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113308000026182931/2022-135306 成文日期: 2022-10-24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组配分类: 人大代表建议

衢州市生态环境局关于对市八届人大一次会议第176号建议的答复

发布日期:2022-10-24 15:04 浏览次数: 信息来源:市生态环境局 字体:[ ]
分享:

郑罡代表:

你在市八届人大一次会议期间提出的《关于建设生态文明数字化应用》的建议(第176号)悉。现将有关情况答复如下:

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省生态环境厅的大力指导和帮助下,我局按照数字赋能、整体智治的理念,在原智慧环保的基础上,统筹推进生态环境数字化项目建设,创新搭建环境芯全景分析、环境眼智能监控、环境码监管服务、环境链协同治理等“四位一体”智慧生态环境综合应用,构建了监测监控、预报预警、分析研判、协同处置全闭环生态环境数字治理体系,持续推动生态环境治理能力迭代升级,在实时掌握区域环境质量状况、支撑生态环境精细化监管上取得了较好成效。2021年,市区大气环境质量AQI优良率达到95.6%,PM2.5平均浓度24ug/m3;15个省控以上地表水断面全面达到II类水,五水共治连续8年获得“大禹鼎”、连续2年获得“大禹鼎”金鼎。该应用在全省生态环境数字化改革工作会议上作典型交流发言,其中环境眼电子围栏和碧水提质应用在全省推广使用。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主要做法

(一)成立工作专班,协同推进数字化建设。为加快推进生态环境数字化改革,构建统一、高效、智治的生态环境数字化应用体系,成立以局主要领导为组长,各分管领导为副组长的生态环境数字化改革领导小组,以及相关业务处室负责人为组长的推进办,建立工作清单、周月例会、考核督查等机制,协同推进生态环境数字化项目建设和省级试点任务承接。

(二)坚持问题导向,强化顶层设计。在省政府数字化转型“生态环境协同管理系统”试点工作基础上,我们根据市委市政府数字化改革一盘棋的统筹安排,针对业务流程碎片化、分析研判不精准、统筹协同能力弱、开放共享不足等典型问题,强化顶层设计和系统衔接,统筹实施、全面推进生态环境数字化建设。目前,生态环境数字化建设取得了初步成效,构建了1+1+N+2的总体架构,即一张生态环境感知网、一个生态环境数据仓、N个典型应用场景,以及掌上办公环境钉+掌上办事环境通,实现了物联感知实时触达、数据汇聚智能分析、综合应用辅助决策、业务协同闭环治理等核心功能。

(三)织密感知天网,全域监测监控。依托生态环境数字化项目建设,持续推进生态环境感知网建设。目前,已建成184座地表水质自动站、124座空气自动监测站,6座饮用水源地自动监测站,实现了水气自动站乡镇全覆盖。建成438套污染源在线监控设施(含高清视频)、46座集镇污水处理站在线(含高清视频)、539套危废(医废)转移全过程监管高清视频、60套扬尘监测、15套机动遥感监测和1套激光雷达监测,构建了全域覆盖的生态环境“天网”感知体系。

(四)强化共享交互,创新数据协同。按照省平台统一数据标准,结合颗粒度更细、时效性更高的市级数据资源,构建衢州生态环境数据仓,并在省厅大数据仓支持下实现涉衢环境数据回流。同时,依托市公共数据平台,积极对接共享横向部门数据,完成了水利、住建、农业农村等十余个部门18类专题数据218个数据项的高效融合。目前,数据仓已归集覆盖环境质量、污染源、排污许可、水文气象、河长、扬尘等60多类内外部业务数据2亿余条。依托数据仓共享平台对外提供数据共享服务342个。搭建了智能化纵横贯通的数据融合通道,纵向实现省市县三级数据贯通,与省生态环境综合协同平台互联互通;横向与衢州城市大脑全面融合,全面打通生态环境数据壁垒,提高数据利用效率。

二、打造典型应用场景

基于业务需求,重点打造了四个典型应用场景。

(一)打造“环境芯”应用,实现一屏全景分析决策。该应用场景主要包括了现状监测评估、预警预报、污染溯源和智能辅助决策等四个方面内容。水气环境决策分析应用,通过一张图实时展示全市水气环境质量动态监测信息、时空分布、变化趋势、区域对比和关联分析。围绕国控站周边区域和重点河段,探索开展水气环境预测和溯源分析,定位污染来源区域、识别疑似污染源、分析污染轨迹和污染贡献构成,实现污染精准溯源和靶向治理。环境审批辅助决策应用,有机叠加“三线一单”、水环境功能区划等十余项规划图层,一库集成环评审批、环境监测、排污许可等各类重点数据,可一键快捷提供项目推荐选址方案以及项目落地符合性、合理性等预体检分析,以往需要3-4个工作日的线下审查,现在3秒即可综合判断项目落地环境管控要求。提高了审批效率和准确性。2021年全市已审批项目环评407个。

(二)打造“环境眼”应用,实现一网智能监控。以经济实用和实战应用为导向,充分利用现有环境监测和污染源在线视频监控系统,构建环境眼智能监控一张网,通过计算机视觉图像技术、AI人脸识别、云计算等先进技术,对视频监控画面中动态信息进行智能分析,识别违反规则事件,实现预警、处置闭环管理。在省厅指导下,围绕防范人为干扰典型问题,重点推进了水气自动监测站电子围栏应用场景开发。一是盯牢重点区域,实施全天候防控。将目标自动监测站的站房四周、站房仪器间、水站取水口、大气站采样点等划定为报警区域,设置现场警示牌,安装高清视频监控和语音警示器,一旦有人非法闯入管控区域,平台自动启动高音喇叭对闯入者进行警示,经语音警示后闯入者仍不退出管控区域的,平台自动向网格管理员发出预警信息启动现场处置程序。二是智能分析识别,及时精准预警。对视频监控画面中动态信息,包括人员闯入监测设施、干扰破坏等行为,系统植入视频分析场景算法模型、划定报警区域和设置报警规则,报警区域一旦出现违反规则事件,立即启动对各类违规事件的处置程序。三是线上线下联动,落实闭环监管。对预警行为实行“红、黄、蓝”三色预警管理。蓝色预警由平台自动识别并保留记录备查;对黄色预警信息发送至运维人员在手机端进行判别、回复和现场处置;如需进一步处置的升级为红色预警,信息发送至有关协同责任人员,组织进一步查处,形成工作闭环。自系统试运行以来,发起预警信息5000余起,在防范人为干扰生态环境监测上构建了智慧监管体系,以智能技防手段有效填补传统人防监管盲区,取得了明显成效。

(三)打造“环境码”应用,实现一码监管服务。以全国固定污染源统一标准和统一编码为依据,建立全市固定污染源动态管理统一数据库,形成企业基本信息、生产工艺、环境业务信息、运行台账、信用评价等污染源全生命周期动态管理体系,结合企业环境信用评价结果,生成“绿、黄、红、”企业环境码,为精细化执法和精准高效服务企业提供决策支撑。目前共梳理固定污染源总数5756家,已对1899家赋予了三色环境码,实现了全市重点排污单位的分级分类管理。坚持一码管企业和一码服务企业。监管执法人员只要扫下环境码,就能在第一时间全面掌握企业的审批、排污、排污口点位、企业平面图、周边生态环境现状、企业信用等级、历史评价和评价流程等情况,助力精准执法。企业依托环境码,通过浙里办环境通,可以查看污染源在线监控、信用评价、环境执法等数据,帮助企业提高环境管理水平,让数据多跑路,企业少跑腿。

(四)打造“环境链”应用,实现一链协同治理。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以闭环思维、流程再造和机制创新,全方位串联各类多业务跨部门协同场景,形成即时感知、科学决策和全面联动的生态环境治理高效执行链。通过与12345平台、河长制平台及其他部门之间的数据共享互通,围绕美丽浙江等各类考核目标和环保督察、环境信访、监测监控数据异常等环境问题清单,形成了问题发现、情况核实、任务派发、处置反馈、任务管理、过程监管、考核评价的全流程闭环管理。同时,将任务办理与浙政钉平台融合,实现信息的定位定人发送,确保协同治理责任到人。截至目前,“环境链”已收集大气监测报警4947件、水质监测报警1061件、激光雷达扫描报警4件、污染源在线报警952件,均及时完成核实反馈。中央和省环保督察反馈问题全部纳入平台管理。

三、下步工作

下一步我们将根据你的建议,积极落实全省数字化改革要求,以整体智治为引领,推进生态环境数字化平台迭代升级,在可用、可管、可交互上下功夫,争取为生态环境数字化改革提供更多衢州经验。

一是深挖场景应用,强化数字赋能。围绕生态环境治理的难点和痛点,推进智慧生态环境综合应用、碧水提质等场景的功能迭代优化,进一步深化应用建设。

二是加强数据归集,深化数据治理。依托全市一体化智能化公共数据平台,强化各类生态环境数据的归集,丰富环境数据资源;按照统一的数据标准规范,推进数据治理体系建设,提升环境数据质量。

三是强化制度保障,确保发挥实效。建立应用管理机制,落实数据动态更新、开放共享和应用管理责任,全面保障应用系统运行,确保系统发挥实效。强化网络信息安全,保障平台稳定运行。

感谢你对衢州经济社会发展的关心,希望你继续为高质量发展建设四省边际共同富裕示范区建好言献好策。

衢州市生态环境局

2022年9月1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