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
在强化招商引资工作中
应注意本土企业的培育和做大做强
市咨询委委员 朱士华
市委市政府将实施“工业强市”战略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汤飞帆书记和高屹市长高度重视工业经济,7月份就召开了全市产业高质量发展大会,强调坚定不移抓工业、抓制造业,对招商引资进行系统重塑等。今年省委省政府又召开了全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大会,这对于我市加快发展工业经济无疑是一大利好。会后,我市出台了“工业强市十大专项行动”,这对于广大中小企业的快速发展是很好的契机。但我们也要看到,我市工业经济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和发达地区有很大的差距,我市各级政府及部门的理念和企业家的思维也和现代理念有不小距离,要缩小和发达地区的差距,和全省同步实现高质量发展,我们还得努力再努力。
前段时间,我们先后走访了浙江金励环保纸业公司、浙江天际互感器有限公司、浙江志高机械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业。这三家企业分别位于龙游、江山和衢州智造新城,其共性都是本土企业,而且都是在近二十年发展壮大起来的。浙江天际互感器有限公司是1999年由原来的校办企业改制为毛赛春夫妻持有的民营企业,从最初的十几个员工,到如今员工已达700多人,拥有中高级专业技术人员60人。公司建有省级企业研究院和博士后工作站,先后与清华大学、浙江大学、中国计量大学、中国电科院等高校院所建立了长期的产学研合作关系,已开发授权专利105项,其中发明专利9项,年产高低压互感器二百多万台,是国内计量用互感器最大生产企业,成了行业的领头羊。
浙江金励环保纸业有限公司(浙江金龙纸业有限公司)是施彩莲夫妇1999年从金华来到龙游,投资几十万元在石佛乡下洪村创办的一家简易造纸厂发展而来。创办之初年产值几百万元,员工不到100人,如今公司已成为集研发、制造、销售为一体的包装用纸、生活用纸、热电联厂生产企业,员工达2000多人,原纸年生产能力40万吨。2020年主营业务收入超过30亿元,目前公司新投资30亿占地785亩的年产100万吨环保再生高档包装纸项目已经竣工投产,可新增就业1200多人,年新增销售收入45亿元。公司和中国工程院院士吴丰昌合作,建立了院士专家工作站,目前拥有专业技术人员285人、实验室3个、省级研发中心1个,有几十项发明和实用新型专利,是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根据公司规划,争取经过五到十年的努力,销售收入过百亿元。
浙江志高机械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2003年,是由原开山集团的员工谢存等几个人出来合伙兴办的企业。公司是从事系列空气压缩机和凿岩设备的研究开发、生产销售和应用服务的专业机构,其系列掘进机械广泛应用于矿山、隧道、公路施工等,现有员工1000余人,2020年的销售额达到10.8亿元。旗下有压缩机、掘进机械等多家企业,在上海设有志高掘进(上海)国际贸易有限公司,2015年就进入了全国机械制造50强。公司秉承“重细节、求高效、铸品质、创未来”的行动纲领,以“科技创新无限、志高掘进先锋”为经营理念,不断攀登一个又一个高峰,企业现在处于上市辅导期,准备于2022年上市。
从这三家本土企业的奋斗历程来看,小企业也可以有大作为,小作坊也可以成为大企业,小工人也可以成为大企业家,其共性都是特别重视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天际互感器公司毛赛春夫妇是教师出身,金励环保纸业有限公司董事长施彩莲是裁缝出身,志高机械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谢存是开山的普通职工。他们身上,有着坚韧不拔的刚毅品质,有着铁一般的坚强意志,有着普通劳动者刻苦耐劳的可贵精神。所以,建议:
一、要重视企业的人文和科技素质培养。这几家企业都非常重视职工的培训和继续教育,每年都要对员工进行各种技术培训,让员工有学习提高的机会。员工也把企业当作自己的家,企业和职工紧密地联合在一起。这三家企业的兴旺发达和员工对企业的忠诚是分不开的,可以说是忠诚的员工成就了优秀企业,优秀的企业又回报了忠诚员工。
二、要重视企业的转型升级。本土企业没有大企业的雄厚资金实力,也没有大企业的高端人才,更没有大企业和上层领导直接对话的话语权。但是他们有满腔热情,有把企业做大的决心和信心,他们省吃俭用,把赚来的每一分每一厘都投入到企业的发展中。他们以厂为家,没日没夜地劳作,为的就是把企业做好做大。因此,要用心呵护这份激情,指导帮助本土企业转型升级。
三、要重视企业家管理素质的培育。要像爱护自己的孩子一样爱护本土企业,尤其是要关心爱护企业家个人素质的提高。本土企业由于新进入这个领域,对企业管理、技术创新、人才培育方面都没有经验,他们是自己在摸索中成长,在探索中进步,真正是摸着石头过河。本土企业发展的瓶颈很多,人才、资金、销售、品牌等等,他们在发展中会遇到很多困难,政府要勇于帮扶解难,敢于助困解惑,可以出台一些政策,帮助企业解决融资难、技术创新难等问题。
四、要抓先进典型,鼓励争优创先。志高、天际和金龙这三家企业是我市本土企业做大做强的杰出代表,要加强宣传,鼓励更多的本土企业,以积极的姿态投入到创新的洪流中去。唯有不断创新,才能使企业立于不败之地。每年在市长特别奖中,可以增设中小企业社会贡献奖,对于那些吸纳就业多、税收增长比例高、技术创新快、慈善贡献大的企业给予一定的奖励。
五、要善待本土企业。本土企业由于资金人才的不足,可能在一个阶段内发展缓慢,上交的税收也比较少,但它们是我们地方社会稳定的顶梁柱,它们吸纳了大量的本地劳动力,使很多闲置土地和房屋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从而避免了本地人口的外流和留守儿童的出现。现在很多政策对广大中小企业是很不公平的,如限电政策。要对本土中小微企业实行优惠政策,很多企业只要跨过最困难时期,它的发展是不可估量的。
衢州文化和旅游产业竞争力分析及优化发展对策
市咨询委委员 朱芝洲
近年来,衢州大力实施“1433”发展战略体系,努力打造四省边际中心城市,建设浙江省大花园核心区、浙皖闽赣生态旅游协作区,“南孔圣地·衢州有礼”成为衢州文化旅游的金名片。我市文化旅游资源丰富,目前有5A级景区2个、4A级景区13个、3A级景区38个、名胜风景区4个;孔氏南宗家庙、江南儒城·水亭门、“围棋仙地”烂柯山、“遗落在大山里的梦”廿八都、“世界文化新遗产”根宫佛国、“千古之谜”龙游石窟等已成为知名文化旅游景区。“十三五”期间,全市旅游总收入2337.23亿元,旅游接待人次33122.04万人次,分别比“十二五”增长139%、107%。
我市文化和旅游产业虽然有了长足发展,但与浙江其他地区相比还有一定差距,还存在基础服务建设相对薄弱、人力资源发展与文化旅游创新动力不足、内生需求不够旺盛等问题。要提高我市文化和旅游产业竞争力,建议从以下几方面优化发展:
1.激发内生需求,有效畅通双循环。(1)提升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增加全体居民可支配收入,促进居民人均教育文化娱乐消费支出,刺激本地文化旅游消费。(2)发挥浙江“一带一路”西枢纽优势,促进文化旅游交流发展,打造四省边际文化和旅游产业新高地,以四省边际文旅活动为着力点,激发浙皖闽赣文化旅游消费。(3)加大衢州文旅国际宣传力度,落实“全球免费游衢州”政策,积极引进入境游客,同时鼓励文旅企业出口文旅产品,发展文旅跨境电商。
2.优化文旅产业结构与空间布局。(1)结合文旅市场需求特点,优化文旅产业结构,综合开发特色文化和旅游产业项目,拓展文旅市场。结合区域优势特色,发展城市休闲文化旅游、乡村文化旅游、工业文化旅游、体育文化旅游、中医药健康旅游等文旅融合项目。(2)加快全域旅游建设,通过“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市”“衢州有礼”诗画风光带、南孔圣地文化旅游5A景区等创建,提升文旅整体水平与规模。(3)科学系统规划空间布局,串点成线,连线成面,构建体现衢州文旅资源禀赋的互联互通、优质高效的文旅空间布局。发挥浙西枢纽优势,形成“内陆—衢州—金义—绍甬舟”“一带一路”通道,区域协同打造“杭衢黄”文旅精品;跨区域打造大景区,建设衢黄南饶“联盟花园”。
3.深入挖掘文旅内涵,提升文旅品牌影响力。随着社会经济飞速发展、信息技术普及,人们对文化旅游已经不满足于单纯的参观游览,开始寻求更有参与感、体验感的服务。(1)应深入挖掘衢州地域文化特色,培育研学、节事、会展、康养、体育等新型多元化文化旅游产品,将“南孔文化”“棋子文化”等文化符号与内容因地制宜地融入文旅,把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文旅产品,提炼文化内涵,提升文旅品位,形成丰富的特色品牌。(2)整合各地各级宣传资源与平台,在传统营销的基础上,采用自媒体营销、直播营销、体验营销等多种模式,提升营销效率和转化率,扩大市场,提高文旅品牌影响力,提高文化和旅游产业竞争力。
4.增强文旅创新驱动力,提升文旅吸引度。创新是文化和旅游产业发展的原动力,应结合衢州文旅资源特色、消费者的多元化需求,结合数字动漫、AR、VR、AI、全息投影、无人驾驶等技术,加强文化创意、智慧文化旅游相关产品的开发;运用可穿戴设备、智能讲解等技术,推进自助旅游、特种旅游的迅速发展。充分利用科技和创意,打造独具魅力的文旅体验,实现文化和旅游产业的传承与创造,增加文旅吸引度。
5.加大文旅基础服务设施建设,优化旅游要素体系。文旅基础服务设施是发展文化和旅游产业不可或缺的物质基础,应加强文旅基础服务设施建设。(1)完善文旅交通建设,改善内外交通体系,包括铁路、公路、航空等各个方面,提升文旅交通的可进入性,实现各区域与各文旅景区交通网络化,优化浙皖闽赣交通网络,推进衢黄南饶“95联盟大道”建设,并加强交通组织、运输服务保障。(2)完善文旅公共设施,增强旅游集散中心、游客服务中心、咨询中心的公共服务功能。(3)完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推动人工智能、大数据、北斗导航等在文旅领域的应用,及时掌握文旅人数、文旅产品需求、酒店餐饮等信息,以顺应市场变化发展,推进文化和旅游产业智慧化发展,提升文旅行业监测、风险防范和应急处置能力。(4)优化餐饮、住宿、客运、景点、购物、娱乐等旅游要素体系,丰富旅游产品供给,打造“三衢味”特色美食等产业链,提升“四好衢州”文旅美誉度。
6.拓宽社会多元投资渠道,营造良好发展环境。衢州受地理区位条件的限制,吸引投资能力相对较弱,应进一步加强对外文旅宣传,吸引社会多渠道投资,培育文旅企业。制定鼓励文化和旅游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给予财政政策支持;鼓励金融机构开发适合文旅企业特点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同时,积极引导社会公众进行文旅绿色消费,形成良好的社会氛围。
7.加强文旅人力资源建设。(1)加强文化和旅游产业人力资源培养,建立科学合理的人才引进政策和人才培养体制。(2)重视文化旅游、数字动漫、AI 技术、新媒体营销等领域专业人才队伍的培养,推进技术创新在文化和旅游产业中的应用,实现文化和旅游产业的传承和再创造,丰富文旅产品。(3)加强职业教育培训,开展文旅专业知识和技能培训,提高文旅服务意识及业务能力,造就一支熟练掌握专业知识、服务技能,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人才队伍,提升文旅服务质量,提高文化和旅游产业竞争力。(4)加大政策扶持,培育本地人才,同时邀请外出务工和经商人士回乡座谈,介绍政策条件和创业环境,提升文旅整体市场环境与人才储备。
关于规范医疗机构护工行业的几点建议
市咨询委委员 魏建华
护工是病患和家属最希望规范的一种行业,已成为群众关注的一个民生问题。目前各医疗机构的护工队伍尚存在机制不全、管理缺失、价格混乱、培训缺乏、素质低下等问题,需要进一步加以重视和规范。为此建议:
(一)规范护工行业管理机制。规范医疗机构护工管理工作涉及卫生行政管理部门、人事劳动部门和医疗机构,关系护工、患者及家属的切身利益,要提高思想认识,重塑监管体系。卫生行政部门应建立对护工行业的监管机制,出台相关规定和政策,并对护工公司及护工进行资质评估等监管工作。护工作为一种职业,在行业的准入上要有基本的“门槛”,要充分发挥医疗机构在制定护工行业管理规范、专业技术标准、规范护工公司管理行为等方面的作用。必须建立准入机制,制定标准化管理制度,明确服务内容,严格行为规范;要在卫生行政部门的监管下,医疗机构设立陪护管理中心,结合医院情况制定管理制度和考核细则,并对聘用护工进行日常指导,签订正规的用工合同,建立护工用工档案,及时协调有关矛盾,患者则按需求选择护工。切实维护医疗机构、患者和护工三方的合法权益;健全护工服务收费监管机制,充分发挥价格杠杆作用,实行优质优价,提供差异化服务,满足不同患者的服务需求。收费标准要在物价部门的指导下,由医疗机构根据陪护方式、陪护对象、护工星级等综合因素考虑定价定薪。
(二)提升护工专业化服务素质。护工的职责是护理病人、执行医嘱等,需要掌握一定的医学知识与护理技能。卫生行政部门要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建立健全护工培训体系,启动护工社会化职业技能培训工作。各级政府要设置专门的培训补助,培训拟从事和正在从事护工工作的人员,向市场输送合格技能型护工。护工在上岗前须由临床经验丰富的医务人员对其进行医疗护理专业技能培训;卫生行政部门、人事劳动保障部门要加强与职业技术院校、医疗机构的专业技术合作,编制统一规范的职业技能培训教材和操作标准流程,通过岗前培训,获得职业技能培训合格证并持有健康证方能上岗;切实提高护工队伍专业化服务素质,对护工培训类别进行细分,如儿童领域可设立儿科护工、妇女领域设立妇科护工、老年医疗领域设立老年病护工等,划分相应职业等级,提供职业化发展通道;医疗机构要加强护工的从业指导管理,明确护工做好陪护工作的基本职责,包括清洁工作、满足营养需求、维护病人安全、协助患者运动等,密切配合医护人员对患者的各项诊疗和护理。
(三)推进护工管理数字化信息平台建设。要建立健全“数字护工”信息平台,发挥数字化在护工管理中的作用,及时发布政策信息及行业监管,建立第三方服务机构和护工信息,加强统一监管。开通护工人员服务端、护工公司服务端、患者需求服务端及各医疗机构、卫生行政部门指导治理端等应用场景,开展相关的信息发布和咨询服务。卫生行政部门要对护工行业组织加强管理,探索护工数字化管理运营机制,制定护工公司和护工星级评定方法,实时更新护工公司的经营资质、服务项目、收费标准等,由所服务的患者(或家属)根据需要进行个性化定制,精准对接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的健康需求,提高群众满意度和市场化程度。
(四)建立常态化护工服务供给。政府各有关部门要建立护工输送机制,进一步鼓励符合条件的登记失业人员、农村转移就业劳动力和省外务工人员等人群,通过职业培训从事护工工作,可考虑试行开展专业医疗护理人员的定向培养工作。护工行业组织要开展经常性的护工技能竞赛活动,组织“最美护工”荣誉评选,评优表彰等活动,提高护工职业的社会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