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
衢州农村电商发展的现状、困难与对策
市咨询委委员 朱果为
近年来,我市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实施“数字经济”一号工程和高质量发展,建设具有全球战略地位的“国际电子商务中心”的决策部署,深入贯彻落实市委“1433”发展战略,着力在抓机制、促应用、扶创新、优环境、抢先机等方面下功夫,积极培训电子商务发展新动能,特别是把握中央提出的乡村振兴的机遇,深耕电商精准助农,全市农村电子商务步入快车道,在增加农民收入、创造就业机会、培育新型农民、建设美丽乡镇等方面的作用日益凸显。
一、紧抓机遇,错位发展,我市农村电商取得长足进步
1、积极争取政策支持,推进全市农村电商服务网络全覆盖。按照加快建设四省边际中心城市,打造商贸物流“桥头堡”的目标要求,积极争取省农村电商建设的试点示范。浙江明辉蔬果配送股份有限公司等六家企业列入中央农商互联农产品供应链试点,争取中央试点资金1195万元,产品供应链得到进一步完善。市本级成为浙江省电子商务创新发展试点,获2400万元专项资金支持。衢江区获省政府批复成为浙江省农产品电商创新发展示范区,成为全省首个农产品电子商务创新发展示范区,并建成全国最大的“盒马村”(数字农业示范区暨农产品加工配送中心)。
2、国家电子商务进农村示范县建设工作初见成效。通过示范先行,全面推进,全市已建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中心5个,省级电子商务示范村34个,省级农村电商示范服务站(点)191个,网销1000万以上专业村50个,网销3000万以上电商镇8个,新建和改造农村电商服务站点720个。龙游、江山、开化先后入围国家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各获得2000万元专项资金支持。以乡村物流体系建设为抓手,统筹农村电商各发展要素,健全供应链体系,推动了农村电商提质增效。通过“多站合一,一站多业”的方式,促进快递服务直投到村,实现了全域1500人以上的村庄物流全覆盖,1500人以下的村庄多村整合覆盖。基本实现有条件地区的“村村通快递”。龙游乡村物流共配中心,快递物流已实现村级全覆盖。
3、电商助农促销,农民提质集量助力电商行销,实现互利互惠。电商离不开优质农产品,农民受益于电商助农促销,全市50余家服务机构与99个试点村进行产销对接,网销农产品9.4亿元。全市实施网销农产品“新品质、新形象”提升工程,开展网销农产品检测和第三方认证,全市开展了2500余人次的质检标准培训,保证了网销产品品质优良、环保,也提升了电商信誉度。同时积极做好引入市外直播电商和在杭州设立衢州电商直播飞地(基地)、飞地直播间工作,2020年直播带货超2600万,场观超1.5亿人次。借助直播电商新模式,培育“农民当主播”,举办省“村播计划”衢州专场,成立全国首个乡村振兴村播学院和阿里巴巴村播学院。成立“南孔直播群英•同心荟”,整合全市直播机构和主播力量,形成发展合力,成功入选浙江省共同富裕示范区典型案例。
4、农产品电商网络零售规模不断扩大。全市电商网络零售额从2019年的246.5亿元增长到2020年的389亿元,增长58.3%,其中农产品电商网络零售额从2019年的16.8亿元增长到2020年的27.5亿元,增长63.69%。据不完全统计,2021年1-8月全市在淘宝、天猫平台上的农产品网络零售额达7.88亿元,同比增长10%,增幅超过全省平均水平。
5、农村电商主体不断壮大。2020年全市农产品活跃网店723家,占全市活跃网店18%,农村电商带动全市就业8100余人,在各农产品细分市场网销领先的企业超10家,如冒个泡公司建立农产品C端集散中心,每年农产品销售额达2400余万元,其中猕猴桃单项产品连续多年获网销第一名;柯城卡露伽鱼子酱年网销超208万元,成为京东平台“鱼子酱”品类销售冠军;驰聘控股建立“萝卜白菜”生活服务平台,通过“小店+”模式,平台年销售额达7.47亿元。
6、各县(市、区)实现错位发展,主打品类各具特色。以2020年为例,江山市主打生鲜食品产品销售,该品类网销规模占农产品网销量的78.3%;柯城区主打滋补品类,网销规模占比达53.7%,其中年网销燕窝产品100万件,网销额超1亿元;衢江区主打休闲食品类,网销规模占比达75.1%,如一粒志公司的“三头一掌”,年网销额达700多万元;龙游县主打粮油调味品,网销规模占比达46.1%;常山县主打生鲜食品类,网销规模占比达47.6%;开化主打茶叶类,网销规模占比达79.7%。
二、当前我市农村电商发展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1、国家、省级扶持电商发展的政策面临终止。电商发展缺乏资金支持,特别是农村电商压力更大,如江山、龙游、常山、开化国家电商进农村示范县补贴明年到期,省级试点资金今年已停止,市级政策资金量少,含金量低。
2、电商缺少适合营销的产品。我市农产品有不少优质单品,但由于总体数量不大,产地分散,难以长年供货,而相对数量较大的农产品由于产品本身原因,不利于电商运作要求,致使电商操作难度加大。如我市最大农产品单品柑橘,由于重量大、鲜品长途运输物耗大、销售季节气候差、网上网下差价小等原因,电商模式营销困难较大。电商缺少质优价廉、物流成本小、常年可供的优质农副产品是我市农村电商持续快速发展的重大挑战。
3、电商行业缺少专业人才支撑。我市适合从事电商行业人力资源原本偏少,又处在义乌商圈的影响下,被吸走不少电商人才。外地电商人才难招进,招进的难留住。电商人才不足是影响我市电商行业快速发展的主要问题。
4、农村电商物流“最后一公里”仍有待破解。农村物流往往体量大、货物重,但单价低、数量小、频次少、收发地点分散。全市农村日均快递4000余件,1/3是到乡镇的,2/3是到村的,很多快递公司基于成本考虑,设点大多只到乡镇一级。快递到不了村,村里的农产品出不来,乡村物流堵在了“最后一公里”。
三、加强领导,改善营商环境,促进农村电商加快发展
1、营造高标准电子商务营商发展环境。完善电子商务工作考核机制,提高电商发展在政府考核中的权重。推进农村电商产业数字化建设,制定我市农村电商行业数据采集规划,克服目前多部门、多口径、多数据的混乱现象,以利精准掌握农村电商发展现状,出台扶持政策。健全促进电商发展政策体系,提高政策“含金量”,营造良好的电商发展环境。加强省级电子商务产业基地、电子商务企业、电子商务专业村镇的培育。
2、重点扶持农产品电商发展。重点围绕农产品上行、人才培育、公共服务、产业集聚、物流支持和电商扶贫等六大体系,创新谋划和推进各项措施落地。创新推广一批新业态新模式,新经验新做法,吸引一批有志于农村电商行业的企业和热爱电商工作的人才投身到农村电商行业中来。在引进外地高层次人才已有政策上,增加引进外地实操人才的政策。加强农村电商人才培养。在衢州职技院常年开设农村电商培训班,培训农村电商人员,发展县域电商公共服务中心服务功能,加强电商专业村镇培育,开展点对点+集中式人才培训,强化主体培育工作。
3、推进农产品特色品牌建设。实施产品质量检测认证,品牌法律保护工程,推动农产品规范化建设。依靠乡、镇、村开展农产品优质工程,扶持一村一品、一镇一品工程,形成集量、优质、环保的产品集中产出区域,破解货源不足,品质低劣的难题。
4、加快提升农村电商公共服务能级。依靠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项目,将农村电商服务纳入政府公共服务体系,加快市、县、乡、村四级联动,农村电商服务体系网格化布局,推进专业电商服务,快递物流服务下沉到乡村,打破快递公司之间封闭格局,建立联合投送新模式,快递集量进村,破解物流“最后一公里”难题,实现网销产品双面通行。
5、健全保障措施,拓宽电商发展生态链。健全支持产品溯源、分级、包装、冷仓储、冷链物流等农产品供应链体系,探索农村电商新零售模式。发展社交电商、短视频和直播、个性化定制等业态,推进电子商务与乡村旅游,发展新休闲、民宿、农家乐、生态农业有机融合。开启电商扶贫活动,打造“互联网+旅游+文化”的复合型农村电商发展生态链,借力跨境电商将我市优质农产品推向全球。特别是要紧抓2022年杭州亚运会契机,提升我市农产品在国内外网络市场的知名度。
关于推进我市中药材产业健康发展的建议
市咨询委委员 卢王印
衢州地处钱塘江源头,是浙江省生态屏障、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光热充足、降水丰沛、气温适中、无霜期长。境内生物资源多样,特别是中药材资源十分丰富,全市已发现野生中药材资源1186种,其中药用植物涉及185科1129种,是浙江省野生中药材主要产区之一。史志记载,明清时期衢州每年就向朝廷进贡本地道地药材,品种有20多个。上世纪60年代以来,全市各地开始人工栽培“浙八味”等药材,涉及品种40多个。近几年来,随着健康养生产业的发展,我市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对发展中药材产业越来越重视,积极采取措施,推动中药材产业健康发展。我市已成为浙江省发展中药材产业“两市一县”(丽水市、衢州市和磐安县)重点区域之一,发展势头强劲,发展潜力巨大。全市种植各类中药材品种69个,面积6.99万亩(不含衢枳壳、陈皮),种植面积在千亩以上的中药材品种有20余种,年产量2.21万吨,一产产值7.11亿元,全产业链产值约15亿元,已成为我市新兴的农业主导产业。近几年虽有较快的发展,但由于缺乏产业规划引领、技术人才支撑、优势龙头企业带动和系统性的政策扶持,全市的中药材种植规模发展不快,种植效益不高。中药材产业仍处于自发性的零碎式、粗放式、松散式发展状态。
发展中药材产业是促进农民增收,促进共同富裕,实现乡村振兴的有效途径,我市发展中药材产业资源丰富、潜力巨大、势头良好。认真贯彻落实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推进中药产业传承发展的指导意见》文件精神,抢抓中药产业发展重要机遇期,坚持“高效生态、道地优质、市场导向”原则,以“扩规模、强服务、创特色、提品质、促增收”为目标,强化政策扶持、科技支撑、主体培育、龙头引领、农旅融合和中医药文化促进,着力保护提升衢枳壳、贝母等传统道地药材。着力培育发展药用菌、铁皮石斛等药食两用中药材品种,着力开发利用白芨、三叶青等新兴中药材品种资源,大力推行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机械化加工和电商化销售。示范推广粮药轮套作技术,加快推进中药材生产基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做长做强产业链。打响衢产区域中药材品牌,整体提升我市道地药材质量安全水平和产业综合竞争力。努力构建新型生态优质中药材产业体系,推进我市中药材产业的持续稳定发展,努力把衢州打造成为浙江省中药材产业发展强市。建议从以下方面重点推进。
一、注重本地中药材种质资源保护利用。加强中药材资源调查、道地性评价和保护,认真开展全市中药资源普查和资源道地性评价工作,积极整合各方资源优势,做大做强集资源保护、科研开发、科普教育为一体的服务平台,支持各县(市、区)扩建完善中药材资源圃。加强中药材良种选育与应用,挖掘开发猴头菇、灵芝、三叶青、白芨、衢枳壳、覆盆子等新兴中药材品种资源优势。建立完善中药材良种繁育基地,不断提高中药材生产良种覆盖率,保障药材基源安全。
二、推广标准化生产不断提升品质。依照区域优势布局规划,以“浙八味”及铁皮石斛、三叶青、白芨、衢枳壳、覆盆子、灵芝、猴头菇、白花蛇舌草等特色优势药材品种为重点,开展中药材标准化精品园创建,带动全市中药材标准化种植,大力推行生态化、标准化、清洁化生产,争创一批省级优质道地药材示范基地。以现有中药材骨干龙头企业为依托,积极发展产地初(精)加工,全力推进中药材产地加工“机器换人”,提升药材产地加工装备、加工技术和贮运管理水平,努力培育中药材规范化产地初(精)加工企业或专业合作社,提高中药材产地初(精)加工率。推进“浙江省中药材生产基地信息体系”的应用,强化生产全过程质量追溯管理工作。加强中药材标准化体系建设,制定和完善中药材种植技术规范,指导科学合理使用农药,大力推行统防统治;依托市中药材产业协会,加强中药材行业联盟标准和质量标准制订与实施,完善行业自律约束机制。联合开展中药材安全生产专项整治,加强中药材质量安全风险评估与预警分析,提升产地管理和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三、大力推进药用柑橘产业发展。衢枳壳是我市目前采收面积最广、受益农户最多的中药材品种。衢枳壳成功进入浙江省中药炮制规范以后,市场价格不断攀升,为衢枳壳规范提升发展带来新的机遇,职能部门要抓住机遇加强引导,及时制定出台衢枳壳生产技术标准规范,加强对衢枳壳生产过程的监管。开展衢枳壳品质研究和产品开发,制订衢枳壳农药、重金属的残留限量标准或中药饮片炮制规范,助推我市衢枳壳产业品牌化发展,把衢枳壳培育成为衢州市中药材产业的优势品种,并积极创造条件,尽早使衢枳壳进入国家药典。充分利用柑橘产业发展优势,柑橘主产区要把发展药用柑橘作为柑橘产业转型提升的重要内容之一,因地制宜发展一批药用柑橘基地。根据市场需求和我市的生产实际,目前可优先规划发展一批代代果基地,代代果是中药材枳壳的正宗原料, 比椪柑和蜜橘抗冻,适宜在衢州种植,栽培技术容易掌握,盛产期亩产量可达3000公斤以上,代代果的花也可以入药,市场前景看好。对一些立地条件较差,品种品质难以达到优质标准的胡柚基地,可以转型培育成为专用的衢枳壳生产基地。同时积极从省内外引进新的药用柑橘品种组织试种筛选。
四、组织开展衢产道地药材品牌创建行动。加大政府推动力量,积极开展衢产中药材的区域性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等申报注册,进一步提高我市道地药材的市场影响力。推进品牌整合,强化品牌运营和地理标志产品保护,以品牌为引领,积极拓展产业发展市场。积极申报建设衢州“中药材小镇”,开展中药材相关产业的招商引资,努力培育中药材产业的龙头企业,增强龙头企业对产业的带动能力,扶持创建浙西中药材交易市场。充分发挥衢州市中药材产业协会在行业自律、行业规范以及会员间桥梁和纽带的作用,同时不断完善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加强产销信息对接服务,引导中药材产业健康发展。深化中药产业合作交流,以中药材交易博览会、中药养生论坛为平台,推进我市中药旅游养生示范基地建设,推广展示中药健康养生文化,宣传、展示我市中药材产业优势及成果,提升我市道地药材在境内外市场的知名度。
五、着力推进农业数字化赋能中药材产业。大部分中药材品种,既可以入药,又是日常的保健食品,而且非常适合通过网络平台组织销售和体验,把中药材作为电子商务发展的重点和优先产业,积极推进发展中药材网上市场,鼓励开展中药材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和全程可追溯体系建设,通过推进农业数字化赋能中药材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