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11330800002618904J/2021-125230 成文日期: 2021-07-01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组配分类: 政协委员提案
发布机构: 市经信局

衢州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关于对市政协七届五次会议第178号提案的答复

发布日期:2021-07-01 17:01 浏览次数: 信息来源:市经信局 字体:[ ]
分享:

衢州市工商联:

你们在市政协七届五次会议期间提出的《关于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实施扩大税源行动的建议》的提案(第178号)悉。现将有关情况答复如下:

工业强则经济强,经济强则衢州强。近年来,市委市政府紧紧围绕“成为全省经济新的增长点和争当浙江制造高质量发展的生力军”的要求,全面实施“1433”发展战略,突出产业为王、优势再造、动能培育,全力推动传统产业弯道超车和新兴产业换道超车,努力提高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水平。2020年,面对疫情的冲击,工业经济逆势上扬,全年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排名全省第四;制造业投资同比增长10.4%,排名全省第四;规上数字经济核心制造业产值同比增长22.4%,排名全省第一。

一、推进先进制造业发展的工作情况

(一)聚力高质量,强产业基础。2020年成立以市长为组长的制造业高质量发展领导小组,强化工作领导和统筹。一是出台一个行动纲要。出台《衢州市工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纲要》,实施先进制造业集群培育行动,着力构筑“4+10”制造业集群。二是整合提升一个新平台。推动开发区系统性重构和创造性变革,将衢州绿色产业集聚区和柯城、衢江2个开发区整合提升为衢州智造新城,着力打造“万亩千亿”高能级战略平台。三是打造六大标志性产业链。围绕新材料、新能源、集成电路、智能装备、生命健康、特种纸六大标志性产业链,开展延链、补链、强链行动,引进总投资400亿元的浙江时代锂电材料国际产业合作园等高端项目。全市实施制造业项目500个,计划总投资967亿元;建成投产项目220个,新增销售收入156亿元。

(二)发力数字化,强创新转型。一是坚持“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以数字经济“一号工程”为引领,全面实施《工业数字化转型三年行动计划》和《数字经济发展五年倍增计划》,推动数字化转型试点示范企业、示范项目“双百”建设,华友新能源和永正锂电进入2020年省电子信息50家成长性特色企业。二是坚持“平台赋能、科创驱动”。依托浙大“衢州”两院支撑氟硅产业高质量发展,22个科研团队入驻,申请发明专利40多项。引进电子科大长三角研究院引领信息产业发展,依托东南数字经济发展研究院,孵化培育、技术支撑数字经济企业20多家。全市共有11家省级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新培育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19家,新认定省级科技型中小企业262家。

(三)致力优环境,强企业服务。一是牢牢抓住“三大工具”。以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为导向,用好亩均效益评价标准、项目决策咨询和大科创政策,完成356家低效企业改造提升,盘活土地5918.12亩,腾出用能空间1.62万吨标煤;淘汰落后产能企业66家,整治“低散乱”企业(作坊)357家。二是优化升级“组团联企”。深化“组团联企”服务机制,组建金融服务小分队,解决企业复工复产贷款、无缝转贷问题296个,新增贷款26.78亿元。建立MFI评价体系,激励金融机构支持实体经济降成本、稳资金,并被省工业专班评为最佳实践。三是推进“衢州巨化一体化”。出台《衢州巨化一体化融合高质量发展再造衢州制造业新优势的若干意见》,提出15项具体政策举措,编制20项工作清单和20个项目清单,推动政策、产业、平台、人才全方位打通。

二、加快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下一步举措

虽然我们在推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中取得了一些成效,但仍存在在产业链领军企业不足、产业数字化程度不深、企业梯队培育不够等问题。今年是“十四五”的开局之年,衢州将牢牢把握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这个根本要求,高举产业发展大旗,全力唱响“产业为王、优势再造、动能培育”,突出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做强主导产业、做优特色产业、培育产业集群,全力推动衢州制造业高质量发展。重点是做好五个方面工作:

(一)“产业集群”提级。坚持把扩大产业投资作为推动产业升级的“牛鼻子”工程,推动工业投资扩容提质增效。一是培育六大标志产业链。实施产业链提升工程行动,聚焦新材料、新能源、集成电路、智能装备、生命健康、特种纸等六大标志性产业链,落实“链长制”,组建部门协同、专家参与的服务组团,着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防风险能力,全力建设国际国内先进制造业集群。特别是突出新材料首位地位,发挥巨化“金字招牌”头雁引领,推动衢州巨化一体化融合发展,合力打造世界一流氟硅新材料、电子化学品等产业集群高地。二是主攻产业链项目招商和建设。围绕六大标志产业链,画出产业招商地图和产业链“招商树”,瞄准国内外行业龙头企业,深入开展精准合作“一局长一项目”专项行动,谋划、引进一批“链主”企业和补链延链强链项目,推动产业链做长做宽、做优做强。同时,扎实推进全市现有重点工业项目和省“十百千”重大制造业项目建设,特别是要加快华友浙江时代锂材料国际产业园、巨化新型氟材料产业园和电子化学材料等一批补链、强链、延链的重大产业项目落地实施,以及巨化巨芯冷却液、奥首集成电路功能精细化学品等一批新兴产业项目建设,全力支持企业扩大有效投资。三是加快传统制造业改造提升。坚持“亩均论英雄”,加快龙游造纸、江山低压电器、常山轴承等省级试点提升,致力打造传统制造业改造提升2.0版,推动工业绿色化发展。开展化工行业安全整治行动,全市化工企业数量较2020年减少15%,提高化工行业发展水平。

(二)“数字赋能”提质。突出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加快推进数字经济系统建设,以数字化改革撬动制造业变革。一是推进产业数字化转型。深入实施数字经济“一号工程”2.0版,深化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发展,突出抓好“产业大脑+未来工厂”,优选10家企业纳入市级“未来工厂”培育库,打造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20家以上,建成数字化试点示范企业100家、示范项目100个,形成以“未来工厂”为引领,以数字化车间、智能化工厂为主体的新智造体系,带动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二是发挥高能级科创平台作用。坚持“政企校会”四位一体、“产学研用”高度融合,高水平推进东南数字经济研究院、浙大衢州“两院”、电子科技大学长三角研究院(衢州)、省级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等各类新型创新平台建设,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深入推广“揭榜挂帅”“赛马制”等攻关模式,促进一批科研项目在衢实施产业化。三是支持行业数字平台建设。突出产业链协同创新,优化产业链企业分工与协作,重点围绕提升天际互感器、仙鹤、禾川科技等企业级工业互联网平台,依托巨化等龙头企业打造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共同体,建设行业级平台,促进产业链上下游、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

(三)“企业培育”提档。突出市场主体升级,深入实施“税源工程”,推进企业做大做强,着力培育“链主”企业,专注“专精特新”方向,形成一批衢州“雁阵式”企业梯队,提升制造业竞争力。一是深化雄鹰、凤凰行动。研究雄鹰培育企业“一企一政策”,推动巨化、开山、仙鹤3家雄鹰培育企业快速壮大。大力实施“凤凰行动”,争取今年新增上市企业4家以上。深入实施“放水养鱼”行动,落实好入围全省首批50家企业培育企业的扶持政策,争取新增第二批培育企业15家以上。二是扎实推进“登高计划”。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突破一批“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力争今年新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80家以上、省科技型中小企业180家以上。开展细分行业“隐形冠军”培育,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高端产品,新培育“隐形冠军”5家以上,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家以上,增强行业话语权。三是开展企业“上规行动”。筛选一批行业前景佳、科技含量高、市场潜力大、创新能力强的小微企业作为上规升级重点培育对象,纳入“小升规”重点企业培育库,力争每年新增规上企业100家以上。

(四)“园区平台”提能。充分发挥整合优势,全力挖掘区块特色,加快构建“方阵+功能”的特色园区新格局,形成一个主平台发力+四县支撑的工业园区架构。一是提高智造新城能级。发挥开发区整合后的平台优势,加快浙江省高端电子化学材料“万亩千亿”平台,为高质量发展营造环境。推进衢州国家级高新园区提质扩容,培育一批在氟硅新材料领域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企业和产品。二是提升县域平台支撑。以龙游、江山、开化、常山经济开发区为载体,推进市域范围产业集群协同发展,巩固优势产业,培育特色产业,构建形成四县“特色方阵+功能方阵”的发展格局。三是提标小微企业园建设。出台全市小微企业园绩效评价和星级评定办法,迭代更新小微企业园功能,力争今年新增省级认定小微企业园5家以上,争创四星级或五星级小微园1家以上,优化小微企业发展空间。

(五)“服务企业”提效。聚焦服务成效和满意度提升,构建“机制+赋能+要素”的三轮驱动服务体系,在服务企业上取得更大实效。一是健全完善服务机制。统筹优化“市领导区块挂联+组团联企”服务机制,构建“1+33+65+N”的企业服务网络,通过搭建企业社区、实行网格化服务、组建专业团队,实现专业性精准服务、体系化联动服务、闭环式全程服务,打造具有衢州特色的“三服务”2.0版。二是迭代升级数字服务。聚焦企业全生命周期服务,迭代升级“政企通”平台服务功能,推进与“企业码”平台融合,实现企业问题全流程跟踪的服务闭环、政策兑现和融资贷款在线便捷操作、涉企高频服务事项“一件事”集成办理,确保营商环境持续走在全国前列。三是强化发展要素驱动。做强政府产业基金和政府转贷、融资担保“资金池”,为有前景的困难企业提供支持。深入推进“融资畅通”工程,力争今年还款方式创新累放额500亿元,普惠型小微企业融资成本再降0.5个百分点。抓实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和“十类地”综合处置,消化批而未供土地、盘活存量建设用地各 8000亩以上。

感谢你们对衢州经济社会发展的关心,希望你们继续为争创四省边际社会主义现代化先行市建好言献好策。