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策咨询【2022】第2期

发布日期:2022-01-13 11:57 浏览次数: 信息来源:市咨询委秘书处 字体:[ ]
分享:

市咨询委《保护利用古道资源

助力我市乡村振兴》调研成果得到转化

2021年市咨询委组织调研组对我市古道进行调研,1129日,向市委、市政府提交了材料翔实、对策精准的专题调研报告《保护利用古道资源 助力我市乡村振兴》(衢政咨〔202115号),市长高屹、副市长徐利水对报告作出批示,要求做好古道资源的保护利用工作。20211215日、202216日,市政府先后召开会议,研究全市古道资源保护利用工作。调研课题执笔人吴春根应邀在1215日的会议上介绍了报告的有关情况。16日的会议列出衢州市古道资源保护修复开发工作清单,明确11项工作任务,涉及20余家责任单位,市咨询委是其中之一。现将课题报告予以摘要刊发,以供参考。

《保护利用古道资源 助力我市乡村振兴》摘要:

一、衢州市域内古道的总体情况

(一)古道的定义。《浙江省古道保护办法(草案)》中定义为,“古道,是指有百年以上历史或者不足百年但具有特殊历史意义,且具有原真性、连贯性,沿线古树、古迹丰富的步道系统”。

(二)古道的历史形成及概况。根据林业部门的普查结果显示,衢州的森林古道普查数据是173条,被划分为一至三级,其中一级19条,二级32条,三级122条。而古道并没有确切的普查数据,但衢州境内的古道及古道遗址应该超过173条。如果按照道路的通行区域划分,衢州市域内的留存古道或古道遗址有通往闽赣皖三省的省际古道,通往杭州、丽水、金华三市的市际古道,以及市域内县际古道和县域内乡村古道。

(三)古道存在的问题。1.碎片化严重。各级公路的修建,特别是林道的建设,极大地破坏了古道的完整性,缩短了其长度。如仙霞古道,历史上从江山清湖码头至廿八都浙闽交界的枫岭关,长达70千米,目前留存完整的不足20千米,被分为三卿口至保安窑岭脚段、仙霞关落马桥至小竿岭段、小竿岭至枫岭关段。其中小竿岭至枫岭关段完全碎片化。2.自然侵蚀严重。随着农民脱贫下山、外出打工等,进山开展农事活动的人急速减少,长期无人行走,古道日渐荒废、杂草丛生。很多古道石阶严重损坏、部分坍塌或被泥石流掩埋。如被列为二级森林古道的龙游天池茶林古道,天池至建德寿昌段已完全堙没在竹林中。3.人文古迹受损严重。伴随古道交通、商旅功能淡化以及行人减少,沿线人文古迹及村庄也逐渐落寞。古道沿途的古桥、古庙、古建筑、古村落等得不到有效维护,损坏严重。作为驿道,仙霞古道上按三里一亭的要求,设有众多的凉亭,现仅存仙霞岭背和十八肩两个,其他均已毁损。

此外,古道在修复保护和开发利用中也面临着诸多问题,如家底不清、规划缺失、多头管理、保护不力、修复失范等等。

二、衢州古道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

(一)古道可以成为“两山”转化的通道。1.以文旅型乡镇创建为抓手,推动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变。目前,各级政府已经初步认识到古道对于振兴乡村文化和旅游产业的带动和辐射作用,通过一些载体对古道进行修复保护、开发和利用,也有一些成功的案例。如江山市的仙霞古道,是目前全市范围内保护最好,知名度最高的古道,现已成为江郎山-廿八都5A级风景名胜区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成为保存相对完整路段所在地保安乡打造七彩保安的重要载体。沿线的保安乡和廿八都镇利用仙霞古道的相关资源,挖掘文化元素,深耕旅游资源,创造了精神富裕、物质富裕、文化富裕的良好格局,闯出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转化新路。2.以古道为纽带,做优景区村、做强民宿群、做旺乡村游。一些位于山区的古道,往往连着古村落、古树林等自然人文景观,保护开发利用这些景观资源,可以大力发展以走古道、住民宿、吃土菜、买山货为主要特色的森林休闲产业,拓展居民生活休闲新空间,推动农旅产业融合发展,实现市民得健康、农民获收益、生态受保护、产业促发展的全新局面。3.以旅游综合开发为依托,让村民享受开发红利。我市有不少古道沿线自然景观独特,周边村落众多,依托古道进行旅游综合开发,有力带动周边农旅服务业的兴旺。依托六春湖-桃源尖杜鹃花古道进行的旅游度假区开发项目,就是个极好的尝试。2015年底,在浙江省最美古道评选中被评为“十大经典古道”。20214月,被浙江省推进“四大建设”工作联席会议办公室列为全省首批8大类16个大花园耀眼明珠中森林古道类唯一的一条古道。

(二)古道可以成为留得住乡音、记得住乡愁的独特载体。乡村振兴最终依靠的是人,而乡村留人,除了原有居民外,更为关键的是吸引寓外乡贤回归以及城市居民长住乡村。对于走出乡村的乡贤来说,古道上艰辛前行的求学之路、劳作之苦,是永远的乡愁记忆,古道在,心灵的寄托就在。对于城市居民来说,古道悠久的历史、厚重的文化提供了完全不同于城市的文化吸引力。

(三)古道可以成为衢黄南饶“联盟花园”的有机组成部分。由于衢州开发建设较晚的缘由,至今尚有不少省际古道遗存未被破坏,在浙江省内,衢州的这一份资源是独一无二的。“联盟花园”的规划建设,应将省际古道修复保护利用纳入助力乡村振兴与大花园建设的框架内,以开发利用促进修复保护。通过省际古道延伸,将碎片化分布的各种风景名胜、文化遗产、生态资源、精品民宿、地方美食等有机结合“串珠成链”,实现集聚化、品牌化发展,促进农民致富创收。如果说“95联盟大道”是四省边际交旅融合的快速通道,是人流的主动脉,那么,完全可以将四省边际古道规划建设成为休闲慢行系统的风光小道、旅游小道、共富小道,成为引动人流的毛细血管,并与“95联盟大道”进行有机融合,进一步整合碎片化的省际文旅要素,发挥四省边际城市群的旅游节点作用,延伸快速通道的文化和旅游产业链条,扩大边际文旅半径,将古道作为人行步道的有机构成嵌入“快进慢游”的交通生态系统,使之成为大花园核心景区的重要板块。

(四)古道可以成为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衢州古道上曾发生过无数次战事,包括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的战斗和战役,许多古道都曾流淌过革命先辈的鲜血,燃烧过熊熊的革命火焰。粟裕、刘英率领的工农红军挺进师曾在仙霞岭建立根据地。19351月,方志敏和粟裕领导的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从安徽休宁县出发,翻越开徽古道马金岭,进入遂安县。1938年,江南八省游击队在开化集结组编,组建新四军一、二、三支队,随后翻越马金岭,奔赴抗日前线。此外,在衢徽、库坑、毛连里、广渡、苏州岭、嵔岭等古道上,都流传着许多红色革命故事。古道上的红军路,就是红色故事的实物历史见证,我市173条森林古道命名中带有红色或红军字样的有8条。19428月间仙霞古道上的大战,则见证了国民革命军第49军抗击侵华日军抵御外侮的战斗历程。这些都是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的绝好教材。

三、衢州古道助力乡村振兴的对策建议

(一)掌握准确数据,编制总体规划。1.摸清家底,掌握准确的古道数据。按照《浙江省古道保护办法(草案)》的定义,衢州市域内究竟有多少古道,古道的具体情况、类型、地理文化信息等等,亟须进行彻底的摸底清查,否则做规划就无的放矢。2014年根据省委省政府的部署,市林业部门对衢州的森林古道曾有过一次普查,但普查并不彻底,数据的可靠性和准确性不足。不同的统计资料中,衢州森林古道总数就先后出现过不同的四个数字,本课题报告采用的173条总数的分区域统计中,柯城16条、衢江48条、龙游20条、江山6条、常山10条、开化73条,江山、常山的数据明显不准确,遗漏甚多,而古道的名称、长度和起讫点等数据也有部分错误。况且当时普查针对的是森林古道,多年过去了,实际情况已经发生很大改变。建议市政府指定一个主管部门,对衢州古道进行一次认认真真的彻底普查,掌握衢州古道的详细数据,建立档案。衢州古道点多面广、情况复杂,受行政力量所限,可以考虑采取政府购买服务方式,委托第三方进行普查。2.按照科学原则,编制保护利用规划。要遵循生态优先、整体保护、科学利用、属地管理的原则,编制《衢州市古道保护整修建设规划》。衢州境内的现存古道,重要性和价值各不相同,不可能也没必要对所有古道都进行修复保护和开发利用,因此市县两级,应选择具有较高修复保护和开发利用价值的古道,进行总体规划,提出分期分类分年度修缮维护计划。按照历史厚重、文化价值、保存完好、生态景观、跨区域长度等要素,实行分级保护。分级依据参照《浙江省古道保护办法(草案)》规定,符合条件的古道分别认定为一级、二级、三级古道;同时根据古道分布区域、沿线人文古迹、自然景观、功能定位等特点,将其分为人文型、景观型、运动型、休闲型、生态型等五种类型进行分类规划保护。编制规划时,还要与现有乡村振兴平台、载体、项目统筹考虑,与国家公园、大花园以及联盟花园规划有机融合。

(二)采取有效措施,保护古道资源。1.建立合力保护工作机制。古道属于线性文化遗产和景观资源,许多是跨县、市、省级行政区域分布的。古道的保护和管理工作涉及多个部门,不同地区、不同部门在古道保护和开发利用上的目标不同、设想各异,需要良好的保护利用机制,以充分发挥古道的经济功能和文化价值。因此,在《浙江省古道保护办法》颁布后,建议由市人大常委会制定《衢州市古道保护条例》或市人民政府制定《衢州市古道保护实施细则》,做到有章可循。应建立县级以上林业部门为主的联合机制,规范资源、规划、农业农村、文化旅游、交通运输、生态环境、发改、财政、水利、体育等部门工作职责。按照属地管理原则,明确乡镇、街道工作任务。避免各自为政、无序开发,做到保护优先、永续利用,稳妥有序推进衢州古道的保护开发。2.大力开展古道保护宣传。除了市县两级政府做好规划外,还应该通过宣传示范等办法加强古道保护,利用电视、广播、报纸、新媒体等多形式传播古道信息,提高古道的认知度、美誉度和影响力,促进古道保护与利用,增强全社会古道保护意识。生产建设中,对待古道要像对待文物一样,能避让保存的就不要去损毁,实在避让不了的也要让损毁降到最低。应利用各种媒介载体、举办各类活动,如最美古道评选、古道马拉松、古道越野赛、古道文明行、古道露营节、古道观星星、古道摄影采风等,对古道保护进行宣传推广。成立古道保护志愿者组织,充分利用民间组织力量宣传和保护古道。3.有机结合保护古村古树。衢州境内除了古道外,还拥有相当数量的古村落、古树名木,它们本身就是古道文化积淀的一部分,一条古道往往连接着一个以上的古村落,如仙霞古道沿线的清漾、三卿口、花桥、枫溪等,洪公古道上的洪公村和赖家村等。然而,随着村民下山脱贫的推进,屡经风吹雨蚀的古村落不少已破败没落,其保护已迫在眉睫。因此,古道的修复保护利用与古村落、古树名木的保护开发利用应该进行一体考虑。对古道两侧古建筑、特色民居应进行保护修缮,外立面及屋顶材料结构应符合历史风貌;对被破坏,但路线未变,有修复可能的古道,应积极结合大花园建设、美丽乡村、全域旅游等项目进行修复;重要祠堂、牌坊等进行重点保护,并合理修复;一般民居的重建、修复,应保持其外立面历史风貌;新建公共设施如停车场、公厕等,建筑样式应不破坏整体风貌。体现古朴风格,要将古道的“古”和古村落的“古”、古树名木的“古”有机融合在一起,体现它的原真性、历史性和乡土性。

(三)挖掘文化积淀,提升文化品位。古道上多少烟云往事都已随风飘去,但它的文化因子仍值得今天的我们去挖掘保护。如果没有文化的支撑,失去通行功能的古道就失去了魅力和风采。衢州古道上历史名人的足迹和墨宝,富有传奇色彩的故事,都需要进行挖掘整理,并通过适当的载体进行呈现,既极大提升古道的文化品位,也赋予古道新的生机与活力。衢州的许多古道既是治政之道,又是商贸往来之道,更是文化传播与交流之道,古道及沿途的古文化遗存,是开发旅游、研究古道文化和衢州历史文化难得的实物资料,体现“古道西风瘦马”、“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的古道风韵。仙霞古道就集海上丝绸之路陆路段、空海之路、唐宋诗词之路于一身,记录了浙闽赣三省以丝路文化、旅游文化、军事文化、诗词文化为联接,自秦汉发端,至唐宋兴起、明清繁荣、当代复兴的历史脉络,在钱塘江诗路中具有辐射浙闽赣三省的独特的历史作用。按照古道的不同类型,可设计开发众多的研学线路,如唐诗宋韵、生物地质、美术写生、经济贸易等。

(四)融入现代元素,焕发古道活力。1.开发古道资源,建立全市运动平台。古道融合了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的优势,不仅具有历史价值也有现实价值。比如“千年古道、锦绣江山”就成为了江山的城市招牌,以仙霞古道为主体的百公里山地越野赛选手来自海内外;柯城区以“运动柯城”为品牌,已连续四年成功举办了以九华山周边古道为主体的百公里山地越野赛;仙霞古道、九华山古道、东坪古道、六春湖古道等线路成为部门单位、民间团体组织的登山活动首选地。事实证明,古道这份独特的遗产以它本来面目和自身魅力,和谐地融入现代人的生活。以古道为载体的文旅活动和古道经济顺应了时代的潮流,促进了乡村经济发展。但当前古道资源以休闲运动为目标的利用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是:各县(市、区)都有以古道资源为主体的休闲运动平台,每年都组织举办各种赛事,极大地限制了古道资源的统一利用和深度拓展。因此,当前亟需进行全市性的统筹谋划,解决各自为战的问题,科学设计休闲运动赛道,统一安排各种赛事运动。2.革命遗迹,打造“红色古道”旅游带。各个时期的革命战争年代,衢州古道或多或少地流传着生动的革命故事,这些红色基因进一步丰富了古道的文化内涵,也使古道成了红色教育基地,古道的开发利用要充分利用和发挥这一优势。仙霞古道、广渡古道、开徽古道、衢徽古道、杨林古道、库坑古道、毛连里古道、嵔岭古道、杨坞古道等都是这样的红色古道。红军时期,著名的红色贸易线,就发生在开化和江西之间的省际古道上。可以考虑整合全市古道中的革命遗迹,统一谋划“红色古道”平台,适时开展红色古道越野赛、红色游学等活动,结合“红军古道”开展革命传统教育、廉政教育等。在真实体验与学习中提升全社会的革命斗争意识,弘扬斗争精神,赓续红色血脉。3.利用数字化手段,开发衢州智慧古道。借鉴温州保护开发利用古道的先行经验,着手开发衢州古道APP,并将古道沿线的古村落、古树名木也集成到APP上,建立古道图文档案和电子信息数据库。按照一道一档的要求,对古道的地理位置、文化资源、保护利用现状、管护单位等信息进行动态管理,相关电子信息向公众开放。公众通过手机就能一目了然地了解衢州的古道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