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 11330800002618234X/2022-134977 | 成文日期: | 2022-10-09 |
公开方式: | 主动公开 | 组配分类: | 政协委员提案 |
文件编号: | 衢卫函〔2022〕135号 | 发布机构: | 衢州市卫生健康委员会 |
周锋委员:
你在市政协八届一次会议期间提出的《关于推进新冠疫情心理疏导服务工作的建议》的提案(第093号)悉。现将有关情况答复如下:
一、工作开展情况
(一)组建专业服务队伍。2020年新冠疫情发生以来,我委快速响应,制定下发《衢州市心理应急救援基地建设方案》,成立具有心理危机干预经验的精神医学、心理学专业人员组成的市级心理危机干预队伍专家组、心理救援医疗队和心理援助热线队伍,并开通24小时浙江省心理健康援助咨询热线96525。截至目前,累计接听1500余通与新冠疫情相关的心理热线电话。
(二)建立全市“心理人才库”。根据《衢州市创建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地区实施方案》(衢委办发〔2020〕22号)要求,在各县(市、区)精卫办、市级相关部门推荐的基础上,组建成立衢州市“心理人才库”。目前,市级跨部门、跨行业心理健康服务专家组有成员30人,市级心理健康服务团队有成员132人,区县级心理健康服务团队有成员124人。
(三)制定针对性工作方案。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为疏导不同人群恐慌、焦虑等不良情绪,做好重点人群心理危机干预,市精卫办先后起草《衢州市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紧急心理危机干预工作方案》和《关于做好新冠肺炎疫情心理干预进社区(村)工作的通知》。2022年3月,针对疫情防控期间集中隔离场所人员的心理健康服务需要,由衢州市第三医院牵头制定《衢州市集中隔离场所隔离人员心理健康突发状况应急处置预案》,主动为集中隔离人员提供心理健康服务。
(四)健全多元社会力量参与社会心理服务体系。据市民政部门统计,目前全市共有心理服务类社会组织23家。在疫情期间从不同层面开展“特殊老兵关爱到家”“关爱留守儿童与困境青少年心理建设”“疫情防控一线人员的心理团辅”等10余个项目,累计投入资金超50万元,组织40余名专业心理咨询师、社工师免费提供心理疏导服务,构建全社会支持防疫工作的精神加油站。
(五)加快建设社会心理服务数字化应用。市民政局积极谋划建设衢州市“浙心睛”社会心理服务应用,打造全生命周期社会心理服务平台。该应用被纳入全市数字化改革“一本账SI”、市级各系统改革突破奖“争金夺银”培育清单(S0)和争创“最佳应用”培育清单(S0)。目前该项目已通过市政府投资数字化项目决策咨询,“浙心晴”社会心理服务人才库逐步形成,累计入驻心理社工1089人,应用两端上架“浙政钉”“浙里办”,即将开始试运行。
(六)探索开展精神卫生疾病防治特色项目。依托衢州市第三医院的专业技术资源,按照《国家卫生健康委疾控局关于做好2021年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精神卫生项目实施工作的通知》要求,探索开展老年痴呆和抑郁症的筛查干预、孕产妇抑郁防治筛查、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促进、高压职业人群心理健康促进、新冠肺炎疫后重点人群心理干预等项目。
(七)开展多部门联合督导。根据《关于开展全市精神卫生和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工作联合督导的通知》(衢平安办〔2022〕14号)要求,8月3日—5日,市平安办联合市精卫办、市公安局、市卫健委对各县(市、区)精神卫生和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相关工作进行督导,并对发现的“未成立县级社会心里服务体系建设领导小组”“开展居民心理健康知识宣传少”等问题进行现场督办。
(八)开展医疗机构心理健康服务。积极开展医疗机构医务人员和新冠治愈患者心理健康体检,自2020年以来,全市累计有7500余医护人员和15名新冠治愈患者参加线上心理健康体检。对有评估量表异常的人员及时进行心理疏导和干预,避免疫情相关心理问题发生,为一线医务人员提供心理支持、人文关怀,维护其心理健康。
(九)全面加强社会面心理健康宣传力度。今年“3.6开化”疫情发生后,衢州市第三医院派出2名精神科医生,先后赴隔离点开展心理健康服务,3月6日至4月20日累计开展心理健康服务82人次;组建20人的心理专家服务队,开展线上心理健康服务,线上心理减压培训320余人次。印发《衢州市市民疫情防控心理自助手册》和《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心理保健问答30条》1万余册,面向全市下发。每年借助世界预防自杀日、睡眠日、精神卫生日、大学生心理健康日等宣传日,组织心理专业人员深入学校、社区家长学校等单位,以“线上+线下”的方式开展心理健康知识讲座、心理咨询、心理趣味互动游戏、心理团辅等宣传活动,全面普及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心理疾病的表现及危害等专业知识,促进大众树立正确的心理健康观。
二、下步工作计划
(一)健全组织体系。健全由“党政领导、政法牵头、卫健为主、部门联合、社会广泛参与”的社会心理服务组织体系链,引导多元主体共治的格局,把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作为平安衢州、健康衢州、文明城市创建的重要内容。
(二)加强队伍建设。依托衢州市“心理人才库”,整合各县(市、区)心理健康服务团队资源,积极向辖区居民提供心理健康服务,开展针对性的心理疏导、咨询、干预和社区心理康复,定期面向村居(社区)开展心理健康预约服务。广泛招募社工、社区“老娘舅”等加入心理健康服务志愿队伍,开展心理支持、科普宣传等志愿服务。同时,加大对从事心理健康服务人员的培训,提高专业化水平。
(三)加快推广应用。通过推广“浙心睛”社会心理服务应用,进一步凝聚社会心理服务力量,拓宽和群众获取心理服务渠道,在疫情等特殊时期,能够对特殊人员实现早发现、早干预、早服务,变被动服务为主动介入,提升社会心理服务成效。
(四)强化科普宣传。充分利用96525心理服务热线、网络、电视、广播、报刊等各种途径,加强社会心理服务相关科普知识宣传教育。积极组织心理健康进学校、进企业、进村居(社区)、进机关等活动,开展心理健康公益讲座,提高居民心理知识的普及率和知晓率。
感谢你对衢州经济社会发展的关心及对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的关注,希望你继续为建设四省边际中心城市争当“两个先行”示范窗口建好言献好策。
衢州市卫生健康委员会
2022年9月28日
抄送:市政府办公室,市政协提案委。 |
衢州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办公室 2022年9月28日印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