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11330800002618154A/2022-131179 成文日期: 2022-03-28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组配分类: 美丽乡村
发布机构: 衢州市农业农村局

“稻渔共生”激活一丘田 ——“‘26赛道’上的乡村CEO”系列报道之二

发布日期:2022-03-28 11:33 浏览次数: 信息来源:市农业农村局 字体:[ ]
分享:

吴慧,1982年出生,衢州跃进湾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浙江静禾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推行“水稻+螃蟹+小龙虾”共生种养模式,在衢州乃至周边地区都小有名气。作为乡村振兴讲堂讲师,他带动村民尝试现代农业种养技术,实现增收致富。

“稻渔共生”种养模式的成功,让吴慧声名远扬。

“稻”是水稻,“渔”主要是螃蟹和小龙虾,三者在田里和谐共生,互相促进提升品质,产品供不应求,亩产可上万元。

3月初,吴慧在位于柯城区姜家山乡前昏村的家庭农场里已经放养了虾苗和蟹苗,目前生长情况良好。

“几年来,我们团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稻渔共生’种养模式已经成熟。” 3月27日,吴慧告诉记者,他们公司去年在石梁镇的几个村流转了土地,过段时间即将开工改造,不仅要复制现在的生产模式,还要参与到村庄运营中去。

请来大学教授教种田

回家养螃蟹,一开始吴慧心里也没底。

吴慧在杭州做了多年水产品生意,想着产业链向上延伸,于是2015年回到老家创业,尝试流转了30亩土地。

传统种植业效益低,农民积极性不高,很多土地闲置。但闲置归闲置,看到吴慧在田里养起螃蟹,农民一开始并不怎么看好。

吴慧不打无准备之战,他从江苏聘请了技术员。第一年,螃蟹养殖就取得成功,给了他继续做下去的信心。后来,吴慧成立衢州跃进湾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注册 “跃进湾”商标。

稻田里养殖螃蟹成功之后,2019年,他又引进小龙虾,探索“水稻+螃蟹+小龙虾”共生种养模式。

“共生”有个彼此适应的问题,吴慧善于借智,认真向省里的科技特派员、浙江农林大学教授求教。“在专家指导下,我们试了4个水稻品种,最后找到最适合的甬优5550,作为‘稻渔共生’的稻种。”吴慧说。

农场“稻渔共生”的种养模式,将种植业与养殖业有机结合,虾蟹为稻田除草、松土,稻田为虾蟹提供食物,可达到“一水两用、一田多收”的效果。吴慧说,这样一亩田地,就有了三份产出,就收入来说,螃蟹有5000多元,小龙虾有4000多元,水稻有1000多元,总共有10000元收入,而且产品绿色、生态、环保,深受市场欢迎。

在种养品种增加的同时,农场的面积也在逐年扩大,从30亩扩大到80亩,再到现在的200亩。

在近两年农旅融合兴起之时,吴慧推出了研学活动,割水稻、捉螃蟹、钓龙虾、扎稻草人……大人小孩玩得不亦乐乎,农场里的农家乐也红火起来。

“一年有七八千人来玩。”吴慧说,游客的增加,带动了用工需求,附近村里有十几个人来帮忙。

前昏村的万卸土家有3亩地,流转后,每年每亩最低可以拿到1000元租金。来农场帮助打理,家门口就业,他每月可以拿到5000多元工资。

做讲师推广种养模式

经过几年的发展,吴慧的“稻渔共生”种养模式在衢州乃至周边地区小有名气。2019年12月开始,他受邀成为姜家山乡乡村振兴讲堂讲师,给村民上现代农业的课程。

听了吴慧的课后,许多村民都受益匪浅,柯城区华墅乡的吾建义就是其中一位,“我到吴慧那里学习之后,觉得蛮好。”吾建义也流转了七八十亩土地,开始复制“稻渔共生”种养模式。

有了名气后,柯城区、龙游县、开化县、常山县,甚至淳安一带都有人来学习,吴慧总是倾囊相授。目前,吴慧已经带出来十多名“学生”。除了提供技术支持,他还为他们提供虾苗、蟹苗,等虾、蟹长大后,依托自己多年形成的销售渠道包回收销售,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

一方面输出自己的种养模式,让更多的村民能从中获益,另一方面,吴慧也在不断进行新的尝试,力图超越自己。

去年,吴慧和重庆衢州商会合作,成立浙江静禾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在石梁镇流转了400多亩土地。“目前还在继续流转,涉及麻蓬、石梁、静岩三个村,总共有千亩左右。”吴慧说,在石梁会复制“稻渔共生”种养模式,今年就有产出,打的还是“跃进湾”品牌。

同时,吴慧还在“下一盘更大的棋”。麻蓬村的“十三太保拳”远近闻名,金庸在石梁读书的经历,为他后来的武侠小说创作带来诸多灵感。“我们要在规模种养的基础上,带动麻蓬村的发展。”吴慧说,目前他们公司已经接手麻蓬村的龙门客栈,接下来要进行村庄的业态规划和运营。

吴慧带来的现代农业模式正在改变这个传统“武术村”,除了流转土地每年每亩1000元收入,还可带动当地一百多人就业,有效地促进共同富裕。

奔跑起来,速度会越来越快。前段时间,吴慧应邀去柯城区万田乡和一个种粮大户谈合作,“万田有几千亩水稻,种粮大户喜欢我们这种发展模式。”

【赛“经”】

从“共生”到“共享”,让种田有“钱途”

传统农业效益低下,加上农村劳动力外流,导致很多田地闲置。吴慧这个80后新农人,回乡后流转土地,推广现代农业种养模式,实现“一田多收”,效益翻番。

田还是那块田,不同的人去经营,结果天差地别。要让种田有“钱途”,关键在于拉伸产业链。产业链长了,盈利点增加了,农业就真正成了有奔头的产业。

从一个农业“共生”模式扩张到利益“共享”模式,关键在人。当前农村亟需吴慧这样的领头人,既对农业有情怀,又有开阔的视野。“宣讲千遍不如示范一次”,在他们的带动下,有效促进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并在产业的带动下,推动乡村振兴,促进共同富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