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113308000026182931/2022-135318 成文日期: 2022-10-24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组配分类: 政协委员提案

衢州市生态环境局关于对市政协八届一次会议第167号提案的答复

发布日期:2022-10-24 15:20 浏览次数: 信息来源:市生态环境局 字体:[ ]
分享:

毛慧卿委员:

你在市政协八届一次会议期间提出的《关于构建“智慧治气”平台,助推我市大气精准治理的建议》的提案(第167号)悉。现将有关情况答复如下:

一、空气环境质量

2018年以来衢州市大气生态环境质量改善成效显著,空气优良率由2018年的88.8%上升至2021年95.6%,PM2.5均值从2018年的33微克/立方米下降至2021年的24微克/立方米,降幅达27.3%,生态环境公众满意度2020年、2021年两年蝉联全市第一。2020年全市域城市空气质量首次全面优于国家二级标准。今年上半年,市区PM2.5浓度均值为24微克/立方米,空气质量优良率96.1%,分列全省第3、第4,空气质量综合指数在全国168个重点城市中位列第21位。

二、打好蓝天保卫战

自2018年打赢蓝天保卫战以来,先后关停搬迁了江山化工、捷马化工、铭隆化工等重污染企业,全市累计完成淘汰落后和严重过剩产能企业253家,完成钢铁超低排放改造项目15个、水泥超低排放改造项目21个、重点行业VOCs治理项目130个,整治涉VOCs“散乱污”企业315家;淘汰老旧车6600余辆、营运柴油货车2602辆。特别是针对衢州市区建筑工地密集的状况,狠抓扬尘管控问题,施工现场“七个百分百”长效机制得到有效落实。衢州市、开化县、常山县先后被评为浙江省清新空气示范区。

三、全面推进智慧治气

一是智慧治气平台迭代升级。以数字化改革为牵引,在原有智慧环保平台的基础上,加快生态环境治理体系流程再造、模式创新和效率提升,实现对包括大气污染在内的水、气、土、固废等各类污染源等全领域数字化监管,推动生态环境问题从预警防范、发现整改到分析评价的全周期一体贯通,确保问题“看得见”“查得清”“改得好”。平台系统功能模块已全部上线,市县两级已全部贯通。

二是利用智慧治气平台助力大气考核。目前,衢州已经建成各类空气站128个,其中,国控监测站点3个、省控监测站点8个,主要用于城市的空气质量评价;乡镇空气监测点102个,主要用于乡镇空气质量监测;此外,省级重点工业园区和物流通道环境空气自动监测点9个,市控监测点6个,主要用于挥发性有机物(VOCs)、颗粒物组分监测,评价重点区域、工业园区、物流通道和其他敏感区域监测等。实现了中心城区、县级城市、乡镇街道、重点工业园区、重点区域空气站全覆盖,实时掌握全市空气质量动态信息、考核排名情况。市大气办按月对全市各区块、乡镇街道空气质量情况,进行考核排名通报,压实属地治气责任。

三是利用智慧治气平台加强协同处置。全市共建立高空瞭望站点70余个,同时与住建部门工地扬尘监控系统联通,通过实时监测、视频分析技术对站点周边的扬尘、秸秆焚烧进行实时管控。一旦发现实时数据超标、即时报警,报警信息推送至监管人员,监管人员及时赶赴现场处置。推进生态环境监管电子围栏平台建设,截至目前,衢州市生态环境监管电子围栏平台共发出8000余条预警信息。同时,在秋冬季通过激光雷达,实时扫描周边污染源,一旦发现污染热点,便能通过系统发起预警任务推送至相应管理人员。

四、下一步工作打算

一是进一步扩大全市域大气监测网络。在已经建成空气监测站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密小型空气站点布局,同时将企业小微空气站点、气象部门气象环境数据等联通到智慧治气平台,持续推进大气污染排放重点企业“用电监管”设施安装联网,为下一步治气精准管控打好基础。

二是进一步优化智慧治气平台,实现精准治气。重点打造扬尘监管、环保电眼、非道电子围栏、秸秆焚烧精密智控等大气数字化应用场景,开发完善大气数字化智慧平台,建设涵盖大气环境问题发现、预警、溯源、监管、服务、督查、评价于一体的数字化治理平台,同时打通省级“浙里蓝天”平台,实现跨层级、跨区域、跨系统、跨业务的协同管理。

三是进一步加强科技支撑。联合省环科院继续做好大气污染源清单更新,适时开展大气污染源解析,密切监测本地空气质量的污染因子、数量、分布、动态变化,科学分析污染物产生、扩散、消失的过程,着力厘清本地污染和外来输送的关系。持续应用好走航车监测、大气污染物激光雷达扫描等科技手段,同时,定期邀请大气专家团队为我市重点区域治气工作“问诊把脉”。

感谢你对衢州经济社会发展的关心,希望你继续为高质量发展建设四省边际共同富裕示范区建好言献好策。

衢州市生态环境局

2022年9月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