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 11330800002618306N/2022-132784 | 成文日期: | 2022-01-06 |
公开方式: | 主动公开 | 组配分类: | 计划总结 |
发布机构: | 衢州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 | ||
2021年,在市委市政府和省自然资源厅的正确领导下,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牢固树立“没有走在前列也是风险”的忧患意识、沿海意识、争先意识,紧盯“一保一快”,聚焦“产业为王、工业强市”,全力争先创优,全面完成年度目标任务,为打造四省边际共同富裕示范区、四省边际中心城市提供坚实的要素保障和优良的生态环境。
一、2021年重点工作完成情况
(一)重点规划编制增添新动能。圆满完成国土空间“三区三线”第二轮试划工作,全市域划定永久基本农田134.12万亩,生态保护红线321.25万亩,城镇开发边界642.53平方公里,衢州未来5—15年的发展战略空间基本落地。省政府批复过渡期城镇开发边界划订方案,有效解决一批重点项目和民生公共服务配套合规性问题。围绕“拥江发展”战略,省级新区空间研究课题、江北片区战略规划研究、城市辨识度提升和地标性建筑选址研究等10余个重大规划项目初具成果。紧扣城市“十百千”工程,牵头编制《城市规划引领专项行动方案》,五年计划推进53个规划项目编制。全速推进城市展览馆布展建设。
(二)重点要素保障迈上新台阶。围绕“工业强市、产业为王”的工作部署,全市清查历年批而未供土地9.39万亩,出台《关于开展“十类地”综合处置攻坚、助力衢州高质量发展的通知》,综合运用红黄区警示、暂停商品住宅用地出让审批、暂停新增建设用地指标安排、暂停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指标调剂等举措,累计消化历年批而未供土地16968亩、盘活存量建设用地11355亩,超额完成年度任务。省厅一次性预支浙江时代锂电项目全部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2320亩,破历年记录;累计获得省厅奖励用地指标6288亩,全省第二,统筹保障全市急需用地项目需求。争取到26县“产业飞地”省级规划指标9038亩,为6个区块与结对县的合作落地提供保障。指导推进3个矿地综合利用项目,可产生矿产资源逾700万吨,保障全市重点项目砂石料供给。
(三)重大资金保障取得新突破。耕地保护目标责任制考核全省第一,完成垦造耕地面积1.67万亩,土地整治工作走向高质量。全市累计获得土地收益442亿元,有效支撑市政府财政运行,其中全市土地指标价款195.3亿元,同比增加77.8%,全省第一;全市商品住宅用地出让成交价款246.7亿元,同比增长15%。
(四)重点项目推进展现新作为。开展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项目,全省乡村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现场会在我市召开,工作成效得到各级领导高度肯定,绩效评价全省第二,省级示范精品工程数全省第一。诗画浙江大花园核心区国土绿化项目获得中央补助1.5亿元。全市新增百万亩国土绿化造林面积3.7万亩,全省第一,国土绿化工作持续领跑。钱江源头区域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修复国家试点项目总体进度达到80%以上。
(五)重大政策改革打开新格局。健全市规委会常态化运行机制,强化专家审查把关,共召开6次会议、审议通过28个重大项目,深化城乡规划的战略引领和刚性控制作用。打出土地储备、拆迁安置、盘活闲置土地、土地出让等一组土地改革系列组合拳,研究完善《关于推进市区土地储备改革的方案》《市区集体土地房屋拆迁补偿安置政策》《关于完善市区经营性土地出让会商研判机制的方案》《关于调整完善市区低效工业用地处置政策的通知》等4方面政策。
(六)重点改革创新展示新形象。全国率先完成商品房“一件事”改革,得到自然资源部充分肯定;牵头完成不动产登记抵押、查询、预告三个事项跨省通办。列入居住权登记自然资源部试点,全省唯一,全面启动居住权登记工作。入选全省国土空间设计(城市设计)唯一试点城市。建设用地决策分析、地灾智冶、空间规划协同等3个场景应用列入省厅数字化改革试点。综合测绘改革全省领跑。以清障行动为抓手,东港南企业社区列入全市标杆社区试点。
(七)重点风险防范取得新成果。以政治任务的高度稳妥推进违建别墅、“大棚房”和农村乱占耕地建房问题等专项整治。深入实施地质灾害“整体智治”三年行动,扎实做好森林防火基础设施建设“百千万工程”收官战,未发生系统性、区域性风险。省级“基本无违建县(市、区)”实现全覆盖。“七张问题清单”整改按期推进。
二、存在问题
(一)土地要素保障难度进一步加大。随着国家“指标跟着重大项目走”的配置规则,今年全市列入省重点项目仅28个、占全省4.5%,我市指标保障难度进一步加大,虽然今年从奖励指标争取可以满足一定项目指标需求,但后续动力不足。
(二)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不高。虽然近年来我市处置了大量的闲置低效土地,但土地资源供给大量的错配、劣配、低效配问题制约土地高效利用,需要属地政府与各部门协同推进。
(三)规划专业人才配备不足。目前我市规划人才队伍严重不足,全市注册规划师仅19人,导致诸多城市重大建设项目规划介入人手不够,规划研究不够深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