(二)政策集成精准落地,营商环境持续优化

配套政策助企纾困。配套出台“5+4”稳进提质政策。第一时间对照省5个政策包、4张要素清单,逐项开展分析研究、任务分解,按照普惠类、工作类、竞争类分类抓落实,市县共出台59项配套政策。迭代升级市四大专项政策。将分散在部门的政策整合起来,形成大科创、大商贸、大文旅、大三农等四大专项政策。火线出台复工复产复市政策。针对“3.13”疫情对企业的影响,结合国家和省纾困政策,出台“1+7”领域40条纾困扶持举措,该政策举措被央视宣传报道。出台稳经济大盘政策。6月6日印发我市《贯彻落实国务院、浙江省扎实稳住经济一揽子政策措施实施方案》,配套出台金融、房地产、社保、公积金等领域细分政策。

政策兑现亮点纷呈。截至目前,全市降本减负70.8亿元,减负目标完成率118%,位居全省第2。1-6月,全市共办理留抵退税45.28亿元,惠及市场主体6934户,已完成了全年目标数的82.33%。财政支持力度加大。截至6月30日,全市共安排惠企资金37.2亿元,累计兑现36.78亿元,兑现比例98.87%。金融助力企业发展。严格执行政府转贷资金3日内免费规定,截至6月末,已提供转贷支持16.97亿元,为企业减负1520万元。各项费用优惠政策落实。推进落实电力接入工程优惠政策,截至目前,已累计服务低压小微企业4353户、高压中大型企业8户,减少接电成本约2715万元。贯彻落实水资源费等行政事业性收费优惠政策,1-6月份已优惠610.76万元左右。

营商环境持续优化。审批流程优化。将惠企政策分类为免申即享类、即申即享类和快审快兑三种兑现方式,完成“政企通”政策申报入口和兑现流程改造。预拨机制推行。对即申即享政策全面实行预拨款制度,审核通过后直接预拨付,变批量审批为即时审批;对实施类项目和投资补助类项目政策积极推行预拨制,实行先兑付再审计核算,减轻企业项目实施中的资金压力。商事登记改革推进。全链条“一站式”智能开办服务体系初步形成,全市工商银行、杭州银行、温州银行等3家商业银行所有网点率先在浙江省支付服务“一网通”平台上线运行。电子营业执照多场景应用扩面,积极谋划电子营业执照“一照通”改革项目。推动不动产智治改革应用,深化小型低风险项目简易审批范围,推进“拿地即交证”改革,开展公证参与二手房交易监管改革。

(三)工业强市持续发力,创新驱动带动发展

产业发展提质增效。产业链水平不断提升。重点支持链主企业、龙头企业发展,实施培大育强“1510”计划。1-6月,华友系、巨化系、仙鹤系、金瑞泓系、一道新能源产值分别同比增长89.8%、31.1%、12.0%、68.2%、58.5%。亩均效益明显增强。落实新一轮制造业“腾笼换鸟、凤凰涅槃”攻坚行动,开展高耗低效企业整治提升,实行资源要素差别化配置,倒逼低效用地退出。1-6月,整治销号高耗低效企业180家,腾出用地空间4481.6亩,腾出用能空间11.8万吨标煤。已完成低效连片出清完成协议签订1569亩,拆迁腾退380亩。1-5月,我市规上工业亩均税收7.91万元/亩,增速13.1%,全省第2。园区整合能级提升。开展开发区、高新区创优创强行动,聚焦产城融合、区块联动,强化平台配套,衢州国家高新区8项指标中7项指标进入全省前18。

招商引资成效明显。1-6月全市新签约亿元以上制造业项目96个,其中:50亿元以上4个、100亿元以上3个,落地100亿元以上项目3个,制造业招商引资项目到位资金120.3亿元,分别增长54.3%。去年引进A股上市公司——新湖中宝的基础上,上市公司天马股份总部迁址常山,实现上市公司6个县(市、区)全覆盖,科润智控为首家在北交所上市企业;海创园管理提质增效,累计入园项目25个,“浙商驿站”“创投大厦”正在建设中,成为招大引强的新高地。

创新驱动支撑有力。1-5月,完成规上工业数字化改造项目240个,新增投资额18.25亿元,全市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制造业营业收入162亿元,同比增速36.9%,增速排名全省第3。加大新智造示范企业培育力度,上半年,全市新创建“未来工厂”1家,“未来工厂”试点企业2家。柯城区、衢江区在全省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大会获“大力发展数字经济成效明显督查激励县(市、区)”表彰。

(四)发展动能显著增强,开放开发格局打开

项目推进持续加快。实行领导挂联、专班攻坚、“红黄绿”三色预警等机制,坚持“一周例会、半月协调、月度会商、双月专题”,全面推动项目建设。截至6月底,衢州市875个市重点项目完成年度计划的52.2%。省“4+1”重大项目新建项目开工率90%、全省第1,投资完成率65.1%、全省第8。省重点项目投资完成率65.9%。共争取到国家水网骨干工程、先进制造业和两业融合发展专项等5个专项中央预算内投资项目14个,中央预算内投资7.43亿元,占全省56%,其中保障性安居工程项目4个、补助资金1.2亿元,占全省14.4%,位列全省第2。常山江航电枢纽、衢丽铁路等2个项目用地预审获自然资源部批复;205国道(开化水库淹没段)初步设计获省发改委批复。组织开展“三区三线”项目申报工作,成功争取182个项目列入近期拟实施省级重点建设项目计划,共申请调整稳定耕地9.86万亩。

需求发力多方联动。市县联动开展“三衢暖心”促消费活动,共发放“三衢暖心”消费券9910万元,核销7046万元,拉动消费3.06 亿元;组织汽车促消费系列活动,共销售汽车7068台,销售总额近10亿元,投入拉动比达1:26。积极推进直播电商、网红带货等新型消费,举办网上潮品年货节、双品网购节,引爆市民消费热潮,实现销售额7.49亿元。推动东方集团与同程网联姻落地“富享”数字生活服务平台,首年可实现电商销售超5000万元。招引杭州贤风科技落地常山建电商云仓供应链基地,预计年销售额1亿元以上。招引回归原生产在龙游、2亿网零在杭州的车品途喜公司。

外贸外资稳步回升。衢州市跨境电商综试区跻身全国前50强;龙游新丝带哥伦比亚仓荣获省级公共海外仓考评优秀;市跨境电商人才培养基地、龙游县跨境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中心项目获2022年浙江省产业集群跨境电商发展专项资金激励。挖掘“衢商回归”潜力,全力以赴推进区域性外贸总部招引,动员江山永利百合、健盛袜业、龙游瀚运五金等一批外贸企业,招引原在杭州等地的外贸总部业务回衢,累计实现出口增量20亿元以上。发挥自贸联创区、开发区等平台作用,推进中韩(衢州)产业合作园、锂电材料国际产业合作园建设,紧盯晓星集团、LG集团等重点外资项目,新投资8亿元的晓星薄膜项目现已到位实际外资2.68亿元。

区域开放加快推进。积极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四省边际中心城市、衢黄南饶联盟花园、常山江航道整治、甬金衢上高速等一批衢州元素、衢州项目纳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规划“十四五”实施方案重大项目清单》《2022年浙江省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工作要点》等相关文件中。推进建设“95联盟大道”,衢州段近400公里道路标线标牌和16座联盟驿站均已基本成形。整合打通四市旅游的“联盟花园”一码游数据平台,集展示、宣传、服务、销售等功能为一体,一码预订、一码导览、一码购物目前已上线运行。衢黄南饶“联盟花园”建设案例入选浙江省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第一批最佳实践名单,获奖补资金500万元。

(五)改革赋能持续深化,发展活力有效激发

数字化改革加快推进。围绕省级“1512”顶层设计,建强基层治理独立系统,以数字化改革赋能基层治理现代化,加快形成系统完整的技术方案、工作方案、制度方案。聚焦省委“大综合一体化”行政执法改革“六大体系”要求,在全省率先构建了“1+5”执法体系、“橄榄型”事权配置和“金字塔型”力量布局,完成了“以区为主”体制调整和市域治理中心建设,在全省深化纪检监察体制改革暨公权力大数据监督应用建设推进会交流行政执法大数据监督相关经验做法。全省“大综合一体化”行政执法改革暨深化基层管理体制改革推进现场会在衢州召开。

基层治理走在前列。持续做好“县乡一体、条抓块统”改革“后半篇”文章,进一步强化基层党委统筹总揽能力,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构建完善市县乡一体、部门间协作、政银企社联动的协同高效运转机制。基层治理大脑支撑大综合一体化改革建设应用、衢江区基层治理系统推进建设情况在全省基层治理系统建设推进会上作典型发言。“邻礼通”应用在全省城乡社区工作会议上作交流发言。

其他改革有序开展。碳账户建设成果明显。成功争取省建设厅 “浙里工程建设现场管控”—绿色建筑和碳账户管理扩展应用场景试点;争取交通碳账户、大宗货物“公转水”在线应用、四省边际枢纽港碳排放管理等省级试点建设;率先启动低碳农场试点建设,成功争取林业碳账户省级试点。“两山”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改革加快推进。上线“两山银行”开发应用(常山“生态云脑”)、生态占补平衡(开化GEP辅助决策),正在开发生态共富“标准地”、生态信用交易、生态共富村(特定地域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初步实现闲置资源一键登记、招商信息一触即达、项目选地一站查询等功能。

(六)城市赋能不断加强,城市能级持续提高

文化高地加快打造。加快构建以孔子文化、棋子文化为引领的特色文化体系,实施南孔文化基因解码工程,深化南北孔合作交流。深入挖掘围棋文化,施行《衢州市围棋发展振兴条例》,举办首届“烂柯杯”世界围棋公开赛,建成“烂柯在线”网上赛事平台。巩固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成果,全域推进各类文明单位创建,深入开展新时代文明生活“十大行动”,全国文明城市年度测评在114个参评地级市中排名第一,加快县(市)全国文明城市提名城市创建。

中心城区提质扩容。南孔古城、核心圈层、高铁新城“三城记”建设全面推进,全面实施城市十大专项行动。高铁新城片区综合开发项目开工建设,智慧新城数字经济产业园主体结构已完成。城乡风貌样板区与未来社区加快建设,首批12个城乡风貌样板区内共计谋划项目161个,已开工项目73个,竣工7个。已申报五批共计34个未来社区,纳入省级(创建)名单,全年计划新增创建15个未来社区,已完成11个。礼贤未来社区安置房已开始交房,鹿鸣未来社区主体结构部分封顶。第三批整合提升类未来社区,柯城斗潭、白云、衢江望江苑、龙游翠光未来社区通过全省首批验收命名。

交通枢纽加快打造。重大交通项目推进取得新进展,杭衢高铁快速推进,5月22日,杭衢铁路跨金千铁路特大桥连续梁主跨顺利合拢。常山江航电枢纽、衢丽铁路等2个项目用地预审获自然资源部批复。205国道(开化水库淹没段)初步设计获省发改委批复。杭金衢高速拓宽二期形象进度98%,315国道柯城段通车,衢江段完成交工实验。杭淳开高速项建书批复加快,甬金衢上工可和咨询报告编制加快,金华婺城至浙赣界项目工可报告通过评审。

(七)乡村振兴全力推进,富民行动持续发力

乡村产业发展高效。以工业化理念重塑农业产业发展模式,推动“大三农”资金向产业发展集中集聚,通过竞争性比选确定6个未来农业园区项目,总投资14.88亿元,预计全产业链总产值3亿元以上,带动农户增收6000人以上。全面铺开农业“双强”行动,完成宜机化改造面积3.93万亩,完成年度任务的69.68%;建成农机综合服务中心9个,完成年度任务42.86%;推广农业新品种面积7.68万亩,完成年度任务的85.33%;共有26个项目纳入省农业“双强”项目库,开工率达96%、投资进度达38%。

富民平台加快构建。抓准核心任务,推动集体经济巩固提升,围绕“经营性收入50万元以上村达到30%”总目标,落实“共富综合体+强村公司”“进城物业+资源盘活”“山海协作+村企结对”三套组合拳,确定6个党建联盟共富综合体项目,已拨付第一批资金3600万元。上半年,全市村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50万元以上村达137个,同比增长23.4%,完成上半年目标(100个)的137%。

乡村改革加快推进。深化承包地“三权分置”,推动常山县开展土地二轮承包到期再延包30年全国试点,目前4个试点村已有3个村基本完成档案收集、权属调查等工作。深化宅基地制度改革,柯城区、常山县、江山市被确定为全省“浙农富裕”应用农房盘活数字化场景第一批“先行先试”推广应用单位,3个县已完成基本数据录入。在全市范围内开展宅基地和农房盘活利用,截至6月底,全市新增盘活利用农房1565宗。深化农村产权交易平台建设,推动市农村产权交易中心向县、乡延伸,截至6月底,全市共成交248宗,农村产权交易额达1.86亿元。

未来乡村加快打造。全市首批8个试点村基本建成并转入常态化运营,柯城余东、龙游溪口和开化下淤正式成为全省首批未来乡村。在单村创建基础上,在全省率先谋划未来乡村连片发展实验区建设,创新推出“五个连”推进抓手,柯城沟溪、衢江孟姜、龙游团石、江山清湖、常山樊家和开化密赛等首批6个实验区项目建设平均进度达35%以上。未来乡村建设工作获省委书记袁家军等省委省政府领导批示肯定5次;成功争取全省深化“千万工程”建设新时代美丽乡村现场会在衢州召开;我市首创的“五个三”核心要义写进全省未来乡村建设指导意见。

(八)民生事业加快发展,社会秩序和谐稳定

生态本底不断夯实。全力打好污染防治三大战役,深入开展“雷霆斩污”行动,1-6月,我市空气质量稳中向好,市区PM2.5浓度均值为24微克/立方米、列全省第3位;空气质量优良率96.1%、列全省第4位;空气质量综合指数列全省第4位。地表水质量在全国339个地级市中位列第9位;21个参与考核、评价、排名的市控以上地表水监测断面,III类以上水质断面占比达100%,15个省控断面水环境功能区水质达标率为100%,八夺五水共治“大禹鼎”,柯城区、江山市获优秀县(市、区)银鼎。

民生保障不断加强。全力稳就业、保就业,用工总量持续增长,截至6月底,城镇新增就业人数16749人。民生支出有力,截至6月底,一般公共预算支出280.99亿,增长11.0%。其中,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卫生健康、公共安全、教育、科学技术、文化旅游体育与传媒、节能环保、城乡社区、农林水、住房保障等民生支出196.91亿元,增长18.5%。物价保持平稳,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2.2%。

公共服务不断提升。推动教育合作发展,与北京市十一学校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在电子科技大学实验学校(衢州)授权增挂“北京十一联盟学校”校名,并设立李希贵校长工作站。推动医疗合作发展,与温医大合作进入实质阶段。温医大附属第一医院向衢州输送第一批学科业务精湛临床专家,传播先进管理经验、医疗技术和创新理念。目前已完成乡村生活馆建设行动方案,挂牌并基本建成3个以上乡村生活馆实现县域全覆盖。

平安建设有序推进。推进化工企业安全整治提升等6个专项工作,截至6月底共削减17家存量化工企业,完成年度任务的60.7%。1-6月,全市共发生各类生产安全事故9起、死亡11人,与前三年平均数相比分别下降75%、59.3%。目前未发生生产安全较大事故。全市银行业不良贷款余额2.8亿元,不良贷款率0.62%,比年初上升0.07个百分点,外地网贷在衢分支机构全部出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