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 11330800002618904J/2022-136840 | 成文日期: | 2022-12-30 |
公开方式: | 主动公开 | 组配分类: | 政协委员提案 |
发布机构: | 衢州市经济和信息化局 | ||
陈振华委员:
你在市政协八届一次会议期间提出的《关于支持中小民营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建议》的提案(第104号)悉。现将有关情况答复如下:
中小民营企业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是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的主战场。近年来,我市高度重视中小民营企业的数字化转型工作,聚焦企业“认知不足、技术障碍、融资困难、人才短板”等难题,加快推动工业数字化转型提速扩面、提质增效,取得较好成绩。我市产业数字化指数逐级抬升,由2018年全省第4到2020年全省第2,产业数字化评价领先全省。两化融合发展指数由2018年的70.29提升到2021年88.38,位居全省第二梯队,增幅保持全省前列。省级以上试点示范培育家数和含金量逐年增加,全市共创建省“未来工厂”1个,3家企业列入省“未来工厂”试点名单,拥有省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42个,省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发展试点示范企业16家。
一、主要做法
(一)建立工作推进机制。
一是建立市域一体推进机制。出台《衢州市工业数字化改革专项行动方案》,由市工业强市领导小组统筹推进全市中小企业数字化改造工作,县(市、区)成立对应工作组推进,坚持顶层“统”与基层“创”,支持各县市区根据产业基础和企业需求开展工业数字化转型专项行动。二是建立“晾晒比”区域竞争机制。按月对数字经济核心制造业营业收入、企业数改投资额完成率、线上线下诊断覆盖率等关键指标进行考核排名,并挖掘各区域亮点特色工作,以考核评价促提升促落实,营造“比拼赶超”浓厚氛围。三是建立项目统一管理机制。坚持项目“一盘棋”,建立“未来工厂”培育库(12家)、“智能工厂/数字车间”培育库(40家)、市级重点智能化改造项目库(85个),全市工业企业数字化改造项目库(250个),迭代更新培育库企业情况和项目进度。四是建立专家智库服务指导机制。强化专家智库的智力支撑,指导各县(市、区)组建工业数字化转型专家库。如柯城依托省工业互联网产业研究院,江山依托省智能智造专家委员会,对智能化项目提供全流程指导服务。
(二)建立人才支撑体系。
一是免费培训提意识。加强企业数字化人才培训,通过集中专题学习、互看互学现场会、外出考察标杆企业等多种形式,不断提高企业决策层、管理层和操作层的数字化意识与能力,激发企业智改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如举办“未来工厂”建设培训会、组织企业赴老板电器和巨石集团学习取经等。二是智能问诊寻方向。线上依托“智造荟”新智造公共服务平台开展智能问诊,目前通过平台已诊断工业企业数超1189家,全市规上工业企业线上诊断基本实现全覆盖。线下组建自动化、数字化、精益化等专家智库团队,分区块对重点行业开展实地调研指导,帮助企业制定实施方案,对智能化改造项目提供全流程指导服务。三是资源引培强服务。加强本地数字化工程服务商的引育,已培育巨化信息、禾川科技、自胜软件等5家省级工业信息工程服务机构,新招引服务机构蓝沃、鸿福等多家信息工程服务机构。四是招商引才加力度。充分发挥衢州学院、浙大“两院”等平台作用,加强智能制造各类服务商和专业人才的引育。2021年衢时代创新大厦、衢州海创园等产业平台实际入驻数字经济企业累计超150家,税收超2亿元;依托电子科大“四院”、浙大“两院”、东南数字经济发展研究院,引进高端数字经济人才累计超400人,组建科研团队近50个。
(三)优化完善相关政策。
一是政策支持力度更大。优化完善我市“大科创”政策,对软硬件投资额100万元以上的集成类智能制造项目,软性投入按30%补助、设备投入按15%补助;非集成类智能制造项目,软性投入按20%补助、设备投入按10%补助。今年已兑现资金5000万以上,受惠企业基本上是中小民营企业。二是政策辐射范围更广。坚持问题导向、需求导向和结果导向,兼顾好智能制造政策的普惠性和企业需求的多样性,既突出示范企业的“盆景”培育,也照顾中小企业的“风景”扩面。对新认定的省级智能工厂/数字车间、获得省“未来工厂”称号的企业,分别实行30万、200万奖励。三是政策兑现速度更快。依托“政企通”惠企政策兑现平台,通过制度重塑、流程再造、数字赋能,破除企业申报难、手续繁、兑现慢等“中梗阻”,畅通惠企财政政策兑现“最后一公里”,实现评定类项目“即评即兑”。
(四)增强金融服务支撑。
深入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金融支持中小企业的各项决策部署,深入实施融资畅通工程,先后从监管考核、财税激励、融资担保等方面作出一系列部署,指导和鼓励商业银行加大对中小企业金融支持力度,以缓解中小企业的融资难题。出台金融支持复工复产“金八条”、金融助企纾困“20条”、优化要素保障攻坚行动工作方案等一揽子政策举措,今年上半年,新增贷款381亿元,其中纾困类贷款200亿元,有效保障中小民营企业包括数字化转型、技术改造升级在内的金融需求。
二、下一步工作计划
针对你提出的中小民营企业数字化转型的主要障碍及建议,下一步,我们将进一步聚焦企业需求和问题,紧抓数字化改革契机,完善工作机制、强化服务保障,不断推进中小民营企业数字化转型,助力我市经济高质量发展。
(一)进一步完善工作推进机制。
强化整体谋划推进,制订出台《衢州市推进细分行业中小企业数字化改造行动方案》,按照“一县一业一样本”的要求,选择一批主要负责人重视、管理基础良好、生产运营正常、人才资金有基本保障、可复制性较强的企业,作为数字化改造试点企业,改造成效显著的作为示范样本企业向全行业推广。加强组织领导,由市工业强市领导小组统筹推进全市细分行业中小企业数字化改造工作,县(市、区)成立专门工作机构推进。建立日常工作推进机制、季度工作交流机制和年度目标考核机制,将这项工作纳入工业强市工作考核体系,作为工业数字化改革专项的重点考核内容。
(二)进一步提升保障要素能力。
政策支撑方面,指导各县(市、区)优化相关政策,强化资金保障,对应用企业设备、软件投入分类分档给予补助,原则上软件投入部分不低于30%。下一轮政策修改时,加大对中小企业“数字化”支持力度,政策上向先进地区看齐。金融支撑方面,建立受困行业“白名单”制度,通过“加大向上对接”“强化担保支持”等6项举措,不断优化中小企业融资环境。推动金融顾问进企业,宣传各项金融政策,摸排中小企业融资需求,为中小企业开启定制服务,建立健全中小企业融资长效机制。智力支撑方面,制定数字化教育培训行动框架,突出对中小企业管理者的数字化培训和引导,提高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内生动力和能力。加强中小企业数字化培训需求调研,为中小企业量体裁衣推出专题培训。推动工业信息工程服务公司与本地院校对接交流,鼓励政企校共建中小企业数字化人才实训基地。不断引培数字化服务商,积极培育为中小企业提供工业互联网平台、综合解决方案、智能化技术改造等服务的省工业信息工程服务机构资源池。积极与省智能制造专家委员会建立战略合作关系,请专委会派驻专家指导组加强指导我市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
(三)加快培育新智造试点示范。
聚焦各地特色产业,开展主导产业智能制造诊断服务的全覆盖行动,充分调动中小企业数字化改造的积极性。支持行业级、企业级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提升仙鹤、禾川科技等企业级工业互联网平台,鼓励中小企业“上云上平台”,促进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加快建设“工业强市在线”场景应用,组织中小企业用好“浙江智造在线”等省重大应用,推动工业强市与数字化改革双向赋能。实施一批“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新智造项目、培育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本土标杆。及时总结宣传优秀案例,发挥示范引领和辐射带动作用。
感谢你对衢州经济社会发展的关心,希望你继续为高质量发展建设四省边际共同富裕示范区建好言献好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