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11330800002618015K/2022-137071 成文日期: 2022-10-17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组配分类: 政协委员提案

衢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对市政协八届一次会议第0285号提案的答复

发布日期:2022-10-17 11:32 浏览次数: 信息来源:市政府办公室 字体:[ ]
分享:

吴建银委员:

你在市政协八届一次会议期间提出的《关于推进市县工业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的建议》的提案(第0285号)悉。现将有关情况答复如下: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工业经济,明确提出“工业强市、产业兴市”发展战略,牢固树立“全市一盘棋”发展理念,全力推进市县工业一体化发展。

一是强化机制保障。经市政府常务会议、市委常委会研究审议,市工业强市办于2022年8月4日正式印发《衢州市工业市县一体化高质量发展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实施意见》按照分类指导、要素统筹、精准施策的要求,整合全市土地、能源、资金、人才、环境容量等要素资源,明确了发展规模、质量效益、产业能级、龙头企业培育、市县合作等工作目标,提出到2026年,全市工业经济规模翻番,力争县域工业各项指标占全市工业的比重不少于50%,共同营造市县齐头并进、县域你追我赶的一体化发展格局。明确将工业市县一体化工作纳入“工业强市”十大专项一体推进,由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亲自挂帅,定期召开工作例会,研究协调推进。同时,强化工业强市考评,将市县工业一体化发展纳入市对县(市、区)年度综合考评,进一步发挥考核的指挥棒作用。

二是强化项目保障。推出制造业招商引资项目市域流转新机制,优化全市域产业布局。经市委市政府研究,2022年4月,市招商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正式出台《全市制造业招商引资项目市县统筹联动落地机制实施方案》(衢市招办〔2022〕3号),实现市县联动,加强信息、空间、要素、服务等四个统筹,推进市县产业协同发展。根据产业基础、资源禀赋、要素保障等情况,明确各区块的产业定位、发展方向、招引目标,推动各区块产业集聚、企业集群,避免重复建设、无序竞争,形成全市产业协同发展的格局。对市本级获取的制造业招商引资项目信息,符合各县(市、区)主导产业定位的,及时流转至相应区块。引导市本级六大产业链向县(市、区)延伸,其中,光电一体化产业延伸至柯城,物理加工型化工新材料产业延伸至衢江,含氟聚合物、光伏、特种纸产业延伸至龙游,动力电池、电子化学材料、光伏产业延伸至江山,精细化工、特种纸产业延伸至常山,硅材料、光伏产业延伸至开化。截至目前,已召开三次制造业招商引资项目市县集体会商会,共流转交办项目23个,已有4个项目正式签约。

三是强化要素保障。用地保障方面,深入开展“五未”土地处置工作,召开全市“五未”土地处置工作现场会,出台《衢州市“五未”土地处置专项行动实施方案(2022—2024年)》,将2022年土地节约集约利用考核目标任务、2022年低效工业用地连片出清开发考核目标任务分解下达至各区块,明确区块目标责任。截至目前,2022年全市已消化批而未供土地12393亩,盘活存量建设用地5718亩,闲置土地处置372 亩,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1302亩。低效工业用地连片出清完成协议签订2346亩,拆迁腾退524亩。1—7月,全市已供应工业用地6387亩,有效保障了华友锂电产业园、吉利极电科技等重大工业项目用地需求。能源保障方面,对各县(市、区)“十四五”能耗强度降低实行基本目标和激励目标双目标管理,对能耗强度降低达到激励目标的地区,其能源消费总量免于考核。完善能源消费总量确定方式,根据地区生产总值增速目标和能耗强度降低基本目标确定年度能源消费总量目标,经济增速超过预期目标的地区可相应调整能源消费总量目标,拓宽地方用能空间。对新上项目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低于0.52吨标准煤/万元的,开通节能审查“绿色通道”,即报即审,全力保障高质量发展用能。产业基金方面,2019年以来,根据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我市在全省率先以市域统筹发展理念为引领,联合市本级(含智造新城、智慧新城)、各县(市、区)组建规模50亿元的区域产业基金。目前累计投资规模18.49亿元,撬动各类资本百亿元,扶持招引一批优质项目落地各区块,有力推进市域一体化进程。如联合龙游产业基金投资3000万元加快推进其重点招商引资的威仕喜项目做大做强;投资1500万元促使上海丰能医药项目落户衢江建“总部+基地”;投资6000万元加速推动杭州独角兽企业纤纳光电钙钛矿生产线在衢江投产且逐步量产,并撬动后续多轮融资。2021年底,市本级统筹组建规模50亿元的工业基金,投资覆盖全市域,针对各区块的项目,工业基金可按照不超过1:1比例予以支持。目前市工业基金拟参与投资4个落地项目,拟投资金额近13亿元,市域一体双向合力,加快推动工业产业转型步伐。

四是优化服务保障。建立健全项目决策咨询专项服务制度,对拟建工业项目在立项过程中,政府各有关部门对项目可行性、先进性、经济性、区域要素供给、安全环境影响等进行联合审查和指导服务,指导企业依法依规开展环评、安评、能评、职评等工作。2022年1—8月,我市累计完成工业项目决策咨询239个,计划固定资产总投资670.36亿元,同比增长14.8%,计划供地8317.08亩,同比增长60.1%,其中为县(市、区)决策服务10亿元以上项目5个,计划固定资产投资110.6亿元,为我市工业发展提供重要服务保障。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按照市县产业布局一体化、企业培育一体化、平台建设一体化、要素保障一体化等有关要求,进一步强化组织领导、强化对标竞赛、强化考核评价,对工业市县一体化实施过程中的堵点难点问题,实施清单化管理,及时协调、跟踪、督办,确保取得实效。重点抓好三方面的提升工作:

一是全面推行六大产业链链长制。精准布局新材料、新能源、集成电路、智能装备、生命健康、特种纸等六大产业链,建立产业链“链长制”,由市领导担任产业链“链长”,聘请院士首席科学家担任顾问,由链长领衔组建部门、专家、区块、链主企业等共同参与的产业链工作团队,负责产业链发展和政策研究、产业技术咨询、要素资源统筹整合、重大产业项目对接、链主型企业培育等服务协调工作,打造一批具有国内影响力的标志性产业链,加快培育形成一批规模体量大、专业化程度高、延伸配套好、支撑带动力强的产业集群。支持各县(市、区)做大做强开发区和特色生态产业平台,统筹推进区块主导产业发展。

二是全面深化“五链”融合。按照“布局产业链、激活创新链、建强人才链、厚植资本链、做优服务链”的总体思路,深入推动“五链”全面融合,推动工业强市战略体系迭代升级,进一步集聚创新、人才、资本、服务等高端资源要素在产业链上协同发力,形成工业强市“滚雪球”效应,到2026年,规上工业总产值力争突破5000亿元,规上工业增加值力争突破1200亿元,全力打造四省边际现代产业桥头堡。

三是加快打造工业强市在线治理平台。以全面提升工业治理能力为目标,以整合资源、强化协同、整体智治为方向,加快建设“工业强市在线”治理服务平台,实现全局“一屏掌控”、办公“一键智达”、履职“一网通办”、监督“一览无余”、执行“一贯到底”,为全市上下贯彻落实“工业强市、产业兴市”战略,推动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感谢你对衢州经济社会发展的关心,希望你继续为高质量发展建设四省边际共同富裕示范区建好言献好策。


衢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2年9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