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11330800002618015K/2022-131689 成文日期: 2022-04-24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组配分类: 发布实录

2022年衢州市“两会”民生实事主题新闻发布会城乡建设专场召开

发布日期:2022-04-24 09:26 浏览次数: 信息来源: 字体:[ ]
分享:

4月23日上午,我市召开“聚情民生关切 办好民生实事”——2022年衢州市“两会”民生实事主题新闻发布会城乡建设专场。

市交通运输局党委副书记、副局长巫建民,市水利局党委副书记、副局长邵建良,市农业农村局党委副书记、副局长张金华为大家介绍我市近年来交通、水利、农业农村等领域的民生实事工作开展情况及主要成效,并回答记者提问。

发布会由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政府新闻办主任吴德生主持。



市交通运输局党委副书记、副局长巫建民介绍交通领域民生实事工作相关情况——

各位媒体朋友:

大家上午好!很高兴在这里向大家介绍衢州交通运输领域民生实事开展情况。

交通运输是关系到人民群众衣食住行的重要领域和民生工程。一直以来,我们始终坚持交通工作的民生属性,聚焦交通拥堵、城乡公交一体化、农村公路建设等群众“所急、所盼”,办好了一批民生实事。近五年来,列入市政府民生实事计划的19个项目完成率100%,城乡公交一体化率从53.6%提升至80.63%,群众交通出行环境显著改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加快打通一批出行“堵点”,让交通更便民

五年来,我们坚持问题导向,下大力气解决外围交通拥堵、城市公交不便和航班数量较少等问题,让群众出行更便捷。

首先是打通了一批“瓶颈路”“拥堵路”。2017年以来,我们先后建成通车绕城南线(46省道衢州樟潭至廿里公路)、物流大道东西延伸工程、320国道柯城至常山段改建工程等一批项目,城市内环外绕的路网结构更加完善。同时,针对我市东西向交通拥堵问题,大力推进杭金衢高速改扩建、351国道建设。目前,两个项目都已进入扫尾阶段,主线工程计划今年6月建成。

其次是大力发展了城市公共交通。其中,市区新增、更新城市公交车98辆,全部为新能源车型;建成公共自行车网点278个、车辆8000辆的公共自行车系统。“衢州公交一卡通”与全国300个地级以上城市实现互联互通。大力推进公交站点新改建,建成电子站牌58个,建成衢州市综合客运枢纽,实现综合换乘系统从无到有的突破。

再次是大力拓展了衢州机场航班航线。我们紧紧抓住民航强省的契机,进一步拓展、优化衢州机场航班航线。开通航线从2017年的3条增加到目前的25条,与北京、重庆、西安、广州等25个热点城市实现通航,市民空中出行的便利性大大增强。

加快推进城乡交通一体化,让交通更惠民

五年来,我们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交通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推动交通运输公共服务向城乡扩面、延伸,真正让老百姓得实惠、享实惠。

一方面,我们全面完成了“四好农村路”三年行动计划。总投资127.9亿元,完成农村公路新改建2608.1公里、农村联网公路333.5公里,乡村道提升改造1290公里、农村公路大中修1845.3公里、安防工程1637.6公里。基本实现了由“村村通”向“路路好”转变。

另一方面,圆满完成市区城乡公交一体化改造。投入资金1.3亿元,对原有民企经营的市区城乡公交进行一体化改造整合,于2021年5月1日完成。目前,市区所有城乡公交线路全面施行“2元一票制”公益票价,60-69周岁老年人办公交卡后乘车半价优惠、70周岁以上老年人免费乘车、90分钟内享受一次免费换乘,城乡公交客流较改造前增幅超过30%。

还有,就是在全省率先实现行政村客车“村村通”。针对47个行政村没有开通客运班车的实际,制定“一路一策”改造方案和“一村一策”运营方案,实施改造提升通村公路里程143公里,新购客车32辆,新增、延伸、优化农村客运线路54条,惠及了4.72万偏远山区群众出行。

加快建设美丽经济交通走廊,让交通更富民

我们按照“修一条路、造一片景、富一方百姓”的理念,通过综合交通建设,把区位优势、资源优势、人文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打造一批民心路、小康路、致富路。

一是打造了一批乡村旅游“特色通道”。把公路建设与区域生态旅游、特色产业、历史文化等发展需求有机结合,高标准规划建设。积极协助各个区块推进“95联盟大道”建设,提升美丽公路的旅游属性。特别是,我们市县一体,建成了全长215公里的美丽沿江公路,成为全省万里美丽交通经济走廊精品示范项目,惠及沿线44个乡镇100余万农村人口。

二是打造了一批农特产品“畅销通道”。结合公路沿线各个县市区“一村一品”工程,在高速公路服务区以外的普通国省道和县道规划建设集停车、充电、休闲、农产品展销等功能于一体的景观驿站,拓宽特色农副产品展销的新渠道。抓住电商直播带给农产品销售的机遇,大力推动快递进村。全市完成建设改造乡镇运输服务站34个,村级农村物流服务点828个,基本实现农村物流网点行政村全覆盖,有效带动了群众致富。

接下来,我们将继续关注群众身边事,办好群众身边事,扎实开展城市交通畅行专项行动、农村公路提质创优促共富五年行动等工作,大力推进交通民生设施建设,提升交通服务水平,让交通发展成果更多更好地惠及全体市民。

我就介绍到这里,谢谢大家!


市水利局党委副书记、副局长邵建良介绍水利领域民生实事工作相关情况——

大家好,我介绍一下水利领域民生实事工作的相关情况。民生无小事,一枝一叶总关情。一直以来,衢州水利始终把群众满意作为第一追求,始终心系群众安危冷暖,用心用情办好民生实事,让广大群众有更多更实在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回顾近几年的水利民生实事工作,我们始终以“补短板、强监管、惠民生”作为工作总基调,以水库除险保安、农民饮用水达标提标、美丽河湖建设等群众关心关切的民生实事项目为总抓手,大干快上、克难攻坚,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让广大基层群众得到了实惠和便利。2021年,水利民生实事满意率100%。重点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饮水安全惠民生

五年来,全市上下同心、市县一体、全域推进,全面完成农村饮用水达标提标行动,累计投资33亿元,新、改建单村水站624座、乡镇水厂7座、城市水厂1座,完成达标提标人口120.3万人,提前半年在全省率先完成三年行动计划,省水利厅交办任务完成率115.2%。全市农村饮用水达标人口覆盖率从48.7%提升到97.8%,农村供水工程供水保证率从64.2%提升到96.3%,全市农饮水规模化供水率从64%提升到85.5%,饮用水困难发生率小于2.5%,水质自检达标率达到100%,基本实现农村群众“旱季不断水、平时喝好水”的目标。结合“大花园”和美丽乡村建设,打造了近400座与周边环境相适宜、与当地文化相融合的“最美水站”。全面实现城乡同质供水,把民生工作真正建设成为让老百姓放心满意的“民心工程”和“暖心工程”。

同时,我们因地制宜,针对“溪沟型”水源地来水不稳定和后期管护不到位等难题,制定出台了“五有”水源地建设标准(即有粗滤堰坝、有保护范围、有警示标识、有隔离防护、有保护公约),有效破解了单村水厂水源保护和管理难题。针对日供水规模在200吨以下的单村水站后期管养的重点和难点,我们在全省率先制定出台了《农村饮用水单村供水工程管理规程》地方标准,指导全市200吨以下单村供水工程标准化运维管理。同时,按照“数字化、智能化,智慧化”的要求,打造了一批无人值守、安全可控的农村供水智慧水厂。

二、美丽建设促增收

自2018年全省启动“美丽河湖”创建工作以来,截至2021年底,全市紧紧围绕“安全流畅、生态健康、水清景美、人文彰显、管护高效、人水和谐”的建设要求,持续推进美丽河湖创建工作,共创成美丽河湖41条,累计创建长度达393.25公里,其中省级美丽河湖34条。打造了信安湖、石梁溪、庙源溪、马金溪等一大批生态美丽、承载文明、寄托乡愁、惠泽市民、人水和谐的示范性美丽河湖,受到广大百姓的广泛好评。我市的美丽河湖创建,以突出源头地区保护原生态、修复水生态为特色,还河于民,守护自然山水乡愁,让河流更和谐,让人民更幸福,打造了山丘区河流综合治理的特色样板。目前,全市域美丽河湖创建的框架基本形成,建设红利逐步显现,如开化县马金溪变身“百里金溪画廊”,年接待游客500万人次,营业收入超30亿元,形成百里黄金经济圈。

三、除险保安促和谐

全市现有水库463座,其中大型水库5座、中型水库10座、小型水库448座。85.9%的小型水库建于上个世纪50-70年代,限于当时的条件,加上运行多年,许多水库安全运行管理存在隐患。近五年来,衢州市县两级水利部门坚决贯彻上级决策部署,通过工程技术措施消除山塘、水库多年运行下来存在的各类病险隐患,将城乡群众防汛安全及饮用水、工农业用水安全保障牢牢抓在自己的手上。据统计,我市“十三五”期间共投入1.3亿元资金对265座山塘进行整治提升,同时投入4.4亿元资金开展81座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全力保障水库安全运行。为进一步做好水库的长效运维,提高水库管理水平,我市结合数字化改革,全面推进小型水库数字化改革工作,建立水库智慧管家应用。通过集成整合省、市、县三层级多部门数据资源,初步建成“可纳雨量”实时查、“问题水库”精准查、“险情会诊”线上查、“两山指数”一键查4个小切口场景,推动水库监管工作的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为全省数字化水库试点落地作出贡献。

同时,依托水库资源和周边的良好环境,休闲旅游、绿色农业和清水渔业的开发越来越受到重视,许多好项目先后落地,有力推动经济发展和乡村振兴。柯城区依托龙头水库引进衢州奥陶纪景区项目,大蛟塘水库引进浙西大花园—衢州花境项目;衢江区依托五石垅水库引进银湖山庄养老地产项目;常山县依托大弄水库引进常山县绿色生态产业核心区建设工程——科创中心项目,依托高塘水库引进民宿山庄;江山市依托湖塘水库引进民营主体,分三期打造成国家4A级旅游景区,进一步提升群众的获得感和满意率。

下一步,我们将全力以赴,狠抓落实,坚持“能早则早、能快则快、能多则多”原则,抓实做细2022年水利民生实事工作,打造一批让人民群众更有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民生实事项目,不负政府所托、人民所盼。

我就介绍这些,谢谢。


市农业农村局党委副书记、副局长张金华介绍农业领域民生实事工作相关情况——

各位媒体朋友:

大家好!非常高兴在这里向大家介绍农业农村领域的民生实事工作有关情况。

办好民生实事,是高质量发展建设四省边际共同富裕示范区的应有之义。近年来,全市农业农村系统坚持以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和认同感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围绕农村垃圾分类、农村厕所新建改建等群众关心关切的事项,谋划实施了一批民生实事项目,用心用情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解难事。

五年来,我们持续开展农村乡村建设。着力提升农村人居环境,推进“垃圾革命”“厕所革命”,全市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处理行政村覆盖率达96%,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率和无害化处理率均达100%,累计建成农村公厕4710座,创建省星级公厕234座,省示范性公厕30座。深化“千万工程”,开展片区化、组团式美丽乡村建设,创建省美丽乡村风景线15条,省美丽乡村示范乡镇48个。在全省率先谋划启动未来乡村建设,累计建设2批未来乡村,共有32个列入省级试点,第一批6个未来乡村已经基本建成并转入常态化运营,当地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比全市面上高3个百分点以上,村集体经营性收入平均增长60%以上。

五年来,我们持续加快农业产业转型。以“衢州有礼”诗画风光带为主平台,高质量推进龙和渔业文化园、华欣湖羊生态示范园、香柚产业园等9个“一县一园”创建。出台《关于聚焦“3+X”特色产业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深挖柑橘、蔬菜、蜜蜂、食用菌、茶叶等一批优势特色农产品产业,对“3+X”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工作进行考评奖励。培育产业平台,推动乡村产业形成造血机能,全市共有省级现代农业园区7个,省级特色农业强镇8个,国家农业产业强镇4个,县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478家,柯城数字农业科创园、江山星菜植物工厂等“产加销”龙头主体在县域布局发展,搭建了“新田铺基地+腾讯云平台+企业直销”农产品供应链,全产业链拓展增值空间。

五年来,我们持续推动农村领域改革。深化承包地、宅基地、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农房“三地一房”改革,累计培育土地集中连片流转示范村153个、宅基地和农房盘活利用示范村30个。探索承包地确权不确地、抛荒地村集体代耕代种、宅基地“三权分置”不动产权证颁证、宅基地和农房使用权抵押贷款等做法,建立市、县、乡一体农村产权交易中心,全市各级农村产权交易中心交易额超6亿元。深化生产、供销、信用“三位一体”改革,形成市、县、乡三级区域农合联体系,建成区域现代服务中心35个,培育产业农合联36家,链接农户6万多户。开展新时代乡村集成改革,成功争取全省首个全市域、全方位开展新时代乡村集成改革的试点市,打造“一县一主题”改革品牌。

五年来,我们持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大力实施光伏脱贫项目,全市共计装机容量380.11兆瓦,623个经济薄弱村(重点帮促村)每年可分配收益3648.5万元。率先实施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强化数据互通共享,有效解决低收入农户教育、医疗、住房、饮水等难题。落实“一户一策一干部”帮扶机制,深化组团联村服务,省市区乡四级干部参与结对帮扶低收入农户,共有结对低收入农户帮扶干部2.26万人。着力探索“扩中”“提低”实现路径,打好产业、改革、就业、政策组合拳,推动农民收入持续快速增长,2021年,我市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长11.3%,低收入农户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长15.9%,两项增幅均位列全省第二,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和认同感大幅提升。

下一步,我们将紧紧围绕“全力打造四省边际共同富裕示范区”战略目标,系统推进农业“双强”、乡村建设、农民共富三大行动,在共同富裕大场景下高质量打造更多具有衢州辨识度的标志性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

我就介绍这些,谢谢大家。


记者提问环节

浙江交通之声记者提问:刚才发布人提到了“四好农村路”三年行动计划,这方面工作能否为我们再详细介绍一下?

衢州市交通运输局党委副书记、副局长巫建民回答:

谢谢记者的关注。围绕“四省边际共同富裕示范区”战略目标,我们充分发挥农村公路在实现共同富裕、乡村振兴中的重要作用,巩固拓展“四好农村路”三年行动建设成果,推动我市农村公路向更高质量、更高水平发展。主要抓好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大力提升农村公路路网覆盖面。实施农村公路路网优化行动,加大农村公路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优先打通断头路、减少回头路,解决群众出行“最后一公里”。谋划推进市县快速公路,加快“衢黄南饶”95联盟大道建设,完成沿江美丽公路改造提升。今年,全市计划新改建农村公路100公里。

二是加快实施农村公路提档升级。实施建制村通双车道提升工程,提升改造通乡镇、景区公路,实现乡镇通三级以上公路比例达到90%以上,百人以上自然村通等级公路比例达到100%,建制村通双车道公路比例达到70%以上。今年,全市计划实施建制村通双车道公路项目14个,提升改造项目23个。

三是狠抓农村公路安全运行。进一步完善农村公路安全设施,以急转陡坡、临水临崖、穿村镇、隧道、平交路口等为重点,全面推进农村公路安保工程建设。今年,全市计划实施农村公路安防工程200公里,改造农村公路危桥病隧13座。

四是全面推进全路域管理养护。继续深化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体制改革,加快构建符合我市实际的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体系,全面提升管理养护水平。今年,全市计划实施农村公路养护工程480公里,优良中等路率达到92%以上。

我就回答这些,谢谢。


中国网记者提问:发布人之前介绍了农民饮用水达标提标工作,请问如何保障饮水安全,让群众“喝好水”?谢谢。

衢州市水利局党委副书记、副局长邵建良回答:

谢谢记者的提问。近年来,我们在巩固农饮水工程建设和水厂运维经验的基础上,对标“重要窗口”定位,自我加压,争先创优,不断健全农饮水运维管护制度,完善工程体系建设,推进数字化管理,坚定不移把民生工程办好办实。

一是因地制宜,完善运维管护制度。市水利局积极推进农饮水运维管护“一县一模式”,主动破解单村水站量大、点散、面广等统管难题。全市持续深化“一站四员”长效管护机制,即通过一处水站设立水务主管员“专业管”、水务协管员“辅助管”、基层网格员“联动管”、乡村观察员“社会管”的管护机制,打造源头地区“统管+协管”“企业+网格”“政府+群众”的全方位运维管理模式。进一步加强统管机构人员专业能力建设,提升专业管护水平,健全应急管理机制。不断完善落实饮用水水源巡查制度,保障饮用水水源地安全。

二是查漏补缺,提高供水保障能力。根据省委、省政府统一部署,继续按照“以城市供水网为圆心,能延则延、能扩则扩”的指导方针,加大城市水厂、乡镇水厂建设力度,提升单村水站建设标准。针对老旧管网滴漏问题,仅2022年,全市就计划投资1.18亿元,开展300公里农村供水管网改造提升民生实事项目建设,提升农村饮用水管网安全性。

三是数字运用,强化供水保障服务。以城乡供水数字化管理平台为依托,对农村供水工程进行信息化提升改造,大幅提升农村供水现代化管理水平。目前,全市共有199座水厂(站)水源水质实现实时在线监测。全市8个饮用水统管单位均在浙里办“浙水好喝”上架,配合24小时供水公共服务热线和全市域推广的水费“预交费模式”“社保卡代扣模式”“四书一卡”模式,即通过银行定期代扣,先充值、后用水,实现了农户用水缴费“零跑腿”。同时,各县(市、区)对低收入农户用水水费均在定额内免征,确保低收入农户与城乡居民共享发展成果,实现同质饮水。稳步推动全市城乡供水数字化“监管+服务”,使供水服务更有保障,群众诉求响应更加快速。

我就回答这些,谢谢。


衢州电视新闻综合频道记者提问:我市提出了全力打造四省边际共同富裕示范区目标,能否为我们介绍一下这方面的情况?谢谢。

衢州市农业农村局党委副书记、副局长张金华回答:

谢谢记者的提问。近年来,我们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通过造平台、育主体、塑品牌、促融合等措施,全力推动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为打造四省边际共同富裕示范区提供强有力的产业支撑。2021年,衢州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41.18亿元,按可比价同比增3.8%;农林牧渔业增加值89.35亿元,按可比价同比增2.9%。下一步,我们将主要围绕以下四个方面做优做强富民产业、促进联农共富:

一是推动全产业链发展,让特色产业成为富民产业。根据“3+X特色产业指导意见”要求,重点发展蔬菜、水果、茶叶等产业,按照“一县一链”,全环节全链条拓展延伸产业链,全年培育粮油、柑橘、茶叶、生猪等10条10亿元以上农业全产业链。

二是打造产业发展平台,让未来园区成为富民园区。坚持园区化、项目化理念,谋划实施建设未来农业园区,园区全产业链带动农户1000户左右;争创一批特色产业集群、特色农产品优势区、现代农业园区,完善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夯实主体发展“基地”这一产业基础。

三是培育引领典型龙头,让链主企业成为富民龙头。新发展认定一批龙头企业主体,通过内培外引,招引一批工商资本特别是隐形独角兽企业到我市投资创业,发展新经济新业态新模式,促进“农业+”融合发展,发挥典型的示范引导和辐射带动作用。不断完善农业产业化经营推进发展体系,让“企业+基地+农户”形成紧密利益共同体。

四是加强农民技能培训,让农民培训成为富民平台。依托“共富学院”,深化农民培训工作,围绕龙头企业联农带户发展要求、用工需求,量身定制标准化培训课程,打造一批“农业龙头企业+”产业富民培训示范点,如将龙和渔业打造成为“渔”学校,华欣湖羊打造成为“羊”学校等,推动企业需求和农民培训无缝衔接。

感谢大家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