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11330800002618015K/2021-126731 成文日期: 2021-08-16
发布机构: 市政府办公室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有效性: 有效 组配分类: 市府办文件
文件编号: 衢政办发〔2021〕21号 统一编号:

衢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聚焦“3+X”特色产业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

发布日期:2021-08-19 17:43 浏览次数: 信息来源:市政府办公室 字体:[ ]
分享: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直属各单位: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和《中共浙江省委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高质量推进乡村振兴争创农业农村现代化先行省的意见》,推动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经市政府研究同意,特制定本指导意见。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以及省委十四届九次全会、市委七届十次全会精神,紧紧围绕建设四省边际中心城市、打造四省边际共同富裕示范区目标,坚持特色强农、产业富民,以绿色化、数字化、园区化、标准化、融合化、品牌化为导向,全面实施“两强四优”(强科技、强农机,优田、优品、优才、优链)行动,加快构建特色鲜明、优势集聚、产业融合、竞争强劲的“3+X”特色农业产业体系(即每个县〔市、区〕聚焦培育3个特色优势产业、若干个新兴农业产业),推动生产高效率、产品高质量、产业高效益、农民高收入。

二、总体目标

到2025年,全市培育超10亿元的标志性特色农业产业全产业链10条以上,培育主板上市农业企业2家、省级农业龙头企业40家以上(含国家级8家以上),创建乡村振兴产业富民示范区6个,推广产业联农惠农共富模式10个以上,经营净收入占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重达25%以上。

三、重点任务

(一)强化精准聚焦,明确产业重点。立足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发展潜力,实行“一村一品”“一县一策”,推动特色优势产业集聚集约集群发展。柯城区、衢江区重点培育柑桔、中药材、蔬菜产业,龙游县重点培育畜禽、渔业、笋竹产业,江山市重点培育蜜蜂、食用菌、猕猴桃产业,常山县重点培育胡柚、食用菌、油茶产业,开化县重点培育茶叶、油茶、清水鱼产业。鼓励各地发展鲟鱼、香柚、中蜂、黄茶、红高粱等新兴特色产业。县(市、区)要明确各自产业的对标赶超县(市、区)。市级对其中的优势特色产业给予重点扶持。

(二)强化龙头引领,加快补链强链。坚持以现代化、工业化、集群化的理念抓农业,认真梳理农业全产业链图谱,谋划招引一批驱动引领力强、弥补产业发展短板的重大项目,各县(市、区)围绕每个特色优势产业至少培育1个“链主”型企业。强化政策集成、资源整合,整合提升现代农业园区、特色农业强镇、特色农产品优势区等产业平台,高质量推进“一县一园”建设,力争创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1—2个,建成省级现代农业园区7个、特色农业强镇5个以上、特色农产品优势区20个以上,打造30个产业集聚、项目集成、链条完善、三产融合的“一县一园”,形成现代农业产业集群。加快补齐农产品产加销链条,鼓励龙头企业推进本地农产品初加工、精深加工,鼓励各地创建农产品加工园区,培育一批重点农产品深加工产业集群。加快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建设,建立健全“冷链物流骨干基地—物流园区—分拨中心—配送网点”四级节点冷链物流体系。

(三)强化科技创新,提升质量效益。大力发展种源农业,加强衢州椪柑、常山胡柚、龙游乌猪、江山白毛乌骨鸡、开化中蜂、衢六味等地方特色种子种苗资源保护开发,支持市农业林业科学研究院打造四省边际特色农产品种质资源圃、国家级椪柑良种繁育创新中心,加大优良品种示范推广。主动参与省级联合实验室和实验室联盟组建,支持龙头主体建设省级重点农业企业研究院,开展绿色技术、关键技术、集成技术合作攻关,争创国家级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1个、省级农业科技园区3个。加快“机器换人”,优化农机社会化服务,建设区域农机综合服务中心20个,创建特色产业农业机械化高质量发展示范基地50个。积极开展植物工厂建设,引导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室内种养,推进农业资源空间高效利用和农业集约发展。大力发展数字农业,加快建设“乡村大脑”,鼓励农业龙头企业、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等开展数字化改革,打造一批数字园区、数字农场(牧场、渔场)。

(四)强化品牌培育,推动提档升级。坚持在品牌打造上一体化推进,在品牌管控上标准化引领,在品牌宣传上全方位发力,在品牌营销上多渠道融合。构建“市级公用品牌+县级区域品牌+企业自主品牌”的品牌体系,探索建立“三衢味”授权加工类农产品、“钱江源”授权生鲜类农产品的分类体系,设立专店、专柜,打造“名品”“爆品”。引领授权企业、中小农户对接大市场,力争到2025年末市级公用品牌授权企业年销售规模达120亿元以上。强化品牌营销力度,每年组织衢州特色农产品精品擂台赛,定期举办四省边际衢州农博会;加强与知名互联网平台型企业合作,深化全国“村播”基地和四省边际品牌馆建设,注重以销促供,积极发展订单农业,完善农产品供应链,切实提升衢州农业品牌影响力、知名度、美誉度。加大农产品“三品一标”建设,建立健全农业标准化体系,夯实农业品牌建设质量基础。

(五)强化联农惠农,促进增收共富。围绕降本、增效、共赢,通过订单收购、二次返利、入股分红以及社会化服务、专业化合作等方式,规范导入成熟型商业模式,强化农业领域契约意识,稳妥推进“龙头企业+基地”“平台型主体+种养大户”“集中供应商+家庭农场”“合作社+农户”等联农惠农机制,加快形成“农户专业种植、企业精深加工、公司统一营销”分工合作模式,打造一批产业富民联合体,力争县域特色优势产业规模经营主体组织化率90%、单位净利润增加20%、农业产业工人工资性总收入增加50%。深化“三位一体”改革,建设全产业链综合服务中心50家,组建产业农合联50家。

(六)强化人才支撑,增添发展动能。深入实施“两进两回”工程,加快农创客培育发展,引导有条件的地区建设农村创新创业园和孵化基地,力争培育农创客1万人。壮大农民企业家队伍,培养一批引领型企业家、成长型企业家。重视农业领域院士工作站、专家工作站建设,柔性引进省级以上专家人才。按照“一产业一联盟”要求,组建“产、学、研”一体的特色农业产业创新联盟,设立创新联盟运行专项经费,探索创新联盟有效运行机制。优化乡村振兴特色人才选拔、培养、使用、评价、奖励机制,系统化、专业化开展农业农村系统干部及主体培训,锻造一支与现代农业相匹配的“两专”人才队伍。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构建“3+X”农业特色产业领导挂联机制,明确一名联系领导,配套组建一个产业服务团队,重点推进产业招商、项目落地、要素保障、政策制定、链主培育、技术攻关、经验总结。建立定期会商制度,及时梳理困难,协同解决问题,跟踪工作进展,完善措施办法。各县(市、区)要落实推进“3+X”特色农业产业发展的主体责任,制定具体实施办法,协调落实政策措施,推动工作落实到位。

(二)加强要素保障。强化用地保障,各县(市、区)制定土地利用年度计划时,统筹安排至少5%新增建设用地指标保障乡村产业用地,鼓励实行乡村产业建设用地单列和重大项目“点状供地”;完善农业设施用地管理办法,落实农业产业附属配套设施农业用地,支持利用农村集体土地发展设施农业。加大财政支持力度,严格落实土地出让收益使用规定,积极争取地方政府债券发行和省乡村振兴基金支持;市级财政每年在“大三农”专项中安排“3+X”特色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资金,各县(市、区)要相应制定专项扶持政策。优化金融服务,鼓励发展乡村特色产业信贷产品,完善政策性农业信贷担保体系,推动政策性农业保险扩面、增品、提标,推进“农业保险+”制度创新,探索设立农业风险补偿金制度。

(三)加强考核激励。强化目标管理,将“3+X”特色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工作纳入乡村振兴战略实绩考核,科学制定考核评价指标体系,列出任务清单和时间表,逐级督导考核落实。推行月报进度、季度例会、年度考评的常态化检查评估措施。健全督查激励机制,建立“3+X”特色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赛马制”,制定绩效评价体系,市级专项资金实行绩效“对赌”方式进行分配,拉开考评档次奖励差距。

五、其他

“3+X”特色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由市农业农村局另行下发。各县(市、区)政府要制定“3+X”特色农业产业做大做强具体方案并组织实施。

衢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1年8月16日

(此件公开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